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及诊疗分析

2011-08-17 08:58李隆文张春红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9期
关键词:血管病家族史脑血管病

李隆文 张春红

广州市萝岗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广东广州 510530

据流行病学资料报道,脑卒中在我国位列人口死亡因素的第2位[1],且其发病正趋向年轻化。青年是社会人群的主要构成,其发病群里的绝对数量不容忽视。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年脑卒中的发病因素及诊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青年脑卒中病患者,设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所定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累及一个或多肢体部位的瘫痪;累及一个或更多肢体部位的麻木;两眼同向偏盲失语,所有病例经CT或MRI证实,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21~45岁,平均(38.6±4.6)岁。另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同期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43~75岁,平均(57.2±5.1)岁。患者发病1周内进行心电图、头颅CT和MRI及TCD检查,择期进行四肢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排除颅内静脉、静脉窦血栓形成、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缺血性心脏病史、头痛史、肥胖[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BMI:男>27或女>25为肥胖]、口服避孕药史、吸烟和饮酒史(2次/d)、睡眠障碍史及血管病家族史。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第2天采集血脂、血糖、肝肾功能指标、全血计数、血尿酸。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方法相同,具体为:调整血压和控制血糖,给予神经营养药物,视病情应用20%甘露醇GTT,剂量疗程根据病情酌情使用。并给予脑细胞活化剂,预防感染,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在此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30 mg+0.9%氯化钠100 mL静脉滴注,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14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①基本治愈:病残程度为0级,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以上;②显著进步:病残程度为1~3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较治疗前减少46%~90%;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有所增加;⑥死亡。有效包括:基本治愈、显著进步和进步[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特点比较[n(%)]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饮酒、头痛、血管病家族史、睡眠障碍的比例分别为32.8%、15.5%、17.2%、46.5%、53.4%、10.3%、51.7%、15.5%、46.6%、31.0%;对照组分别为 65.5%、25.9%、44.8%、19.0%、15.5%、25.9%、46.6%、15.5%、27.6%、13.8%;其中观察组的高脂血症、肥胖、血管病家族史、睡眠障碍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在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吸烟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特点比较

两组患者的发病部位、血压改变和颈部血管杂音、心电图ST-T改变和颈动脉狭窄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治愈38例,进步14例,死亡6例,总有效率为89.7%(52/58);对照组治愈21例,进步19例,死亡18例,总有效率为69.0%(40/58),两组比较,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血小板功能、凝血及纤溶状态,临床表现为血栓栓塞。通过检测血栓前状态(PTS)或高凝状态对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减少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研究证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会明显增高。一般认为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提示PTS;Fg的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血浆Fg升高可能促进了PTS;PAI-1的过多表达会损坏纤溶系统,促使血栓形成;P选择素也在血小板活化方面起一定作用。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是由脑部缺血及出血损伤所致,不同的年龄阶段临床特点不同。有报道称[3],缺血性脑卒中经抢救脱离危险,无高压氧治疗禁忌证,无活动性出血、二度以上心传导阻滞等。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以作高压氧治疗。进舱前1 h停止进食,换上全棉的衣服、包被。采用右侧卧位,保持舱内温度正常,夏天保持24~28 ℃,冬天室温18~22℃。升、减时注意速度的控制。高压氧(HBO)治疗是指机体在高于1个大气压环境中呼吸,与环境等压的纯氧的一种治疗方法。近年研究证实,HBO在脑缺氧/再灌注损伤中,能提高人和动物的存活率,脑梗死容量减少,行为功能改善。我国亦广泛应用于HIE脑损伤的临床治疗。

本研究结果表明,青年脑卒中的高脂血症、肥胖、血管病家族史、睡眠障碍的比例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说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行为是导致青年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因素,这可能与青年人工作、家庭压力大,应酬多等因素有关。此外,秋爽等[4]报道,具有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脑血管病发生率是无家族史的4倍,且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在中青年组都有较高的发病率,这表明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还表明,青年组发病大多也在颈内动脉与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压改变和颈部血管杂音、心电图ST-T改变和颈动脉狭窄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且青年组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老年组(P<0.05)。这提示青年脑卒中发病不如老年人严重,且治疗效果一般较为满意。综上所述,高脂血症、肥胖、血管病家族史、睡眠障碍是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且均为可干预因素,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指导青年患者应该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定时进行体检,以降低疾病的发生。

[1]覃春光,刘开福.急性脑血管病2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3):182.

[2]赵军,王翔宇,汪香君,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4(1):51-52.

[3]伏兵,李敏,董万利.青年缺血性脑卒中7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8):4450-4451.

[4]秋爽,栾松,戴悦.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6):481-482.

猜你喜欢
血管病家族史脑血管病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血管病杂志》稿约
《心肺血管病杂志》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改变七个习惯 防住六成血管病 我国首次针对生活方式与血管病关系的调查显示
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的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表现异同的研究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