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场域视角下的高校师德建设

2011-08-15 00:56陈秋余史仕羽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场域师德高校教师

陈秋余 史仕羽

(广东医学院护理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道德为教育活动之本,师德是教师职业之魂。本文根据场域理论,试图将“场”的概念引入高校教师德育领域,称之为高校教师德育场,从而以一个全新的理论维度和诠释视角来探讨高校师德的建设。

一、高校教师德育场内涵

场原本是物理学的概念,后来被布迪厄引入社会学,将其定义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1]其所要表达的内涵“主要是在某一社会空间中,由特定的行动者相互关系网络所表现的各种社会力量和因素的综合体”。[2]这个社会空间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种场域就存在。在布迪厄看来,场域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克服静态地研究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的问题,强调要“从社会场域和行动者之间相互依存的权力关系,深入地说明在不断变动中的社会场域和行动者的基本关系脉络”。[3]因而从场域的角度来认识高校教师的德育,可以将高校教师德育场定义为,一定时空内以高校教师为中心的以完成德育目标为指向的动态网络运行体。这个概念强调通过动态的“关系网络”来解释高校教师的思想行为习惯的形成、改变过程,更加突出高校教师在德育中的主体性和德育过程中的动态性,运用到实践中可以使教师成为德育的主动接受者、坚定实践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从而变传统德育的外部行为指导为内在的主动行为选择,通过无形的德育达到有形的效果。[4]

二、高校教师德育场的特性与效应

高校教师德育场是一个由各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系统,其本身除了兼具“场”的一般属性之外,还特别注重德育场中各因子在德育过程的双向互动,其本质是辐射道德信息并吸引德育对象。具体地说,它主要体现为三方面的特质。

(一)导向性。在磁场中,假设我们能够使无限个磁针指向任意方向,在混乱之后,这一堆磁针就会不约而同的指向同一个方向,变得井然有序,而且它们还会“劝使”相邻的磁针最终指向同一个方向。同样,高校教师德育场也是如此,它的导向性指的是德育场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和吸引倾向性。这些类型的道德都具有把场内成员拉向自己的“道德轨道”上运动的吸引力,都要把德育对象的思想道德运动拖到自己的“目的点”上。[5]

(二)整体性。教师德育场是个诸多因子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场内各因子不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而且能够以不同的相互激发和相互制约方式,产生不同的整体性功能,凸现不同的“场放大效应”。而这种效应不是德育场中各因子的简单的线性加和,而是各因子有机整合后的“矢量和”。

(三)动态性。从空间上,教师德育场是由众多的构成因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不停地运动、变化的。因此,在德育场内部,其构成因子也时刻在发生变化,使得整个系统的静态结构也保持着永恒的动态性;从时间上,拓扑学的连续性支撑着德育场的这一特性。时间总在永不停歇地连续流逝。德育场也在伴随时间和刺激场的改变中不断地演化、发展,实现自身的动态发展过程。

德育场效应主要是指场内各因子的存在、运作、演化、发展对场主体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会产生不同的机能效果。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激励效应、榜样效应和感染效应。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高校教师德育场的特性和效应,笔者认为必须深谙德育场理论的内涵,运用其特有的视角去创新高校师德的建设。

(一)明确德育场方向性,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弘扬高尚的师德风范。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明确德育场方向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明确德育场的方向性。首先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从根本上解决教书育人的思想理论指导原则问题。其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律规范,深刻领会师德内涵,恪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做到敬岗爱业,甘于奉献。最后建立导向性的规章制度如《师德建设工作条例》、《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以明确师德建设的标准。

二是树榜样,学先进,营造高尚的师德氛围。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根据德育场的榜样效应作用,高校应善于挖掘模范人物,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利用各宣传平台大力表彰和学习在师德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如学习孟二东、方永刚、谭千秋等人的先进事迹。通过营造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舆论氛围,激励更多的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升自己,实现教师人格的升华,从而在全校形成遵守教师规范、弘扬高尚师德的良好氛围。

三是构建系统的师德评价体系,形成德育场强大向心力。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调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仅仅依靠人们的自觉性是不够的,必须有系统的规范要求,有科学的奖惩体系”。[6]这就需要我们构建系统的师德评价体系。总的来说,评价体系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可量化的内容,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学科研成果的产出、教学改创新的影响因子等;第二是规范化的内容,包括教学的数量和质量,教师职业规范的遵循程度等;第三是超量化的内容,包括最高境界、核心价值观念。除此之外,可通过建立教师个人档案来记录每一位在教师职业生涯中各方面的具体表现,从而评价其个人的师德表现,同时也列入为继续获得教师岗位的基本依据。这师德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对具有高尚师德教师的一种褒奖,更是对自身要求不严教师的一种有力的鞭策。如此一来每一个教师就会珍视自己的师德声誉,在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的同时,自然就会以此为向心力而自觉地遵守教师规范,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树立整体意识,注重全员共建,凸现“场放大效应”。一是领导重视,全员共建。高尚的师德师风,重在实践,重在建设。高校领导应树立整体意识,高度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加强领导,统筹部署,比如设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带领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等有关部门参与其中,组织全校人员共同开展师德建设,形成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而且能通过不同的相互激发和相互制约方式,凸现不同的“场放大效应”。

二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形塑教师的思想行为习惯必须以人为本,使其真实地感受到教育事业的光荣与崇高,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校、院系、教研室的联系,弘扬学校高尚师德师风,爱岗敬业,仁爱奉献,团结同事,关爱学生,不断加强完善自身的师德建设,提升兢兢业业的职业奉献精神和创造团结互助的和谐环境,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德育场在师德建设中的熏陶感染效应。

(三)与时俱进,永葆高校教师德育场内动态平衡。实践证明,高校师德建设如果不能反映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特征,并据此作出及时调整,紧跟时代的步伐,终究会被淘汰。因此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必需与时俱进,形成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路。首先要提高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其建设内容需要体现时代性与针对性,可结合国家社会的热点问题,丰富师德教育的内涵,反映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以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其次在数字化时代中开展师德建设,必须创新师德建设的载体,运用飞信、论坛、博客等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开展师德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既保证场内要素的前进性,又保证德育场主体的及时能动性,永葆德育场内动态平衡。

[1]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134.

[2][3]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37-141.

[4]安祥仁,徐锋.对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J].学术论坛,2009(12) :196-200.

[5]莫飞平.德育场的概念界定与特点探析 [J].学术交流,2005 (10):12.

[6]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8.

猜你喜欢
场域师德高校教师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