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2011-08-15 00:52戴淑云
关键词:母语汉语交际

戴淑云

(南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戴淑云

(南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翻译不仅是双语之间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环境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思维文化和语言文字等方面。通过对两种文化差异的对比,可以提高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意识,并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最终实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文化差异;母语文化;目的语文化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提出了明确的界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指的是综合应用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水平的高低最终都通过学生的翻译水平体现出来,学生的翻译水平是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翻译能力仍然相当薄弱。这种现状一方面是由于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没有全面系统地介绍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的独立板块,使得学生因缺乏系统的训练而导致翻译能力薄弱;另一方面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还是采取传统注重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忽略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但应该重视翻译教学,而且在翻译教学中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中的“文化”最初见于《易经》的“人文化成”,“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而英语中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语的 cultura,意思是“耕作”、“种植”、“养殖”,后逐渐引申为“文明”、“教养”及对人类心灵、情操陶冶育化之意。[1]美国翻译家奈达(E.A.Nida)认为,文化可以简明扼要地定义为“the totality of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 society”。[2]钱穆先生在《文化学大义》中指出:“文化是人类生活之总和,而人类生活则是指多方面各部分之配合。”由此可见,文化是相对自然而言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没有人类活动,也无所谓文化。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生产劳动的产物。恩格斯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成人的脑髓。”由语言产生的根源不难看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正是由于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息息相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成了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风貌和信仰的总体”。可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三、翻译教学中加强文化差异知识的传播

在翻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有助于学生融东西方文化为一体,提高其文化修养。在我国,不少专家学者及外语教学人员都达成一个共识,即在翻译教学中导入英语的文化内容与汉语文化的有关内容进行比照。其比照内容包括环境文化、思维文化、心态文化、社会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

(一)环境文化差异

环境文化或地域文化是有所处的地理、自然条件和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在语言的反映中包括目的语国家的地理知识及同其地理现象有关的语言形式。[3]就大学英语中的翻译教学而言,环境文化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介绍以英语为母语的主要国家的常见地名、环境特点和气候等地理常识。此外,还应该掌握因英语国家的特定地域文化而产生的特点语言形式。中国虽有万里海疆,但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内陆农耕文化,而西方文化自始并和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生活环境对语言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中有大量与航海有关的词语,以sea,ocean,fish,sailing,boat,water等词构成的如“from sea to sea (举国上下)”、“all at sea (茫然不知所措)”、“drink like a fish(豪饮)”、“have a good sailing(一路顺风)”等成语、典故不胜枚举。而汉语中类似的成语却很少,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成语却俯拾皆是,如“一枕黄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斩草除根”等等。

(二)心态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心态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它与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社会意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心态文化,因而也就有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伦理道德观等。

在汉语文化中,我们奉行的是集体主义,即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于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因而我们强烈反对“个人主义”和“自我奋斗”。但在英语文化中,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在于他获得的 self-perfection 或 self-integrity。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提供了总计141条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而此类词在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中竟多达484条。这一现象在其他语言中,尤其是汉语中式无法想象的。由此可见,“自我”与“个人”(self)在西方人心目中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三)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主要指与一个社会中反映人际关系的文化,主要包括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等。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在历史文化、社会准则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蕴含特定文化意义的汉语成语像“司空见惯”、“名落孙山”、“四面楚歌”和“东施效颦”等。英国历史上曾是政教统一的国家,因此有“The king and pope,the lion and wolf(国王教皇,狮子豺狼)”的说法;同龄人在称呼上习惯直呼其名,除”Doctor”、“Judge”等之外很少用头衔职务来称呼别人,“Brother Joseph”和“Sister Mary”之类的词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和职业团体。

(四)思维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不仅语言符号不同,而且思维方式也不一样。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文化及语言中的种种表现,我们称之为思维文化。[4]英语民族在时间和方位地点表达的排列顺序上往往是由小到大,而汉语民族则是由大到小。如日期的表达:汉语中用“1998 年 5 月 24 日”,在英语中则用“24 May,1998”来表达。如地点的表达:汉语中 “广东省广州市”在英语中则用“Guangzhou,Guangdong Province”。

英语民族“轻在前重在后,弱在前强在后”,而汉语民族则多是“重在前轻在后,强在前弱在后”。比如:

救死扶伤:heal the wounded and rescue the dying。

无地或少地的农民:the peasants who have little or no land。

(五)语言文字文化

在语言形态上,英语和汉语在发音、语法、篇章结构和修辞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句架结构上,英语重形合法,而汉语重意合法。修辞上,汉语讲求匀称,用词趋向重复,在音、义、词和句方面有很多对偶和排比句。而英语中有汉语中没有的alliteration(头韵),如:“Next to health,home,heart,happiness for mobile Americans depends upon the automobiles(对于好动的美国人来说,幸福不仅取决于健康、爱情和家庭,还取决于汽车)。英语修辞中有oxymoron(矛盾修辞法),如 “He called my conviction a victorious defeat(他说我的败诉是一个胜利的失败)”。另外,有的修辞虽然汉语中也有,但利用英语词汇的特殊效果达到一语双关,如 “An ambassador is an honest man who lies abroad for the good of this country”(大使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在国外居住/撒谎的诚实人)。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很难理解这些语言字里行间的深意和文字的巧妙所在。所以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让学生熟悉这些特殊的语言文化知识并成为了翻译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四、翻译教学中的新趋向

虽然在上文中提到在翻译教学中,从不同方面导入英汉文化内容进行比照,但在强调英汉两者语言差异性的同时,我们翻译教学工作者也应该有所反思。首先,一方面在引导学生熟悉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另一方面不能忽略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信息的转换与编码时,译者只有具备了双语言能力和双文化能力才有可能翻译出高质量的作品。任何外语文化的学习,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语文化为基础,脱离了母语文化的外语学习,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5]其次,在引导学生重视母语文化的同时,也有必要认识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观认为每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都是无联系无瓜葛的,是自己独立发展的。对于不同文化间互动关系的关注与研究对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最后,教师在翻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和关系,学会对目的语文化宽容。

五、结语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伴随着人类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交际能力理论的创始人海姆斯(Hymes)认为:语言能力只是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交际能力还包括获得语言在交际中使用的规则。如果说一个人获得交际能力,他知道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和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讲什么和不讲什么。当代翻译研究最大的突破就是把翻译当成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放到文化语境下来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翻译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也是文化知识的教学。但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并且要让学生注意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学会协调两者之间的差异,这将有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借鉴。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E.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3]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冯为兰.浅析母语文化与翻译教学[J].教育战线,2009.86.

猜你喜欢
母语汉语交际
情景交际
学汉语
母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交际羊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母语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