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与回归:佛学“般若”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

2011-08-15 00:52
关键词:佛学受教育者教育者

何 奎

(兰州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抽象与回归:佛学“般若”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

何 奎

(兰州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佛学“般若”思想博大精深,根植于东方智慧,又超脱于世俗人间。其真义在于肇端一种认识,经由一种思辨,达到一种境界。定位于学术阈值,抽象、考辨“般若”思想,处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基于“般若”思想视角,究思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环境塑成、方法探索和关系审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佛学“般若”思想的再现与回归,进而实现佛学“般若”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哺,这样的考察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窗口。

“般若”思想;佛学;思想政治教育;抽象与回归

佛学博大高深,其典籍浩瀚如烟。“般若”思想是佛学的精髓,穿行于“般若”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范畴再度追问,是“般若”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般若”思想的皈依和回归。基于“般若”思想视角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环境塑成、方法探索和关系审视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

一、“般若”思想的抽象再现

“般若”在佛教用语里是智慧的意思,这里不是指我们日常所说的“聪明智慧”,而是指洞视彻听、一切明了的无上智慧。“般若”是分层次而又是平等的,经过理论抽象,我们可以再现“般若”的正见、慈悲与和谐。

(一)正见

广超法师说:正见,对事物的如实知见,出世间的正见唯有在见道者最为清净;对宇宙人生生死与解脱之四圣谛理,智所证知,直窥实相。定位于哲学阈值,正见就是对事物和现象的客观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调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知。

(二)因缘

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缘。佛学上的因缘是从过去、现在、将来三重维度来界定的。立基哲学维度,佛学上的因缘是因果论。

(三)慈悲

佛学理论认为:慈悲观是要对治嗔恨心,修慈就是要给众生快乐,修悲就是要拔除众生的苦。关于慈悲的哲学理论抽象就是至善,善就是联系的协调与融洽。善不仅指“与人为善”,更指的是关爱和善待。

(四)和谐

根据佛法说无常有两个道理:一者,三世迁流不住,既是今世、过去世、未来世,一直在那边流转,没有停留,故无常。它是我们的业所造成的;二者,是无常的真正道理,既是诸法因缘生灭,所以无常。和谐的理论抽象为无常孕育和谐,和谐与无常共生。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般若”思想回归

“般若”思想含有深厚的哲学底蕴,正见、因缘、慈悲、和谐是这个思想的几个组成节点。从一定意义上讲,“般若”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互补关系。立足“般若”思想探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适应有着理论提拔和方法论指导意义。

(一)正见——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的匡正

正见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认知和理解,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考察,联系“般若”思想的回归,需要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予以匡正。[1]对于这几个基本范畴的深度剖析,是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由表征、知性向本质、抽象转化的重要理论实现路径。

1.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按照主客二分的主体性学说也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起主体和施动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有关于教育者“隐退论”和“全能论”的提法,应该说,这些学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但是以变化了的时代为参考系有凸显出一定的局限性。教育者的自身匡正强调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认知,应该打破“权威”身份基准,定格于“良师”和“益友”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因而,对教育者的认识论匡正,将是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如何提高的前提性承诺之一。

2.受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按照“单一主体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按照“主体间性”说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3]学术界将受教育者定位于“被动”论、“被塑成”论和“主体”论和“至上”论阈值。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体现载体。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认识论匡正,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制衡与规约作用。立足佛学视阈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匡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定位问题,也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价值的回答。在新时代环境话语背景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角色匡正,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定位于合理、有效的阈值。

4.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语境定位这些关系的轨迹有“依赖论”、“影响论”、“割裂论”的讨论。依据佛学“正见”思想的要旨进行逻辑推理,就是要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客观认识。依据这样的逻辑对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予以归纳,就是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联系论”和“依赖论”。正确规约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位移,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充分发挥的一条实现路径。

(二)因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塑成

佛理学所认为的“因缘”就是事物的因果联系。一定的因必然导致一定的果,一定的果必然引起一定的因。因、果彼此联系,相互辩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向佛学因缘论回归的价值载体是建立互动、立体和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和内、外部之间的耦合与制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互动就是实现构成部分的平衡和制动,在此基础上实现功能的耦合和协调。思想政治教育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互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有一个开放、和谐的外部环境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充分互动和交流。

2.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构建路径的规约,就是要构建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实现全方位的影响和塑造。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要求是多层次、宽领域。多层次就是要求维度的多样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层级化构建。可以包括: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等;宽领域就是要求范围的多样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化构建,可以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视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社会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格局。[4]

3.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力的规约。构建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求保持高度一致的向心力。就其构建路径而言,包括合理的要素组织、有效的调整关系和有效的协调与保障力。

(三)慈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

佛学所讲的慈悲就是有爱人的心和宽广的胸怀,这种爱是无私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总是有感情的。立基思想政治教育视阈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般若”思想回归,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一次重生和探索。

1.“爱屋及乌”的思想之源

佛学所讲的慈悲就是爱,确切的说是博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爱屋及乌”的思想。“爱屋及乌”的本意是喜爱那个人连带地爱停留在房屋上的乌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要树立“爱屋及乌”的思想,采用强权的、压迫的、强制的教育途径只能使教育效能向负方向位移。基于这样的论域考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对“爱屋及乌”思想的诠解和复归。

2.“等而无差”的教育方法

佛理上所讲的爱是等而无差的,即平等而没有差别,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客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论指导。“等而无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每个教育对象都无偏而爱。等而无差的教育方法在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容易产生共鸣以外,还能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有感情的教育主体面对有感情的教育客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是不言而喻的。[5]

3.“施爱无私”的精神感化

佛学上所讲的施爱无私就是不讲求回报,施种一份爱心求得一份安然。“施爱无私”的精神感化旨在要求教育客体内化的同时实现外化,这是这种教育方法的理论诉求和价值皈依。

(四)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审视

佛学所讲的无常是哲学变化的折射,《般若心经》里的“凡尽有形,皆为妄形”是对无常思想的诠释。无常意为变化,变化蕴含矛盾的实体存在,矛盾的转化诉求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需要和谐,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根本理论诉求和价值回归。

1.组织者和执行者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有非常的权重。对和谐的组织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组织健全,权利集约,领导一致,高效配合,张弛有度。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路径为:建立健全各级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建立既集中又分散的权利构成和运作体系,建立完善的协调、统一、协作制度。组织者和执行者的关系的和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逻辑起点。[6]

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

教育者又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行者,他们是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单位,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是逐层接近的。构建和谐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路径是:提高教育者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加强教育者的业务素质培训,强化两者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基础,强化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和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逻辑中项。

3.教育主体和环境的关系

这里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按照“主体际”说,应该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两重向度。构建和谐的教育主体和环境的关系的路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建设和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良性运作的前提下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共生。教育主体和环境的关系的和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逻辑中介。

三、“般若”思想真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哺

“般若”思想的真义是包含了正见、因缘、慈悲、和谐在内的佛学真谛,讲究以出世的思想成就入世的事业。“般若”思想蕴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因子,思想政治教育是“般若”思想的价值回归,“般若”思想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哺。

(一)教人以思考的思维方法

佛学讲究“普渡众生”就是要有博大、宽广的胸怀,定位于思维方法阈值,就是要教人以豁达的胸襟,类己推人的考虑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就是要立基思考主体、全方位、多层次、宽视角的权衡和思考各方面的要素。

(二)授人以生活的处世态度

佛学的真义还要求以出世的思想成就入世的事业,也蕴含了一种舍弃的辩证处世程式。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阈值,就是要教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和主体———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理性对待生活中的功名利禄和坎坷挫折,以平常心面对现实,以满足心对待现状,以憧憬心向往未来,以自信心成就事业。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258.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42.

[3]陈彪,邵泽义.政府灾害与风险管理职能及其实现[J].陕西行政学报,2008,(3):39.

[4]刘玉安,楚成亚,杨丽华.西方政治思想通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1):45.

[5]邵泽义,陈彪.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的建立[J].学术论坛,2008,(9):74.

[6]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12):71.

猜你喜欢
佛学受教育者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蕅益智旭对《论语》的佛学解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