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传承中创新——观淮剧《王玉莲》有感

2011-09-21 03:39杨蓉
剧影月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全剧淮剧情感

■杨蓉

淮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许多淮剧人都在致力于寻求淮剧的创新与发展。整理改编淮剧传统剧目,不失为探索的方向之一。新编古代剧《王玉莲》的排演,正是江苏省淮剧团植根于传统,于传承中创新,于创新中求发展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王玉莲》最初为淮剧艺人创演的淮剧基本剧目“九莲十三英”之一,1980年,上海市淮剧团整理改编成《吴汉三杀》,后为淮剧各大剧团移植,成为淮剧观众通晓而喜爱的剧目。

该剧以王莽篡汉为背景,刘秀复国走南阳,为潼关总镇、新朝驸马吴汉所擒,吴母深夜探监,并将国仇家恨告于其子,吴汉始知王莽乃弑君篡位、腰斩父亲之仇人,立志兴汉灭莽。吴母命汉杀妻明志,吴汉之妻王玉莲虽为王莽之女,但秉性贤德,吴汉几次欲杀,不忍加害,只得以实情相告,玉莲闻之,悲痛欲绝,为全夫志,夺剑自刎……

江苏省淮剧团大胆地选择改编这样一部古老的剧目,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去诠释、演绎,以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如何于传承中创新,成为编创者面临的巨大难题。

一.剧本的重新解读

原剧最能打动观众的是人物的情感纠葛,王玉莲的淑贤忍让,夫妻间的情深意厚,导致吴汉在杀妻时痛苦纠结,牵动着观众的心。但是,剧中王玉莲自刎的价值在于为父赎罪、为夫明志,使其成为封建时代遵从夫纲的典范而作宣扬,吴汉杀妻,也陷入为报父仇、维护正统的窠臼。而且,王莽新政,应该辩证地来看,一味地批判,与今日的历史观也有冲突。

《王玉莲》的编剧袁连成不愧经验丰富,笔法老道,他独具匠心地将剧情铺陈了原剧的前史,铺垫了吴汉与王玉莲从小的青梅竹马,洞房意外重逢的喜悦,使人物的情感有了很深的根基,也为后面吴汉的杀妻设置了更大的障碍,将情感推向极致,掀起层层高潮。

全剧传承了传统戏的情感基点,巧妙地把历史背景推到幕后,将王玉莲的情感冲突作为主线来写,用一个身在王室女性身不由己、无法逆转的命运来扣住观众的心弦。她既是政权斗争的牺牲品,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价值观与情感取向,一段唱:“王玉莲不知史乱、不知朝政、不知家道、不知国情,只求良缘、只求安心、只求幸福、只求太平,到头来还是卷进刀光剑影一层层……”将一个女人单纯的情感世界与无法抗争的悲剧命运展露无余,令人为之兴叹。剧中的王玉莲已不仅仅是贤德善良的化身,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女人,她最终也不再是无可奈何的赎罪,而是在逃脱樊篱后主动选择死亡,是为解救丈夫于倒悬,为了爱而舍弃生命,与为了保全王玉莲而主动承担风浪的吴汉相呼相应,用两个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夫妻无私的爱来演绎悲怆的结局,使全剧有了更加摄人心魄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袁连成熟悉淮剧舞台,更了解淮剧观众,剧中没有深奥的语言,生硬的道理,而是尽可能以人物的真实情感面对观众,针对淮剧观众的不同文化层次,唱词道白到嘴到肚,又颇有意蕴和饱满的情感,用贴切的文字体现,达到雅俗共赏,让每一个走进剧场的观众都期待而来,满足而归。

二.二度创作的全面创新

提起古装戏,人们的脑海中总会浮现舒缓的节奏,咿咿呀呀的唱腔,古老的戏台上,游走着不急不忙的戏步,似古老的风车,转不出时代的节奏。

看过《王玉莲》的观众,就会颠覆这种对古装戏的成见。

王友理导演对全剧节奏的把握,关照了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全剧张驰有度,疏密得当。没有分场、分幕,用灯光的切换来变幻场景,用音乐的急缓推动情节发展。“洞房”与“采莲”的场景,平缓抒情;“闯关”与“逼杀”的段落,情势高张;王玉莲出走,更是用锣鼓、幕内的叫喊声、闪烁变幻的灯光来营造气氛,把观众引入层层追杀的腥风血雨中……全剧没有古旧的感觉,感受到的是现代人被指引,走进了古人的生活。

全剧的音乐,在唱段上保持了淮剧的原汁原味,又对传统进行了改造,形成清新独特的风格。不懂淮剧音乐的我,坐在剧场里,却总是被这些音乐气氛感染,分明能够感受到一种气场,在推着我向前,一波高于一波……沉浸于其中,乐享其中……

在影视高度发展的今天,打开电视,只见一个个被美化的画面,高清电影的视觉效果,更是惯坏了大众的眼睛。以追求艺术感染力为目标的戏曲,在“一桌二椅”的传统中,从里下河走出的古老的淮剧,又该如何面对挑战?《王玉莲》给出了答案。

该剧的舞台美术充分将中国古典戏曲的虚拟、空灵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整个舞台典雅、大气,浑然一体,华美的背景,写意的风格,烘托着演员,却又把空间留给表演。全场多处莲花的点缀,更是隐喻着剧中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高洁。

演员的造型,不输于影视,无论远观还是近视,王玉莲所透射出的都是难挑瑕疵的秀美端庄,与人物的性格与品行相融甚洽,色彩搭配完美、飘逸灵动的服装,一改古装戏服的单一,为演员的身段、表演锦上添花。

三.表演技艺的突破

盐城素有“现代戏”之乡的美誉。江苏省淮剧团虽历有演古装戏的传统,却一直以演出现代戏见长。从八十年代的《奇婚记》、九十年代的《太阳花》到近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唢呐声声》,经典剧目多为现代戏。现代戏注重表演的自然,古装戏要求扎实的功底以表现戏曲的程式,如何突破固有的表演模式,是剧团面临的又一挑战。

《王玉莲》由“梅花奖”得主陈澄担纲主演。艺无止境,几乎获过全国所有表演类大奖的陈澄,不满足于所取得的成绩,在这部戏的排练过程中,将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虚心请教老师,认真揣摩角色,使剧中人完全突破了传统戏的脸谱化,向人物内心纵深发展。细腻的表演,成为王玉莲塑造的一大特色。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每一句道白,都赋予丰富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传递到台下,打动每一位观众。最难忘的是王玉莲与吴汉分别时,那一声呼唤“汉哥哥——”,荡气回肠,摄人心魄,将所有无法言表的情感、所有的眷念、所有的不舍、所有的爱、所有的痛都融入那短短的三个字中,比得上万语,赛得过千言,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为之动容,为之揪心。倘若不是陈澄出色的表演,那简单的三个字,远远承载不了这么多的内涵。

都说是“唱不死的老淮剧”,淮剧确以唱为特长。“淮剧公主”陈澄在《王玉莲》中不仅传承了这一特色,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她嗓音柔美、圆润,唱腔既有老淮调的味,又有现代戏的洋,还能品味出清新温润的感觉。同时,她的唱含蓄、含情,“洞房”一折中从失落到喜悦、“采莲”时的纯净安宁、“一杀”时的慌乱无措、得知真相后的悲痛欲绝、手捧休书时于痛苦中品味幸福、“舍生赴死”时的坦然……这些情感的变化,不仅是通过唱词、表演,也是通过唱腔的变化传递给了观众。坐在剧场里,哪怕闭上眼睛,光听她的唱,也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让人久久陶醉。

“做”应该是陈澄在该剧中最大的突破,并藉此将自己的表演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淮剧传统戏更注重唱腔,而并不十分追究表演。为了提高技艺,她专门请了昆曲老师教授,并从其他剧种中吸收所长,在每一次的排演中用心体会,排戏之外的时间仍在用功,力求精益求精。因此剧中的表演,精致到每一个身段、每一个脚步、每一个造型,都轻盈优美,浑然天成。

淮剧擅长苦情戏,《吴汉三杀》本也是苦情戏的代表。但是,通过陈澄的表演,王玉莲传递给观众的却是一个“美”字,是身段之美、唱腔之美、造型之美、技艺之美,对于许多观众来说,剧情已不为所动,沉浸的是一份美的享受。在当今浮躁的现实生活中,能够两小时坐在剧场里,感受艺术带来的美,足矣!

淮剧《王玉莲》,脱离了传统淮剧的陈规,挣脱了淮剧的乡土气,为淮剧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路。它继承了传统戏所长,创出了属于淮剧的新编古代剧,既使广大淮剧迷过足了瘾,又吸引了许多年轻的观众走进剧场。每一次的谢幕,观众都是经久的掌声,及至大幕拉上,剧院清场,仍恋恋不舍离去,这就是淮剧的魅力,这也是中国戏曲的魅力!

《王玉莲》从连排到彩排到每一次的公演,已经说不清看了多少遍,却还是一次次地坐到剧场里,一次次地受到感染,一次次地鼓掌……其实我是一个地道的门外汉,远不及普通的淮剧票友,分不清淮调拉调自由调,道不明东路西路与南北派,能感受到的,只是好听,只是好看。我想,或许会有许多如我一样的人,不及透彻的了解,但是能够感受到,能够去喜爱,能够在散场后不忍离去,演出的目的便达到了,淮剧便更有希望了!

猜你喜欢
全剧淮剧情感
淮剧还好吧
创业剧《追梦》央视开播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看见校园霸凌
江苏淮剧博物馆漫谈
陈晓颖儿《舒克的桃花运》杀青播出指日可待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