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江区农村人才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1-08-15 00:51罗红英
四川农业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户农民

□罗红英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支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重在帮助农民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要采取综合措施,帮助农民了解、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建设现代农业的本领。2011年,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开展了农业、农村人才需求情况摸底调查,通过调查与思考,将对开发劳动力资源向劳动力资本转变起到促进作用。

一、雁江区农村基本情况

1.农村经济状况 雁江区处于四川盆地中部,沱江中游,幅员面积1633km2,总人口1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7万人,占80.5%,农户数26.8万户,农村劳动力48.2万个。属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生猪养殖基地县、长江中上游柑桔主产区之一;也是全省丘陵农业百万人口大县、“双低”油菜大县、农村能源户用沼气工程、病虫重点测报站、IPM示范园和粮经作物主产区之一。近年来,经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协会参与和技术支撑,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逐步培育壮大,碑记万亩柑桔、临江韭黄、松涛蔬菜于2002年分获四川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证书;2008年“雁江蜜柑”在北京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组审查,成为继安岳柠檬、临江豆瓣之后我市第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区近14年来年均产粮47万t左右,其中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 3年超过50万t,粮食产量处全省20位左右,是全省产粮大县之一。2010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10.9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同比增加0.8万亩,总产量51.6万t,总产值10.46亿元。其中小春播种面积62.27万亩,比2009年同期增0.1%,产量10.63万t;大春播种面积148.67万亩,比2009年同期增加0.5%,产量42.01万t。粮食生产实现人均增收16.89元。

2.农村劳动力构成情况 全区总人口108万,其中农业人口87万,农村劳动力49.65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30余万人,而且农村劳动力每年以近万人的速度递增,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全省劳务输出基地县,我区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0万人。据调查,目前我区40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有25.2万人,40~60岁的有15.3人万;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有23.8万人,初中文化程度15.8万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97万人。

二、农业农村人才存在的问题

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和有效供给的基础上,要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和壮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和农民自主创业,发挥资源优势,以现代农业科技武装现代农业基地,推进村级农业综合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机械管理和服务,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都急需加强农村专业人才的培训。

1.种植业人才需求量大,专业人才少

(1)种粮农户技术需要提高 我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就是优质粮油(优质水稻、玉米等),为确保我区2011年粮食产量达到51万t,急需提高农户的种植技术以辐射带动全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经过近几年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在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受训农户数量小,带动面窄,需要加大培训的广度和力度,使更多的农民受惠于党的富民政策。另外,新品种的推广使用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最有效途径,我区现有种子、农药代销点413个,种子销售从业人员达413人,但这部分人员知识更新方式主要是每年由区农业执法大队进行简单的培训,许多人的农业技术知识少,不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种子代销人员的培训,促进新品种销售,以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

(2)蔬菜、水果产业专业人才缺乏精细蔬菜、特色水果(蜜柑)是我区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2011年我区计划水果种植18万亩,产量达25万t,产值实现6亿元;蔬菜种植25万亩,产量54万t,产值实现6亿元。蔬菜生产由于种类繁多、生产周期短、产量高,加上近年大量蔬菜生产基地被占用,蔬菜价格大幅上涨,种植农户经济效益非常好,主动学习生产技术的愿望最为强烈。近年来,雁江区充分发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雁江蜜柑”的品牌优势,抓住被列为全省水果产业核心县的有利契机,大力实施蜜柑产业“八改工程”,树起了省、市、区特色产业“高产、优质、高效益”和“千元增收”的样板。目前,正以河西片区为核心,建设长江中上游规模最大、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20万亩蜜柑基地,强力打造“全国特早熟蜜柑之乡”,力争向成都、重庆、青海、内蒙等城市年配送蜜柑20万t。由于我区蔬菜、水果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县级农业部门,乡镇农业中心基本没有专业从事蔬菜和水果生产技术指导人员,农户要学习蔬菜、水果生产技术,仅靠农业部门日常工作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培育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户带动我区蔬菜、水果产业的发展是今后我区阳光工程培训的主要方向。

2.畜牧业人才严重不足 2010年雁江区坚持“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思路,以畜牧业现代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强力推进畜牧基地建设,在市场低迷、疫情形势严峻的艰难环境下,畜牧业保持了稳健发展,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加快建设,全年出栏生猪173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23.8亿元。畜牧业是我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不少养殖户缺少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技术,80%以上农户以传统饲养为主。为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减少病害,提高养殖效益,需要狠抓畜牧养殖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户的整体素质和致富能力,以确保我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农机人才需求逐年增加 由于农村劳动人口的大量转移,我区把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当成了当务之急。区委、区政府每年都拿出相当的资金用于推广新型农用机械、试验新的种植模式、奖励和补贴购机大户,使得雁江区的农机化进程成绩斐然,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兴起,农机专业大户不断涌现,区农机局也把农机的推广应用放在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缺乏,需要农业机械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加上中央对购机农民补贴的政策,我区拥有的小型农业耕作机械逐年增多,已达4 000多台套,农机从业人员有所增加。按照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进程,农民对农机具更加依赖,但随老机手逐步退出从业队伍和新机具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机操作与维修方面的人才缺乏。为了充分利用好农机资源,需要大力培训农机操作、维修人员。

4.农村能源建设人才严重缺失 农村能源沼气建设是我区民生工程之一,每年都承担了3 000~4 000口的沼气建设任务,由于缺乏沼气项目建设和后续管理服务人员,部分沼气池因维护管理工作跟不上而停用,造成浪费。因此,十分需要沼气池建设、管理、维护、安全使用、综合利用、后续管理服务等的沼气专业技工,解决沼气建设中遇到的难题。通过沼气技工对农户的指导,使农户学会一定沼气管理知识,有利于提高农户对沼气池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沼气池效益。

5.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缺乏 抓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和统筹城乡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推进我区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区农民创业成功人才少,有意愿创业的人员多,但对创业所需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2009年、2010年我区承担了农民创业培训共计100人,参训学员积极性非常高,在我区反响很大,通过培训,一是使学员的观念得到了更新,激发创业激情闯;二是使创业者创业能力大大提升;三是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三、培育农业农村人才的对策

要实现雁江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就需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育,以推动我区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靠观念转变致富 我区农民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根深蒂固,只是为满足自身消费而种养,但由于对市场把握不准,信息不灵,多数是撵市场而非抢市场,往往是今年哪样价格高,来年就发展哪样,容易造成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的产品过剩,而且变卖的都是原料或粗产品,导致商品率低,竞争力弱,质次价廉。因此,政府应正确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塑造品牌,走出传统农业误区,为市场而发展,为效益而生产。

2.靠科学技术种养 种(养)业占了我区农民纯收入的3/5强,但农民普遍缺的是信息,愁的是销路,难的是技术。由于种、养业技术的日新月异,过去凭经验种、养的老农,如今成了生手。有95%以上的农民都迫切希望有关部门为其提供种(养)业技术、市场信息及优良品种,尤其是对果蔬及特种经济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畜禽防疫技术的需求尤为迫切。

3.靠一技之长打工 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在多年的打工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没有一技之长,想要谋取一个好的职业、好的工种是不可能的。往往在外“混”出点名堂的,又多是思路敏锐和怀有一技之长者。因此,迫切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为外出打工者创造条件,提供学习技能的机会和场所,改变他们旧的思想观念,通过培训增强谋生的本领。

4.靠法律保护自我 外出务工农民,身处异地,虽在他乡不能做违法乱纪之事,但遇到工酬纠纷或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倍感孤立无援,无以应对或无处申诉。因此,迫切希望有关部门为其提供法律咨询,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

(通联: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农业局科教股 641300)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农户农民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现代农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