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地位与“拒绝”
——英、汉、藏语“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2011-09-22 06:32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歉意藏语言语

刘 立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1)

社会地位与“拒绝”
——英、汉、藏语“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刘 立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1)

描述并分析了藏语的“拒绝”行为,并从社会地位的角度对比了英、汉、藏语“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认为英、汉、藏语社会地位观念的不同直接影响了说话者对“拒绝”策略的选择,指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各语言集团的社会文化规约才能保证交际的成功进行。

“拒绝”言语行为;拒绝策略;附加语;社会地位

一、研究现状和意义

“拒绝”即听话人对说话人其他言语行为(如请求、命令、邀请、建议等)的否定回应[1]。最早的“拒绝”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Clark和Schunk在论文中指出“听话人可以通过道歉、解释等方式缓和自己对说话人所提出的要求的否定回应。”[2]其中的“道歉、解释等方式”是用以缓和语气、维护对方和自己的面子的。这些不同的拒绝方式既具有人类社会的共性,也具有文化的相对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就包括说话双方社会地位的差别。

社会地位简称“地位”,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3],是人在社会中进行各种活动的身份标签,常用来表示社会威望和荣誉的高低程度,也泛指财产、权力和权威的拥有情况[4]。每个社会都有一套建立在社会地位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则,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从这一规则。因此,在言语行为研究中,社会地位的作用不容忽视。在这里社会地位主要分为说话双方地位平等、拒绝者地位高和拒绝者地位低三种情况。

至今该领域相继有几十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多篇博士论文[5-12],语种涉及英、汉、日、阿拉伯、波斯语等。以往研究显示,在同一文化背景下,说话者拒绝地位低的人时很少表达歉意,而拒绝地位高的人时则给出更多解释、提供更多替代方法给对方下台阶[8,11];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东方社会文化中人们对阶层、地位等较之西方人更为敏感,东、西方说话者在拒绝不同地位的人的请求时,对拒绝方式的选取有明显差异[6-8,11]。

然而以下两个问题尚未有人涉及:一是对藏语中“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二是结合言语行为对东方文化内部亚文化的对比研究。本文将从社会地位出发研究英、汉、藏语的“拒绝”言语行为,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藏语中“拒绝”策略有哪些;(2)英、汉、藏语“拒绝”策略分布有何不同;(3)这些不同与各语言集团中说话人的社会地位有何联系。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英、汉、藏语中言语行为的差异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

二、藏语的“拒绝”言语行为分析

1.研究设计

首先描述和分析藏语“拒绝”言语行为。测量工具为DCT(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DCT一直被广泛运用于语用学研究。作者和另外两名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6,8,11]设计了 DCT 藏语问卷,包含以下四个情景,见表1。

表1 DCT藏语问卷

在收集数据时,考虑到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二语教育的普及,作者在de Angelis研究基础上[13],根据藏族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并最终通过调查确定研究对象为:平均年龄22岁,未通过汉语水平考试,英语为零起点,学习方式均为课堂学习,生活环境主要为藏语环境的高校理工专业新生36人。随后,研究者发放了DCT问卷,并在第二天收回全部问卷。研究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翻译和编码。翻译是由两名译员同时进行的,一致度达到97.66%。编码体系参照Beebe et al.和He的语义固定式和附加语列表。

2.数据分析

根据 Beebe[6]和 He[8]的研究,“拒绝”言语包含语义固定式(semantic formulas)和附加语(adjuncts),前者又被称作“拒绝”策略,构成“拒绝”言语行为的主体;Beebe等将其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其中后者包括十二个子类,分别是表达歉意、表达愿望、作出解释、提供替代方法、设置条件、作出承诺、巧妙使用名言警句、陈述个人准则、劝阻说话人甲、表面接受(实则拒绝)、回避话题和部分接受。例如,说话人乙拒绝借给说话人甲2 000元钱时说“真的很抱歉。今天这2 000元钱我有急用。如果你真的需要的话,明天可以借给你吗?”这个回答采用上述编码方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真的很抱歉”【表达歉意】,“今天这2 000元钱我有急用”【作出解释】,“如果你真的需要的话,明天可以借给你吗?”【提供替代方法+作出承诺】。

附加语(adjuncts)指用于加强或缓和语气的语素、词语或句型,在句中的作用在于减小威胁面子的程度,协助“拒绝”,但是本身不能独立构成“拒绝”。例如,说话人乙拒绝借给说话人甲mp4时说到“这样啊,小妹,我是真的很想帮助你,可是现在都快考试了……”,其中“这样啊”【填充停顿】,“小妹”【称呼语】均属于附加语,它们单独无法完成“拒绝”言语行为,但是却可以缓和语气,协助“拒绝”。

通过对36份DCT藏语问卷的数据统计,各个“拒绝”策略的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社会地位变化时藏语“拒绝”言语行为策略分布(以百分比计算)

续表

在使用频率方面,上表显示说话者在不同情况下选择策略时确实存在很大差异:(1)说话者对地位平等或地位稍高的人更倾向于在拒绝时表达歉意,该策略的出现频率分别为 14.9%和18.6%;而“表达歉意+作出解释”这一组合出现的频率则高达33.3%,是说话者拒绝地位低的人时使用频率的三倍多,后者仅为10.5%;(2)“巧妙使用名言警句和陈述个人准则”这一策略总体使用频率不高,说话者对地位平等或地位稍高的人均没有使用这一策略,而在拒绝地位低的人时却较多使用这一策略(18.9%),这反映出说话者一般只会教导比自己社会地位低的人。

社会地位变化所导致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频率和排序上,在策略的实质内容上也有很大差别。从总体上看,说话者“作出解释”时,在时间、地点及所涉及的人或事上都比较含糊。但当拒绝者地位低时所作出的解释则比较详细,同时拒绝者也更倾向于在解释前后使用称呼语缓和语气,如“爷爷【称呼语】,我和我女朋友也想去看晚会【作出解释】。”另外,同样是直接拒绝,相对于直接说“不行”或“我拒绝”,表达自己无能为力如“我恐怕做不好”“我恐怕不行”等则要婉转得多。进一步分析DCT问卷发现,说话者在拒绝地位平等以及地位高的人时,主要使用后者;其中,拒绝地位高的人时全部使用后者。而拒绝地位低的人,说话者的表达方式则很多样化,既有直接说“不行”的,也有表达无能为力的,也有表达不情愿的。

除语义固定式外,附加语的分布也随着说话双方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拒绝者地位不平等时的出现次数高于地位平等时。

三、英、汉、藏语的“拒绝”言语行为对比分析

1.“拒绝”言语行为对比

笔者将前期对英、汉语“拒绝”言语研究结果引入进行三语对比,并发现三者之间在总体上虽有相似之处,如拒绝者主要使用作出解释、直接拒绝、表达歉意和替代方法等,但在对策略的选择顺序以及对某个策略的使用频率两个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下面笔者将逐个分析所得数据(如图1、图2和图3),并结合东西方社会地位观念进一步挖掘数据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图1 地位平等策略分布

首先,在拒绝地位平等者时,藏语者最常使用的六种策略分别是作出解释、表达歉意、直接拒绝、表面接受、替代方法和部分接受。与英、汉语者相比,除前两个策略相同外,其余均有差异,其中表面接受和部分接受不属于英、汉语者最常使用的六种策略。而英、汉都使用的回避策略,藏语者却并未使用。其次,从拒绝策略出现频率方面看,藏、英语者使用直接拒绝的频率均高达13.2%,而汉语者的频率仅为9.1%;汉语者使用替代策略频率为13.4%,相比较而言,英、藏语者的频率分别为6.3%和7.9%,仅有汉语者的 一半。

图2 拒绝者地位高策略分布

图2显示,藏语者在拒绝地位低的人时前六种最常使用的策略分别为作出解释、直接拒绝、名言警句、替代方法、部分拒绝和表达歉意。而英语者和汉语者六种常用策略中的劝阻和回避均没有被藏语者使用。在分布频率方面,替代方法和直接拒绝是三个类别均使用的策略,然而这两个策略在藏语者中分布频率最高,其次是汉语者,最后是英语者,分别为藏语者的1/2和1/3。

图3 拒绝者地位低策略分布

最后在拒绝地位高的说话者时,藏语者最常使用的六种策略分别是作出解释、直接拒绝、表达歉意、替代方法、表面接受和部分接受,而英、汉语者较多使用的回避策略却并未出现。藏语者使用策略中排名第3的表达歉意占18.6%,这一频率是英语者使用该策略的两倍之多,是汉语者的4倍。

总之,通过对比藏、汉、英“拒绝”言语行为,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1)藏语者极少使用回避策略,而英、汉语者则较多使用;(2)藏语者使用直接拒绝多于替代方法,和英语者近似,却不同于汉语者;(3)藏、汉语者使用表达歉意和作出解释的频率随着拒绝者地位的变化而变化,拒绝者地位高时使用最少,拒绝者地位低时使用最多,而英语者则不然,拒绝者地位平等时表达歉意最多(是地位不平等时的2.5至3.5倍)。藏语者的回答语气正式,对地位平等者和地位高者都很恭敬,显得彬彬有礼。形成这些差异的社会文化原因主要存在于平等和社会地位观。

2.社会文化原因分析

平等是人类道德构建的精神基础,和西方的人本中心平等道德观和汉文化中的民本中心平等道德观相比,藏族平等道德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藏族的平等道德观源于藏传佛教的“众生平等“的宗教信仰,是一种生命中心的平等道德观,即它的平等普及到包括人在内的其他生命形态,藏民族的天葬不仅体现了众生平等,而且体现了我为万物所用的平等观念[14]。

等级和地位是几乎所有社会的结构特征,但是不同的社会文化确定地位的标准不同,并且地位的重要性也不同。相比较而言,中国社会等级更加分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每个人都要受到各自社会地位的制约,不能越礼、失礼。藏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藏族文化中,严格固守生活秩序、遵循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尊重德高望重、知识丰富的老人是传统美德[15]。同时,尊重有修行的高僧是藏文化的特色所在。与此相反的是,西方文化不太重视社会地位和等级。在英语文化中,父子、师生、夫妻之间并无明显的尊卑之别。这一差异在结论中的第三点体现的最为明显。

西方人在保持和谐关系和传递信息两者之间,往往先考虑成功传递信息,完成任务,而保持和谐关系、注意面子却被放在其次。与之相反,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交际双方则更注重面子、求同存异。汉、藏文化的共同处在于均强调“谦逊”“文雅”“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而不同处在于藏语者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说话时不喜欢转弯抹角、迁延规避,而是淳朴直白,直截了当,很少使用技巧。英、汉、藏语文化的这一不同之处在结论中的第一、二点均有体现。

“拒绝”言语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威胁面子的行为,因此说话人不得不采取其他形式将威胁程度减低。然而,说话人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拒绝策略都受到特定语境的限制,而且与各语言集团的文化规约、价值观紧密相联。这些深层的规约极不易被非本族语者所体会和掌握。有鉴于此,Beebe等研究者认为:“拒绝”对绝大多数非母语者来说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突出难题[8]。作为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各语言集团的社会文化规约才能保证交际的成功进行。

[1]CHEN X,YE L,ZHANGY.Refusing in Chinese[M]∥KASPER G.Technical Report#5:Pragmatics of Chinese as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5:119 -163.

[2]CLARK H H,SCHUNK D H.Polite responses to polite requests[J].Cognition,1980(8):111 -143.

[3]BIDDLE B J,THOMASE J.(eds.)Role theory:Concepts and research[M].Huntington,NY:R.R.Krieger,1979:63.

[4]王雪梅.社会学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81.

[5]BARDOVI-HARLIG K,HARTFORD B.Saying‘no’in English:Native and nonnative rejections[M]∥LAWRENCE B,YAMUNA K.Pragmatics and Language Learning 2.Urbana-Champaign,IL:University of Illinois,1991:41 -58.

[6]BEEBE L,TAKAHASHI T,ULISS-WELTZ R.Pragmatic transfer in ESL refusals[M]∥SCARCELLA R C,ANDERSON E S,SD KRASHEN.Develop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a Second Language.New 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90:55 -73.

[7]GASSSM,HOUCK N.Interlanguage refusals: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Japanese-English[M].Berlin:Walter de Gruyter GmbH & Co.KG,1999:1 -10.

[8]HEW.Issue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D].Clark University,Masachusetts,1998:1 -25.

[9]HUSSEIN A A.The sociolinguistic patterns of native Arabic speakers: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rabic as a foreign language[J].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 ,1995(6):65-87.

[10]KESHAVARZM H ,ESLAMIZR,GHAHRAMAN V.Pragmatic transfer and Iranian EFL refusals: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f Persian and English[M]∥K BARDOVI-HARLIG,JC FELIX -BRASDEFER,A S OMAR.Pragmatics Language Learning:vol.ii.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6:359 - 402.

[11]LIAO C,BRESNAHAN M I.A contrastive pragmatic study on American English and Mandarin refusal strategies[M]∥ K JASZCZOLT ,K TURNER .Discourse Strategies.Oxford:Elsevier Science Ltd,1996:703 -727.

[12]NELSON G L,CARSON J,Al BATALM.Cross-cultural pragmatics:strategy use in Egyptian Arabic and A-merican English refusals[J].Applied Linguistics ,2002,23(2):163 -189.

[13]DE ANGELISG.Third or Additional Language Acquisition[M].Cromwell Press Ltd:2007.

[14]唐代兴.人间道德:神性原则与世俗规范的统一——读《藏族道德》专论的伦理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366-368.

[15]尕藏加.藏传佛教与青藏高原[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王莉)

Social Status and Refusals——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Chinese and Tibetan Refusals

LIU L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Tibetan refusals are depicted and analyzed in the paper,arguing that different concepts of social statu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speakers’choice of refusal strategies,so it is important for learners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onventions in target language in the order to have successfu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fusal;refusal strategy;adjunct;social status

H03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志码:A

A

1009-315X(2011)02-0203-05

2010-10-25

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留金发【2009】3009)。

刘立(1977-),女,安徽芜湖人,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和中介语语用学研究。

猜你喜欢
歉意藏语言语
浅谈藏语中的礼仪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正宫·叨叨令]雾
藏语拉达克话的几个语音特征
心愿之选
藏语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日出之际
关于冬天
更 正 启 事
《栴檀瑞像传入中国记》的回鹘语与藏语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