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杯具”看网络通假字
——一个认知研究

2011-11-16 08:3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杯具通假悲剧

任 欢

(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36)

从“杯具”看网络通假字
——一个认知研究

任 欢

(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36)

通假字在网络语言中大量兴起,针对这一新兴语言现象,对网络通假字进行分类;通过实例分析探讨网络通假字产生并被认可、流行的深层原因;认知隐喻对网络通假字的解读力,预测网络通假字的发展趋势。

网络通假字;不必要通假;认知机制;隐喻

一、引言

通假字古已有之,古代文献中有大量通假字的存在,随着汉语的规范发展,现代汉语中通假字很少使用,几乎没有。然而,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语言的创新和发展已经引起了广大语言工作者的注意。近年来“杯具(悲剧)”、“洗具(喜剧)”、“茶具(差距)”“=(等)”等网络通假字不断出现并得到民众的认同,甚至出现在各大报纸和杂志上。通过网络语言,通假字从古汉语中又回到了日常生活中,网络通假字是否能像古汉语中的通假字一样,得到学者的认可并被收录到字典中还有待研究,但是网络通假字兴起并快速发展的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二、古代文献通假字和网络通假字

通假是相同借用的意思,即因声借字,用来书写原字的词义,彼此之间可以相互通用。通假和假借不同,通假是本身有正字,却偏偏不写。可能是由于书写者一时疏忽忘记,或为避繁就简,或者出于某种地方的一个习惯(方音)而写成另一个字,积久成习,渐被人们接受,并得到社会的承认[1]。

通假在古代文献中大量存在。

秦伯说,与郑人盟。 ——《左传·僖公三十年》

“说”通“悦”,乐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公孙丑下》

畔,通“叛”,背叛。

属予作文以记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属,通“嘱”,嘱托。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

唱,通“倡”,首发。

网络语言中的通假字:

人生就是淘宝,你买洗具他绝对会给你邮个杯具,用的还是TMD快递。 ——百度百科

洗具,通“喜剧”;杯具,通“悲剧”。

人生是一只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而本身就是杯具的我们还非加上茶叶自以为与别人没有茶具,结果人人都说现在咱要用就用餐具。我们在沉默中灭亡,又成了文具。——Google搜索杯具,通“悲剧”;茶具,通“差距”;餐具,通“惨剧”。请斑竹见谅,不是做广告的,借您的宝地一用。——YOKA时尚网

斑竹,通“版主”

严厉打击八卦,爱转载的童鞋注意! ——YOKA时尚网

梦想盒子:小菲童鞋,对骂是解决不了问题滴,你和网友们没完,你想咋样? ——腾讯娱乐

童鞋,通“同学”。

为什么老拿盆友家说事?主要是我葱白偶盆友。——新浪杂志

盆友,通“朋友”;葱白,通“崇拜”

奈何草:

店家,你好,请问我刚问的那本书现在有货吗?

Rainbow:

亲,==,我查下。 ——阿里旺旺

==,通“等等”。

近一段时间,“悬赏”寻找百名鹏城“网络大虾”成为深圳网络上最热门的事件之一。 ——深圳特区报

“大虾”通“大侠”

三、古代文献通假字和网络通假字产生原因的异同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2]。

Langacker认为符号是音响形象和概念的结合体,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因此,认知语法只设了两个基本单位,即语义单位和音位单位。根据隐喻的基本概念,语音隐喻即用一个象征单位(一种音义关系,来喻说或激活另一个象征单位[3]。从语音层面看,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异义字,这就为语音隐喻(包括通假字)的产生提供了语言基础。虽然通假字产生的语言基础是相同的,但是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则是不同的。

古代文献中用乙字代替甲字属于已有字的挪用,由于古代汉字较少,书写者由于自身局限迫不得已的替换。

现代汉语汉字十分丰富,《现代汉语词典》收常用字3 500个,次常用字2 000个,其他通用字3 500个,繁体、异体字3 000余个,词条六万五千余条[4]1。古代汉语字数明显少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共收录汉字6 400多个[5]。

网络语言中的通假字则是由于书写者想要求新求变,传达或幽默或自嘲的态度,并因其新颖独特,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共鸣。

古代文献中的通假字并不涉及隐喻,只是乙字与甲字的挪用,而网络通假字则大量使用了隐喻。例如: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左传·僖公三十年》

把“智”书写成“知”,只是书写者的一时疏忽,在古代,多处文献中有“知”通“智”的情况,如:

“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 《庄子·逍遥游》

“知”与“智”之间并没有构建映射,没有涉及隐喻,现代文献对此类通假字的注释也很简单:知,通“智”,明智。

网络通假字的出现和解读则要复杂得多。

人生是一只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而本身就是杯具的我们还非加上茶叶自以为与别人没有茶具,结果人人都说现在咱要用就用餐具。

“杯具”本源应该是“悲剧”,“悲剧”是名词,在字典中有两个释义:

(1)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2)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4]56。

“杯具”则是一种容器,在工具书中单列出来进行解释的很少。所以读者要通过“杯具”理解“悲剧”,这个解读过程就经过了映射和隐喻。“杯具”和“悲剧”的音近通假,既是一种通假也是一种隐喻。网络语境下,一个语音变异的形式如能令人直观地感受到是在彼类事物的参照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和谈论此类事物时,它就是语音的一种隐喻[6]。

四、网络通假字的分类

古文通假字都是汉字与汉字之间的通假,网络通假字则不同,除汉字与汉字通假之外,还有与数字、符号、英语等外来语言之间的通假。

(1)汉字之间的通假

杯具—悲剧 洗具—喜剧

餐具—惨剧 旅友—驴友

专家—砖家 大侠—大虾

版主—斑竹 油菜—有才

葱白—崇拜 筒子—同志

(2)数字符号之间的通假

=—等 @—在

886—拜拜喽 5757—我吃我吃

9494—就是就是 1314—一生一世

(3)英语的通假

E-mail— 伊妹儿 show— 秀

Party—派对 modem—猫

Out— 奥特

古代文献以记录历史史实和书写文学创作为主,其中通假字主要是由于方言、作者自身掌握的汉字多寡或书写疏忽产生的,没有必要和不必要之分。网络通假字的产生,有些是除了单纯的通假之外,还有特殊寓意的,如“大侠”写成“大虾”,大虾指网络技术高手,写“大虾”不仅快捷,而且能突出网络自由散漫的文化特点和对现实精英文化的嘲讽心态。同时也能勾勒出那些“高级网虫”因长期操作电脑,弯腰弓背形如大虾的形象特点。“版主”写成“斑竹”,是为了突出版主工作的辛苦和不易,因为传说“斑竹”是由两个女子的眼泪而形成的。也有一些网络通假字,并没有涉及隐喻,只是表达书写者和读者套近乎、装嫩、矫情等,笔者称这些通假字为不必要通假。

(4)不必要通假

同学—童鞋 没有—米油

稀饭—喜欢 穷人—穷银

邮箱—幽香 朋友—盆友

五、网络通假字的认知隐喻机制

根据体验哲学的基本原则,概念系统的核心是直接源自我们的体验。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1999)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体验哲学的概念。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范畴、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体经验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的感知而逐步形成的[7]3。

“杯具”是可以摆在茶几上的,基于对这一空间的感知,人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充满“悲剧”的人生通过隐喻就可以写为:人生是一只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运用了隐喻之后的句子更加形象、生动,容易让人接受,并且因为其中的自嘲,比直接用“悲剧”表达轻松一些,不那么沉重。

图1中,因为“悲剧”和“杯具”的读音相同,当写成“悲剧”的时候,因其在字典中有固定的字义,在人脑中也已作为信息单位存储,所以并不会产生隐喻解读过程。但当写作“杯具”的时候,由于人脑对新生词汇的陌生,必先经过一些思维过程,由“杯具”这种容器想到其本身是用来盛装液体酒水或小的物体的,但现在因为有了“悲剧”的联系,也可以用来盛装不幸、悲伤、哀痛等事件或情绪,再加上作者的一些幽默自嘲的态度,就可以理解为被缩化了的“悲剧”。

神经认知语言学认为,大脑已有知识不是以固定物的形式存在于大脑内的,而是以关系的方式存在的,概念也是关系,概念系统是由各种概念连接而成的关系系统。概念系统应当包括语音表达(语音串)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大部分可能是无关或关系很少,但一个关系的连通就可以激活二者之间的整个概念网络,从而形成隐喻[8]。此句中通过“杯具”和“悲剧”音同,是[beiju]这个音建立了始源域与目标域的关系,从而激活了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整个概念网络系统。L&J在他们的著作The Metaphors We Live By中指出:“隐喻的基本功能是以某一领域的经历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历。”[7]154

当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在主体的认知和推理作用下,将一个概念域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这才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对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过程就是将始源域所具有的典型的、经验性的、惯例性的意义映合到目标域的过程。而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是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系[9]。

语音隐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语境,只有在宽泛的语境中,语音的隐喻性才能确定。“Bei-ju”这个读音可以激活两个概念系统,它只有和特定的语境关系系统通过创造性关系系统被激活后,才能确定“Bei-ju”激活的是“杯具”还是“悲剧”。

当“杯具”刚产生的时候,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和接受,但因为“杯具”形象生动、紧贴生活、自嘲乐观,以至于这个词语比“悲剧”这个已经在字典里存在已久的词更受欢迎,随着使用的越来越多,人们对“杯具”也就逐渐接受,甚至喜爱。

根据连通主义的观点,神经网络具有学习和记忆功能,即神经元相应权值的调整过程以及神经网络连接关系的调整过程。通过调整,神经网络对类似信息产生一种惯性,每当相同或类似的输入出现时,调整后的神经网络能够迅速地加工并产生预定的输出。这种神经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概念、语法等都以关系的形式存在。在神经元加权学习激活关系后,这种关系以后就容易被再次激活,而没有连通关系的概念之间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加权求和,可以立即建立关系,并且权值修整幅度与输入信号的强度成正比,输入值越大,权值增加越大。“杯具”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的时候,人脑的记忆就会形成一种惯性,对“杯具”概念系统的输出也会越来越迅速,“杯具”也就从新兴网络通假字转变为和“悲剧”一样的固定词汇。

六、网络通假字的发展趋势

和古代通假字一样,网络通假字的理解必须依赖特定的语境。通假是临时性借用,非“本职”而行使“代理职务”,一旦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恢复到原来的词义上。比如,单独说“油菜”,读者会认为书写者其实就是在指一种植物,但是到了网络语言中:

最近网上流行着两个新词,分别是“油菜”(有才)和“出油”,追根溯源,这两个新词汇在网络上的风靡,与刚刚结束的芙蓉姐姐云南罗平花海游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新浪博客—王小本

这个玩家太油菜了! ——铁血社区

只有在这样的语境中,读者才能明白“油菜”其实是指“有才”,“油菜”比“有才”加了幽默和自嘲的语气。

再来看“葱白”,但说葱白,是指一种蔬菜,百合科植物葱近根部的鳞茎。我国各地均有种植,随时可采。采挖后,切去须根及叶,剥去外膜,鲜用。 ——百度百科

网络语境:

葱白内啊,崇拜你。 ——百度知道

家长挑灯夜战自学火星文

想孩子听话先要让她“葱白” ——网易新闻

在特定的网络语境中,读者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很容易明白作者借由网络通假字想要传达的信息。网络语境在大部分情况下没有正规媒体如报纸、电视等语境严肃,同样的字“专家”在网络语言中可以写作“砖家”,“同志”可以写作“筒子”等等,书写者在表达相似意义的同时还加入了个人自嘲、幽默、蔑视、赞美、亲近等情感因素,通过认知隐喻以传递文章想要表达的意图,并让读者理解、接受。

但是,笔者认为,现代汉语规范发展,汉字的学习、使用、收录都有一定的标准,网络通假字很难像古文通假字一样被规范化字典收录,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网络通假字的语境依赖程度比古文通假字更高;且网络语境自身变化速度非常之快。

(2)网络通假字通过认知隐喻的映射过程比古文通假字更为复杂。

(3)网络通假字中的不必要通假字虽然可以表达出书写者想要和读者拉近距离的意图,但是用词过于娇气,很难被大范围地接受。

虽然如此,网络通假字作为一种新兴并快速发展的语言现象,仍然值得语言工作者的深入研究。

[1]刘又新.通假概说[M].成都:巴蜀出版社,1988.

[2]辛介.汉字通假释略[J/OL].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网站,2008,(12).

[3]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现代汉语字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王力.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李丽敏.网络英语词语语音隐喻认知解读[J].新乡学院学报,2009,(6).

[7]Lankoff&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Basic books,1999.

[8]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From“Bitter Cup”to Tongjia in Cyber Language——A Cognitive Analysis

REN H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6,China)

Tongjia springs up like mushrooms in cyber language.In response to this newly sprouted linguistic phenomenon,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Tongjia in cyber language,analyze the deep reasons why Tongjia comes into being,gets accepted and popular through cases.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how cognitive metaphor system explains and interprets Tongjia and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ongjia in cyber language.

tongjia in cyber language;unnecessary tongjia;cognitive system;metaphor

H136.4

A

1001-7836(2011)08-0153-04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8.063

2011-01-04

任欢(1985-),女,河南巩义人,2009级硕士研究生,从事神经认知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杯具通假悲剧
基于通假研究上古等类的可行性及方法
伟大的悲剧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衛伯考(下)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网络语“杯具”及衍生词句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