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综合实训为核心的“课程群”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与实践

2011-11-09 05:26滕宏春
职教论坛 201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群工学课程体系

□滕宏春

基于综合实训为核心的“课程群”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与实践

□滕宏春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对于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和经济建设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综合实训为核心的“课程群”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完备的具有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快速步入“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深化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创新了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良性运行机制,提升了培养职业综合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质量。

综合实训;课程群;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的重要时期,内涵建设已经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在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断提高,迎来了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同时,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是相当严峻的,经济转型使得企业对人才结构的调整带来的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提高,迫使高职教育必须要走校企合作之路,而且校企合作最重要的内在推动力就是“产学研”结合,恰恰高职院校科研实力是相当薄弱的,没有完备的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系统化设计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支撑,很难形成面向企业的科研开发体系,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软肋和瓶颈[1]。

在高职教育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建立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以综合实训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按照被知—自知的从新手到熟手的成长过程,形成课程教学、技能训练、综合实训项目实施教学环节到拓展学生以开发综合实训项目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实施技能大赛培训、企业生产项目开发的人才培养体系,必将保证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集中要做好教材、教学实施中所需的素材资源、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这4个方面在国家示范建设中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是,深化内涵建设也越来越显现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系统化设计的研究与开发的不足,影响着高职教育的质的提升。宏观管理层面上,要着力解决校企合作机制和实习基地建设等问题。中微观设计和实施层面上,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模式更为紧迫和必要[2-3]。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和课程模式改革近年来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成果和成效,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和课程开发方法,认同理实一体化,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过职业岗位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分解、筛选、归纳和排序,嵌入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实现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从而完成高职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组[4]。近三年的国家精品课建设也大力推进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负责人的说课就是要清晰课程的定位、思路、开发方法和实施效果,从国家精品课建设的导向上引领课程建设要注重课程体系顶层设计思路,关注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但是,由于系统化设计课程体系的思路、方法、路径及经验积累不足,国家精品课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和示范、辐射应用效果还与社会的期望值有较大差距。教育部新一轮启动的专业课程设计与资源库建设项目,已经站在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起点上,积聚国家示范校的优质资源,旨在实现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和资源建设,真实构建能成为“工学结合”内在推动力的学习、指导、合作的平台。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总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成效不理想的原因,以及没有成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动力的问题所在,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行动领域课程承载的责任太重,还没有充分思考课程的结构对教学实施效果的影响,以及牵引“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作用,很多行动领域课程设计完了却难以实施或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创新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是非常重要的。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群”专业课程体系,清晰课程方案设计的思路,得到很好的实施效果和延伸发展的空间,对于实现“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目标愿景具有重要意义[5]。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群建设既要按照将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于同—培养能力范畴的同类课程作为课程群的基础,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技能培养目标的层面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同时又以面向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在课程群中以综合实训为主线,强化综合实训,课程群承载核心能力培养任务,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之间的耦合性,突出各课程蕴涵的技能,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包含于若干课程中的技能点抽象出来,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与拓展,逐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重合。

课程群建设的思路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法,源于对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的思考,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纵向结合专业行动领域的确定来明确综合实训课程,综合实训课程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过程设置,符合能力成长规律;横向结合职业教育的属性,符合知识认知规律和能力从一般技能训练到综合训练的教学规律,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训来支撑综合实训的实施。这里的理论课程和实训也同样融入工学结合的内涵,教学模式同样不同于传统学科体系下的理论课程和实训的教学模式,同样是理实一体化的,比如,课堂和实训室合一,授课方式可以推进师生互动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见表1)

表1 课程群的形成、基本结构及与校企合作的联系

以课程群组合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培养一体化为课程体系框架,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实施综合实训项目为主线,通过创新项目开发架起不断更新综合实训项目和与企业合作的桥梁,形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能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流程,如图1。

图1 项目开发引领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流程图

二、系统化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以培养现代制造业创新技能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的构建对机械类专业有普适性意义,按照行动领域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专业岗位能力分析,遵循职业教育培养规律,融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结构图,如图2。

图2 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结构图

按照基于课程群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和方法,将专业能力培养结构转化为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如表2以七个综合实训项目为主线,即产品设计、产品普通机械加工与装配、产品数控加工与装配、设备维护与管理、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与装配、模具调试与产品检验形成七个行动领域课程群,每个综合实训项目按照“六步法”实施,实现在工作中学,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在课程群中,课程和实训完全是围绕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核心能力要求设置的,承载着不同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责任,用课程群构成一个层次的职业岗位能力目标,在课程群内调整承担的培养目标的任务,有效解决简单一门行动领域课程实施中过分复杂,不易把国外好的教学模式本土化的问题。

一个课程群对应一定的基本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技术领域共性的专业核心能力,通过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形成课程群,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能达到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要求。

表2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以综合实训为主线的生产性实训体系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依赖于实训体系的完备及可续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布局,实训体系构建是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基础,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有完备的实训体系和实训基地,才能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要根据课程体系要求建设,把实训基地建成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室、综合实训室、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中心的三个层次且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基地。实训体系的构建,不仅仅是技能培养所需硬件条件的简单组合,更重要的是要搭建一个系统的、体现清晰思路和路径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具备基本技能的训练、理实一体化的教室、实施综合训练项目的实训室、学生开发综合实训项目的创新工作室、教师从事学生指导和自身教研、科研的团队工作室、生产车间等基本硬件条件,同时,具有形成软件条件的土壤和环境。实训体系融入企业的研发、生产要素和企业文化,可提供企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专职教师在这个平台中能够进行相互的交流及对学生的指导,成为工学结合联系企业的纽带,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例(如图3),以综合实训为主线的基于课程群的实训体系是按照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具体功能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实现课程群中面向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型实训,二是实现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实施的教学环境,三是实现能与企业紧密合作的综合实训项目运行。实训室设置完全符合企业生产流程,构成了校企合作平台,既是教学环境,也是模具生产企业,有了这样的实训体系,建立起与企业合作沟通的必要和基础条件。

图3 实训体系结构图

四、结束语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是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开发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的综合实训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系统化设计成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

系统化设计课程体系,解决高职发展中三个重要问题:

1.解决将国外的好的教学模式和机制有效地应用到国内高职教学改革中。

2.形成技能大赛激励和长效选拔机制,避免只是针对大赛孤立培训。

3.形成高职院校产学研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用内在的牵引力把企业和学校联系在一起。通过课程体系系统化设计的创新,解决校企合作没有抓手、难于深入,教师不知道如何到企业也没有渠道到企业,难于开展技术开发工作,学生学习目标模糊,难于满足企业的要求等问题。

[1]《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典型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理念支撑与实践构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5]滕宏春.现代模具制造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滕宏春(1961-),男,辽宁锦州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研发中心主任,教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

G712

A

1001-7518(2011)12-0055-04

责任编辑 葛力力

猜你喜欢
课程群工学课程体系
盐工学人
——宋辉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