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文人画中的文人气息

2011-08-15 00:56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文人画用笔气息

常 潇

(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文人画在于画家胸中有文、有书,而不是单纯的绘画技法功夫,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作者大多是具有较为深厚、全面的文化学养的文人士大夫,能诗善词,随性率直,他们的绘画作品也多以反映诗意和体现诗意为主。如宋·邓椿在《画继》中提出的“画者,文之极也”等理论就是“文”与“画”关系的最好例证。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中,两者相辅相成。诗是文学和文化的重要体载,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题跋与画面相辅相成、诗与画意相通,同时以诗入画,也更强调用诗来题写画的意境。画史上如明代董其昌、清代石涛等很多画家都画过唐人诗意册、杜甫诗意册等山水作品,以此表现文学化了的绘画意境。因为画境应先出于立意,有立意然后才能得到立意所要之“境”,文人气息对意境的体现就是以文学诗词为主的,所以绘画作品的立意反映在画面的文人气息上,则是对绘画文学化的表达,正如画意中常有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等等。而对于观者,则是见境而思其意了。

另外,追求脱俗也是文人画文人气息体现的重要特点。古代的文人画家多是清高、孤傲的代名词,他们不愿与世俗工匠画家为伍,认为工匠画俗气,所以他们在自身的绘画追求上,便十分强调脱俗,具体体现在对逸品的追求、对文人气息的关注,尚用淡墨,追求淡墨烟岚的画面效果,注重不似之似的表现手法,如清代画家石涛有诗云:“名山许游未许画,画若似之山必怪,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之似当下拜。”一样。似未必是怪,只是少了一种文人画家追求的意趣和情味,失掉了文人画的精神。从中可以理解到文人画对于文人画家来说,更多的是强调对于理法以及意趣的追求,画面关系的处理,辩证关系的使用,用笔用墨的表达,具象抽象的对比运用,这些似乎要比绘画真实性的表现重要的多。另外,脱俗对于绘画题材的要求也十分讲究,文人画家不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年画题材,不用绚丽夺目的色彩,多以隐逸题材为主,或是表现画家游山玩水,以及对道德体悟等等,作品以单纯的水墨表现为主,或是以花青、赭石设色为主,施以简单的色彩,称为浅降山水,画面中的文人气凝练、概括。

再者,文人画家的绘画作品能其人心智,发人深思,令观者深深感悟到绘画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精神,这更是画面文人气的作用,同时也是所有经典绘画作品的共性。好的画作能启迪人生,让观者从画中得到心灵的感悟,能让观者平心静气。但这样经典作品的产生,首先画家需要具备高的文化修养,丰富的人生阅历,高尚的道德品格,全面的艺术修养。

文人画复杂的艺术表现,其目的不在于再现客观景物的多样性,而在于表现笔墨的丰富性,即非常重视笔墨意味。正如明代画家董其昌说:“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①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A]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 [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540.笔墨即用笔用墨的方法,它作为文人画作品的载体,是体现文人气息的基本手段。对于用笔的要求,文人画主要通过“书画同源”来阐释,即文人画尤其注重书法,是以书法演画法。早在宋代苏轼、米芾等文人画家在王维水墨画的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已经实践并发展了文人画的笔墨技巧;明·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也说“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文人气息的用笔以文人书法的用笔表现为依据,画家用笔所产生的线条,已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客观对象的形体结构,其本身所具有的书法的抽象美感同时也具备独立欣赏价值,而这种技法的艺术表现,从古到今是一脉相承的,是文人画用笔的精髓。通过用笔的轻重徐急来表现对象、传达观念、表述心意,以书法用笔写所表现的内容,强调笔法的书写性和重要性。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的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文人画家将书法作品中体会出来的文人气息运用到绘画当中,不自然的便加重了绘画的文人气息。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用墨的浓淡干湿,以及皴法点法的纵横变化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能体现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通过笔墨和意境来传达画中的文人气息。“就是说,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物) 的相对独立的美。”①李泽厚.美的历程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296.同时画上题字作为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成为了画面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笔法美来彼此配合呼应,而且它还可以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达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文人画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运用水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体现出淡而不薄、厚而不浊、苍而不枯、润而不滑的韵味、屋漏痕的变化、涨墨、锥画沙的效果,又增添了一点神秘、抽象的美感。

文人画家具有超越的智慧,独特的创作力,和谐平衡的心灵,以及精神自由的创作环境,能以空灵虚静的心,深解大自然无言之美,透视生命的根源,在万象自在的脉络中,生者自乐其生,化者自安其化。他们超脱的心态观察万物,感受万物,所以绘画作品在题材上是自然的、野趣的;在手法上是写意的;在表现性质上是求意象外的趣味,更注重抒情表现。这一点以明代徐渭、清代八大山人绘画表现最为突出,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壮志难酬和国破家亡之痛,将胸中的忧闷和不平寄托在艺术创作中,如徐渭笔下那含泪欲滴的墨葡萄;八大山人笔下那怒目圆瞪的怪鸟。

文人画的绘画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自身的清高文雅,画中的这些自然景物、物象、形象,能以笔墨趣味传达出画家主观的心情观念,从而使人的审美感受中的情感、想象等诸因素的趣味性和理性更加强化。“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吴镇) ;“山水之胜,得之目,寓诸心,而形于笔墨之间者,无非兴而已矣。”②沈周.书画汇考 [A].李泽厚.美的历程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298.然而,绘画要描写客观世界的物形,却不是被动地描摹,而是主动地驾驭,使之成为艺术加工的形象。

文人画提倡“高雅”、“平淡天真”,主张“逸笔草草”,往往不在形似上论高下,主要强调绘画的格调和气韵,注重表达客观对象更深刻的精华部分:神气、神似,画家对绘画神韵的表达和个人主观意兴的发挥强调的更多,而把对象写实在绘画中的地位和意义放在次要以至附属的地位,抽象与具象结合表现客观对象。如画山水,画家用各种不同的皴法点法来为各种不同的自然景物写照,在用虚和运用抽象的同时,只有一处或二三处真实山水作为自己的写实根据。正如沈括所说:“书画之艺,当以神会,难以形器求也。”③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 [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40.不求形似,只重意境,不求画面色彩,却求万物的真质,画面景物可以画的非常平凡简单,但意趣情味却丝毫不减。

其次,文人画又源于现实,取自生活,注重写生。如明代李日华《论画》:“元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从木深涤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激流湍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清王原祁《麓台论画》:“大痴爱佳山水,至虞山,见其颇似富春,遂侨居二十年。”也都是文人画家注重写生的很好例证。同时,诗文书法成为画面和布局的组成部分,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印成为一体,绘画的主观性强,也是文人气息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

文人画一直不曾把真实的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示事物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基于这种宗旨,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这些都是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由此产生的艺术效果也正是文人气息的外在表现形式。文人画展现了文人画家的修养和人生历程,透露出文人画家的不凡气质和高雅品质,更是画家的学识修养在画中的折射,而画家的这种修养更是建立在其知识、才情、阅历基础上的人品、人格的综合素养,而且画家的文化修养直接影响到绘画品位的高低,所以对文人气息的认识应更多地关注文人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义。文人画是文人画家精神世界的呈现。

[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见董其昌《画源》 [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陈师曾.中国文人画之研究 [G].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29.

[3]李泽厚.美的历程 [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文人画用笔气息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自然的气息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廿一世纪的文人画——观白德松画展有感
“春的气息”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