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视阈下科技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2011-08-15 00:52张东玲
关键词:道德教育人文精神文明

张东玲

(山东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山东 青岛 266510)

论生态文明视阈下科技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张东玲

(山东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山东 青岛 266510)

生态文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凸现了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生态文明视阈下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应包括:科学发展观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生态道德教育、科学道德规范教育、科技荣辱观教育和生态科技道德观教育六个方面。

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新内容

大学生生态科技道德是指大学生在从事科技活动中,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生态道德规范和生态行为准则,是与科技活动相适应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要求。长期以来,高校突出科技教育而忽视了科技职业道德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将走上工作岗位,许多大学生是未来科技工作的生力军,他们将以在校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因此,高校应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选择科技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实现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与时俱进。生态文明视阈下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新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观教育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人和自然关系方面,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这一举措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做出的正确抉择。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者的和谐统一,为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解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由于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况,表现参差不齐,大学生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其主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其存在的诸多负面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上,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谈情说爱成风、上网聊天成瘾严重影响学习等。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在科学发展观教育中,要使大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的道理,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明白“为谁学”的道理,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对人民负责,创造无愧的人生。

总之,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方向。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生态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科学发展观在大学生内心的确立和形成,从而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文精神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精神的发展,同样,科学精神的发展亦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发展。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应会做事,更应会做人。所以,当前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的要求,纳入科技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主要包括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开放精神、民主精神、批判精神等诸多方面。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着科学精神的严重缺失,如充分肯定科技价值,重技术轻科学的倾向相当突出;科技学习热情不断高涨,但科学精神含量不足等。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客观要求。高校要通过举办校园科技节,请专家学者宣传科普知识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道德观念,使其明确科技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其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像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核威胁等副作用随着科技进步愈益增强。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在科技发展与社会道德精神价值之间找到平衡,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但是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存在缺失。在就业的压力下,部分大学生只热衷于考证、考级、考研,在人文精神的科学层面上对知识科学真理的求索动力不足,失去了精神支柱和精神追求,成为了片面的“单向度”的人。[2]爱因斯坦指出:“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3]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文精神的缺失,大学培养既懂专业知识技术,又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因此,高校在科技道德教育中,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体系,营造适合大学人文精神发展的文化氛围,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三、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是在20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体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最严峻的人类社会生态破坏与最严峻的自然生态破坏共同组成人类21世纪面临的总危机”。[4]

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立法方面成就巨大,对规范人们的生态保护行为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仍然有人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随意把周围的环境弄脏,甚至酿成环境与发展的尖锐冲突。这说明仅仅靠生态法律和法规是远远不够的,还亟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建牢固的生态屏障。因此,生态道德教育要加大宣传力度,为生态道德实践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首先生态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因此,生态科技道德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具备全球视野,积极宣传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态道德思想,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西方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环境正义等思想和理论;其次,高校要经常组织环境保护专题讨论、举办环保展览等方式来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态道德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包括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两个层面;再次,大学生要加强生态道德自律。只有生态道德的建立,人们有了生态道德的修养,以其自律,才有可能达到生态文明。总之,高校要引导大学生从维护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把生态意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良心,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规范自身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既要坚持适度消费,崇尚节俭生活,又要积极参与绿色消费,做生态道德的实践者、宣传者和推动者。

四、科学道德规范教育

科学道德规范是人类一般道德规范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对真理负责、对同行负责、对社会负责。诚实、公正、对社会负责,是科学家必备的道德。但近30年来,违背科学道德的不端行为屡有出现。如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干细胞造假、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多比良基因研究造假等一系列造假事件纷纷曝光,进一步凸现了科研不端行为的国际特征。科研不端行为危害极大,它侵蚀了科学研究的道德根基,损害了科学研究的社会声望,阻碍了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大学生是科研人才的后备军,担负着发展学术创新的历史重任,在大学期间能否接受科学道德规范教育和训练,对其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学生在学习科研活动中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如论文写作缺乏规范、抄袭剽窃弄虚作假,考试作弊屡见不鲜、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等现象比较严重,这必须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正如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一书中所说的:“我觉得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5]

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首先在新生入校时就开始科学道德规范教育;其次,每学年可举行一次“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周”的活动,以弘扬实事求是精神,倡导良好学术道德与学风,戒除浮躁学风;再次,要把科学道德规范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把学术道德规范作为立身之本。

五、科技荣辱观教育

荣辱观教育是指一定社会为了把其荣辱价值要求转化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内在信念,通过各种方式施加系统道德影响的活动过程,是一个整体过程。荣辱观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强化人们的荣辱意识,从而使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追求。[6]科技荣辱观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普遍要求,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必须树立、践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7]科技荣辱观以规范为基本形式,以价值为实践导向,为调节和处理科技工作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提供了一种价值支撑和行为导向。

在现实生活中,科技领域的许多不和谐现象就是由于人们各种不符合科技荣辱观的行为所造成的。大学生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决定着大学生对待生态问题的态度。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科技荣辱观教育。在实践中明确凡是符合科技荣辱观的一定要努力干好,不该干的、违背科技荣辱观的,一定要抵住诱惑坚决不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学生既应当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又应当是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只有大学生了解了科技道德,才能够使其在运用科技知识时懂得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此,高校要把科技荣辱观纳入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中,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荣辱观,把科技荣辱观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知,自觉践行科技荣辱观,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从而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大学生心中牢固树立。

六、生态科技道德观教育

生态科技道德观要求科技人才必须明确自己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科技人才不仅要利用科学和技术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利用科学技术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大价值观,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科技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如遗传工程科学的发展,虽能为器官的移值提供拯救生命的新方法和新机会,但遗传工程的发展,也可能危害人类自身的生态平衡,人体器官移植可能导致人体器官商品化等。所以,人类创造和发明了科学技术,如果对其应用开发不以必要的科技道德来约束,而是为了个人的私欲,为了个别民族或个别国家的霸权和强权的满足而滥用科技,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科技道德观,才能使科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朝着为人类造福的方向发展,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生态文明发展的今天,选择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科技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加强大学生的科技道德教育,完善当代大学生的科技道德素质结构,是时代赋予高校德育工作的新使命。

(注:本文系“山东省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项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2]谭雪女.试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19(2):64-67.

[3][美]海伦·杜卡斯,巴纳希·霍夫曼,高志凯,译.爱因斯坦谈人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61.

[4]黎鸣.问天命——道德的沦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324.

[5][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4.

[6]马永庆.荣辱观教育的实现方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2):73-78.

[7]陈勇,张英.践行科技荣辱观思想意识舆论氛围和制度保障[J].伦理学研究,2009,(6):71-75.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人文精神文明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