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岗区2009年蝇、蠊类监测报告

2011-09-19 12:28余思彩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1期
关键词:病媒龙岗区蟑螂

韩 宁 余思彩

(深圳市龙岗区卫生监督所,广东 深圳 518172)

蝇和蠊类是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有害生物,它们与人类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可以骚扰人的生活,也可以机械携带痢疾、伤寒、脊髓灰质炎、肝炎等多种传染病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了了解深圳市龙岗区蝇和蠊类的密度和种类,更好地控制由蝇和蠊类所引起的各种传染病的流行,龙岗区2009年组织了对蝇和蠊类的监测工作,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地点的选择

选择平湖、布吉、坂田、坪山、龙岗等十个街道进行监测,共对50个社区的427个餐饮点、275个居民监测点和160个宾馆监测点等现场进行了监测,具体街道和社区见表1。

1.2 监测方法

按照GB/T 23796-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和GB/T 23795-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方法中的黏捕法进行监测,蝇类监测用统一规格的黏蝇带用黏捕法进行。每户居民、旅馆每间房间和餐饮店各使用黏蝇带2条,每个市场使用黏蝇带10条。监测从09:00~10:00时开始,于设定的调查点内悬挂24h,第2天09:00~10:00时将黏蝇带收回,阳性的黏蝇带须注明编号,带回实验室于冰箱内冷冻30min后鉴定种类,计数并计算蝇类密度指数。并鉴别、统计其种类、数目,计算出密度。

蠊类监测采用黏捕法,统一使用成品蟑螂屋,于每个监测点按照餐饮店厨房3个、大厅2个,宾馆旅店标准间每间2个,每户居民厨房1个,大厅或卧室1个放置蟑螂屋。每月中旬监测一次,每次放置24h。捕获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别,记录其数量、种属、性别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蟑螂密度和侵害率计算。

1.3 密度计算公式

蝇类密度指数=黏住的蝇类的总数/黏蝇条总数[单位:只/(条·d)]

表1 龙岗区2009年蝇和蠊类监测点分布情况

蟑螂密度(只/张)=捕获蟑螂总数(只)/回收的蟑螂屋总数(张)

侵害率(%)=阳性蟑螂屋总数/回收的蟑螂屋总数×100%

1.4 监测时间

2009年3~12月,每月中旬监测1次。

2 结 果

2.1 各街道蝇类密度和种类监测结果

在居民区、餐饮店、旅馆等生境进行蜚蠊蝇类监测,共回收黏蝇条623条,捕获蝇类570只,平均密度为0.91只/条·d. 捕获蝇类经鉴定隶属4科5属7种,其名录如下。

表2 龙岗区十街道苍蝇密度监测汇总表 [蝇密度单位为:只/(条·d)]

表3 龙岗区10个街道不同生境蝇类监测结果

家蝇为优势种,共捕获485只,占85.09%,棕尾别麻蝇占4.56%,丝光绿蝇占5.97%,大头金蝇占1.58%,见表2。

2.2 不同生境蝇类分布情况

在居民区、餐饮、市场等生境捕获苍蝇种类,见表3。

2.3 各街道蜚蠊密度和种类分布

2009 年在居民区、餐饮店、旅馆等生境共布蟑螂屋868个,捕获蜚蠊1037只,平均密度为1.19只/盒,见表4。

2.4 不同生境蜚蠊种群分布情况

捕获蠊类隶属2属3种,其中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1002只,占96.72%;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lae)15只,占1.45%;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lae)8只,占0.77%;其他11只,见表5。

3 讨 论

本次监测方法完全是按照国家标准GB/T 23796-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和GB/T 23795-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方法中的黏捕法进行,因此,具有良好的可比性。通过监测共捕获蝇类4科5属7种共570只,蝇类平均密度指数为0.91只/(条·d),优势种属是家蝇,这与张韶华等进行蝇类的监测结果是相同的。

表4 各街道蜚蠊密度和种类分布情况

表5 不同生境蜚蠊种群分布情况

在各种环境中苍蝇密度最高的是农贸市场达到2.03只/(条·d),这与杨海等进行的蝇类监测结果相一致。原因是农贸市场的卫生状况比较差,市场中所卖物品的种类也多种多样,而且某些经营者和消费者将垃圾废物等随处乱扔,如鱼肠、腐烂的蔬菜等容易产生臭味,而苍蝇则喜欢在这些腐败物中孳生,要减少苍蝇的孳生我们应该搞好农贸市场的环境卫生,规范的管理市场,要求市场经营者将垃圾等扔到一个集中的地方,不得随便乱扔,否则按规范处理,同时要及时的处理集中堆放的垃圾,以防苍蝇的孳生。每天在经营者停止经营后打扫卫生,清洗地面以及摆放物品的桌面,同时也应该按实际情况进行消杀防止苍蝇的孳生。

在居民区中,蝇类密度相对较低,为0.11只/(条·d),其原因可能为由于对蝇类危害的宣传所以居民的卫生意识不断地提高,采取各种防蝇、杀蝇的措施如安装窗纱、喷洒药物等,减少了苍蝇的孳生。

黏捕法捕获蝇类数量一般低于诱蝇笼的诱捕法,但本次监测蝇类密度与刘小真等采用黏捕法捕获苍蝇所得的密度指数相差不大,说明龙岗区的蝇密度是比较大的。本次监测深圳市龙岗区蜚蠊密度为1.19只/张,侵害率为 16.46%。从各月份蜚蠊密度变化趋势可见,6、7月份蜚蠊密度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6、7月份温度和湿度,有利于蜚蠊的生长繁殖及活动,每年6~8月份为虫媒活动和繁殖的高峰期,应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虫媒的生长繁殖,预防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蜚蠊监测中发现,德国小蠊为优势品种,占96.62%,这与国内其他监测结果相符,深圳气候温暖,食源充足,为德国小蠊孳生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惊人的繁殖能力和相应的生态环境,使其种群数量增长很快,而居民区及宾馆由于卫生条件较好,蜚蠊密度相对较小。因此,德国小蠊为该地区目前蜚蠊防治的主要对象。特别是餐饮业应是德国小蠊的防治的重点单位。

建议在蜚蠊密度控制工作中,重点仍要在治理环境,整治孳生地上面,要抓住蜚蠊繁殖高峰期,统一组织消杀,消除适合其生存的孳生环境。对优势种德国小蠊,根据季节消长情况集中进行防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灭蟑意识,加强优势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研究,做到合理使用药物控制蜚蠊密度,减少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猜你喜欢
病媒龙岗区蟑螂
龙岗区曾齐高名师工作室
龙岗区曾齐高名师工作室
蟑螂覆灭记
眼不见为净
评价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病媒生物的监测能力
口岸入侵病媒生物特征及防控策略
龙岗区妇幼保健院:砥砺奋进谱华章
蟑螂
为什么蟑螂叫“打不死的小强”?
警惕病媒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