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2011-08-15 00:56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网络化道德政治

黄 河

(河池学院外语系,广西 宜州 546300)

据统计,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底,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中国网民结构特征呈现性别均衡、学历趋众,互联网大众化、普及化,网民主体是广大年青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年青学生可以获取大量的社会信息,查阅自己需要的学业资料,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网络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进行学习、娱乐活动的有效载体。总之,大学生网络化的生活环境已经形成,与此同时,网络化生活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化生活对当代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中“负面信息”误导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心理学家说青年大学生的心智还是未完全成熟的。对于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大学生的免疫力及判断力能力有限,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容易受这些“负面信息”误导。

网络实际上是一个完全“自由平等”的世界,网络上“没有政府组织、没有暴力机构、没有高低贵贱”,在网络世界中充斥着的信息正确的和错误共存;先进的和落后的交织在一起;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影响。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开放的、信息庞杂的互联网,其信息既有进步的、有益健康的,也有迷信、黄色的、甚至反动的信息,网络正在被国内外的一些反华、制华势力利用,跟党和政府抢夺群众、抢夺青年。一些极端仇视社会主义的敌对势力,也积极利用网络对我国人民进行反社会主义、反共产党的宣传;利用网络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竭力宣扬西方资本国家的生活方式;个性自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用来向我国人民鼓吹的西方的“优越性”,目的在于争夺我国青年一代,让青年人在政治信仰动摇,思想观念偏离。

(二)网络化生活环境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当今这个时代竞争是十分激烈的,而大学生又面临着学习、就业等诸多的压力,传统的交往方式又常让他们遭遇挫败,抵制传统的交往方式的情绪随之产生。网络交往——一种完全开放的、虚拟的、隐蔽的交往方式便堂而皇之地进入大学生们的生活。殊不知,网络交往的这些特点,让部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趋向冷漠、孤僻、人格扭曲,造成很多大学生不愿面对现实、“全身心”地沉浸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在网络当中,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能说出闷在心头的不快,在心理上获得极大的满足,结果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被严重削弱了,近年来在大学生身上引发人际冷漠,人格扭曲的事件屡有发生,与网络化生活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三)网络化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的道德行为责任的缺失。网络道德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词,指的是网民应对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负责,同时要以网络社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道德义务。这是文明网络和有序网络生活得以正常维持的重要保证。

由于长期地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部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生活产生已经趋于麻木;加上自身道德实践活动匮乏,部分大学生几乎丧失了现实道德责任感,更不用说能在网络上用丰富而深刻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网络是开放的,实际上,其“隐蔽”性、虚拟性容易使人放松警觉,导致失去对自己的道德约束,道德标准降低甚至也丧失掉了;网络上各种不良的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标准,一些极具诱惑力的信息,使得那些自控力弱的学生轻易上当。对上万名大学生进行的匿名调查表明,将近六成的学生曾登陆黄色网站,近三成的学生传播过色情信息。可见,网络化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的道德行为责任的缺失使得大学生道德认识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薄弱。

二、网络化生活环境下必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创新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提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因此,高校改进和创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加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网络这个重要载体和手段。其次,学校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德育发展的必然。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据网络自身的特点,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抢占网络这块日益重要的阵地,还要创新出一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高校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三、网络生活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路

网络生活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依据网络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受众是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既体现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也是实现高校网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与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观教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涵盖对大学生进行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即运用先进的网络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方法论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等教育,着重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是大学生这一群体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指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而目前应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特别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方法论教育,这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能够提高大学生识别、抵制和反对各种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的能力。此外,促进大学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培育创新思维和能力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人生观教育包括人生理想教育,人生目的教育,人生价值教育和人生态度教育。政治观教育主要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情感、政治方法、政治纪律等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教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育;此外,还有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这些具有积极向上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辨清政治的是非黑白,这对于解决大学生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态度和立场问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二)对大学生加强网络法制教育。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责任在本质上体现了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和选择自由的统一,享有自由就意味着负有责任,只有履行责任,才能更充分地享有自由。大学生个性的张扬在网络世界里具有广阔自由的空间,但网络社会不是没有秩序、没有要求、缺乏有道德标准的,谁在网络中享有“绝对自由”都是不可能,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都要负责,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能掌控自身的道德情操,担负起网络道德责任,这既保障了网络能健康地运行,也体现了大学生能科学地使用网络。

(三)加强网络礼仪教育。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互联网,规范的网络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常言道,态度决定行动,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首先要对网络资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评价,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整日沉迷网络,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真正地享用网络资源,享受网络资源所带来的便捷和愉悦。其次,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大学生表露的情感却是真实的,对于网络中的各种感情,大学生应学会区分,认真对待。待人要热情、谦和、友善、真诚、尊重、宽容、信任是网络礼仪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要正确处理自己的情感,不欺人不害己。

(四)对大学生加强网络心理教育。身处信息化社会里的大学生,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消沉苦闷、焦虑多疑、麻木冷漠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问题极易出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学会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使大学生的心理得以恢复常态发展,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个性和思想品质得以良性形成,最终使得大学生的人格得以升华,发展更加全面的人生。

四、结语

鉴于网络信息的特殊性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应积极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切实加强对身处网络生活化环境中的大学生在思想上的正确教育与引导,这既是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负责,也是对中华民族的未来负责。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1]华道云,李义丹,杨燕.大学生迷恋网络问题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

[2]徐璐.基于网络和信息化的高校德育策略 [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

[3]李邦红.网络环境下高校教育的新视点: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 [J].世纪桥,2007(4) .

[4]张宁.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管理 [J].安徽大学学报.2005.(5) .

[5]李本成,彭分文,等.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6) .

[6]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嘉格伦.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网络化道德政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