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素质教育与考试

2011-08-15 00:51阳利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母语语文课程素质教育

阳利平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母语素质教育与考试

阳利平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在升学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我国母语素质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只有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正确理解和认识母语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摆正二者的位置,才能从根本上使母语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从源头将母语素质教育推向实际,使考试更好地为母语素质教育服务,从而达到教育和培养人的目的。

母语;素质教育;考试

有人说:“高考是根指挥棒,怎么考,你就得怎么教、怎么去学!”这个说法尽管不全面,但广大师生也不得不听从,这是“应试教育”所致。在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只有正确理解和认识母语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摆正二者的位置,才能从根本上使母语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从源头将母语素质教育推向实际。

一、母语素质教育的内涵

母语素质教育是指学生在母语学习中,对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反映出来的思想道德倾向、审美品质、思维品质、个性心理、智力因素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和不断完善,以期成为母语能力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潜在素质的教育①。母语素质教育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的目标内容:

1.母语教养目标:基础知识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和基本技能 (听、说、读、写)。

2.母语教育目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伦理观念、理想信念、政治观念、法制观念、民主观念、民族意识等。

3.母语发展目标:智商 (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自学力等)和情商(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习惯、性格等)。

由此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知识越多,考试成绩越好,人的素质就越高。同时与母语素质教育相对的是应试教育,即基本上围绕着考试、尤其是升学指挥棒转的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太强的功利性,考啥教啥学啥,偏重知识传授和分数,忽视学生母语能力培养,是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因此,母语素质教育与考试二者在逻辑上是两个不同类因,因而是两个不可比的范畴。母语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就母语教育的目的而言的,即以全面提高人的母语素养为目标;考试是就整个母语教育过程的成就评估、资源竞争、资格认证的一种测量手段而言的。

二、母语素质教育与考试是否水火不容

考试的作用在于选拔人才,使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深造。它只是一种人才和学业、技能检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国考试制度的确立在隋唐,传统的科举制度被认为是“应试教育”的典型,但它相对于魏晋时期不重考试而重门第、背景的九品中正制又是一大进步。至于“文革”时期的“教育改革”,的确是针对“应试教育”的,但其“推荐保送”的目的结果却与“素质教育”无关,这样的“教改”只会更加有损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它不仅降低了人的知识水平,而且其“培养”出来的人的“素质”恐怕比科举考试下造就出的传统知识分子更令人忧虑。更何况通过考试来检测人才,这也是当今世界范围内通用的有效法则。

再说,不管考试有多少弊端、有多大作用,决定教育成效的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而不单纯是考试本身。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内容符合母语素质教育的要求,那么师生围着这一指挥棒转并不会发生什么错误。在学校教育中,考试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具有阶段性特点,每一阶段围绕某一教学内容重点突破是有益于学生素质的逐步提高的。我们不难想象从小学到大学如果学生一路无关可攻,“轻松”到底会取得什么成效。考试本身又具有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对师生都有压力,这种压力也正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内驱力。如果缺乏这种内驱力,就很难使教学落到实处。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母语教学必须服务于母语素质教育主题,是“教”决定着“考”,而不是“考”决定“教”。因为我们的教育方针、语文课程标准才是权威的指挥棒,既是“教”的依据,又是“考”的指南。如果“教”是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行事的,自然“考”就更离不开这些要求了,而“教”是先行的,“考”是对“教”的评价,所以“教”决定着“考”。从总体上考试都只能围绕母语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展开,因而考试不可能从根本上冲击母语素质教育,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三、衡量母语素质的高低也需考试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刘彭芝校长说:“我们要正确地认识高考。素质教育不是不要高考成绩,高考成绩好也不是应试教育的结果。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抓高考,这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高考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是学生梦寐以求的,代表了广大考生及其家长最根本的利益。所以,抓好高考,就是为国育才,就是造福于民,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②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过去人们之所以反对考试,究其根本原因是“考试对学生的摧残”,说穿了就是竞争的摧残。倘若现在取消或淡化考试作用,那么“非考试的竞争”,走后门弄特权等,对多数学生而言岂不是更加残酷吗?因此,我们反对一味否定过去,完全摒弃考试的做法。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否属于完全的应试教育?如果把几十年的教育简单地归结为应试教育,是不符合实际的,而且要从中小学校里真正找到没有一点素质教育成分的应试教育也是很困难的。由此,与母语素质教育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考试也是不存在的,只是在考试中由于单方面地强调知识教育,学生和教师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应考上,因而削弱了其它方面素质的教育,这是考试的致命缺陷。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反对考试就淡化知识教育,甚至将其完全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因为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培养人的过程。母语教育不管以什么目标,哪些形式进行,客观上都在提高人的母语素养,只是提高的深度与广度不尽相同罢了,这是由教育的本能所决定的。所以说,考试也在提高人的素质,只不过它是一种低层次的狭隘的素质教育。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母语素养,并不是要排除考试。就目前来说,考试仍然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成绩、反馈教学效果的一种良好教育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书面解答技能的一种方式。无论如何,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比之凭门第、权力、关系等保荐方式来取人,要公平公正得多。尤其是在一个社会机制不健全,举荐容易流于暗箱操作的环境下更是如此。所以,检测母语素质的高低更需要考试。学生母语素养的提高,知识技能掌握如何、智力水平高低、母语能力大小等,还必须通过考试这种方式来检查、衡量、强化和促进。

四、考试内容寓于母语素质教育之中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③。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母语课程是基础性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母语,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才能顺利地学好其他课程。从母语自身的角度看,母语课程的丰富性,母语素养的综合性,决定了母语素养在德、智、体、美诸多素质中的基础地位。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是人们母语的基本能力,也是构成人的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因而母语素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④。那么,能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考试内容将直接影响到母语素质教育的落实与发展。以母语素养为检测内容的多种母语能力测验是语文课改的一个重要思想。

就目前母语考试来说,一般考试内容包括5个方面:一是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二是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三是古代诗文阅读;四是现代文阅读鉴赏;五是写作。其中主要检测的语文能力由低到高依次是: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等5种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考”的内容并没有超出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学生全面提高了自身的母语素养,就不怕考,怎么考也是难不住的。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提高学生的母语素养呢?

第一,明确“母语素养”的内涵及对考生的要求。什么是“素养”?素,即平时;养,指修养。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母语素养,就是指对语文长久一贯的修养与训练,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具体指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⑤。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认为母语素养主要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语文能力 (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能力)、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和正确的态度、较高的文字审美情味和能力、宽厚的文化视野⑥。不管怎么说,只要具备了以上的这些素养,我们的考生还“怕”考吗?事实证明,学生母语素养的高低,决定着考试的成败。而现在的学生在母语考试中暴露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语文基础知识不过关、阅读理解能力不过关、语言表达运用不过关、作文与做人的结合不过关、应试心理不过关等。

第二,切忌“本末倒置”,丢开书本搞题海训练。在一些高中学校,竟用二年课时要学生学完三年的母语课本,学生对课文很陌生,学得粗糙、乏味,效率低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语文老师以为“母语考试不考课本里的东西,题目选材与课本无关”所致。其实丢开课本来教来学是一个严重的失误,考试试题选材多选自课外,但答案的依据均源于课本。语文知识无重点,考的不等于是重要的,暂时不考的也并不等于不重要。众所周知,一次考试不可能什么母语知识都考到,考试的知识内容、题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只有夯实母语基础,具备全面的母语素养,考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其次,作文与育人息息相关,离开现实的生活来进行写作训练是下下策。作文考试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和很强的现实生活气息,体现出做人与作文的价值导向。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引导考生从母语课文中学会写规范文体的知识,从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与典型的生活素材,从中感悟做人的真谛等;一方面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扩大视野,开阔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只要考生拥有了最急需拥有的母语素养和母语学习素质,就会有足够的自信去迎接各种考试,并立于不败之地。

课改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它不是无能为力的。新课改就是要通过扎扎实实的行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母语素养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通过考试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母语素养,引导学生对母语素质教育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总之,开展母语素质教育并不与考试相对立,而是要端正考试的目的,将考试合理地应用于母语素质教育之中。在母语素质教育中,考试始终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它只是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在母语素质教育的支配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钟启泉:《打造新时代的母语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24期。

②彭兰芝:《教师需要通过读书补充源头活水》,《人民教育》,2009年9月。

③教育部颁发: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④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⑤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⑥钱梦龙:《谈语文素养与语文教学》,http://bbs.eduol.cn。

Abstract:With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entrance exam,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Chinese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Only w 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itsexam iswell understood and squared can the execution and publicity of the former be fully carried out and tho roughly p racticed.In this way,exam s can be expected to p rovide a benign environment for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Chinese and furnish the goal of educating and nurturing Chinese citizens.

Key words: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exam s

On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Exam ination of Chinese

YANG L i-ping
(College of A rts Hunan No 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1,China)

H191

A

1673-0313(2011)01-0097-03

2010-10-15

阳利平 (1968—),女,湖南隆回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母语语文课程素质教育
母语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母语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