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篮球游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比的实验研究

2011-10-16 07:07赵东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运球投篮篮球

赵东勇

(蚌埠学院 体育部,安徽 蚌埠 233030)

普通高校篮球游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比的实验研究

赵东勇

(蚌埠学院 体育部,安徽 蚌埠 233030)

运用教学实验方法,对高校学生进行篮球游戏教学与学习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篮球游戏教学,提高了篮球的基本技术,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讲解能力、创造和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篮球游戏教学具有娱乐性、竞争性和锻炼性等特点,可以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个体社会化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宜的负荷促进了躯体的健康发展,并且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篮球游戏;学习效果;身心健康;社会适应

1 研究目的

长期以来,由于体育课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娱乐性、基础性、时代性,使教学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学生对体育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望而生畏,出现了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下降,影响了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随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呈现十分活跃的局面.高校已相继出现了“快乐体育”、“大体育课”以及俱乐部形式的高校体育,这些活跃的教学形式无疑对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体育的知识和能力,实现高校体育的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快乐体育中,最能于体现快乐的是游戏 (本文主要指体育游戏).游戏起源于人类生活,属于教育范畴.是以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以它特有的内容、情节、形式、规则及要求为特征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它为传统体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篮球游戏教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把各种篮球的基本技术改编成游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从而掌握篮球运动知识和技能,增强体质、娱乐身心的教学方法.本实验以篮球游戏教学法为施加因素,对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实验分析,试图为篮球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效应有所认识和感悟,在此抛砖引玉,意在与同行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在蚌埠学院2009级篮球选项班随机抽取4个班,每班20人,其中男女生各2个班,进行教学实验.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篮球技术教学方法及改革等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20余篇部,为本文提供了所需的基本资料.

2.2.2 教学实验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2009级的两个班(20名男生和20名女生)为对照组,另两个班(20名男生和20名女生)为实验组.实验前对实验组学生进行传、运、投综合技术的测验,为了避免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系统差异,而影响实验的可信度,实验前对全部80名学生进行教学实验验证指标的原始成绩测试,技术测试是:(1)传球:学生lmin内3m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次数.来回记一次.测验学生传接球能力.(2)运球:男生全场“八字围绕”曲线往返运球记时;女生全场端线间直线往返运球记时.测验学生快速运球的能力.(3)连续移动投篮:要求学生自罚球线(女生自罚球圈圆弧近篮圈弧底)跑至中线折返后连续2次定位投篮,对学生运球过程中要求不许抱球跑,投篮未要求投篮动作以此循环,记2min内投中次数,测验学生在快速运球后投篮技术的准确性.动作标准是按学生原始技术水平未加动作技术要求.并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各项测试指标原始成绩均无显著差异(表1).然后进行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组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运用游戏教学法进行传接球、运球投篮、防守滑步等基本技术练习和教学比赛.教学实验设计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传球游戏采用<传球追逐>方法.人数:每组l0人(分两组),使用半个篮球场,先有两人做行进间传球,其余学生分散场内移动,要求传球的两个人在行进间追抓别人,凡被球触及或越界的人立即加入传球接球的队伍.规则:(1)不准用球击人;(2)必须用手中的球触及对方;(3)不能运球,不能走步.运球游戏运用<运球追逐>方法.10人左右为一组,使用半个篮球场.其中两人运球.其余人分散场内移动,如运球者在边运球边追赶中.用手触及谁的背部以下部位.则两人交换位置.规则:运球者可为1~3人.以提高运球量及兴趣.手中没球触及对方不算,移动者出场算被触及.运用脚步练习游戏<抢球游戏>方法.10人左右为一组,围成一个圈,圈中心放一个球,10人绕圈背对球做滑步练习,教师一直哨响,学生转身抢球,未抢到球者换下.规则:保持圈内球少于圈外人,滑动时一个换一个.运用投篮游戏<5,3,2>方法.10人一组,使用一个篮圈,每人轮流进行一组投篮,包括第一次罚球、第二次球落地接球投篮和第三次不落地接球投篮.规则:(1)第一次投中得5分,第二次投中得3分,第三次投中得2分;(2)第二次不落地接球或第三次落地接球算失败;(3)谁先投完21分为胜,但不能超过21分.否则判负分.运用综合性游戏<移动篮框>方法.10人一组(分两组),每队3人手拉手围成圈做篮框,其余人为运动员进行篮球比赛,进攻队员想办法将球投进“篮框”,算得1分,防守队员阻止进攻队员得分.规则:(1)比赛时不准使用犯规动作,防止意外事故发生;(2)篮圈可以移动,但3人手拉手不可收绕,必须拉直;(3)规则与篮球比赛规则相同.

表1 80名学生实验前篮球基本技术考核结果的统计表

2.2.3 问卷调查法

实验后对实验组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评价.

2.2.4 数理统计法

将测试的全部数据,全部输入在计算机上,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获得有关信息.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学习效果的实验比较与分析

经过一学期16次课的实验教学,在第17和18次课对学生进行了技术考试和比赛能力技评.测试内容和实验开始的测试内容完全相同,并且最后对学生的比赛能力进行测评:男女生分别分成五人一组进行比赛,由4名篮球专项教师担任测评,其中1名教授、2名副教授,测评结果见(表2).

表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技术、比赛能力技评成绩对比表

通过上面的数据表明:实验组3项“技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和非常显著性水平.这说明实验组的教学对学生迅速掌握技术动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教学比赛技评比较中,实验组的成绩也明显优于对照组,通过数据得出结论:(1)实验组学生攻防意识明显优于对照组;(2)实验组学生比对照组学生运用技术更灵活、合理、实用性更强,而对照组比较生硬,而且连贯性不好;(3)实验组学生控制球、配合能力等强于对照组,而且积极性高,气氛活跃,控制着场上的主动权;(4)比赛能力评定结果(男女生合计)为:实验后实验组优秀25%、良好35%、中等30%、及格7.5%、不及格2.5%,对照组优秀12.5%、良好20%、中等45%、及格10%、不及格l2.5%.在技评数据中,lmin内3m双手胸前传接球成绩,是按技术动作标准要求传接球,实验组男生组提高了l0次,对照组提高了5.4次;女生实验组提高了9.1次,对照组提高了2.8次.运球连续投篮成绩,是要求运球过程中不许有带球走步现象,按单手肩上投篮动作标准要求投篮,实验组技术测试成绩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男生实验组提高了2.76个,对照组提高了1.28个;女生实验组提高了1.65个,对照组提高了0.11个.

3.2 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实验组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实验组学生在篮球教学中“游戏”教学方法的评价调查,调查涉及5个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予以较高的评价,说明新的教学方法在实验中已被学生所接受.调查结果表明:(1)通过篮球游戏教学,95%的学生提高了对篮球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培养了学生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热情,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健康的目的.(2)竞争性游戏培养了学生敢于拼搏、勇于进取的竞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3)篮球游戏法教学以适宜的负荷促进了躯体的健康发展.(4)体育游戏有促进个体社会化和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5)篮球游戏教学法降低了学生的焦虑水平,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实验组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游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它是丰富了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个体化、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4.2 “游戏法”教学使学生提高了对篮球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培养了学生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热情,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健康的目的;通过教学竞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篮球文化.让学生学中有玩,玩中有练,练中有想,想练结合,加深了动作记忆,从而巩固提高了篮球的动作技术,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让学生组织游戏,当裁判)、讲解能力(让学生在运动中总结经验)、创造和应变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造游戏)等综合能力.

4.3 教师也可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特别是对个别不协调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突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同时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去,和学生一起进行游戏,提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亲和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信息的传递.

4.4 篮球游戏教学法能使参加者更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人际交往能力更强.篮球游戏教学法以其广泛的人际沟通促进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以其适宜的运动负荷来增强学生体质,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对促进学生的身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5 篮球游戏教学法以其娱乐性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以其竞争性增强学生自信心,以其锻炼性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篮球游戏教学法对改善学生良好行为和促进心理健康起积极作用.

〔1〕邓平,等.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唐宁昆.论体育游戏在高校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6).

〔3〕刘敏.论游戏在篮球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效应[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6).

〔4〕刘玉华,李华.浅谈游戏在篮球课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

〔5〕王新华.篮球教学过程的理论及结构优化[J].体育学刊,2002(5).

〔6〕《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编写组.大学生体育与健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G841

A

1673-260X(2011)11-0226-03

猜你喜欢
运球投篮篮球
比投篮
完形填空一则
我最喜欢的课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篮球
今天你投篮了吗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投篮王和盖帽王
过了把篮球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