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其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研究

2011-09-19 08:46刘玲佩
亚太传统医药 2011年6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抗凝肝功能

刘玲佩

(上饶市人民医院 检验科,江西 上饶)

肝脏在体内的止血、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肝脏是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场所之一,有12个凝血因子是由肝脏合成的,且肝脏还能合成和灭活纤维蛋白的溶解物与抗纤溶物质。发生肝病时,会导致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失衡,表现为多种凝血指标的异常[1],尤其是发生肝硬化时,常引起凝血机制的异常变化。有文献报道,肝硬化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其同时与肝硬化的程度或肝功能分级的关系密切,检测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情况,可为临床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提供指导依据[2]。本文旨在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乙肝肝硬化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立为肝硬化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7~79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9例,酒精性肝硬化15例,混合性肝硬化5例,胆汁性肝硬化1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2例,B级25例,C级13例。选择同期入院的正常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5~78岁。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全部入选对象均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1.7mL,注入浓度为109mmol/L枸椽酸钠0.3mL抗凝,3 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后应用日本sysmex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T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见表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标PT、APTT、TT均较高,而FIB较低,两组各项凝血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肝功能分级的肝硬化患者各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见表2,A级APTT、FIB高于B级,TT、PT低于B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级APTT、TT、PT均低于C级,FIB高于C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PT、TT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而FIB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APTT未体现上述变化情况。

表1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s)

组别 n PT(s)APTT(s)TT(s)FIB(g/L)肝硬化组 50 17.53±0.45* 49.90±2.21* 25.86±3.21* 2.65±0.95*正常对照组 30 11.15±0.96 32.12±2.13 16.71±2.11 3.014±0.13 t 2.974 10.237 3.463 2.014 P<0.05 <0.05 <0.05 <0.05

表2 不同肝功能分级的肝硬化患者各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比较(s)

表2 不同肝功能分级的肝硬化患者各项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比较(s)

注:A级与B级比较,*P<0.05,**P<0.01;B级与C级比较,#P<0.05,##P<0.01。

分级 n PT(s)APTT(s)TT(s)FIB(g/L)A 12 13.53±1.45* 246.90±2.21** 17.86±4.20* 3.65±0.95*0.61 B 25 17.96±2.15## 42.36±6.07# 20.30±5.36# 2.32±0.54##C 13 26.38±7.37 63.52±10.15 23.29±6.27 1.24±

3 讨论

肝脏是合成凝血、抗凝和纤溶因子的重要场所,同时它含有清除或灭活被激活因子的作用,当肝硬化导致肝功能不全时,蛋白质合成减少,清除组织凝血活酶和被激活的纤溶因子的能力下降[3]。其中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外源途径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的含量或循环抗凝物质的存在。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反映内源途径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活性,同时也受Ⅰ、Ⅱ、Ⅴ、Ⅹ因子的影响。TT反映患者血浆内肝素或类肝素抗凝物质的水平,其测定值和异常率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纤维蛋白原(FIB)即凝血因子Ⅰ,由肝实质细胞合成的一种急性反应性蛋白质,其含量降低是反映肝硬化严重肝损害造成的蛋白和生物酶合成下降。是凝血功能障碍较敏感的指标之一[4]。

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长期或反复损害肝脏所致的肝脏细胞纤维化性疾病。肝硬化时肝功能受损致使蛋白质合成降低,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清除组织凝血活酶和被酶激活的纤溶因子的能力降低;维生素k吸收障碍,使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前体不能转变成有效的凝血因子;肝素酶合成降低,肝素灭活能力降低,血浆肝素含量增高。上述因素引起PT、APTT、TT延长,FIB降低,提示凝血功能下降[5]。本文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标PT、APTT、TT均延长,FIB降低。

本研究中,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增加,肝硬化患者的PT、TT呈上升趋势,PT进行性延长者,预后差,提示PT可作为肝实质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因此,动态观察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有助于判断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8-2229.

[2]于庆谭.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9):14-15.

[3]宋睿,王菲楠,刘立新.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指标检测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75-76.

[4]马庆海,杨文东.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与肝功能分级的探讨[J].江西医学检验,2005,23(5):477.

[5]文道林,吴少卿,曹文平.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3):92-93.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抗凝肝功能
我院心房颤动抗凝药物治疗管理新模式的构建及取得的成效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与凝血因子及凝血象间的相关性
集束化护理干预联合常规护理对产后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心脏瓣膜术后,抗凝药物这么吃才安全!
肝功能不好的病人,用药应注意什么?
Mutually Bene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