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创建
——以龙舟活动为例

2011-12-08 11:12陈丽珠郑秀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龙舟竞渡龙舟文化产业

陈丽珠,薛 可,郑秀琳

(1.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北京 100081;2.天津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072;3.辽宁省体育局篮球管理中心,辽宁沈阳 11000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创建
——以龙舟活动为例

陈丽珠1,薛 可2,郑秀琳3

(1.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北京 100081;2.天津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072;3.辽宁省体育局篮球管理中心,辽宁沈阳 110001)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流最为久远的文化现象之一。龙舟文化活动作为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竞赛、娱乐、娱神、禳灾、庆典为一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同时各具地方和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而且包括文化实力的竞争。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创建具有浓郁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龙舟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龙舟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起一个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这对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龙舟活动;文化产业

1 龙舟活动是有深厚积淀的民族文化资源

1.1 龙舟活动是龙文化现象的主要内容之一

“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流最为久远的文化现象之一”。“龙是中国最为神圣的动物神,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1]。中国被称为“龙的故乡”,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从七八千年前到 21世纪,龙崇拜经久不衰,其延续时间之长史无前例;从古代帝王到平民百姓,均把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护神”[1]。龙崇拜在中国的崇拜面之广,崇拜人数之多,世界罕见。因此,围绕着“龙”产生了与之有关的众多文化现象。龙舟活动就是其中之一,它集竞赛、娱乐、娱神、禳灾、庆典为一体,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古代,南起珠江、闽江,北到黄河流域,人们到处可以看到龙舟戏水的热闹场景。中国是龙的故乡,也是龙舟活动的发祥地。当代龙舟竞渡是一种体育文化活动,载荷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1.2 龙舟运动的“龙”文化特征

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和记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存在着一个基本问题,不管以何种方式起源,最后为什么偏偏要举办“龙舟比赛”而不赛其他什么“舟”呢?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中华民族原始的图腾崇拜、龙的基本神性说起,龙有喜水、好飞、善变、征瑞等神性和兴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既然有这样的神性和神职,被生活在江渎回流,湖泊星罗的水乡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崇拜意识必然要外化为具体行为。这些行为包括祭神,将人间美味敬献给神灵,并伴之以香火,让其款款享用;娱神,歌唱、舞蹈,想办法使神快乐;拟神,模仿神的举止形态表示自己和神有密切的关系,自己身上已秉赋了“神性”,从而能够“神灵活现”。这大概是“龙舟竞渡”的深层动因,人们相信通过声势浩大的龙舟竞赛,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龙心神感应而大娱大悦,从而焕发神性,克尽神职,保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稼渔丰成。同时,也使人们自身秉赋龙性,像龙那样强悍矫健,进而怯邪弥难。至于纪念某某人云云,只不过是一种附会。原因大概在于这些人杰的“人性”和龙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处,又多少分担了龙的部分“神职”。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为长江水域的“水仙”、“江神”,屈原也曾被封为“广源顺济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说。

2 当前龙舟活动的社会基础

舟最早只是作为南方水网地区各民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工具。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天地间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神奇的大自然既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使得人们繁衍生息,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无法抗拒的自然灾难。面对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人类希望能有控制自然的力量,人类通过这种力量,经过一些具体的形式让大自然感受和领会到人类对其的崇拜,从而风调雨顺,因此图腾崇拜产生了。生活在水乡的人们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俗话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要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鱼虾满仓,需要有一个司水理水的神,于是“龙神”则产生了。作为最主要的生产和生活的工具—舟,是敬神娱神媚神的最合适的载体,舟变为龙舟,人们赋予了其双重的身份,既是生产生活的工具,又是取悦神灵的器具,因而龙舟竞渡出现了。

据历史记载,在公元前 318—296年的战国中期就出现了龙舟竞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赋予了龙舟竞渡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整个中华民族共有的,又最能体现其民族特征的文化现象。尽管今天我们进入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但是这项古老的体育文化活动并没有消亡,而是焕发出勃勃生机。因为,龙舟竞渡表现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历史人物高尚品德的崇尚。

龙舟竞渡在我国的开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空前的对文化的浩劫,龙舟活动并没有因此而消亡,改革开放后龙舟活动又焕发出青春。除了在一些开展龙舟活动悠久的地方,北方的水域地区也开展得轰轰烈烈,而且走出国门受到外国朋友的喜爱。据统计,每年从五月开始至十一月,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各种类型的龙舟竞赛已达到数千起,参与的人数超过上亿人。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德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已经盛行龙舟运动,比赛活动频繁。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由于在地域和和文化传统上 (如在云南和广西等省市自治区有很多跨界民族)与我国有很多的相似性,龙舟活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与我国交流颇多。目前最具地方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的龙舟活动要数汨罗江和我国云贵高原的苗族和傣族的龙舟竞渡。

2.1 各具地域特色的龙舟竞渡

汨罗江畔的龙舟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从龙舟的制作到龙舟活动正式举行前的各种仪式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活动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对龙神的敬畏和对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怀念 (君子表现出的高尚品德是人们崇尚和孜孜以求的)。汨罗江畔的龙舟竞渡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即“朝庙”。“朝庙”即朝拜屈子祠。因屈子祠又称汨罗庙,故日“朝庙”。“朝庙”的整个仪式过程既隆重又热烈,目的是纪念屈原,同时祈求在龙舟竞渡时平安取胜,仪式自汉代在汨罗兴建了屈子祠以来,就一直是在祠内举行,延续至今。龙舟的制作是以村或家族为单位,从取材到开始制作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要遵循。如龙头必须用樟木制作,而且木头必定是“偷”来的,其中的寓意是“偷”东西时被人发现,发现后势必遭人追赶,如果最终逃脱,预示着用这个龙舟在竞渡是会划得很快,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习俗,实际上并没有人真真正正在追赶,大家只是在后面造声势而已;开工制作龙舟要选在四月的一个良辰吉日,开工时也有一个隆重的仪式,在龙舟的制作过程中妇女和小孩不允许进入制作场地;舟底、舟头、舟尾、橹等的制作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等等。

2.2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龙舟竞渡

龙舟活动发展到今天,它的表现形式是一项民间体育运动,但是它的深层动因是纪念先贤、祭神祈福、驱邪避灾,这也是这项活动经久不衰的原动力。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龙舟竞渡活动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最具民族特色是傣族和苗族的龙舟活动。

傣族是我国西南一个古老的民族,生活在气候炎热、雨量充沛、风光旖旎、江河纵横、物产丰富、树木参天、竹林婆娑的自然环境之中。优美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傣族文化,傣族文化流露出水的意蕴、水的韵律、水的灵性、水的体验、水的祝福和水的寄托,傣族与水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据云南广南出土的铜鼓上的龙舟竞渡刻画及傣文《泐史》的记载推定,云南傣族赛龙舟至少有 2000年的历史。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三大节日之一,是傣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赛龙舟是泼水节当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关于傣族赛龙舟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赛龙舟的目的是纪念先贤、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获得更大丰收。龙舟用铁椿木制成,船身上画有华美的彩纹,披红挂彩,在木雕的龙尾上插 1根饰有彩带的竹竿,龙舟用长近 40m,宽 1m,两头尖并向上翘起,每船有 50~80人,水手们分坐两排,船身及龙颈涂满了美丽的色彩,分为“火龙 ”、“银龙 ”、“彩龙 ”、“乌龙 ”、“青龙 ”等等。傣族的龙舟竞渡最大的特点是从古至今允许女性参加,这从云南广南出土铜鼓上的龙舟竞渡刻画上人物发型的“银锭式”可得到证明。

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云南和湖南。生活在贵州清水江畔的苗族的龙舟竞渡从龙舟的“形制、划的时间、竞渡方式、胜负观念和节日起源等等”[2],与其他地方都有很大的不同。清水江,史称“苗河”,居住在清水江边的苗族被称为“河边苗”。苗族原本和屈原有血缘关系,但是苗族的龙舟竞渡不是纪念屈原,而是缘于杀龙祭祖。因为苗族认为龙有善恶之分,杀死恶龙即能治理水患。每年的农历二十四至二十七在清水江上用来竞渡的是以整块木头刳成的“牛角龙”独木舟,独木龙舟来源于苗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所以从选材、制作、直到龙舟下水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要举行庄严肃穆的祭奠仪式。选树、砍树和制作的时间是龙年的十月下旬,农历五月十八、十九抬龙下水,二十三日将两只子龙舟捆绑在母龙的两侧,然后将一对龙头绑在母龙上,在龙头上又安装一对木制水牛角,被称之为“牛龙”或“龙牛”,表明祖辈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水稻的苗族同胞,对耕田犁地的牛和呼风唤雨的龙是何等的虔诚,二十四日举行开划仪式。关于清水江畔苗族同胞的龙舟竞渡活动在清乾隆庚戌年成书的《镇远府志》就有记载。围绕着龙舟竞渡还有人们盛装参加的祭祖、省亲、对歌、寻偶、跳笙、踩鼓、赛马、斗牛、斗雀等活动。以祭祀祖先为核心的降龙文化活动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表现了苗族人民挑战权威,维护万物生灵和谐生存的伦理价值取向。

3 龙舟文化产业的创建

3.1 创建的必要性

“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结果性表征,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产品,文化的进步是通过其物化形态和传播方式决定的”[3]。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把这些文化资源产业化,使传统优势变为现代优势,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使得文化通过产业化的方式能够得到保护与发展。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而且包括文化实力的竞争。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增强我国文化的竞争力。

文化产业被称为 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经成为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其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预言,“一个高科技的社会必然也是一个高文化的社会,以此来保持整体的平衡”。

体育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产生了非常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使得本土文化得以在全世界传播,通过体育文化产业展示本国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扩大本国在世界的影响。如被称为日本“国技”的相扑运动,它不是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在日本也只有大约 8 000名专业相扑运动员。但是,尽管入场票价很贵,最高票价高达 20万日元 (约 1 500美元)一张,而相扑迷也会涌往观看。整个赛场席无虚座,尤其是高级别的比赛,场场爆满。更有数以百万计的观众收看电视的现场直播。出类拔萃的相扑手像影视名星一样受到日本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和崇拜,成为闻名的风云人物。日本人喜爱相扑,热情地观赏每一场高级别的相扑比赛,这不仅出于对比赛胜负的兴趣,更多的还是对这项运动反映出来的日本传统文化气氛的热爱。它代表着日本民族好胜求强、又刚又忍的心理和性格。近代由于认为女子相扑运动有失大雅而被取消,1997年 1月日本全国首次举行女子相扑锦标赛,而且日本正在兴起业余相扑运动。更引人注目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赴日本从事相扑运动,目前在日本就诞生了四位外国籍的横纲。2010年 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武搏大会,相扑比赛的 8块金牌有 7块被外国选手夺得。吸引外国选手参加相扑运动,不仅仅是该项目所表现出的运动魅力,更加吸引他们的是,在运动过程中日本运动员的认真态度和对自己国家传统和文化的尊重。日本国的相扑运动这一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不论作为体育文化现象和体育产业现象,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的。

龙舟活动作为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大地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其意义在不断地增加,新的象征意义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产生,而旧的象征意义也在整合和积累,使得龙舟文化不断得到丰富。龙舟活动发展到今天,最鲜明的表现形式是体育竞技,由于有了体育竞技的属性,龙舟活动焕发出无限的活力。因此,创建具有浓郁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龙舟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龙舟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中国其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起一个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这对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龙舟文化产业现状

龙舟活动最早开展于民间,而且主要在我国的南方水网地区开展,源于这些地区各民族的图腾崇拜。任何文化形式都有一个变迁的过程,在其变迁的过程中,人们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如忠君爱国等。同时龙舟活动由民间进入宫廷,由南到北,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也能够看到龙舟活动的身影。改革开放以后,民族传统文化也得到了解放。1984年 5月16日原国家体委就做出决定,把龙舟竞渡列为国家正式水上比赛项目,并于同年 10月在广东佛山举行了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1985年 6月 6日,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宜昌正式成立;1991年,国际龙舟联合会成立;1992年,亚洲龙舟联合会在北京成立;国际龙联 1995年在中国岳阳举行了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2003年 1月 3日至 5日,中国龙舟协会首次在我国北方吉林的松花江畔举办了龙舟比赛,这次比赛可谓是跨过长江,越过黄河,龙舟竞渡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北疆,同年 5月,国际龙舟国际联合会第十届执委会确定中国吉林冬季国际龙舟赛为国际龙联的特色赛项目。

目前我国各地的龙舟比赛主要在端午节、旅游节和博览会期间举行,如汨罗江一带的端午节龙舟竞渡,三峡国际旅游节的龙舟邀请赛,广西举办的中国—东盟国际龙舟赛,厦门举行的海峡两岸龙舟赛,广州、梧州的“龙舟节”,乐山的“国际龙舟经济交易会”,北京的“国际旅游龙舟赛”,“塘沽杯”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等等,这些龙舟比赛不仅有国内的龙舟队参加比赛,而且经常有国外的龙舟参加比赛。云南傣族的年节—泼水节上的龙舟竞渡;每年的农历五月中旬前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施秉两县交界的清水江沿岸苗族举行的独木龙舟竞渡活动。云南和贵州的傣族与苗族的龙舟活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原生态的味道比较浓厚。围绕着龙舟竞渡,还伴有其他文化活动,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

从搜集的资料来看,每地的龙舟活动通称为龙舟文化,但是每处龙舟活动都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从起源到传说、龙舟的制作、参与的人数、祭奠仪式、禁忌和以龙舟为主题的相关的文化活动都各自的特点。正是这些各地各民族的龙舟文化才能够建立各具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特点。

4 龙舟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改革开放 30多年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革十年几乎使中国成为文化沙漠,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处于饥渴的状态;在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少得可怜的同时,人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外国的文化对中国人来讲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当我们打开国门与外界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后,发现以西方文化为底蕴的现代竞技体育是那么有魅力,让我们体味到了什么是更高、更快和更强,更重要的是感到了其深层次的价值观念。

现在处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在改革开放的伊始,充满解放感的知识界空前活跃,有对过去的反思与批判,有对西方文化的吸取。但是,今天忽然我们感觉到我们的社会人心浮躁、急功近利,似乎进入了一个别样的心灵“沙漠”状态,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回归传统。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文化,反之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相对论认为:“每种文化都有自身的价值,普遍的或超文化的价值是不存在的”[4]。因此,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利用现有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产业,创建自己的体育文化品牌,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对体育文化的需求。

4.1 树立地方体育文化的品牌意识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往往是被视为当地旅游业的一部分,人们的文化消费的主要目标是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等等,而不是以民族传统与文化作为消费的主体,也就是说当地的文化消费不是以民族体育文化为品牌。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有着良好的共生性。龙舟活动的开展有着优越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和民众基础,将龙舟活动培育成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今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快速时期,很多民族文化在消失,在西方现代体育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体育文化背景下,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面临着中断和消失的危机。培育龙舟活动的文化品牌,改变过去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所所采用的那种静态的保存和没有变化的维护方式,采用动态的方式,在开发利用和发展创新中进行保护,这对龙舟文化活动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首先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独特的精神经济和知识经济价值”[5],古老的传统文化要焕发活力,就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让其进入市场,成为人们精神产品消费的一部分。因此,要改变只靠国家投入资金做非生产性体育文化活动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产业中的精神产业,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文化产业”[5]。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要得到良性发展,在政府的倡导之下,政府投入的同时,鼓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企业进入该市场,鼓励民间资本的介入,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其次利用传播的手段扩大地方龙舟文化品牌的影响。“文化产业是极富个性化特征的产品,产品的独特性、差异性、丰富性是文化产业的特点”[6]。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传播方式让人们了解各地的龙舟文化活动,了解各地的龙舟文化活动的不同龙舟制作方法、竞渡方式、仪式祭奠、文化传说等等,彰显各地各民族的特色。

4.2 借助地方的其他经济文化活动发展龙舟文化活动

龙舟活动作为地方文化品牌的建立,有一个逐渐培育的过程,龙舟活动要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应借助其他文化和经济活动发展自己。通过多年的市场培育,逐渐突出龙舟文化活动的主体地位,成为地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实现龙舟文化活动的品牌效应。

传统体育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与地方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紧密相连,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他民族文化有着共生的关系。因此,与其他文化形式共同得到保护和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突出体育竞技的特点,使得人们的身心得到锻炼与愉悦,成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消费功能的文化产品。

在节日庆典、旅游节和博览会等文化经济活动中,龙舟文化活动通过龙舟竞渡这一主要活动方式,经过体育活动动态的竞赛形式,令城市本身静态的物质景观和文化底蕴具有了一种动态的美感,从而赋予城市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显示出龙舟活动的魅力。

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互动是发展龙舟文化产业的一个有效途径,旅游的内容非常丰富,旅游业有着很强的品牌意识,各地的旅游都有自己的品牌项目。有的地区开发深度旅游,人们不仅仅限于观赏,还要参与其中,以体育为主题的旅游使这种参与成为可能。

[1]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59.

[2]吴正光.清水江的龙舟文化[J].当代贵州,2005(14):59.

[3]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 (绪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4]卢克·拉斯特著,王媛,徐墨译.人类学的邀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7.

[5]王海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2):152-153.

[6]严三九,王虎编著.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90.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Physical Cultural Industry:A Case of Dragon Boat

CHEN Lizhu1,XUE Ke2,ZHENG Xiu lin3
(1.Sports School,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2.PE Teaching Sec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3.Basketball Administration Centre,Liaoning Sports Administration,Shenyang 110001,Liaoning,China)

Dragon culture is one of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among the oldes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Dragon boat culture,as an important part of dragon culture involving com petition,entertainment,joy of mind,elimination of disaster,exorcism,celebration together,is the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in Chinese nation,and possesses loc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and fully reflects the pattern of diversity and unity in Chinese culture.In today’s world,the com petition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 th,not only includes economy,technology and national defense etc.,bu t also includes cultural strength.Developing our National traditional physical cultural industry,establishing the dragon cultural industry possessing strong Chines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has important practic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The development of dragon cultural industry is a good example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as well as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physical cultural industry,and it also p 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cul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safeguarding national cultural safety.

national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cultural resources;dragon boat activity;cultural industry

G852.9

A

1004-0560(2011)02-0130-04

2011-01-10;

2011-02-24

陈丽珠 (1962-)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

责任编辑:刘红霞

◂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龙舟竞渡龙舟文化产业
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龙舟竞渡的传承研究
挥桨逐浪观音湖 龙舟竞渡展雄风
推进鞍山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龙舟
《金娃——龙舟》
观云
湖南汨罗江龙舟竞渡的发展研究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财政部下达44.2亿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