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观教育探讨

2011-08-15 00:52江峻任
关键词:图式价值观价值

江峻任

(仰恩大学 社科部,福建 泉州 3620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观教育探讨

江峻任

(仰恩大学 社科部,福建 泉州 362014)

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培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当遵循价值观形成的规律,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价值理念为基础,采取灵活多样的价值观引导方式方法,结合学生的价值体验来进行价值观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价值观教育

一、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依据

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反映的是一种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效应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客观的价值关系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形成价值意识。价值意识可以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为人们在生活中直接获得的价值体验,如满足、高兴、愉快、悲痛等等;第二层次为人们对大量个别事物或事件的评价性认识,表现为各种各样具体的价值观念,如“张三是个好人”;第三层次为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累积起来的人生信念、为人处事原则及价值标准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导我们每个人行为的原则和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社会和个人都异常重要。教育是帮助个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明白价值观形成的机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价值观也是一种认识,是对主客体之间效应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实践基础上发生,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发生认识论原理,认为认识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他把认识过程主要区分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和自我调节五个环节。在认识活动中,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的内在机能——同化和顺应表现出来的。“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通过同化使图式更加丰满。顺应是指 “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这是一个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信息的过程,在转变之前需要发生认知的冲突,本质上是通过顺应修正认知结构图式。皮亚杰把“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称作“适应”,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笔者认为价值观就相当于价值认识活动中每个人头脑中的价值认知图式,价值观的发展就是价值认知图式的演变,是同化和顺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发展观,即他强调在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人的价值观就是在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的形成有两个直接的内在前提条件:需要和自我意识,价值观是在需要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价值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2]。价值观的形成也离不开外在环境的激发因素,价值观教育是通过给学生施加一系列外在的影响,这些外在因素经由学生的内在因素发挥作用,帮助学生完成价值认知图式的建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获得了一定的价值认知图式,但仍未定型,还在继续演化,在价值观的教与学过程中,大学生用已有的价值认知图式同化接收到的信息和价值感受,强化自身的价值认知图式,并在价值活动中通过顺应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认知图式。外在刺激必须经由学生的内在心理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价值观教育中,必须重视作为价值主体的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创设一定的价值情景,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价值感受。

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和方法

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首先必须明确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把社会主导价值观渗透到学生头脑中去,让学生接纳社会主导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大学生认同并接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大学生确立起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协调的个体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自觉的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学校价值观教育的这两个目标,是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这两个教育目标的强调程度是不一样的,因而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也就有差异。美国人本主义教育中心主任,原价值澄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柯申鲍姆(H.Kirschenbaum)对西方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进行了概括: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属于人格品质教育、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阶段,教育方法以讲授法为主;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占优势的价值观教育方法主要是价值观澄清法(Values Clarification)、价值观分析方法(Values Analysis)以及科尔伯格(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Moral Development),这期间的价值观教育更加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格品质教育又重新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对讲授法的作用也进行了新的评估,另外,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综合(Comprehensive Values Education)趋势也十分明显。[4]

以上价值观教育方法和手段归纳起来主要就是两个方面:其一,以传授具体价值观为目标的讲解、示范,以及通过人物故事的暗示等;其二,以传授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方法为目标的价值澄清,讨论和价值两难选择等。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价值观教育目标是既要让学生领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让学生掌握价值判断、评价的方法,因此需要将以上这些方法综合起来运用。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实践探索

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需要遵循价值观形成的规律,另一方面应当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价值观教育的特点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育的第一个特点为:教育对象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价值认知结构和价值评判能力的大学生。大学生在接受价值观教育时,会运用自己已有的价值认知结构对接受到的价值信息进行加工组织和改造,然后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一个被动接受与主动建构相结合的过程。基于这一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充分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即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积极性是指教师在学生价值观建构中起引导作用,没有教师的价值引导,学生在价值观建构过程中就会感到迷茫,不知所从,没有方向感。价值观教育中的教师主导就体现为:一方面通过理性说服,帮助学生进行价值认知;另一方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发展自己的价值评判能力,在学生进行价值评判时给予引导,启发学生自觉地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既是一个价值认知过程,又是一个价值比较和选择的过程。作为价值认知过程,一方面要弄清楚自己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属性和功能,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价值认知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讲道理、摆事实让学生明理,懂得自然界、社会和他人跟自己的价值关系,这方面的教学重在说服,以理服人,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但由于任何一个价值客体(包括人、物、事、理论体系、技术系统、社会制度等)都会有多方面的属性,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会是多方面的,这就必然导致价值的多元,因而也就产生了价值的比较、判断和选择问题,在价值观教育中必须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地进行价值评判。这就要求在价值观教育中也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价值观教育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要求我们:其一,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内在需求;其二,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把学生放在完全被动的地位,把价值观教育当成是一个简单的输送过程,忽视了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这是一个需要纠正的错误认知。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教育目标层次较高,包括:1.对作为国家建设指导思想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领会和对国家制度的理解与认同;2.对社会公民的权利义务的准确把握;3.对人生价值目标的准确定位;4.对个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完整理解,以及具备人与环境关系的良好协调能力等。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求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领会国家的方针政策,明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树立民主法制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价值观教育目标是知、情、意的高度统一,在知识方面要求做到理解,在情感方面要求做到自觉自愿的接受,在意志方面要求付之于行动。这也是一个价值观不断升华的过程,即在理解基础上的认同,在认同基础上的贯彻实施。应该说要实现这样的价值观升华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要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又必须完成这样的升华。要实现这样的升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就必须将知识传授、情感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理论基础构建与价值澄清及价值分析等方法结合起来[5]。

个人的价值认识只有与强烈的价值感受相结合才能形成为稳定的价值观,在价值观教学中必须将价值认知教育与学生的价值体验与感受相结合。案例教学、视频教学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方式都能为学生提供价值体验的机会。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里,要求学生树立起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而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很难用三言两语就使它发生改变的,要强化或者改变学生的人生态度就必须让学生回归到生活过程之中,用生活之中的实际事例来打动他们。笔者在讲授这一内容时,通过介绍张海迪高位截瘫,却身残志坚以及桑兰笑对命运的故事来启发学生;并播放视频“何军权用微笑感动世界”,为学生创设价值观教育情景,用鲜活生动的事例让学生获得强烈的价值感受。这种从他人的生活故事中获得的价值认同是深刻的,也是持久的。

在价值观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是强调教育要着眼于教育对象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从而使学习活动是自觉自愿的。西方道德教育中所提倡的价值澄清法,它强调的就是学生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我们是可以借鉴的。如在讲解“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时,如何让学生体认到诚信的重要性,并自觉养成诚信的品格,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要让学生认清“诚实守信”是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自己的。为达此目的,笔者采取了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首先设计了如下问题进行课堂讨论:1.试举例说明现实社会中有哪些不诚信的行为。2.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对行为者本人、他人和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3.怎样避免和减少这些不诚信行为?4.大学生当中有哪些不诚信的行为?应该怎样克服?然后再用“李嘉诚的诚心赢得天下”和“三鹿奶粉不诚心贻害百姓也毁了自己”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加以说明,最终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使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中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并积极为使社会变得更加诚信献计献策。在这里,学生是通过积极参与的方式获得价值认同的。

[1]辛志勇,金盛华.论心理学视野中的价值观教育[J].2002,(4):53-57.

[2]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4.132.

[3]张书琛.探索价值产生奥秘的理论——价值发生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38-140.

[4]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4):27-32.

[5]卢德斯·R·奎苏姆宾,卓依·德·利澳.价值观教与学的途径[J].中国教育,2006,(12).

猜你喜欢
图式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