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意义和目标

2011-08-15 00:56卢卫林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理论课政治

卢卫林

(淮阴师范学院政管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诸多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据着重要位置,其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就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状况来看,要想提升其实效性,必须正确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意义和目标。

一、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是有效进行实践教学的前提

对实践教学内涵的把握,不仅影响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理解,而且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路。如果不能恰当把握实践教学的内涵,将会大大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有的价值。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具体的一线工作人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并没有形成定论,就上级文件内容来看也没有明确的界定,所以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就出现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状况。

实践教学也称实践性教学,最初产生于西方国家,是在西方国家注重教育职业化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其人文理论背景是西方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行为主义教育哲学。实践教学现己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正式纳入到各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在我国,实践教学于1997年被纳入高校课程设置体系,到2004年时,中共中央下发了16号文件,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了全面推广。

高校的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以培育其创新精神,增强其团结奉献意识,提升其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一些学者和部分一线工作人员逐渐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开始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就目前我国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来看,还存在三个误区[1]:第一,将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活动。这一观点简单地把学生在校内外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认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而没能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计划性和目的性的角度来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第二,将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教学。这一观点认为实践教学是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实践教学”,就是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通过参观、考察和专题社会调查等形式深入接触社会,全面了解社会。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外延来看,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第三,将实践教学的组织者认定为是学生工作部门。这一观点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应该是高校宣传部、学生处和团委等相关部门,忽视了教务主管部门教学管理的职责,因而没能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性质的角度来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不同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尽管我国学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都没有离开“实践”这一中心,所以没有实质性的差别。综合我国学界各种观点,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涵义概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由学校认可和组织,以提升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各种实践能力为目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下,使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一种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虽然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中进行,但更多的任务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来完成。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更多地是采用灌输的方法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则更多地是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同时,还借助于教学互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不难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导向是让大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学以致用”和“内化践行”,即通过实践教学,构建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能够亲身体验的现实场景,使大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去检验所学的系统理论和书本知识,也就是通过实践教学,让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探究和发现现实问题,同时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去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辨是非善恶,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从而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二、科学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是有效进行实践教学的保证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实践具有奠基性意义,这决定了实践教学必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还原,即对革命先驱们当年所从事的具体革命实践活动和系统思想理论创造过程的还原和重新演绎。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3]。2003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 (教社政〔2003〕2号),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并具体指明要注意抓好读(读原著)、听(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看(看录像)、走(社会实践)、写(撰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教学环节,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实践教学的作用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力争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有新的突破。2004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2005年1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提出“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更加明确提出“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社科〔2008〕5号),文件第十七条规定: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自2005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得到了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全国各类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开始从此前过多关注于多媒体设备的添加、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运用,逐渐转向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目的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其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是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大学生暑期社会调研活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高校又将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科技发明、文化专题活动、知识竞赛、公益劳动、演讲比赛、辩论赛、创业计划大赛、军事训练、专业见习等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也普遍得到建立,特别是一些地处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区域的高校,能够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建立起极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大大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这一现实意义的认识,可以从七个方面来把握[4]: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论的指导作用,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来探究、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和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利于通过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典型微观事例来印证大学生所学理论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使大学生对理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接受;第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发现和了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教与学两个方面的薄弱环节,以便进行科学改进,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形成良性互动;第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利于通过具有代表性、启发性的具体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从中汲取有益营养,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更好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第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化解一些因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节而形成的矛盾,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为将来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

三、合理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有效进行实践教学的关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不同,其着眼点不是培养大学生的具体技能,而是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健全的人格,同时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必须合理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即提升高校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5]。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国制定各种政治、经济、法律及社会发展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从高校课程体系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体大学生共同学习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它包含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法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其内容本身具有综合性特点,并且带有丰富的人文色彩。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就自然担当起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使大学生了解国情、认同社会主流思想,从而形成民族凝聚力、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归根结底的依靠力量是人。中国如何发展以及发展到何种程度,取决于我国各类学校能够培养出怎样的青少年人才。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高等教育不仅要立足于现实,更要着眼于长远,做到高瞻远瞩。梁启超也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但是他们一旦跨出校门走向社会,必将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骨干,是社会发展所依赖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政治思想品德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作用不应该是对相关理论的简单消化和运用,更多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当今社会,对科学精神的崇尚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势,相比较而言,人文精神的影响力较低。从人文精神的社会意义来看,一个社会如果脱离了人文精神,整个社会就会迷失方向。就科技而言,如果没有人文精神支撑,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就会沦为科技的手段和工具,有时不但不能促进社会进步,反而会阻碍社会发展。印度圣雄甘地曾经态度鲜明地指出:人类社会七宗罪之一就是“研究科学没有人文关怀”。所以,没有人文精神融入的科学研究,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不是幸福而是祸害。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核武器威胁等全球问题越来越严重,唯利是图、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等现象屡见不鲜……所有这些社会问题出现的根源就在于人文精神的缺失。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更应该弘扬人文精神,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1]郭华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及其体系建构研究 [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3):21.

[2]费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律探索 [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122.

[3]丁春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研究—现状、问题与原因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2011(2):109.

[4]邢增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若干问题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1):34.

[5]丁春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研究思路与对策 [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1):121.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理论课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