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乙烯“新兵”

2011-11-04 12:20梅辽颖
中国石化 2011年3期
关键词:气源新兵炼油

□本刊记者 梅辽颖

了不起的乙烯“新兵”

□本刊记者 梅辽颖

2008年,得知自己要调到正在建设的镇海炼化百万吨乙烯装置,34岁的苏鹤昉很迷茫。这意味着他要从炼油的行家里手降格为乙烯操作的小学生,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经过两年多的摸爬滚打,苏鹤昉从300多名乙烯新兵中脱颖而出,成为烯烃部乙烯装置管理有方的好班长、技术上数一数二的全流程高级技师。苏鹤昉还破解了乙烯开工过程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缩短了开工时间,节约了400多万元开工费用。

用心学习勤思考

俗话说,粗炼油细化工。乙烯装置流程长、上下游装置关联紧密,精细化程度高,复杂性远远超过炼油。

“我习惯了炼油思维,学起乙烯来脑子要转几个弯才能搞明白。”回想起当初,苏鹤昉说,“和一张白纸的大学毕业生相比,我感觉自己学得特别吃力。”

自学、向兄弟单位学习、跟开工专家学习、在仿真设备上学习,苏鹤昉抓住所有机会学习,所有时间思考。他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整理了专家组的听课笔记,分析炼油和乙烯操作法有哪些不同。他还和兄弟单位的班长结为好友,学习上遇到难题时,通过电话求证答案。

在2009年度镇海炼化分公司乙烯装置操作工技能竞赛中,苏鹤昉获得第2名。2010年,他还获得了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用心和不用心不一样,思考和不思考不一样。”问及苏鹤昉的成功之道,烯烃部一区区域主管智茂轩这样回答。

攻坚破难显身手

在乙烯装置生产建设中,苏鹤昉带领班组人员查出并处理2000多项施工、质量、安全、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开工和生产过程中,苏鹤昉更是妙招连出,解决了大量生产难题。

开工过程中,配件因为意外没能及时到货,使得压缩、分离单元吹扫缺少气源,不能按时进行吹扫,公司上下心急如焚。苏鹤昉每天仔细研究流程图,苦思冥想,寻找突破口。下班途中,他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专家的话:“不要按照炼油的思路搞乙烯,如果气源暂时没有,可以想办法找替代气源。”灵感来了!苏鹤昉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否决编好的吹扫方案,另寻气源,重定方案。按照他提出的发散式吹扫法,通过从清焦风总管上接临时管线作为气源,乙烯装置不但顺利完成了吹扫任务,还将开工网络节点提前了10天。

装置实气置换时,苏鹤昉提出置换流程,减少乙烯消耗150多吨,丙烯消耗310多吨,节约开工费用414万元。他提出的“碳二加氢反应器出口压力应和乙烯精馏塔保持极小的压差,确保投料平稳”、“迅速激活催化剂活性,缩短产品合格时间,减少排放”等建议被采纳后,不但保证了价值上亿的催化剂顺利投用,还将分离单元的乙烯产品合格时间缩短到3个小时以内。

班组管理有一套

谈到班组管理时,苏鹤昉说:“要想当好班长,不仅技术上不能被看轻,更重要的是关键时刻要发挥作用。”苏鹤昉在班组管理上也很用心,近年来,他所带的班组获得了“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标杆”和“浙江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在开工试车阶段,苏鹤昉带领班员创下了连上9个夜班的纪录,累了在休息室椅子上打个盹,醒了继续到现场去干。“吹扫那几天,他天天在现场,全身是汗,从他身边走过都能闻到一股臭味。”同事笑着回忆。这两年时间里,因为回家吃饭次数少,苏鹤昉和家人答成默契,不打电话时不回家,给家里打电话才是回家。

“哪里艰苦,他就出现在哪里”。班员小张和小沈异口同声地评价。开停工时,外操的劳动强度很大,有时关一个阀门就要花一个小时。在外操最疲惫、最需要帮助时候,苏鹤昉总会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上去换把手,让外操们休息片刻。

苏鹤昉对记者说,安全是他心头最大的压力。装置气体如果有泄漏,肉眼难以识别,特别是冷物料进装置后,设备热胀冷缩,容易发生事故。为了保障安全,他给装置配了一个“贴身保镖”,要求巡线员保持12小时不间断巡检。物料走到哪,巡线员带着可燃气体报警仪跟到哪,两个小时换一个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镇海乙烯停工消缺开工后首个完整运行月就实现赢利,3个月后就完全消化了开工费用,实现化工板块整体扭亏为盈。

(图片摄影 万里)

猜你喜欢
气源新兵炼油
探究炼油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
边远井作为城镇燃气储气调峰气源的可行性
新兵,请入列!
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
点亮初心,打造出版精品——出版新兵成长记
从小到大,由大走强—40载炼油节节高
飞机地面气源机组设计及关键技术
“剩”况空前 炼油之踵
大型飞机气源起动装备供气流程设计与计算
天津市引进多种天然气气源后居民灶具互换性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