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精神 民族的特色
——新时期黎族地区群众文化论析

2011-08-15 00:56陈立浩邢孔史符昌昭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黎族海南群众

陈立浩 邢孔史 符昌昭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五指山 572200)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经济改革牵动了社会文化改革的进程。①季羡林.我国文化发展战略问题.群言,1987(7).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党和政府在相关文化政策议程之中,推出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政策导向。特别是《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这两个重要文件确立了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地位。近期,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对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作了重要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会指出:总结我们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对于群众文化,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在我国文化发展战略的进程中,黎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各级党政领导在抓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同时,注重当地的文化建设。纵观新时期黎族地区的文化建设,百余万黎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主人翁精神,发挥主体作用,掀起大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热潮,当地城乡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文化领域洋溢着群众文化的创造活力,高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展示出时代的精神,民族的特色。如今,这里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精神风貌昂扬向上。新时期黎族地区的文化建设,正为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凝聚人心,聚合力量,发挥文化凝聚力、创造力的巨大作用。

激发人民文化创造活力 推进新时期的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全球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变革,越来越凸显出文化的重要性,人们普遍把文化视为经济发展整体机制中的组成部分,强调文化在经济中的实质性作用。经济的文化化与文化的经济化,两者交融共存、互动发展,已成为人们为共识的发展趋势。早在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瑞士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会议,会上提出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2001年,美国的一项“艺术、文化与国家对策”项目研究报告认为:“美国文化是美国智慧和创造精神积聚而成的一种资本。这种特殊的资本既是人类成就和历史的宝藏,也是人类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源泉。”上述论述,都十分强调和明确指出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说明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无不重视文化建设。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更是备受关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将文化放在与政治、经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宏观上作出的战略规划,指明了我国的文化发展方向。党的十六大进一步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互相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认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我们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以宏阔的视野,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我国“十二五规划”又再次提出要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我们党的一系列文化理论和基本原则,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逢勃发展,欣欣向荣。

在新时期黎族地区,各级党政部门把文化建设纳入重要的工作议事日程,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组织领导和经费投入,都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这里着重要提及的是,各级党政领导在文化建设中特别注重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积极领导人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广泛开展人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而且又促进现代文化蓬勃发展。我们不妨以“三月三”传统民俗文化和古老的椰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以海南建省后兴办国际椰子节为例,对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加以具体论述。“三月三”是海南黎族古老的传统民族节日,活动往往为全民族参与,不仅规模浩大,而且节日气氛相当浓重。海南的苗族,自迁入岛上定居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天,也同黎族一道欢庆“三月三”民俗节日。“三月三”节日民俗遍布我国南方广大地区,与黎族同为百趣后裔的壮族、侗族、布依族等,每年都举办“三月三”民俗活动。“三月三”节日展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它既有祭祀祖先、纪念民族英雄的记述,又有对广大男女青年社交活动和人们关注农事的描述。新中国成立后,“三月三”在传承古老民俗的同时,还增添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节日期间,邻近的兄弟民族相互致贺,友好往来,增进民族的团结。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三月三”焕发新的活力,节日活动与经济活动紧密相连,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对此,我们结合海南兴办国际椰子节加以进一步的论述。

1992年,海南省举办首届海南国际椰子节,这是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创办的第一个大型商旅文化节庆,也是一次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社会文化活动。椰树,是海南的独特风采,也是海南的象征。以椰子命名,创办一个融经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节庆,是全省人民的共同共夙愿。办好这一节庆,对于发展旅游、交流文化、推动经贸、促进海南特区的开发,对于扩大海南国内外的影响,密切海南经济特区与国际、国内的合作关系,推动海南进一步对外开放,让世界了解海南、让海南走向世界,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椰子节的举办,它又是特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正确引导社会文化生活,繁荣宝岛社会文化,提高人们的社会道德风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活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及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海南的热带风光和地理环境,哺育着独特的海岛文化。而构成“椰子节”重要内容的椰文化,便是海岛极富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海南素有椰岛之称,四季长青的椰树遍布全岛,从琼州海峡到天涯海角,从万泉河畔到五指山区,从大小城镇到黎苗村寨,无处不有椰树的踪迹,无处不有椰树的倩影。据史籍记载,2000多年以前,各类的椰物制品已进入黎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古老的椰树,与世居海南的黎族和海南全省人民相依为伴,它随着海南岛的逐步开发而渐渐繁殖起来,自汉代以后已具规模。这在历代名人谪琼诗作中已有形象生动的描写。中唐名相李德裕,在被贬崖州途中,吟诗道:“岭水争分路转迷,桃榔椰叶暗蛮溪”(《贬崖州司户道中作》)。在诗人眼前,溪流岸边的椰树,其硕大的羽状复叶,绿荫蔽日,令人赞叹不已。宋代贬来海南最早的一位大臣卢多逊,在描绘海南田园风光时写道:“珠崖风景水南村,山下人家林下门。鹦鹉巢时椰结子,鹧鸪啼处竹生孙。鱼盐家给无墟市,禾黍年登有酒樽。远客杖藜来往熟,却疑身世在桃源”(《水南村》七律二首)。历代骚人墨客对椰树的禀性、品格和精神,倾注一腔赞美之情,吟唱之,歌咏之。明代海南诗人邱浚的名诗《椰树挺秀》,描椰树“腾空直上”、“映日轻摇”之形神,吟椰树“食素封”、“山雨来时青霭合,火云张处翠荫浓”,以及为人们奉献“琼浆”之精神。熠熠闪光的海南传统椰文化,在加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正是我们应当发扬光大的。

首届椰子节,恰逢海南黎族、苗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三月三”。两大节庆同时举办,其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椰子节”与“三月三”都是以传统椰文化和“三月三”民俗文化为其广阔的历史背景,是在传统文化厚实的沃土上构筑活动舞台的。它们的旨意是从文化着眼开发市场,发挥黎族地区与海南宝岛传统文化的优势,借助这两大节庆活动的载体,把海南宝岛特有的传统文化加以广泛宣传,通过多种渠道介绍出去。与此同时,“椰子节”和“三月三”节庆活动,又组织前来参加节庆的国际友人、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在宝岛旅游、观光、考察,开展经贸洽谈、投资合作等活动。这些活动项目,对传统的椰子文化,特别是对古老的“三月三”传统民俗文化,都是富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特色的新内容。而且,它们又正是举办两大节庆最为基本的重要活动内容。这类节庆活动,旨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通过开展融旅游与经济为一体、文化交流与经贸活动相促进、传统习俗与时代新意相结合的综合性的社会文化经济活动,培育黎族地区与海南宝岛独特的精神风貌,塑造其美好形象,建设当地的现代文化。实践证明:“椰子节”与“三月三”两大节庆的连续举办,不断地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文化因素融合进了黎族地区与海南宝岛的传统文化,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富有时代新意的现代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为构筑新的文化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文化与经济、经济与文化互动融合,在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与现代文化得到发展繁荣的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了文化意识,提高了文明素质,激发了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活力。

在黎族地区,广大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积极的热情和主人翁的姿态,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诸如民间的歌舞比赛、竞技体育比赛,各市县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兴办的现代广场文化、兴起的区域性的香蕉节、绿橙节、芒果节、七仙岭嬉水节,以及各类文化学习和技艺培训活动,等等。各市县不少乡镇的人民群众,在兴办群众文化的过程中还积极自筹资金,修建乡镇文化广场,搭建歌舞台、平整村寨篮球场等。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黎族地区开展群众文艺活动,许多文艺节目来自群众中,又回到群众中去,不少村民还亲自创作、亲自排演,歌唱、表演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力挖掘本地的特色文化,并激发出空前高涨的群众文化创造活力。更令人欣喜的是,新时期黎族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力,还在难以突破的足球领域闯出新路,琼中女子足球队快速成长,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例。据《海南日报》2011年4月20日(B8版)报道:琼中女足的球员满打满算也才接触足球4年2个月,便能得到国内女子足球队的青睐,这充分说明了海南黎族女孩具备踢球的潜力。人们认为,琼中女子是足球队的日常训练和比赛作风,都表现出一种坚韧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所以队员健康成长,球技快速提高。这支五指山区的女子足球,其队员个个被国内女足人士看好,该队一、二线球员全部永久转会到江苏、北京、武汉和解放军等女子足球队。我们看到国内一些业余体育队,不少都是半途夭折。而琼中女足这支“编外”球队,为什么能修成“正果”,训练出一支从山沟飞出的“金凤凰”球队?该队的教练谷中声说:这是“多亏了各方的支持”。事实也的确是这样的。记者王黎刚在报道中说:“在琼中各方的无偿支持和赞助下,球队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并且逐步走上了正轨。”琼中女足在各方无私援助和多方面的关怀中走出一条新路,这既体现了群众文化活动潜藏着不竭的动力,又表现出黎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巨大的文化创造活力。

群众文化活动承担光荣的使命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时期黎族地区,多姿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数十年来对理想矢志不移地坚守、追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创新党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就是党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由这些基本内容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筑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是反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的主导价值体系。这种主导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因此,新时期黎族地区各级党政领导在抓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时,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第一位的任务,积极贯彻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

文化的先天优势是其宣传价值,这种优势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黎族地区各级党政领导充分运用文化的宣传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硬道理”,融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中,给以大张旗的宣传。黎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常唱的一首歌,就是《快乐就是唱民歌》:“快乐就是唱民歌,民歌花开满山坡,花开结果更丰硕,民歌成筐又成箩……。”在黎族山乡,人们不仅在节日庆典对歌跳舞,而且在劳动场地,赶集场坝,或走村串寨,亲友相聚之时,都可听到他们的悠扬歌声。人们吟唱的山歌,内容丰富多彩,最为突出的是,他们常常以山歌的形式,对党的“三农政策”、政府关注民生的举措,以及家乡的变化,激情的歌颂,热情的赞扬,试看民歌《唱家乡变了样》:

放开喉咙唱山歌,

唱家乡变了样,

破烂茅屋不见了,

新新瓦屋一行行。

放开喉咙唱山歌,

唱家乡变了样,

荒山坡地面貌变,

遍地橡胶和菠萝。

放开喉咙唱山歌,

唱家乡变了样,

喜爱稻田滚绿浪,

满山遍野是牛羊。

放开喉咙唱山歌,

唱共产党领导好,

黎家从此不贫困,

人人欢乐笑呵呵。

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五指山区的黎族人民打开山门。他们坚持改革,扩大开放,大办热带高效农业,发展热带橡胶和优质水果,收入逐年增加,生活大为改善。人们告别了千百年的茅草屋、船形屋,住上了崭新的新瓦房。所以,他们放开喉咙唱山歌,歌唱党的好领导,歌唱人民的幸福生活万年长!

黎族地区各级党政领导,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渗透到“三下乡”活动之中。他们开展“三下乡”活动,以精心组织和宣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切实办好“科技进农村”、“法律进乡村”、“医疗、婚育新风进山乡”、努力打造“文化宣传室”与“农家书屋”等创新项目。这些体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产品昭示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黎族地区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导人们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样既推动了良好的文化生态建设,又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光荣使命。

海南黎族地区各级党政领导,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贯穿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程,而时代精神则是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要求,两者可以激励和鼓舞人民形成凝聚全民族意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形成社会主义共同的革命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海南黎族有着悠久历史,其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黎族人民的精神气质,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这里还要特别提到是黎族人民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精神和“一心跟党走”的革命信念。昔日,这种精神和信念激励黎族人民英勇奋战,坚持革命斗争。而今,这种传统的民族精神和信念,又成为黎族人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强大动力。

海南黎族地区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为了提高教育成效,创新教育方式,所运用的教育工具和采用的教育手段应切实可行,并富有教育启发意义。各级党政领导注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化,避免空洞的说教,他们利用特定场合和情景进行重点教育,选择适当的节假日,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为契机,通过组织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育人活动,开展生动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海南黎族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其重要的史事和人物。陵水黎族自治县是苏维埃政府诞生之地,是琼崖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其旧址主体始建于1921年。长期以来,这里就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陵水县委、县政府对这里的革命文物注重保护和维修,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成立了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维修工程领导小组,在做好维修苏维埃政府旧址工程的同时,他们还认真做了陵水县南门岭烈士纪念碑、彭谷园烈士陵园、陵水县东区农民协会旧址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作。近年来,该县还自主创新建设革命传统文化,光大革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县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和陈列展示的功能。

白沙起义是黎族苗族人民的伟大壮举,是琼崖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一曲胜利凯歌,王国兴领导黎苗人民武装起义,主动寻找中国共产党,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为当时中共琼崖特委、琼崖抗日独立纵队顺利进入五指山区,建立五指山革命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条件,为琼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在中国少数民族革命斗争史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毛泽东对白沙起义的高度评价,指出“中国少数民族自发起义,主动寻找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王国兴是有代表性的一人”。琼中县委、县政府于1987年在王国兴的家乡红毛镇修建白沙起义纪念园,纪念园主要由纪念碑、纪念馆、休息亭三个部分组成。纪念碑身正面镌着江泽民同志于1991年5月10日题写的“白沙起义的英烈们永垂不朽”十二大字,后面刻着“白沙起义简介”白沙起义纪念园建成后,省政府将其列入省级革命烈建筑物保护单位。每年,均有来自各地的解放军战士、工人、农民、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学生前来参观悼念烈士英魂,重温入党誓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上述史事和人物,以及极富教育意义的特定场馆和陵园,都是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生动教材,是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教育资源。黎族人民备加珍惜这些历史文化,他们在开展群众文化中,充分运用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群众文化彰显民族特色 助推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群众文化植根于民族的沃土,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文艺创作者、表演者,一般来说都是民族的成员,他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方式,民间的风俗习惯,民众的喜乐,爱好,传统的宗教信仰,以及家乡山区的草木,青翠的群山,巍峨的峻岭,大小的江河,绮丽的风光,以及热带雨林和珍奇的动植物等,都十分熟悉和了解,所以群众文化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与黎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居住的地理环境紧密关联,表现出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黎族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一项最为普遍和最具有群众性的活动是吟唱民歌,可以说黎族同胞人人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早在渔猎生活的时代,黎族已有体现原始劳动号子意味的短歌,以及吟唱鸟兽虫鱼习性特征的《禽兽谣》。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黎族人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引吭高歌,创作了内容极为广博的民歌,诸如生活歌、劳动歌、儿歌、革命歌谣等,无所不有。特别是歌咏人们爱情生活的情歌,反映黎族传统民俗的习俗歌,更是多姿多彩。黎歌形式多样,甚富特色。以歌的曲调而论,内容不同、地方不同,调子也各自有别。砍山伐木有《呼嘿调》,摇篮催眠有《呵 调》,斗牛有《呼啦调》等。保亭有《啰呢调》,琼中有《啰咧调》,通什有《叽呃调》,白沙有《哇呀哇调》,乐东有《千家调》等。以歌谣句式而论,三亚、乐东、东方和昌江等地的黎歌以五言句为多,保亭、通什、琼中等地的黎歌,句式变化灵活,五、七言与九、十言兼而有之,长短不一。如《大路歌》,以长短错落的歌词,吟唱一对自由相爱的情人,他们虽然遭到父母的指责,但始终未被威迫屈服,双双出走以示反抗。《难忘的伴侣》,用变化灵活的句式,哀哀泣泣地唱着爱情的悲歌。一首《相亲》歌,句式的长短随着歌者感情的抒发而变化,自然、亲切,将黎族“相亲”的婚俗娓娓唱来。只要对黎族民歌有所了解的人们,闻听这些民歌,即可辨别出它们是黎族的民歌,如果再从曲调、句形细细品味,还可辨认出是黎族某一方言地区的民歌。以吟唱民歌而论,黎族群众文化活动中,表现出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在黎族人民的劳动生活中,可以说处处洋溢着民歌声。田野干活唱劳动歌,哄小孩睡觉唱“摇篮曲”,男女相亲唱定亲歌,谈起美好生活唱颂党歌。黎族人民十分热情好客,而黎族待客,可以没有多的菜,但千万不可没有歌。黎家人在酒席上,对客人微笑相迎,通常唱起“把起酒碗通通请,通通请咱弟与兄,薄薄是情厚是礼,敬酒一杯表心情。”被人们称为“黎族歌后”的王妚大,如今虽然是年高90岁的老人了,但她在家迎客仍是以歌相待:“我家住在山里面,出门有河又有山,孩子你来要告诉我,我会准备米和菜,米酒家里都常有。家里米酒敬客来,门外山花为你开。”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上安乡,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里享有“黎族民歌博物馆”的美称,倘若在这个乡的村寨做客,客人一进主人家,就有悠扬的民歌声回荡在耳边:“办起酒菜待客人,酒饭饱含侬人情。客人醉酒饭桌上,客主友好情意真。”动听的黎族民歌,融入黎族的生活之中,成为他们爱不释手的精神食粮。在黎族地区有民歌这样唱道:黎族民歌人人爱,黎族民歌人人唱,传统文化传世代,光大人间永发扬。

黎族地区的节日庆典,是群众参与性最为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其活动内容极为丰富,除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外,还有大大小小的经贸洽淡,其中的文体活动,可谓魅力无穷,颇具吸引力,凸显黎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在庆典场地,不少参与者身着节日盛装,展现出靓丽的色彩,别致的服饰,特别是姑娘们穿的各式裙装艳服,更是充满青春活力,显得活泼健壮,楚楚动人可爱。在场观看歌舞表演,看那众人齐跳的竹竿舞,其快欢的节奏,协调的舞姿,高低起伏的竹竿,阵阵悦耳的响声,这一切让人们看到黎族人民超人的舞蹈才艺,并从中感受到他们劳动生活的欢乐和对幸福的追求。场上的民间体育竞技比赛,看起不象观看歌舞演唱那样轻松,而是稍有一点紧张气氛。比如荡秋千、拉乌龟、对顶竹竿等,这些竞技项目都是智慧与力量的较量。荡秋千需要掌握技能技巧,但同时也需要力的推动。甲、乙两队拉乌龟,类似于汉族民间的拔河比赛,其关键是众人团结、齐心协力,团结就是力量。甲、乙两人对顶竹竿,当然要力大,也要运用力的技巧。黎族是崇尚才智与力量的,其原始先民创作的神话传说,以“大力神”最具代表性。神话中的“大力神”力大无比,为黎族开天辟地,创造万物。他不仅力大,而且很有心计,他与雷神比武,运用智谋,以火攻最终战胜雷公。所以,“大力神”是黎族人民心目敬仰的民族英雄,在黎族传统织锦纹饰图样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就是“大力神”,有时候人们也尊称为“大将军”。看来,民间体育竞技比赛与民间歌舞的表演一样,这些群众化活动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黎族传统文化的独具特色。

近些年来,黎族地区各市县创建了一批颇受群众欢迎和好评的现代文化广场,这类供群众集会、娱乐和举办经贸活动的场地,其设计、构建,外形布局、各类文化元素的组合,色彩的选用、调配等,都是极其鲜明地张扬和凸显了地域和民族特色。比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创建的文化广场,在这方面就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琼中是个多山之县,群山叠翠,全县植被率高达80%左右,可谓是绿色的世界。琼中文化广场选址在紧挨着县城一座青山下,形似圆盆的广场依山而建,为青山环抱。这天然的绿色广场,凸显“绿色”之风韵,给人以生机、活力的感受。广场周边,还配建相应的生态环保设施。广场的选址、构建都鲜明地表现创建者的绿色环保理念,展示出创建者强化生态建设的精神。当然,这也是创建者从本地的实际出发的结果。海南省素以生态良好著称,而琼中县的五指山又被人们称为海南的“绿色之肺”。文化广场除彰显浓郁的绿色风韵之外,还形象地展示黎族苗族的独特的工艺美术品,特别是黎族的传统织锦宣传品,更是格外引人注目。如此看来,当今时代最高扬的绿色环保精神,海南黎族苗族的民族与地域特色,在文化广场上融为一体,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群众文化充实旅游文化内函 促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

现代旅游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各种文化元素的交融与渗透,是一种规模浩大的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这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因此,旅游经营者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总是千方百计地精心打造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旅游产品,从旅游景观的塑造,旅游设施的建设,以及对游客的各种服务,都要求有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和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文化因素,以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和享受。因为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其实质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获得视野的开阔,社会阅历的增长,以及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愉悦与满足。在各种形式的文化元素中,健康而富有特色的群众文化,它们往往对旅游者产生无穷的魅力,为服务旅游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纵观国内外,举凡为世人向往的旅游地区,那里的群众文化无不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不尽的力量。诸如夏威夷、巴厘岛等世界著名的旅游景区,群众文化都显得十分活跃,它们以群众文化特有的功能服务于旅游,助推当地旅游产业兴旺发达,又如云南丽江,这个“让心灵休息的地方”,其旅游业的昌盛,当地民间的群众文化是推动丽江旅游发展的巨大力量。这里不仅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而且更有多彩的民间群众文化令游客回味无穷。丽江境内的“风花雪月”四大奇景(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和神秘奇特的“蝴蝶泉”早已名扬国内外。这里各民族的群众文化底蕴十分厚实,比如闪烁人民群众智慧的神话传说、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间的东巴文化和纳西古乐、民族风情浓郁的“三月街”节庆,以及当地彝旅的火把节、普米族的吾昔节、傈僳族的阔时节、他留人的粑粑节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还有古朴玲珑的民居建筑,幽雅多姿的民居庭院,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色泽斑澜的大理石,令人称道的“三道茶”等。上述多元素的群众文化,是丽江独特的旅游资源,是丽江旅游名片的巨大民间力量,它们服务丽江旅游,坚挺丽江旅游。

在海南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民间的群众文化一直是相依相随,服务于旅游的发展,充实了旅游文化的内涵。在黎族地区,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成为旅游战线的一支文化“生力军”,焕发出不尽的活力。在旅游景点、景区,黎族的民间歌舞为旅客喜爱。黎族传统的“竹竿舞”(又名“打柴舞”)节奏明快,舞步轻盈、欢乐,游客们最爱观看,不少游客还激发起欲跳的舞兴,兴致勃勃地加入到舞者的行列。在三亚湾海岸,曾有过万人齐跳“竹竿舞”的热闹场面。黎族民间的情歌对唱,歌声动听,情意缠绵,形式独特,游客往往听得微笑点头,入神品味。在黎族地区各市县创建的文化广场,也是游客乐于去的地方,那里不时举办群众性的歌舞比赛,或开展体育竞技活动,或举办当地特色经济的展销会,特别是黎族传统织锦的展销会,让人们观赏到高品味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得到精神的享受和心理的愉悦。黎族地区有多种群众性的节庆,比如“三月三”、“欢乐节”以及市县一级的“七仙岭嬉水节”、“绿橙节”、“香蕉节”、“芒果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与地域性。节庆活动,人气旺盛、内容丰富,最能吸引游客,也是游客最为关注的群众文化活动。比如黎族地区每年举办的“三月三”节庆,活动规模浩大,内涵深厚,交融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多种文化元素,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所以,黎族地区每年的“三月三”节庆,大陆的游客,海外的嘉宾,都是一批批地纷致沓来,参与“三月三”节庆活动。黎族地区遐迩闻名的“三月三”节庆群众文化活动,为当地旅游发展凝聚人心,聚合人气,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

近几年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旅游发展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在海南中部山区探索出一条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快速发展旅游产业的新路子。这条新路体现的核心内容,就是保亭人所说的“旅游为体,文化为魂”。保亭县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心情迫切,热情高涨,情绪高昂,参与性十分广泛。保亭县委、县政府兴办旅游之初,就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就是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把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之中,让特色的民族文化成为当地旅游之魂。这个县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精心打造了七仙岭嬉水节庆文化品牌,在去年还获得了“2010年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的殊荣。嬉水节原本是当地黎族苗族民间祭水的一种群众文化活动,黎苗人民兴起祭水节,既有生动的民间传说,更有丰富的群众文化内涵,凸显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保亭县委、县政府富有创意地将七仙岭嬉水节作为一个大舞台,把当地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的民间群众文化,诸如龙舟赛,民族民间竞技体育比赛,群众文艺汇演等,有意识地把它们融入嬉水节庆之中。与此同时,县里还创建了七仙广场。该广场自2005年竣工以来,既是举办嬉水节的场地,又是保亭县城广大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心。随着七仙嬉水节庆文化内涵的不断充实和提升,它对当地旅游发展所起到的助推作用越来明显,越来越大。七仙嬉水节庆至今已举办了十余届,每届都吸引不少游客。特别是近几年来,每逢七仙嬉水节,数万游客从四面八方欢聚保亭,兴致勃勃地参与节庆活动。七仙嬉水节庆文化助推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又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创造了新的良好条件,两者结合互动,可以说是成功的范例。保亭县的做法和经验,就是我们身边的事,这为加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有着直接的借鉴和启迪作用,应在全省特别是中南部民族地区推广。

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建设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加快培育魅力独特的海南文化,是国际旅游岛提升品质、增强竞争实力的迫切需要……切实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必将对国际旅游岛建设发挥巨大的引领、支撑和推动作用。”①见《海南日报》2010年11月4日1版。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海南黎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在全省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必将得到新的发展,它将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发挥新的作用。

猜你喜欢
黎族海南群众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多让群众咧嘴笑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