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探讨

2011-09-22 03:42马书太
卷宗 2011年7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毕业生

马书太

摘要:通过对高校上课现状的调查了解,发现毕业班学生旷课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有时出现空堂现象。由于专业课的缺失,造成毕业生严重的专业知识缺陷,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就业后也无法尽快的适用工作。因此,改变现状迫在眉睫。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高校毕业班空堂现象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毕业生;空堂现象;应对策略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大学城象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招生人数也随之急剧增加,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这繁荣的背后却出现了一种极不协调的现象,即毕业班最后一学期的课堂经常出现学生缺课现象,并且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最后一学期的教学实际已经名存实亡了。

一、学生缺课现象分析

大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学期,正是专业知识形成、深化、升华的黄金阶段。正常情况下,作为学生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克服各方面的压力,以完成学业为第一要义。但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毕业班的课堂上学生爆满的时候少,缺勤的时候多,甚至有时出现空堂现象。

1、上课现状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学校的课是开了,但绝大多数的毕业班上课的人数却不多,面对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多数老师感到痛心和惋惜,但又觉得非常无奈。有关部门和老师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效果却甚微。

为什么会出现空堂现象呢?学生不去上课,那么,这些将要毕业的学生都在干什么呢?经过进一步的调查了解,他们并没有闲着,有人在复习英语,有人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有人忙于学开车拿驾照,有人忙找工作、忙考研、忙出国,还有人在忙于考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也有的人忙于外出搞“社会实践”,总起来说人人都挺忙。

2、缺课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竞争的激烈性使得学生不得不早作准备。如果想顺利出国,就要花大量的时间考托福、雅思、GRE等。而且不仅要准备一大堆材料,填一大堆申请表格,还要不断联系学校,联系单位,哪有时间上课呢?

另外,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很多学生都怕错过找工作的良机,放弃上课,到外面找工作也是迫不得已。所以,最后一学期大家都把心思放到了别处,而找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很多学生早早就忙着做简历、去参加各种招聘会。进入11月份后,招聘进入了高峰期,许多学生每天徘徊于各就业指导网、人才招聘网、各种招聘会之间,四处发送简历,经常在各专场招聘会上消磨时光。尽管还有半年多才毕业,但一些大四学生们已纷纷选择“逃课应聘”。在学校上课的学生则无奈的说“看到别的同学都忙着找工作,自己哪有心情看书,根本就静不下心来学习。”这就是大四学生的真实写照。

二、缺课造成的不良后果

正常情况下,大四是专业课最集中的阶段,只有四年的完整教学,才能构成大学人才培养的完整过程。但大四课程的缺失,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知识缺陷。这就像盖房子一样,前三年打好了地基,砌好了墙,临封顶了却没了材料,停了工。这还能算是一栋完整的房子吗?只能算是一些半成品而已!因此,如果把大四阶段这个关键时刻的大好时光全部用于应付各种考试、穿梭于各种招聘会的话,实在可惜。但学生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了让学生在校上课,而放弃找工作、放弃考研、放弃出国的机会显然是不现实的。摆在他们面前的确是一个二难选择。

另外,就业压力不止学生有,学校也有很大压力。比如社会考核体系的影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越来越看重一次性就业率和研究生录取率。每年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已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到学校评估、招生等各方面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业率”代表着学校的水平和形象,如果你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了“待业青年”,谁还会再来上你这个学校?而硕士研究生录取率也是高校获得良好社会声誉的重要砝码。

任课老师也很无奈。对于没有顾客的推销,站在没有观众的舞台上,他们该如何是好?不讲吧还有学生,讲吧,面对空荡荡的教室,哪还有心情讲课呢?试想一场没有激情的演讲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当然是枯燥、乏味,甚至冷场,这样的场面将导致想来上课的学生也不愿意再继续听下去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其结果可想而知。

鉴于以上现状,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应尽快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调整自己,与时具进,不能墨守陈规。

三、应对策略构想

时代在发展,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传统的教育模式或课程设置上作适当的调整呢?据说为了适应社会,现在已有不少高校的有关专业在最后学年已不再安排课程。这虽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也未尝不是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解决问题的途径有许多种,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探讨。

1、调整教学计划,提前为学生打造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学校可根据专业不同,适当压缩基础课,调整选修课与专业课的上课时间,把必修课程全部放到前三年,同时减少前三年的选修课,也就是把专业课提前一学期结束,用三年的时间为学生搭好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最后一学期,学校可有针对性的开设一些短课时的选修课和各种讲座,以满足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的需求。如针对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重视学生实践经历的需要,可适当开设一些短期的模拟训练课,举办一些综合训练班等;针对考研的外语、政治及针对考公务员的内容,可开设全校性的公选课……。这样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按需所取,安心的集中精力来补充和提高自己,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最优化的发展[1]。

2、压缩课堂授课内容,延长实习时间

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喜欢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因此,学校是否可以适当调整课程设置,三年讲完所有课程,将原来的半年实习时间改为一年。就是加强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密切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联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高等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2]。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可能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统一步调,互相配合

以上所述的两种方法,不管是哪一种都需要配套措施。作为毕业班级的任课老师,在学校调整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讲授内容,使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可适当增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授课内容,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

学校应强化在学生就业指导这一环节上的角色,利用各种机会与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关系,更多地拓展就业基地,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是根本。并且要建立健全就业网络导航体系,畅通信息发布渠道,在校园网络上建立起一套更完善、更科学的信息丰富、及时准确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使大量的招聘信息都能及时在网上公布,使学生能更快更全面的掌握招聘信息,提前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整天人心惶惶,把大好时光浪费于穿梭职场的现象自然就会消除。

参考文献

[1]陈晔,孙忠梅.因材施教与高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探讨[J].教育探索,2009(11):72-73

[2]李庆丰,薛素铎,蒋毅坚. 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70-72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毕业生上演现实版“欢乐颂”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