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腐败:风从哪里来

2011-10-30 03:11何丹羽
检察风云 2011年12期
关键词:潜规则腐败官员

文/何丹羽

深度剖析一

亚腐败:风从哪里来

文/何丹羽

亚腐败是诱发严重腐败行为的温床,也是导致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正的罪魁。

亚腐败的主体一般都是掌握一定权力的人员,他们在权力运行的灰色地带为自己或利益集团谋取利益。这些年来,亚腐败恣意泛滥、屡禁不止,属于久治难愈的痼疾。因此,剖析其特征、危害及其成因,非常必要。

亚腐败的特征

亚腐败因其广泛而顽固地存在,其特征已非常明显。

一是普遍性。虽然亚腐败本质上是权力的滥用,并非人人都有机会以权谋利,然而,它不同于严重的腐败行为之处就在于,只要其行使的工作关涉一定的利益,或者仅仅只要身处一定的权力机构或利益集团之中,比如,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一般人员,虽然可能并无实权,照样有吃喝玩乐的机会,也照样有获取礼物的机会,也有可能因特定的身份获取其他阶层无法得到的机会和利益。可以说,亚腐败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累加效应可能会远远超过个别领导干部的严重腐败。

二是模糊性。尽管亚腐败都涉及以权谋利,并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严重腐败在本质上并无二致,然而,由于处于“边缘地带”,其行为往往没有明显触犯法律,因此性质较为模糊,或者说,许多人对亚腐败存在着模糊认识。比如,奢侈浪费行为,像豪华装修办公场所、高价购置办公用品等等,虽大量靡费财政资金,不少官员对此却“乐此不疲”,并以此享受“品质生活”,而且法律对此也“无可奈何”。

三是半公开性或公开性。由于亚腐败带有普遍性和模糊性,因此,不少人不以为非,打擦边球搞亚腐败往往也毫不隐讳,根本不必遮遮掩掩,更不用偷偷摸摸。比如,私客公待,轮流宴请,以及逢年过节基层向上级机关、部门送土特产、赠购物券,特别是“跑部钱进”一度甚嚣尘上等等,就属此种现象。而且,相当的亚腐败还发生在群众身边,百姓有目共睹,甚至无奈参与,比如求人办事要送礼、到医院开刀要送红包,就是如此,百姓对此可能不情不愿,但为了办成事、医好病,只得“随行就市”。流风所至,往往酿成不良社会风气。

四是查处的轻微性。亚腐败不像贪污受贿、失职渎职之类的腐败,虽然它同样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但通常又往往够不上法律制裁,或者说常常只能以违纪处理,甚至只能以“叫停”了事。比如,对倒卖“房票”官员只作纪律处理,对“定向招聘”仅仅只是废止招聘结果,而责任人员“毫发无损”,就说明了这样的特点。

亚腐败危害严重

从亚腐败的特征,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其泛滥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一是具有强烈的破坏性。由于亚腐败往往以“潜规则”行事,所以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地存在,且其所带来的利益对某些团体和个人是实实在在的,然而,在某些团体和个人获得利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侵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或者是平民百姓因此失去了公平参与的机会、获得利益的渠道。因此,亚腐败泛滥的后果,必然是严重地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由于亚腐败“面广量大”且广泛地存在于基层,人民群众更能痛切地感觉到,由此必然对干部队伍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所以,亚腐败会严重地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二是具有强烈的谋私性。亚腐败意味着权力对社会资源的无序切割和无偿占有,意味着平民百姓的机会和利益受到剥夺和侵害,本来正常的工作机会、市场交易和利益获取由于权力的入侵和关系的作梗而丢失。或者说,由于权力运行扭曲、关系网络扭结,驱使亚腐败泛滥,其结果必然助长权力利益化、关系私人化,并且隐藏于权力运作之中,致使以权谋私泛滥。

三是具有强烈的衍生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个体来说,一个人腐化堕落,陷入犯罪泥潭,往往是从“打打擦边球”、“贪贪小便宜”开始,即由于尝到甜头,便欲罢不能,直到一发不可收,由此,由量变引起质变。因此,亚腐败是严重腐败的萌芽状态。虽然从个体看搞亚腐败所侵占的利益可能不是很大,然而群体的亚腐败的绝对数量则是非常巨大的,由此,就社会来说,如果亚腐败泛滥,其导致的对社会风气的破坏,对整个社会利益的攫取则绝不可低估。

四是具有严重的非道德性。一个社会如果亚腐败泛滥,且大家都不以为非,习以为常,就必然会使人们的道德界限、是非观念产生模糊甚至错位,进而对不健康、不道德的行为麻木不仁,造成社会道德评判标准的变异,因此,如果对亚腐败抱以“宽容”,客观上会形成对腐败的纵容,并可能使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腐败的支持者与参与者,久而久之,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心理趋同,酿成文化认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背道而驰的,其严重者,甚至会对官员的清正廉洁、社会的公平正义不再抱有期待。

亚腐败泛滥原因

亚腐败的泛滥,并非无因自来,而是缘于多种浅层和深层的原因。

一是利益上的诱惑,为亚腐败泛滥提供了行为动机。“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其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对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来说,虽然对其权力的正确行使有特定的制度规定和道德规范,但官员首先是作为“人”存在的,同样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在权力的灰色地带尤其是监管盲区,必然有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冲动。这可以说是亚腐败泛滥的本能动因。

二是认识上的误区,为亚腐败泛滥提供了思想支持。对于严重的腐败行为,绝大多数官员有清醒的认识,因此不会或不敢触碰,然而,对亚腐败,不少人往往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自己一不贪污、二不受贿,出于工作关系吃点喝点玩点也是人之常情,或者认为自己掌点小权,干不了大事,升迁又没盼头,用不着多高的理想和追求,也不必两袖清风,该用就用、该花就花。也有人,看到身边的人在“打擦边球”、“玩权力花样”,便认为别人干得我也干得,于是你搞我也搞。正是这种错误认识,对亚腐败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是官场“潜规则”,为亚腐败泛滥酿就了社会基础。不必讳言,现在“潜规则”盛行,在不少地方的官场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游戏规则”。只有按“潜规则”才能办得成事,人也只有按“潜规则”行事才站得住脚,才叫得响、吃得开,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如少数官员奉行实用主义,以是否可以为其所用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以致贪者上、廉者下,庸者上、能者下,致使恪守党性、坚持原则的干部被淘汰出局,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小人得到重用。更甚者,是笑贫不笑贪,致使“经手三分肥、雁过拔根毛”现象盛行,“你捞我贪,和谐共处”恶象出现。

四是制度的滞后性和监管的不到位,为亚腐败泛滥助长了猖狂气焰。制度滞后是客观存在,也是普遍现象。立法和出台党纪政纪规定,不可能立刻跟上经济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正是由此,一些官员便钻制度的空子,肆无忌惮地“打擦边球”,甚至借亚腐败敛财。同时,也不必讳言,现在,不少地方虽有制度,却执行乏力,监管更是缺失,这样,就导致搞亚腐败者有恃无恐,最终使亚腐败泛滥。

总之,亚腐败危害匪浅,是社会不公不义的主要表征,严重侵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会引发民怨,导致社会失稳。因此,必须加强廉政教育,培育廉政文化,并抓紧建章立制,强化监督制约,构建起不易和不能搞亚腐败的防范和约束机制,以有效预防腐败,打造出风清气正的廉洁社会。

猜你喜欢
潜规则腐败官员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清代阅卷潜规则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潜规则
潜规则
官员晒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