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011-08-15 00:56宋红娟陈文杰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海南应用型课程体系

宋红娟 陈文杰

(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海南省现有3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就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以满足海南地区的人才需求。3所院校都有旅游管理专业。本文希望针对这一客观情况,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规律,以琼州学院为例,对专业课程设置试作探究。

一、海南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与海南经济发展脱节。据调查,目前海南大部分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表现为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关于黎族、热带海洋、热带森林的研究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过于泛化。其结果是,海南旅游企业在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时更倾向于东南沿海院校的毕业生影响到海南本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

(二)基础理论教学课时比例过高。海南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全国各地的一样,由于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没有跟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基础理论教学课时比例过高,几乎占总课时的85%,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加之受旧有理论教学模式影响,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此外,管理体制也缺乏灵活性。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专业调整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从办学定位和教育层次来看,本来是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直到今天,无论师资、无论学科建设、无论培养目标定位,还是没有形成有特色的办学体系和办学理念。

琼州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作为三亚输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没有形成特色专业的的师资、课程和实训等一系列的培养程序,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和全国研究型院校雷同,暂时还没有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专业体系。

(三)理论课程设置的专干课程单薄。在理论课程设置中,琼州学院的主干课程并不能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部的旅游管理专业评估中要求有8门以上的主干专业课,笔者认为这8门主干专业课程应该是学科基础课中的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比如,从《旅游学》到《旅游学概论》,部分高校尽管设置的有些课程名称不完全一样,但也并未跳出这个框架。

(四)实践课程设置静态化和狭隘化。在应用型目标培养之下,实践课程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海南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即使有实习基地,也并不能真正实现旅游管理的实训。琼州学院目前的客房模拟实训室和餐厅模拟实训室,除了几张所谓的实习床和桌椅,场景教学的气氛,模拟实训的程序及制度,相关实训软件,都还在建设之中,没有旅行社营业的仿真教学的系统等等,校外基地更是只局限于酒店实习,那基本上是在三亚旺季,酒店忙时,给他们输入廉价帮手而已。

(五)旅游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处于空白。 旅游业是一个高接触的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然而,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中缺少对旅游职业道德和伦理的教育,这也是目前社会对旅游服务行业多有诟病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琼州学院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有部分任课教师把从业道德列入课程计划中,但在访谈中该教师坦诚地表示,这些内容虽然非常重要,需要系统讲授,但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需要教授的专业技能越来越多,在课时紧张的时候,有时不得不砍去这一部分。可见,在日常的专业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很难占有一席之地。

二、海南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当前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绝大部分都是突出文科教育,主要也是从教育成本和市场需要来进行学科专业设置的。笔者通过对海南地区的社会调查,结合琼州学院的实际情况,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公共基础课要服务于专业课。海南地区大部分高校为了增强学生的通识素养,都开设了通识选修课模块,这些通识选修课与专业课之间基本没有什么联系,从而使学生觉得这些课程没有意义。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授课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公共基础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要与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对与专业知识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基础知识坚决舍弃。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指明在哪门专业课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在什么实践环节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使基础课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可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开设部分针对性强的理工基础课程和科普知识讲座。

琼州学院为了弥补学生理性思维的欠缺和不足,可开设“绿色伦理与旅游房地产”、“物理与生活”等课程和讲座,尽量消除学院统一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发展关联不紧密的弊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i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服务于专业培养目目标,其讲授的内容要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需求来选择,而不能面对不同的专业讲授同样的内容,例如大学英语要侧重于旅游行业英语,就不必再开设《旅游英语》专业课,大学计算机要侧重于旅游信息系统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历史文化与旅游的关系研究等。

(二)精减并优化整合专业基础课内容。应用型本科人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职业的直接适应性,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时能够接触到与职业、行业相关的实用型、应用型课程。由于教学时空的有限性,在增加实用课程的同时必然要减少基础课程,否则将会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但基础课程的减少首先要保证基本的理论基础,要保留该专业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学科专业基础课。

琼州学院本科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按照学科本身的系统来构建的,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系统把握该学科的所有知识。但应用型本科对理论基础的要求是“广、浅、新、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有些对于专业培养目标支撑力度较小、较弱的基础课程,完全可以删减掉。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学生‘出口’中的作用,对原有课程进行压缩与清理,原则上每个专业清除的课程门数应占现有课程门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被压缩和清理的课程,既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也有专业课程。

减少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还可将几门相关的基础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减少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从而既保证了必要的基础,又不至于占太多的学时。如琼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国际酒店管理方向,学校在课程体系中可将原有的“餐厅管理”、“客房管理”和“前厅管理”三门课程合并为一门“现代饭店管理”课,保证后续实务课程所必须的理论基础即可。

(三)开设面向行业和面向地方的特色专业课程。各专业在保证一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应开设更多的实用型课程。这种实用型课程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面向行业的课程;二是面向地方的课程。

开设面向行业的课程要求各专业找准就业定位,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同样是旅游管理专业,有的侧重旅游企业管理,有的侧重旅游资源管理,就业领域不一样,开设的专业应用课程也不一样。琼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侧重于培养酒店管理方面的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应增设“酒店建筑学”、“酒店会展”、“海南酒店产业研究”等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

开设海南地方特色课程,能够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好的了解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这些地方特色课程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也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为了使学生先感受海南、先认识海南、先适应海南,在毕业就业时,比别人先适应岗位、先适应企业、先适应社会,更具竞争力,琼州学院可设置系列的贴近海南经济社会特征的课程。包括面向全校可开设“海南(三亚) 旅游经济研究”、“黎族文化与旅游”、“黎族民间文学”、“黎族民间美术”、“黎族音乐舞蹈”等选修课程,通过剖析占主体地位的旅游企业,让学生把握海南旅游经济特征。结合海南旅游企业多,外来务工人员众多等特点,可开设“劳动关系理论与实践”等专题课程。可开设“方言与文化”专章分析海南方言的特点;在“中国民俗文化”课中,对黎族的风俗民情分类进行详细讲述。结合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可开设“海南蓝色之旅”和“海南绿色之旅”选修课,不定期地可举办海洋侨乡文化的学术讲座。

(四)实践课程体系层次化。琼州学院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基本上只有社会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几个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非常有限。

旅游企业同一般企业一样,企业结构分为基层,中间层和管理层。为了能更好地与企业人才结构吻合,实践课程也应分为基层实习,中间层实习和管理层实习,分别在大一、大二和大三完成,大四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进入旅游企业管理层,避免现在“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就业局面。

(五)专业课程模块化。在我国,本科专业的设置受到严格的审批,每个专业都有教育部规定的核心课程,这是每个本科专业都要执行的,不能随意改变的。因此,面临目前的各种约束,应用型本科院校只能在选修课程方面进行模块化,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模块化目前在多数高校都实施了,而专业选修课模块化则主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而选修课程模块化主要是指专业方向选修课的模块化。

选修课程模块化加强了选修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防止了课程选修的随意性,也更明确了与职业、岗位的对应性。琼州学院可采取“基础+模块”的课程体系改革模式。旅游管理专业至少设置2-3个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层次和就业意向选读不同的模块课程,从而为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供了课程知识结构的基础。旅游管理专业可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设置了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海南特色资源开发3个模块课程。

(六)将旅游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专业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本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行业的职业要求、职业纪律等。如在《导游基础知识》可进行爱护旅游资源的教育,在《导游服务》中可进行导游服务的原则、导游人员的职责、导游人员的素质、服务质量等具体的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在《旅游政策与法规》中可进行旅游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通过大学生职业指导课,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增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倡导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职业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职业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创业精神教育,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为此,必须将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旅游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育部门要加大检查力度,确保教育落实。要建立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档案,将理论成绩、个人诚信和实习表现等方面记录在案,登载网上,作为以后获取从业资格的硬性条件,从源头确保教育的有效落实。

三、结语

大学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改革。虽然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但在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上,很多院校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仍然带有浓厚的学术型本科课程体系的特点,或只是在原来高职高专课程设置基础上增加一些学科基础课。因此,用全新的思路设计和开发出科学合理的、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是落实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的院校已经开始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但却受到教育政策、教师能力、教学经费等各种条件的制约。

[1]海南旅游资讯网.

[2]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 [J].复旦教育论坛,2003(1) 3:5-9.

[3]彭秋发,孙占学.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 [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24(2):159-162.

[4][8]王恩华、王莲英.论我国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08,29 (2):64-66.

猜你喜欢
海南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