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流域省界水质现状、污染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1-10-30 06:21吴海斌广东省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梅州分中心广东梅州514071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11期
关键词:省界污染源成因

吴海斌 广东省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梅州分中心,广东 梅州 514071

韩江流域省界水质现状、污染成因及对策分析

吴海斌 广东省水文水资源监测中心梅州分中心,广东 梅州 514071

韩江流域是广东省第二大流域,跨越江西、福建、广东3省,省界断面较多,结合多年监测成果对省界水质进行评价,找出超标项目;结合污染源调查,分析污染成因;并提出水资源保护对策。

韩江;省界水质;污染成因及对策

韩江流域位于粤东、闽西南,地理位置在东经115°13′~117°09′、北纬23°l7′~26°05′,流域范围包括广东、福建、江西三省共22县市,韩江上游由梅江、汀江两江组成,以梅江为主流。发源于广东省紫金县境的七星岽,干流全长470km,流域集雨面积30112km2,是潮州、汕头等市近千万人口的主要饮用水源(卜扬威,2010)。

近年来,由于上游地区养殖、造纸等废水排放,已经对韩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产生影响,部分断面严重恶化。通过对主要省界河流水质进行现状和历史评价,找出主要超标因子;结合污染源调查,便可以分析出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水资源保护的科学措施。

1 基本情况

韩江流域跨省的主要河流有:石窟河、松源河、汀江和梅潭河。这4条支流都发源于福建省,主要集中在韩江中上游。基本情况见表1,省界监测断面具体分布见图1。

2 省界断面水质评价

2.1 现状水质评价

从监测的情况来看,石窟河和松源河省界断面水质较差,主要超标项目为有机污染的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和总磷、总氮等营养盐指标,具体评价结果见表2。

2.2 历史资料评价

对2007~2009年三年省界断面的历史资料进行评价,具体结果见表3。从多年的监测的资料评价结果来看,各省界断面的历年水质类别和超标项目总体与2010年差别不大,表明污染源和水质状况总体没有太大变化。

3 污染源调查

图1 韩江流域主要省界监测断面分布图

表1 韩江流域省界河流基本情况表

表2 2010年省界断面水质状况及主要超标项目分析

表3 省界代表断面历史资料评价

表4 韩江流域省界水质断面污染源信息表

表5 长潭水库库尾某养殖废水监测成果表

对各省界断面上游污染源进行调查,具体各断面污染源及主要相关信息汇总结果见表4。

具体各断面污染情况分述如下:

松源河(多宝水库)省界断面的主要污染源是水库上游象洞乡大量养猪场。不少污染企业设在多宝水库库尾附近,其废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多宝水库。而该河流水量较小,自净能力有限,因此造成了多宝水库水质严重恶化,主要表现为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指标严重超标(唐兆民,陈伟,吴海斌, 2008)。

长潭水库水质断面污染源是位于福建中山镇的养殖场。这些污染源距离省界水质断面约20公里。虽然部分养殖场配置了简易的污水处理设备,但从处理后排出的废水监测情况来看(表5),效果极其有限。虽然主要污染物氨氮排放量较大,但由于污染源距离省界较远,加之长潭水库来水量较大,自净能力较强,因此主要表现为氨氮的氧化产物硝酸盐氮,这是构成水体总氮超标的主要因子。

溪口水质断面由于汀江的水量较大,水体自净能力较强,水质总体较好。但该断面5到9月份的溶解氧长年偏低。通过调查分析,认为这一现象主要成因是水库季节性分层导致水库出水溶解氧偏低,而下游电站的梯级开发又使得水体复氧缓慢。这两方面的因素造成了汀江溪口段溶解氧长年偏低(吴海斌,2011)。

联丰水质断面主要受到上游造纸废水污染。因环保部门的监管,曾停产建设污水处理系统。不过,由于地处偏僻,难以长期有效监管。随着造纸厂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又偷排偷放,很可能导致联丰断面水质恶化。

4 省界水质问题成因分析

4.1 省界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发展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而且企业污染对下游影响较大,而对本地影响很小,因此上游地区环境保护的监管动力不足;

4.2 缺乏统一有效的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导致省市县交界处的水污染防治边缘化,成为水资源保护的薄弱环节;

(1)我国目前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是垂直型科层结构,其基本特征是按政府层级构成垂直领导,按行政区域划分管理权限。而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和修复要求以流域为整体综合治理,这就使现行管理体制不适应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客观要求(虞锡君,2008)。

(2)缺乏统一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战略规划和监督执法部门。

(3)各地、各部门有关水质监测、污染源治理、突发性水事件等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导致无法及时全面的掌握上、下游水资源保护信息。

4.3 缺乏必要的水生态补偿机制

省界水生态补偿机制,是指以地方政府作为该机制中行为主体代表:当省界上游呈现水环境正外部性时,应由下游补偿上游省市;当省界上游呈现负外部性时,应由上游补偿下游省市。由于缺乏必要的水生态补偿机制,地方政府对治理跨省污染积极性不高,执法力度偏弱(虞锡君,2008)。

5 对策

5.1 推进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加强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责任的科学考量和奖惩机制

偏远地区大多经济、交通等基础差,可选择的发展模式并不多,建议要兼顾当地群众谋发展的心愿和水环境治理的工作。上、下游有关部门应该协同努力,为实现当地经济模式转型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提供支持,逐步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实现上、下游双赢。另外,要加强对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责任的科学考量和奖惩机制,逐步减少污染排放。

5.2 构建统一有效的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机制

构建由省市政府、环保部门、水利部门领导组成专门委员会,负责综合各地各部门的相关水资源保护信息;制定统一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战略规划;设立省界水污染治理联合监督执法部门(蒋英姿,江溢,成新,2006)。

5.3 加强跨省水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和推广,增加上游地区污染排放成本,提高地方政府在水污染治理中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缓解跨界水污染。

[1]卜扬威.韩江流域水资源状况及潮州供水枢纽供水调度[J].科技信息.2010, (23)

[2]吴海斌.汀江溪口段溶解氧长年偏低成因分析[J].广东水利水电.2011,(1)

[3]虞锡君.太湖流域跨界水污染的危害、成因及其防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1.002

猜你喜欢
省界污染源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色散的成因和应用
持续推进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
幼儿自信心的缺失成因及培养策略
取消省界收费站智慧运维思考
交通运输部:取消高速省界收费站转入联调联试阶段
一种基于ETC通行卡的取消省界收费站方案探讨
十二五”期间佳木斯市污染源排放状况分析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 青政〔2017〕23号
看不见的污染源——臭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