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典散文的美学特征

2011-11-20 09:06杨道麟
中国文学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欣赏者散文作家

杨道麟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 湖北 武汉 430079)

经典散文是“意蕴丰厚、益智陶情,又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1〕(P315),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是中西经典文学中较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作家的内情与万物、心声与天籁的谐和,呈现出形神俱丰、主客体交相辉映的风采神韵,其美学特征是颇为丰富而复杂的,因而要准确地做出概括也是比较困难的。福楼拜曾经认为经典散文是个“可诅咒的、无论如何也不能定型的、没有形状的东西。”〔2〕(P133)既然经典散文不能“定型”,没有固定的“形状”,那么它必然可以借用其它的经典艺术样式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某种不足,从而使其发展不断走向创新之路。基于此,笔者试图从经典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独特品格、“弘扬真善美”的神圣使命、“灵动宽容”的艺术风范和“文情并茂”的审美效应等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予以论述:

一、经典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独特品格

“形散神聚”的独特品格是经典散文的显著美学特征。“形”和“神”本指人的形体和精神之间的关系,这里喻指经典散文的形式与内容。“形神论”被引入经典散文理论后,遂为历代的研究者广泛使用,并且也逐渐确认了“形散神聚”的标准,经典散文的天地正是在这“形散”与“神聚”之间。以下主要从经典散文的“形散”的基本涵义和经典散文的“神聚”的建立基础以及经典散文的“形散”与“神聚”的辩证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经典散文的“形散”的基本涵义

经典散文的“形散”指其外在表现形式的灵活随便,不拘成法。它通常指选用了什么材料、材料如何组织、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得如何等,一般包括题材、结构、笔法、语言等方面:首先,从题材上来说,它无所不包,应有尽有,“散”得开阔。它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大至宇宙万物、天上人间,小至芥末之微、内心隐幽,微至毛细血管、基本粒子,皆可见诸笔端。凡是能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感悟和“美”的陶冶的,使人开阔思想、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入经典散文。其次,从结构上来说,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散”得别致。它在句式的散与整、材料的疏与密、笔墨的繁与简、布局的开与合的关系上,能够“以情纬文”、“随物赋形”,开阖荡漾,无拘无束,篇幅上可长可短,文字上可博可约,它不像经典诗歌那样讲究节奏、韵律,也不像经典戏剧那样分场、分幕,更不像经典小说尤其是长篇那样分章、分节。再次,从笔法上来说,它运笔自如,自然流畅,“散”得有“度”。它时而娓娓叙事,时而细细写景,时而浓浓抒情,时而侃侃议论。善于根据内容的需要,既像经典小说那样做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也像经典诗歌那样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艺术手法,还像经典戏剧那样做大段的对话描写。它叙述永不板滞,抒情从不做作,描写毫不虚泛,议论决不生硬,多副笔墨,多种表达,色彩斑斓而格调统一。又次,从语言上来说,它既用墨如泼,又惜墨如金,“散”得优美。它或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或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或放言论道,无所顾忌;或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或如款款而谈,妙趣横生……它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经典散文素有“美文”之称,这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简言之,“散”是经典散文“实”的方面,一个“散”字,说透了它以多维方式(多人、多事、多画面)表达意蕴区别于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戏剧等其它艺术样式的质的差异。

(二)经典散文的“神聚”的建立基础

经典散文的“神聚”是指其内在表达意蕴的明确而集中,紧凑而严整。它应该是一个活泼的、富于动感的东西,是一个具有明确的方向感的东西,一般指的是经典散文作家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具有真善美的创作意向、思想倾向和思路趋向:首先,就其“创作意向”来看,是经典散文作家通过特定的题材的开掘所要达到的意图或目的,既是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又是他的观念和意识在其作品中的流露,这些往往与其作品的意蕴相一致,甚至是同一的。经典散文作家的创作意向大多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家乡的赞美、亲人的思念等情感,展示对人生真谛的追求、生命光彩的感悟、生活体验的关注等情怀,而所要达到的意图或目的不但有丰富的文学性,而且有极好的教育性,因而极具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次,就其“思想倾向”来看,是经典散文作家的整体意识,也就是他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总的看法,是作为经典散文的观念或意识的背景与前提而言的。这在具体作品中或许并不直接宣示,但是起着根本性的、主导性的作用。经典散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有政治的、道德的意义,也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更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从作家主体方面来说,经典散文中的思想倾向,乃是其观点、意识、情感的综合体,这恰恰是其主要价值所在。再次,就其“思路趋向”来看,是经典散文作家在其创作取向制约之下而体现的思维路径,即作为作家构思成果的特定思维进程,这是意蕴在经典散文中得以表现的具体程序。经典散文作家创作的思路趋向是其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正如叶圣陶所说的“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3〕(P7)那样。准确把握作家创作的“思路趋向”是正确理解经典散文意蕴的关键。分析作家创作的思路趋向就是要根据经典散文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其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简言之,“神”是经典散文的“虚”的方面,是需要贯通在一定的实体中才得以体现的。经典散文的“神聚”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经典散文的“形散”与“神聚”的辩证关系

经典散文的“形散”与“神聚”的辩证关系是就其“实”和“虚”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来立论的,它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首先表现为题材的片断性同意蕴的集中性的对立统一。经典散文中表面看上去不相连贯、无所谓因果的若干材料或细节,自身也并不具备情节上的相对完整性,但在一定意蕴的贯通之下,就成为一个活的整体,例如峻青的《雄关赋》、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等名篇,大致都是如此,这在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戏剧等艺术样式中却是少见的。其间的“题材的片断性”,即与“形散”有关;而“意蕴的集中性”,即与“神聚”有关。其次表现为层次的自由性同思路的确定性的对立统一。经典散文中题材的安排可以不像经典小说,特别是不像经典戏剧那样直接受时间与空间的制约,而全文的思路,却是经过构思而表现出鲜明的、确定的趋向和“标的”的。当然,这思路绝非平直呆板而是应曲尽迤逦转折之能事的,例如张洁的《挖荠菜》、秦牧的《土地》等即属这种情况。其间的“层次的自由性”,即与“形散”有关;而“思路的确定性”,即与“神聚”有关。再次表现为表达的机动性同线索的持续性的对立统一。经典散文中“表达的机动性”是指其因立意取材的需要,或记叙,或议论,或描写,或抒情,穿插交错,一任择之。这中间并无成法,也无定式,而尽可以灵活些、多样些和丰富些。这里应明确的是,经典散文的“线索的持续性”是其层次赖以得到条理化的客观依据。例如叙事性的经典散文常以自然的时空为线索,抒情性的经典散文常以作家的思绪为线索,等等。在经典散文中无论行文如何灵动跳脱,但在暗中制约着全文进程的线索,则应在客观上保持自身的持续性,任意改变线索的依据,在通常情况下是不适当的,例如斯蒂芬·茨威格的《难忘的经历》、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即属这种情况。而它们在行文中间如何上下关联,又是各有其妙的。其间的“表达的机动性”就意味着“形散”,而“线索的持续性”则又同“神聚”是不无关系的〔4〕(P1156)。

二、经典散文的“弘扬真善美”的神圣使命

“弘扬真善美”的神圣使命是经典散文的另一美学特征。人类的文明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真、善、美同假、恶、丑的对立斗争中发展前进的历史。真、善、美永远是经典散文常开不败的花朵。它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精神产品,无一不是竭尽全力地去弘扬真、善、美并鞭挞假、恶、丑的。以下主要从经典散文的神圣使命是讴歌“真”颂扬“善”、追求“美”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经典散文的讴歌“真”是其神圣使命

经典散文讴歌的“真”首先是指它所表现的情感和性情的“真”。经典散文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这是人们的一种共识。它无论是记人、写景还是叙事,都必须有作家的情感的灌注,只有在情感的光照下,那人、那景、那事等才会显示出它的美来。没有情感的渗入,经典散文也就不会有动人的力量。经典散文的写景、叙事、记人,一般来说,目的总是在抒发作家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总是在表达作家内心由这景、事、人引发的那一缕情思、情韵。经典散文除了情感的因素之外,还应有作家对于世事人生的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有由这体验和感悟而来的对于世事人生的真理性发现,从而使欣赏者获得一种深深的启迪。这也使得经典散文中的情,总是以显在的理性的深刻性为依托而表现为一种情理相依,这应该是经典散文的抒情与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戏剧等艺术样式的抒情之间的一个很显著的区别。这便使得欣赏者不仅能从经典散文中见出作家的性情人生的独特,还能见出作家的生活方式的精彩,更能见出作家的思想境界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看,经典散文在各种艺术样式中,的确是最显“个人”性的。经典散文讴歌的“真”其次指它所表现的不假雕饰而无所依凭的“真”。经典散文中要有作家的真情感、真体悟,包括对世事人生的真理性发现。这是所有经典艺术样式的共有特性,只是在经典散文中表现得更加直接。与其它经典艺术样式比较,经典散文有一个更加显著的不同,就是它在表达上全凭作家实力的本色的“真”。经典小说和经典戏剧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来完成自己的表达,这里显然有许多技术性的因素,如视点的选择、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等,这些技术性因素对作家审美感受和审美发现的传达会起到很重要作用。而经典诗歌则是用一种明显再造的语言来完成自己的传达,这里也有许多技术性的因素,如分行、格律、韵脚等虽然造成一种严格的限制,却也使经典诗歌有了一种天然的脱离日常语言规则的语境,使它完全不必以合乎语言逻辑的方式“说话”。经典散文全然没有经典诗歌、经典小说和经典戏剧等艺术样式可以凭借的那些技巧,它必须“实话实说”。它的写景必须是实写,叙事总是真事,它没有虚构的自由。语言上它也没有类似经典诗歌语言的技巧可以凭借,全为本色的有什么说什么,且只能遵循一般语言规则去表达真实的所感所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在这里,作家的“真实所感和真实所想的质量,便直接决定了散文本身的质量。”〔5〕(P453)这使得经典散文更成为一种最无法作伪的“真”的艺术。

(二)经典散文的颂扬“善”是其神圣使命

经典散文颂扬的“善”首先指它所表现的明确的善恶褒贬。在经典散文中,作家的审美评价和审美判断比其它经典艺术样式来得更鲜明。在经典诗歌、经典小说和经典戏剧中,作家的观点越隐蔽越好,欣赏者主要通过人物和情节等去理解作家所要表达的意蕴。而经典散文作家则应直接向欣赏者披露自己的心迹,对事物做出明确的褒贬。经典散文的作家是选择正义的、向上的、美好的事物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很少有把“恶”作为正面描写对象的。因此,颂扬“善”就成为经典散文内容上的重要特质。在经典散文中,作家经常直接跑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并不会遭到欣赏者的抵触。原因在于,经典散文作家总是以比较直接的方式记录着、反映着、评价着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而不是像经典小说那样运用很多的生活素材去进行综合、概括、典型化。试看鲁迅的《藤野先生》,作家用以表现藤野先生的材料不过三四则,凭借这几则的描述,欣赏者也能略微知道藤野先生的为人和学识风范,但究竟还是不够丰满。作家运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就这几则材料加以阐发引申,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传达了对藤野先生为人的评价,从而使欣赏者能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意蕴。经典散文颂扬的“善”其次指它所表现的温柔的个性品质。的确,经典散文如同一位情感真挚、天性善良、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美丽天使,她虽然也看到了人世间的阴影与黑暗,她虽然也厌恶人世间的恶行,但温柔的个性使得她似乎不愿用戟指怒斥的激烈方式,而总是习惯地、耐心地、及时地点燃真理、正义、理想、信念的明灯,引导人们去驱散黑暗,追求光明。不是吗?从李密的《陈情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杨朔的《荔枝蜜》、冰心的《小桔灯》、贾平凹的《丑石》……哪一篇不是致力于人世间的“善”的颂扬?面对这样的经典散文,欣赏者不禁情为之所移,心为之所动,爱和美的泉流就这样涓涓地渗进渴望真诚的善良的美好的心田里。我们只要欣赏鲁迅的《雪》,就可以学到作家从飞雪和雪罗汉身上探索到美好、光明以及与冷酷现实进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只要欣赏茅盾的《白杨礼赞》,就可以看出作家怎样从平凡的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坚强不屈的豪迈形象;只要欣赏袁鹰的《井冈翠竹》,就可以领悟作家如何从普通的毛竹思考到井冈山人民的献身革命与建设的崇高品质。

(三)经典散文的追求“美”是其神圣使命

经典散文追求的“美”首先指它所表现的建筑在“真”和“善”的基础上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经典散文要求用美的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寄托作家的美学理想,即人们常说的经典散文要托物寄兴,咏物抒怀。这里的“物”应该指的就是美的形象,是那种感性直觉的美的形象。如欧阳修写醉翁亭(《醉翁亭记》)和范仲淹写洞庭湖(《岳阳楼记》),大都绘声绘形,描情摹志,极写景物之美,从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爱莲说》中周敦颐以莲花自况,表达了自己坚持操守、鄙夷名利、出污泥而不染的人生态度。这些经典散文是建筑在“真”和“善”的基础上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另外,经典散文在讴歌“真”和颂扬“善”的同时,如果忽视了“美”的追求,就难以在欣赏者心目中产生精神愉悦,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因此,人世间各种美好的情感,都应成为经典散文的表现内容。如表现敬爱父母、惦记养育的《背影》和《回忆我的母亲》,表现怀念亲人、顾恋友情的《项脊轩志》和《范爱农》,表现尊敬师长、不忘教诲的《我的老师》和《幼学纪事》,表现怀念家乡、不忘所自的《海燕》和《故乡的榕树》等,至于表现对祖国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贞的作品就更多了。这些经典散文也同样是建筑在“真”和“善”的基础上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经典散文追求的“美”其次指它所表现的情味韵致的美,通俗一点说,就是经典散文的美雅之“趣”。古人论文,极重一个“趣”字,这一个“趣”字,说到底,也就是无论写景、叙事,还是咏物、论理,都要见出丰厚的情味韵致,要有内情与万物相生、心声与天籁交融,并见出耐人玩味的生气与灵机。恰如前面所谈到的,经典散文写景是实景,叙事是真事,论理是真理,所状之物也大都是实物。但它写景叙事、论理状物,一定是“趣”贯其中的。具体说来,经典散文的写景见情趣,叙事有事趣,论理见理趣,状物有物趣。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内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寥寥数笔,便点化出一个澄澈空明的诗意境界。而且写景、记事等融为一体,摹写出一派闲情、闲趣、闲致。又比如钱鐘书的《吃饭》:“吃饭有时极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落,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本是说理,却说得妙趣横生,让欣赏者感到兴味无穷。经典散文的写景状物,写出来的决不是景、物的“博物志”类的“标本”;经典散文的议论说理,也决不是高头讲章式的训诫。充溢的情味,鲜活的灵机,令欣赏者赏心悦目,并使欣赏者在它的美雅之“趣”的熏陶中获得趣味、性情的培养。

三、经典散文的“灵动宽容”的艺术风范

“灵动宽容”的艺术风范是经典散文的又一美学特征。常常有这种情形,同一篇经典散文,不同的选本归入了不同的体类,这是因其艺术风范上的灵动宽容所造成的。经典散文不像其它经典艺术样式有着相对稳定的文本形态和比较稳定的构成要件,它与其它经典艺术样式之间总是存在着或交叉或互联的关系。以下主要从经典散文的营构艺术的自由活力和经典散文的呈现艺术的创造潜力以及经典散文的彰显艺术的独有魅力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经典散文的营构艺术的自由活力

经典散文的营构艺术的自由活力首先表现为它具有开放性的特性。经典散文没有固定的模式规范,不像其它经典艺术样式比如经典小说有鲜活的人物、有典型的环境、有生动的情节、有构成故事的若干事件与细节;经典诗歌有分行排列、有节奏韵律的音乐性、有抒情写意的意象与意境;经典戏剧有舞台效果、人物演出、矛盾冲突等。它常常“随物赋形”,“随意赋形”,纵横捭阖,伸缩自如,而“意”是千变万化的,“物”也是异彩纷呈的。有的写得波澜起伏,摇曳生姿;有的则随文意的不断拓展,呈现翻转递进之势;有的采用集锦式的方式写,别有情致;有的采用平实细腻的方式写,如话家常……一句话,作家想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觉得该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经典散文是一种“以意役法”顺势而行的艺术样式,它叙事说理可以收放自如,写景抒情可以随意穿插,有如天马行空,亦如随意“散步”,凸显出一种无“法”无规、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由洒脱,以至于有人干脆称它为“自由的艺术”。其次经典散文的营构艺术的自由活力表现为它具有兼容性的特性。经典散文具有博大的“胸怀”,兼收并用各种艺术样式和艺术手段。它可以借助经典小说的意识流手法,可以借鉴经典诗歌的意象转换方式,可以利用经典电影的蒙太奇组接技术,可以运用经典绘画的构图艺术,等等。如余秋雨在其经典散文中就显示其营构艺术的自由活力,他善于做到寓控制于放纵之中。从控制方面说,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总是贯穿着一条思想线索——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在他的《上海人》、《千年庭院》、《进士》等作品中,都叙述了鲜为人知的掌故、轶闻、趣事、传说、故事以及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助于思想的敏捷、想象的翱翔,以及意蕴的深厚和境界的开拓。从放纵方面说,丰富想象、说理畅达、冲淡平和,这些因素构成放纵的张力,使他的笔如同奔马,遒劲有力,叙事、联想显得自由自在、游刃有余,表现出情溢于言,理胜于辞的气势。上述种种,无不充分体现了经典散文作家营构艺术的自由活力。

(二)经典散文的呈现艺术的创造潜力

经典散文的呈现艺术的创造潜力首先表现为它笔墨洒脱不羁,变化多端,很富有弹性。经典小说的故事情节描述,经典诗歌的音律节奏考究,经典戏剧的悬念场面渲染,经典电影的镜头摄入与拼接等,都可以为其所用。它可以机智地运用各种抒情手段,或曲折传情,或直抒胸臆,或描绘意象,或创构意境,从而达到还原生命本相的目的。它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叙述策略,或纪实性叙述,或情感化叙述,或情节化叙述,或具象化叙述,从而创造新奇的叙事效果。它可以多姿多彩地运用各种描写技巧,或客观化描写,或主观化描写,或写实性描写,或想象性描写,或简约性白描,或细腻性工描,从而呈现出功用的多样性特色。经典散文的议论技巧也是别具一格的。它可以灵动显露地议论,或是画龙点睛,巧妙升华;或是点铁成金,机智激活。它也可以蕴藉含蓄地暗示,或是夹叙夹喻,灵活多变;或是形象设喻,百态千姿。它还可以打破抒情、描写、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界限,任意驱遣;就是荒诞、变形、幽默、调侃等,也无可非议。所有经典艺术样式的技巧,它都能够使用,是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样式。经典散文的呈现艺术的创造潜力其次表现为它可以自由而又灵动地选用各种体裁来写。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等,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如抒情性的经典散文气势磅礴,有时低吟浅唱;记叙性的经典散文如诗如画,曲径通幽;议论性的经典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纷呈……但是,不管作家怎样安排文字,如何组织材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受。比起其它经典艺术样式如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戏剧来,经典散文显得十分灵活自由,它展转腾挪,不拘一格,体现为潇洒飘逸的“散”,实际上正是来自于作家特立独行、任情适性的放言无羁。假若作家没有一颗自由的心灵,说起话来左顾右盼,也就一定不会有所谓的选材的不受拘约和行文的自由洒脱。从这一角度看,经典散文的呈现艺术的创造潜力的“散”其实正是它的“真”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这也许恰是作家心灵自由的一个绝妙“注脚”。

(三)经典散文的彰显艺术的独有魅力

经典散文的彰显艺术的独有魅力首先表现为它可以适应各种创作主体的情绪特征、性格特征,各种描述客体的情调特征、物象特征,形成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它或柔美,或刚烈,或闲适,或秀婉,或悲壮凝重,或轻松幽默,或直白传真,或浓艳华采,或力重千钧,或朦胧飘忽……都可以随心随意地写,依情依性地写。世间万物可以随意驱遣,智慧灵感可以尽情展示,技艺园地可以自由驰骋。从选材范围上看,山川名胜、历史人文、恩爱冤仇、风俗世情、沙石草木、花鸟虫鱼,凡是人类目力所及,乃至想象力可以放飞到的一切,都可以进入经典散文之中,真正达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之后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6〕(P67)。从表现形式来看,经典散文的确有点“乱”和“杂”,没有固定的存在形态,这正说明作家能够在一种无所羁绊、自由自在的心灵状态之中。诚如钱谷融所说:“保持自己的本真,任何时候都能不丧失理智的清明,……绝无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之态。”〔7〕(P4)经典散文的彰显艺术的独有魅力其次表现为它最容易向其它经典艺术样式渗透,并进而与之发生交叉关系。这种现象,台湾学者林央敏称之为经典散文的“出位”。所谓经典散文的出位,是指其企图超越传统的散文观,而向其它经典艺术样式“伸足插手”的现象,这种出位的现象经常发生。经典散文最容易向经典诗歌出位,形成“诗体散文”或“散文诗”,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赤壁赋》、鲁迅的《野草》等即是。经典散文向经典小说出位,形成具有叙事与情节的“散文体小说”,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张洁的《拣麦穗》、茹志鹃的《百合花》、孙犁的《荷花淀》,等等。经典散文甚至可以与经典戏剧交叉变成“戏剧体散文”,如鲁迅的《过客》即是。如今,随着媒体技术的日益进步又出现了摄影散文和电视散文等新的艺术样式。

四、经典散文的“文情并茂”的审美效应

“文情并茂”的审美效应是经典散文的不可忽视的美学特征。经典散文是“美文”,这是人们的一种共识。一篇经典散文,总能将欣赏者带入一方或诗情浓郁、画意丰沛,或妙思联翩、奇趣盎然的天地,让欣赏者在为作家的真知灼见所折服的同时,也如品味陈年佳酿一般获得一种韵味悠长的美的享受。以下主要从经典散文的无遮无蔽的个性展示和经典散文的遂情遂意的行文策略以及经典散文的信息传达的审美愉悦等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经典散文的无遮无蔽的个性展示

经典散文的无遮无蔽的个性展示首先表现为作家将崇尚自然天成,并把洗尽铅华、本色天然作为一种语体追求。它或用清新真朴语:如冰心的经典散文以自己的童心气质和爱的天性来揉合天地万物、世事人生,创造了一种情意绵绵、柔婉自然的“冰心语体”,用不加粉饰装点的平常话语,晶莹透亮如泉水般流淌的清新语调,以真率、朴实来打动欣赏者。它或用自由谈话风:如“五四”时期,林语堂、周作人等大家的经典散文,倡导一种“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8〕(P332)的“谈话风”,有意识地用一种平和冲淡的心绪,将经典散文从雅致导向一种心灵的絮语。它或用自然典雅语:如朱自清的经典散文于优美中显真朴,自然中显典雅,追求本色而不失雅致,语义优美而不显雕琢,令欣赏者有一种沁入肺腑的美感。当然,并非一切“口语”都会产生“自然美”的艺术效果,一切现实生活的照搬都能达“自然”的境界。这里所说的自然本色,是不废工巧的自然,只是工巧达到化境,不再显出工巧罢了。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内力深厚,用词简洁,传真率高,也就自然成趣。清水芙蓉,天然成韵,是经典散文无遮无蔽的个性展示。经典散文无遮无蔽的个性展示其次表现为作家的审美感受必须具有或多或少的直接性。经典散文同其它经典艺术样式一样,其审美对象也是无所不包的。从自然景物到社会生活,从一草一石的静物形态到波澜壮阔的动荡事变,从作家个人苦乐悲欢的细微感触到风驰云涌的社会变动,都可以细细体察,穷究底蕴。但是,同其它经典艺术样式比较起来,经典散文作家的审美感受必须而且应当具有或多或少的直接性。他应该直接面对自己的审美对象,激发起自己的审美情感,进而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熔进了作家少年的亲身感受,茅盾的《白杨礼赞》就萌发于作家在1940年自新疆赴延安途中的直接观感。经典小说和经典戏剧的作家即使没有亲身历见,但只要有所耳闻,就可以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缀合、移植、改造,甚至加以想象、虚构来进行创作。如经典历史小说则需要借助历史典籍、典章文物和图片资料来进行想象虚构,或移植加工,而经典散文作家却不应当也不可能完全借助于第二手材料去描绘自己的审美对象。如果一个没有亲身经历的经典散文作家,那就自然不会创构出《挥手之间》、《长江三日》、《谁是最可爱的人》、《荷塘月色》、《土地》来。

(二)经典散文的遂情遂意的行文策略

经典散文的遂情遂意的行文策略既表现为不像经典诗歌那样要凝练、浓缩、点到为止,不必受韵律、节奏的局限;也表现为不像经典小说那样曲折遮掩,讲究入于情理而又出人意外;更表现为不像经典戏剧那样受场面、场景、时间、空间等的制约,讲究关合、照应,讲究设置、巧合,等等。它写气图貌,完全是按照作家自己的意气、情绪、意图而行文的。它或开合纵横的叙述:经典散文的叙述大多翕张有致,既不像经典小说那样,要细针密缝,讲究结构技巧;也不像经典戏剧那样,要讲究巧合偶然。它可以信马由缰,驰骋自如,将古今中外的人、事、物汇聚于尺幅之内,从而让欣赏者感到悦目赏心。记人,它不需要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展示独特鲜明的个性;叙事,它不需要精心组织矛盾冲突,写清楚来龙去脉。而是兴之所至,意之所至,或跳跃跨连,或片断组合,或徐缓道来,或一气呵成,显得各具特色。它或穷声尽貌的描写:经典散文的描写常常舒卷自如,将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的美形美态汇聚笔端,细致刻画,其灵性所致,可以写得形神兼备;其智慧所致,可以写得诗画融和,从而让欣赏者感到韵味悠长。如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尽江南的杏花春雨、基隆港的霏霏冷雨;从王禹偁的竹楼听雨,写到雨打芭蕉、秋雨滴梧桐,写到“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写得天潮地湿,淋淋漓漓,几乎写尽了一切的云情雨意。它或酣畅淋漓的抒情:经典散文的抒情往往笔之所至,成自然流淌之势。就是托物言情,依事抒情,也是选择最能引发和积聚情感的事或物写深、写透,突出最能牵动人情感的地方,尽情渲染,着力烘托,从而让欣赏者感到动容、动情。比如跟刘白羽在母亲河上航行,你不能不激动;随李健吾去登泰山,你会觉着苦乐相随;看巴金藏报纸的事,你会满怀辛酸;阅冰心的《南归》,你会禁不住流泪。经典散文作家是最典型的“本色演员”,他直接面对生活,面对欣赏者,抒情写意,是倾情尽意地写,自成意韵。它或隐秀多姿的议论:经典散文的议论,不用逻辑推理,不用小心求证,三言两语之间,便可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凡为非凡,将审美价值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从而让欣赏者感到回肠荡气。它可以将深奥的议论隐藏于形象的描画之中,或者寓含于事件的铺叙之中;还可以边叙述边议论,或者边抒情边议论。这种无拘无束的行文气势,能使经典散文力透纸背,气韵有别,风采各异,美不胜收。

(三)经典散文的信息传达的审美愉悦

经典散文的信息传达的审美愉悦要求欣赏者认真分析、细细品味、切实体察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意蕴,从而获得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美感。而要有效地获得经典散文的真善美的意蕴,欣赏者必须具备敏锐的审美感知、丰富的审美想象、浓厚的审美情感、透彻的审美理解等审美心理素质。欣赏者在欣赏经典散文时,只有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并以此为核心,才能使审美感知更快捷,审美想象更活跃,审美理解更深刻,从而真正领悟作品所蕴涵的真善美的神韵。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看到这段文字,欣赏者凭借着浓厚的审美情感,调动敏锐的审美感知,进行丰富的审美想象,辅以透彻的审美理解,就会把间接形象具体地显现于自己的脑海。作品用“一条瀑布”作比喻,把紫藤萝花朵繁且密的景象又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既让欣赏者获得一种感官效应,又给欣赏者享受一种审美愉悦。“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虽是夸张,但却能引起欣赏者的无限遐思,不仅感受到了作品的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而且体会到了作品的字里行间所蕴蓄的作家的审美情趣,更品味到了作家对紫藤萝花的无比喜爱的高雅情趣,并在不知不觉中欣赏到了紫藤萝瀑布的美丽景色。学界周知,不管经典散文作家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把所叙写的人或事、所描绘的景或物、所述说的情或理等信息明白清楚地呈现给欣赏者,让欣赏者领略作品于貌似娓娓道来中所孕育的丰富底蕴。经典散文的写景状物,贵在贴切自然,工在用语准确,它在这方面是十分讲究的,因而欣赏者要仔细辨析,并进而体味其中的雅致趣味之美。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同样是写雪,落在树尖上的是“顶”,落在山尖上的是“镶”,落在山坡上的则用“穿”,落在山腰上的则是“露”,既符合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重复。特别是“卧”字的使用,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文中的两个“卧”字,既传神地描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又巧妙地照应了前面的“暖和安适地睡着”,真的有一字传神之效。欣赏者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咀嚼其用语的准确、鲜明、生动,从而产生“文情并茂”的审美效应。

……

笔者以上对经典散文的“形散”的基本涵义和经典散文的“神聚”的建立基础以及经典散文的“形散”与“神聚”的辩证关系、经典散文的讴歌“真”颂扬“善”、追求“美”是其神圣使命、经典散文的营构艺术的自由活力和经典散文的呈现艺术的创造潜力以及经典散文的彰显艺术的独有魅力、经典散文的无遮无蔽的个性展示和经典散文的遂情遂意的行文策略以及经典散文的信息传达的审美愉悦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基本上体现了经典散文的美学特征。这就要求欣赏者务必注意它与经典诗歌、经典小说、经典戏剧等的美学特征的区别,从而又好又快地成为欣赏经典散文这一艺术样式的高手。

〔1〕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转引自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M〕.李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3〕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A〕.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韩少华.散文散论〔A〕.周振甫,徐明翚.散文写作艺术指要〔Z〕.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5〕王安忆.感情的生命——我看散文〔A〕.王安忆.漂泊的语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6〕陆机.文赋〔A〕.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钱谷融.悲情散文精品·序〔A〕.陈引驰,杨扬,傅杰.悲情散文精品〔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8〕语堂.小品文之遗绪〔A〕.林语堂.人世间(小品精华·名人卷·杂感卷)〔Z〕.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

猜你喜欢
欣赏者散文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留出想象的空白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从日用瓷出发谈理念对欣赏者的意义
教师听课时身份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