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道德

2011-08-15 00:56符昌昭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道德大学生

符昌昭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网络环境对网民的影响,一方面有观念价值认同性,另一方面也有观念价值趋异性。而网络道德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规范体系,对虚拟网络社会的健康生存和发展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道德人格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世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互联网络带给人类深刻而全面的影响,网络在给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不良影响。尤其对大学生影响日盛,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之一,也是上网人数最集中、最有活力的群体,但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泛的一族。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使自己长期处于相互矛盾与冲突的道德选择中,这在一定程度弱化了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使他们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的形成也受到相应影响,以至于形成网络道德人格发展的障碍。部分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还出现了认知模糊、情感淡漠、诚信缺失和人格分裂的现象,不健康的网络环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方面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及时采取得力措施,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让网络道德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二、网络影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有多种因素,主要体现在网络环境、社会、个人等三个方面。

(一)网络环境的自身的原因。其一,网络交流的隐蔽性和匿名制。根据专家的研究分析,在匿名情况下,人们更易做出错误的行动。心理学家奥萨克就认为,人们热衷上网的主要原因,是网上不需要任何人道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奥萨克说:“孤独的匿名者在聊天室里不需要对其他匿名者承担任何责任,而真正的人际关系是要承担责任的。”她认为,那些习惯上网的人实际上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上网可以获得一种认同感。网络一方面可以反映他们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对他人造成影响。由于网络环境的隐蔽性和匿名制,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极大张扬的后面,失去了正确的标准和准确的判断,道德认识失却了稳定的地基,千奇百怪的网络世界里,各色各样的思潮和观念随着数字化的信息扑面而来时,不少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或者缺乏判断力而盲目反传统、反主流;或是不负责任随大流散布谣言、传播黑色信息,对网络负面的错误信息认识不够,容易造成思想混乱。因此当大学生过多接触网络,就会被它载以传播信息的形式深深吸引,既“迷失”于网络,甚至不惜“为伊消得人憔悴”。

其二,未建成完整的网络道德标准制度。与传统社会相比,在网络社会中,道德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是未成熟的。例如,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中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但网络环境里却容许虚拟,人际交流也可以不署名,也可以发布虚假信息,这给传统的交往道德造成了极大挑战。作为一种全新环境,网络里出现了许多新现象,例如交流时的“灌水”,账号密码的非法使用等都需要法律、道德和技术手段来规范,然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许多规范体系建立尚未完善,对网上出现的行为进行约束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法律体系,网络环境不适于严格控制和管理的特点却又降低这些规范的有效性。

其三,网络法制尚未完善。根据《北京青年报》对北京五所高校的调查数据显示:有98.5%的人曾经获得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5.4%的人曾发布不健康的信息,有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和文字。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也使网上的犯罪层出不穷,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案件逐年增多。

为规范网络行为,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网络的法律。1997年12月30日由公安部等19部门发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十九次会议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决定》成为针对信息网络安全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尽管我国目前涉及网络信息安全的规范性文件众多,但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事件的产生,网络立法问题应继续加强。

(二)社会原因。其一,西方社会的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我国文化大相径庭的西方文化,他们利用掌握的超强网络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充斥网络环境中,通过网络传向其他国家,强行灌输自己的文化标准和价值趋向,这对我国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影响。大学生往往在无意识之中选择并接受了错误的思想观念,以至在言论、行为和其他方面做出有违道德法规的事情。

其二,学校德育的弱化。传统的大学的德育比较强调培养学生的规范性,而教育政治化,教育模式单一、教育八股、空洞等缺乏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已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种德育教育模式与网络时代的到来不相适应是显而易见的,要么是政治功利性过强,要么是政治思想教育的色彩太浓,最终导致学习内容的模式化、僵硬化,而逐渐失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虽不能说传统的高校德育已显得苍白无力,但其往日影响学生的主导地位在一定意义上逐渐被网络文化的影响所取代。网络具有强烈的平等性,在网络里,教育者和大学生是平等的,传统教育中严肃认真的师生关系保持“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网络环境里,教育者地们的弱化,改变了传统道德教育中主角地位,教育者不再威严,不再占据“强势”地位,也不再承担单向传授的“社会化执行者”角色,而是承担导向角色,起着引路者的作用。

(三)个人原因。大学生希望望张扬个性,但在现实中难于实现,这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一个特点。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指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处在大学成长阶段的青年人具有超越自我、展示自我等心理特点,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渴望在高校的舞台上展示自我。但很多学生由于对困难等原因估计不准,进而产生失望等消极心理,于是将目光转移至发泄郁闷情的场所。由于网络给人们的精神世界营造了相对平等而自由的空间,可以不受传统文化、道德、校纪校规的约束,个人情绪能够得到表现和宣泄,回归“本我”或“虚拟”理想的我,使身心放松,缓解学习和工作压力,能够满足他们自我发泄的情绪,而带来轻松的感觉和放松的心情,这很容易使得网络主导今后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前途。渴望张扬个性而难以在现实中实现的大学生可能会把现实的追求寄托于的网络,而使自己前途陷入尴尬境地,甚至失去学习、生活方向和前进的动力。

三、网络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校园文化及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第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功能。一所学校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综合实力的体现。与网络环境文化相比,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实现理想人格形成中,占有其一定的优势。校园文化适合学生生活学习、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培养审美情操,而网络文化的规范性较为薄弱;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全体师生、学校历史等共同的价值观念,其长期形成的高校优秀的传统风气,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而网络文化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充满着各种矛盾,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校园文化具有有限的开放性,能够帮助学生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会、保护、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而网络文化是全开放的,容易导致信息泛滥,使学生良莠难辨。校园文化的这些教育优势,能够抵制网络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给予学生完整的道德观念,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对网络文化有所选择和鉴别。

第二,丰富校园网络活动。学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倡导基本的道德规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网络的旨在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活动。比如举办校园网络水平大赛、网络话题辩论赛、网络营销大赛等,加深学子们对网络的理解,从而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给予大学生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第三,要将校园网络信息资源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加强建设力度,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导入网络,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如将学校的宣传版制成网页,帮助学生了解最新政策动态;定期推荐一批好书籍,以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学术品位。

(二)普及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善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拓展心理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建构网络心理教育资源网站,以扩大高校心理教育的覆盖面和增强影响力。在这方面,一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网民的心理动态和心理变化,注重启发和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心理帮助与服务;二要拓展原有的心理健康内容,使之涵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注重研究其教育规律,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新理论和新方法;三要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测试,通过科学规范的网络心理测试,建立大学生个人网络心理健康档案,重点教育,普遍提高;四要开设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课程,举办讲座,组织专栏,利用网络自身传播功能,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心理;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向所有学生发布咨询网址,使其随时都可以在网上或网络心理咨询中心得到咨询,及时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网络世界,正确看待网上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以及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使自己以良好心态面对网络世界。

(三)加强网络的监控力度。加强网络管理,第一,推广实行网络实名制,从源头上防堵道德失范行径。大学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法律观念淡薄,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道德失范。同时,网络社会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大学生相应地就缺少法律的保护,个人隐私、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侵害对象。因此,加强网络管理工作,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势在必行。对有害信息防范不力的要限期整改,对有害信息蔓延、管理失控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第二,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无论网络文化带来了哪些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都要坚持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传统优势,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新的领域,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要把网络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领域的新舞台,成为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引导、启发、释疑、解惑。通过互 动,使学生、教工、组织都能够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资源,达到学习、教育和决策管理的最优化。江泽民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努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网络环境为我们学校德育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充分利用网络,为学校德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校德育教学与时俱进,促进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健康发展。

[1]张蔚萍.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2]卢彦伟,王权.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08(3) .

[3]单鹂娜.崔征论高校网络道德建设的几个基本点 [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1).

[4]葛阳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网络道德建设 [J].科技创新导报,2008(1) .

[5]钟大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

[6]王雅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考 [J].中国成人教育.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道德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