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及疗效分析

2011-08-17 08:58胡云芝
中国医药科学 2011年19期
关键词:疱疹口病皮疹

胡云芝 冯 陆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儿科,河南焦作 454002

小儿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指由柯萨奇A16型、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临床特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部位疱疹,个别患儿可能诱发肺水肿、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由于该病的病原体可通过患者、隐性感染者的唾液以飞沫形式传播,或经手或被污染物品感染,因此婴幼儿普遍易感,易在短时间内出现聚集性疫情[1],2010年我国手足口病即爆发19万例,死亡94例。鉴于该病病程发展迅速、死亡率高,加强临床观察与治疗分析也就成为防控、治疗该病症的重要措施。现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10年4~8月收治的70例HFMD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4~8月收治7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男39例,女31例,年龄30 d~4岁,平均(3.1±0.6)岁,所有患儿均经《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确诊。

1.2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手、足、臀部等部位伴有疱疹或斑丘疹,疱疹直径约2~4 mm,无痛痒症状,呈灰白色,1周左右后消散;口腔黏膜处出现散在疱疹,疱疹破溃后出现浅表溃疡、灰白色糜烂面,直径约2~3 mm,1周左右愈合消散,期间患儿有明显痛感,且流涎、进食困难。部分患儿还伴有恶心、呕吐、精神食欲不振、流涕等症状。

1.3 研究方法

本组70例HFMD患儿均参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制定临床诊疗方案,对患儿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含病原学送检和血细胞学检查)、并发症等作详细观察与记录。见表1。

1.4 治疗方法

①一般治疗:患儿口腔内疱疹较多者给予由生理盐水10 mL、利巴韦林针0.1 g和2%利多卡因针5 mL配制的混合液喷口腔,或西瓜霜喷剂外用3次/d,或将复合维生素B片碾碎涂抹于口腔部位用以缓解患儿疼痛。患儿诊疗期内应保证卧床休息时间,饮食须清淡易消化。②药物治疗:利巴韦林针、痰热清、水溶性维生素针等静脉输液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选择合适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积极控制颅高压,甘露醇针0.5~1.0 g/(kg·d)作静脉注射,4~8 h/次,并限制入量及输液速度,注意维持电解质平衡。有血压、循环改变时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病情进展迅速者,可予甲强龙15~20 mg/(kg·d)大剂量冲击治疗,并可静脉注射人血免疫球蛋白,总量2 g/kg,2~5 d内分次给予。如病情继续加重,出现肺水肿、肺出血时,及时清除气管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

表1 70例HFMD患儿典型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资料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卫生部驻阜阳手足口病防治专家组相关标准制订。显效:患儿体温48 h内恢复正常,皮疹明显消退,口腔溃疡有所好转,不流涎,可正常进食、活动;有效:72 h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仅余少许皮疹、疱疹存在,口腔溃疡部分减少,整体状态好转,可正常进食、运动;无效:治疗4 d后仍存在发热、流涎症状,皮疹有增多迹象,口腔黏膜充血、溃烂,疑似合并有细菌感染。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本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检查数据显示,小儿手足口病典型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疱疹最为常见,与其他临床表现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临床观察发现该病症所发皮疹多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疱液较少并呈混浊状,疹间皮肤无痒痛感,皮疹消退后未发现色素沉着。实验室检查典型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升高15例(21.4%),心肌酶谱异常53例(75.7%),其中白细胞升高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升高,心肌酶谱异常以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为主、肝功异常则以丙氨酸转氨酶升高为主。

70例患儿经诊治,预后良好,46例轻症患儿7 d内治愈出院,出现并发症患儿治疗7~14 d后治愈出院。本组患儿未发现后遗症,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A16病毒或柯萨奇A5、A10、肠道71型病毒引发的出疹性传染病[2],其特征表现为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传播速度快,密集人群中的接触都可使病毒经患者或隐性感染者、无症状病毒携带者飞速传播。通常该病多发于校园、幼儿园、社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对5岁以下婴幼儿的发育和健康安全会构成严重威胁。

3.1 小儿手足口病的典型临床症状

本研究对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分析显示,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及手、足、口腔疱疹(100%)。其临床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①3岁及以下年龄段为高发年龄段;②发热和皮疹是HFMD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多以中低度发热为主,呈离心性分布的皮疹经玫瑰红色斑丘疹转为疱疹后,其直径约2~4 mm,如粟粒至米粒大小,皮疹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皮疹、疱疹愈后不会遗留瘢痕或发生色素沉着;③手足口病有无典型临床表现与性别不存在关联,受年龄影响明显,通常成人感染者无典型症状,仅有少部分患者表现为发热、咽痛及胃肠炎,并发症情况极少发生,因此病毒感染后的发病受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更为明显。

3.2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诊断依据

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手足口病通常病情变化突然,迁延病程很可能导致脑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等诸多严重病症,致死原因为神经源性肺水肿、重症脑干脑炎,故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于挽救重症患儿显得异常重要。重症病例,患儿由于应激增强,交感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儿茶酚胺分泌促使血糖在短期内增高[3],血压升高,白细胞释放增多。同时呼吸节律会随之产生一定变化,叹息样呼吸就属于其中的典型表现之一。胸部X线影像呈以肺门为中心向肺野延伸的云雾状阴影,或表现为双肺斑片状,肺门两侧呈蝴蝶状阴影,并随病程发展恶化至充血性肺不张。在临床诊断时,医师必须充分综合各项临床检查资料,对发生下列情况尤其需要提高警惕:①发病年龄段越小,产生重症病例的几率越高,1岁左右患儿是手足口病感染及危害最为严重的年龄段[4]。②皮疹症状不明显:手、足、臀部均未出现明显疱疹症状,色暗红,不典型。③体温持续39~40℃,高热不退,患儿服用口服退热药物后体温暂时下降,旋即复升。④患儿呕吐、易惊、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精神萎靡不振或神情淡漠,呼吸及心率增快。⑤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血糖偏高,血压偏高或偏低,胸片提示肺炎改变。

总之,由于HFMD感染者多属学龄前儿童,危害性极强,因此对于住院患儿的临床诊疗必须做到无缝隙观察疾病演变和床头交接班制度,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对危重病例须及时救治,对于提高手足口病的治愈率,降低危重症死亡率及致残率都具有显著意义[5]。同时,医院应采取预检分诊制度,防范HFMD发生交叉感染产生不必要的危害[6-7]。

[1]邱燕,赵晓丽.手足口病的研究及诊断与治疗[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5233-5234.

[2]董宗祈.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手足口病的防治[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8,35(4):295.

[3]蔡丽君,许红梅.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J].儿科药学杂志,2008,14(3):64-66.

[4]孟祥杰,祝军伟.检查出手足口病91例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20(12):630-631.

[5]张喜荣,魏换成,樊万虎.联合用药治疗200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J].国外医学 (医学地理分册 ),2009,30(2):96.

[6]吕秀梅,张洪军.浅谈手足口病患儿的消毒隔离与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3):151.

[7]崔彦勇.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51.

猜你喜欢
疱疹口病皮疹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痰热清治疗小儿疱疹性峡炎的疗效分析
清咽散外敷涌泉穴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治疗的应用价值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10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疗效观察
加味四物消风饮为主治疗艾滋病慢性皮疹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