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2011-09-11 14:11曹健敏
上海护理 2011年4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条目心肌梗死

曹健敏

(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 200240)

据WHO不完全统计,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者达1200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4。而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严重的心血管事件,是造成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急性心肌梗死属于身心疾病,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发展和预后的根本,要改变或调节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作为应激和心理状况的中介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研究,旨在为护理人员开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为制定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并根据WHO1979年制订的诊断标准及1980年全国心血管会讨论后的修改意见,由心血管内科医师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符合抽样标准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有一定的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书写能力;心功能NYHA分级Ⅱ~Ⅲ级;愿意参与此研究。排除标准为:有精神疾病者;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 >7.8 mmol/L);心肌梗死后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急慢性肝肾疾病及感染性疾病;准备行PTCA或CABG手术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分3部分:①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家庭地位、心功能分级、有无合并症、病程、有无住院史和治疗方式。②心脏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问卷(HPPQ)[2],经国外研究者应用,证明是用于测量心脏病患者心理状况的非常精确的方法。该问卷由52个条目组成,包括4个维度:主观健康感12个条目,积分为0~36分;无能为力感12个条目,积分为0~36分;沮丧感10个条目,积分为0~30分;社交障碍感6个条目,积分为0~18分。在HPPQ中,除18、25、34和49条目反评记分外,每个条目以1~3记分,患者每个维度所得分数越高,说明程度越重。在评价和分析患者的得分情况时,参照HPPQ测试结果所形成的标准图表,分数处于上方20%时,说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好;分数处于中间60%时,说明患者的心理状况有问题,但程度不重;分数处于最下方20%时,说明患者的心理问题很严重。③医学应对问卷(MCMQ),由20个条目组成,包含3类应对策略:面对(斗争)8个条目、回避7个条目、屈服5个条目,各条目按1~4级记分,分数越高,说明越多使用相应的应对策略。

1.2.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研究对象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自愿参与研究。问卷发放采用无记名方式,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解释研究目的和填写要求后进行,问卷当场回收。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有效回收率85.0%。

1.3 统计学方法 在SPSS 11.0统计软件包中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数等描述性统计分析和Pearson’s相关分析等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见表1。

表1 患者基本情况 (n=85)

2.2 患者HPPQ得分分布 见表2。

2.3 患者HPPQ得分指标 得分指标=实际量表或问卷总均分/量表或问卷总分×100%,见表3。

表2 患者HPPQ得分分布 (n=85)

表3 患者HPPQ得分指标 (n=85)

2.4 患者MCMQ得分情况 见表4

表4 患者MCMQ得分情况 (n=85)

2.5 患者HPPQ与MCMQ的关系 见表5。

表5 患者HPPQ与MCMQ的关系

3 讨论

3.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况 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并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应从认知、情绪、意志、个性、行为、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和特点来确定[3]。而急性心肌梗死又是与心理应激关系密切的疾病,心理健康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表1显示,男性所占比例明显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明显多于体力劳动者;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多于其他低水平文化程度者。这与冠心病的分布特点是一致的。由于心脏病发作的主要诱因是过度操劳和精力消耗,他们在紧张的工作中,长期处于慢性应激和焦虑状态,血中脂质会明显升高[4]。另外,高学历者多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精神高度紧张,精力消耗较大。而体力劳动者的精神紧张状态相对较弱,且体力活动可使血清HDL2水平升高,抗动脉硬化形成。从HPPQ分布情况分析,表明患者普遍存在与疾病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得分指标分析,矛盾心理占第1位,其次为消极情绪,这与 Pignalberi等[5]研究结果一致。他们通过对急性心脏病患者与急性外伤患者的对照研究,表明前者有更多的心理困扰、更多的社交孤立感、更多的自责(P <0.001)。

3.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应对方式反映个体对各种应激事件相对稳定的应对行为和认识活动,积极应对方式可以缓解应激所造成的压力,消极应对方式可以加重应激。面对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积极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已被证实能提高生活质量;回避作为另一种应对方式,由于个体对回避应激源的存在,可有效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屈服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消极应对方式。本调查表明,心肌梗死患者较多采用面对应对方式,较少采用屈服应对方式。本研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多数(70.6%)心功能为Ⅱ级,也就是说,他们只有在从事重体力活动时才会有不适感,患者只有在发病时,才有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在不发病时有能力胜任日常生活及工作。另外,从本次调查的一般资料可见,患者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脑力劳动者占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和从事脑力劳动使他们对自我的评价较高,而自我评价是影响应对方式的主要因素[6];故在面对应激事件时比较自信,多采用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

3.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在本研究中,发现面对应对方式与患者的自主健康感呈负相关,与无能为力感呈正相关。这个结果与黄丽等[7]及 Scheier等[8]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面对在许多应激情况下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但如果用此方式表现在“针对情绪”方面则不利于心理健康,因为患者在面对应激源时有可能会归因,从而抱怨、自责,产生悲观情绪。回避应对方式与患者的自主健康感呈正相关,而与无能为力感呈负相关。回避应对即回避应激事件的存在,回避考虑应激事件的严重性,从而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以乐观的态度来看待自身的健康和能力。回避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否认有类似之处,而否认机制在心脏病急性期是适应性应对策略[9]。屈服应对方式与沮丧感及社交障碍感都呈现正相关,说明屈服应对方式采用越多,情绪越糟,越不喜欢与人交往。屈服在一般应激情况下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对应激源做出认知评价后,自感束手无策时才采取的应对方式。

4 小结

本研究为护理人员探索如何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方向和研究对策,力求建立和提供优质的护理模式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与生活质量。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明确心理健康状况差的高危人群,确定护理干预的方式及服务的重点对象,从而提供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心理护理,通过了解不同患者、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连续性心理护理活动。

[1]李静,张宝石,魏向龙.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2,8(4):204-206.

[2]Erdman RA.MPVH Medish Psychologische Vragenlijst Voor Hartpatienten,Handleiding[M].Lisse:Swets and Ieitlinger,1982.

[3]徐光兴.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与援助的学问[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Krantz DS,Kop MJ,Santiago HT,et al.Mental stress as a trigger for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infarction[J].Cardiol Clin,1996,14(2):271-287.

[5]Pignalberi C,Patti G,Chimenti C,et al.Role of different determinant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J Am Coll Cardiol,1998,32(3):613-619.

[6]肖计划.应付与应付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4):181-183.

[7]黄丽,沈晓红,赵梅,等.癌症病人的应对方式与心身症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102-104.

[8]Scheier MF,Mattews KA,Owens IF,et al.Dispositional optimism and recovery from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the beneficial effects o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J Pers Soc Psychol,1989,57(6):1024-1040.

[9]王守谦,姜乾金.否认机制在心肌梗塞病中的临床意义[J].实用内科杂志,1992,12(6):287-288.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条目心肌梗死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的作用
中年教师健康状况及体育参与行为研究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