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11-12-08 11:12唐东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产业专项

唐东阳,陈 浩

(1.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2.空军雷达学院,湖北武汉 430019)

专业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唐东阳1,陈 浩2

(1.武汉体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2.空军雷达学院,湖北武汉 430019)

1 专业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面临的挑战

1.1 高等教育的扩招

1.1.1 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扩大、毕业人数逐年增多体育教育专业最初设立于专业体育院校和部分师范院校,中等教育体育教师一直是其主要培养目标。扩招以前,虽然其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中等学校教师,但实际上,高等院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都是就业的去所。但自 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招后,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急剧增加,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也直线上升。截至 2009年 9月,我国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由扩招前的 111所增加到289所。2010年 1月,又有 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被批准开始招生。无疑,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大给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1.2 其他相关体育专业毕业人数逐年增加 上世纪,我国体育专业比较单一,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主,只有个别体育学院开设诸如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上,当时还未形成气候,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冲击不是很大。时至今日,其他相关体育专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截至 2008年 9月,体育学科各类专业中,体育教育专业招生点 242个,只占体育专业点总数的 40.2%,其他体育专业所占比例将近60%。同时,其他体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也日见增长。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三个专业招生人数为 10 562人,体育教育专业招生人数为 16 996人;到 2008年这三个专业招生人数为 25 407人,体育教育专业招生人数为 30 325人。以前用人单位在选择体育毕业生时没有其他太多的选择,而现在选择面大大扩展。

1.1.3 综合性高校和非体育单科性高校创办体育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曾经是师范院校和专业体育院校的特有专业,但自 1999年高校扩招后,这一格局逐渐被打破,很多综合性院校和非体育单科性院校也相继开设体育专业。调查可知,开设体育专业的高校中,专业体育院校只占到总数的 4.43%,师范院校占 29.64%,两者加起来只占 34.07%。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要是有限的,这么多院校开办体育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无疑给专业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2 教育体制的变革和进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的提高

1.2.1 中等专业学校的撤销或并入高等院校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曾经也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重要去向之一。但从上世纪 90年代末期至本世纪初期,许多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撤销或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数为 4143所,2004年减少到 3047所。这些学校升格成职业技术学院后,为了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在新进体育教师时,也很少考虑本科生。依旧保留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研究生充足的情况下,也会优先考虑研究生。

1.2.2 高校对体育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和研究生数量增加

在 21世纪前,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不多,各高校在新进体育教师时对学历要求也不是太高,本科学历即是合格学历,专业体育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备受青睐,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体育专业研究生招生和毕业人数逐年增多。且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体育专业硕士毕业生绝大部分集中在高校从事体育教育工作。

1.2.3 普通中小学学校数量的减少和招生人数的减少 中学体育教师一直以来是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职业选择。进入 21世纪后,大中城市的小学教师也逐渐成为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但由于国家人口政策的原因,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适龄人口开始逐渐下降,普通中小学学校数和招生人数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且,到 21世纪上半叶,我国各级学校适龄人口的规模都将有25%左右的减少。中小学数量和招生人数的持续减少,一方面直接导致对体育教师的需求量减少;另一方面,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生源减少,部分学校宁肯让目前数量不够的体育教师超负荷工作,也不愿意补充新的教师。

1.2.4 县、市级青少年业余体校的发展困境 业余体校的专职教练和管理人员中,体育专业毕业生是主体部分。随着社会体制的变革,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全面引入,这种培养运动员的三级训练体制的基础环节受到严重的冲击,业余体校因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已趋于瓦解。目前县一级还能够正式办体校的为数极少,即使是地区一级甚至是省级的体校也只能处于勉强维持阶段。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的统计数字表明:从 1992年到 2003年,少体校从 3 700减少到 2 762所 (包括体育中学和各类单项体育学校),10年间,中国少年业余体校锐减千余所,在训学生更是减少了 50%。

1.3 专业体育院校培养质量的降低和培养特色的淡化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除了受到其办学质量的影响外,还受到其办学特色的影响。扩招以后,绝大多数高校在招生数量增长的同时,教育质量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各专业体育院校也不例外,而且专业体育院校的特色也不再明显。以前,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特点是:师范基本功扎实、术科专项技术水平较高、综合身体素质好,很受各级各类学校欢迎。而现在,出现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和其他院校相同专业“同质化”现象。专业同质化的直接结果是人才培养上“千人一面”,最终导致结构性失业。

1.4 专项设置和选择的不合理

不同用人单位在选用体育专业毕业生时有不同的专项要求。群众基础比较好的的专项毕业生就业机会更多。但也有些单位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对一些冷门专项也有少量需求。而且正如专业一样,专项的冷热也会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体育学院的学生的专项选择时间一般定在进校后的第一学期。但是,由于学生刚从中学进入大学、对专项的特点、社会的需求、本人的技术基础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专项选择上往往出现预测不准、不顾自己的兴趣和身体条件盲目跟风等现象,从而造成有些专项人满为患、有些专项无人问津。

1.5 家长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目前,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有些毕业生选择工作地点和工作单位时,依然很不成熟。调查发现,40%以上的毕业生都有在就读的大学所在地或同级别城市寻找工作的要求,30%以上的大学生欲往国内一、二线大城市就业。一部分毕业生贪图安逸,不愿到比较艰苦和收入相对较低的乡镇工作,更不愿意到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工作。这导致大中城市的人才需求高度饱和,而一些小城市或者不发达地区却求贤若渴。许多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毕业后能有一个比较舒适、稳定的工作,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民有企业、去农村中小学。他们的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就业。

2 新形势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面临的机遇

2.1 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

“终身体育”思想和全民健身运动目前已引起世界各个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的广泛重视。2009年 8月 30日温家宝总理签发国务院第 560号令,正式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并从 2009年 10月 1日起正式实施。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势必需要一大批热爱体育、懂体育的专门体育工作者。仅从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来看,还需要补充的数量就为数不少。根据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到 2010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要达到 65万名。从目前的情况看,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全国共同努力。

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

2010年 7月 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该纲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在义务教育阶段,要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要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国家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该纲要的出台并实施将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将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3 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展现的巨大潜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以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据统计:2008—2009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 20%;2009年,体育产业在 GDP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 0.5%。而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美国体育产业的年产值达到两千多亿美元,是汽车制造业总收入的两倍,占 GDP的 2%。澳大利亚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超过 1%。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远不如发达国家,而且地区和城乡差距很大。中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体育产业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 专业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对策

3.1 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宏观调控体育专业招生规模

由于近十年的连续扩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规模空前发展,专业数量不断增加,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限制招生专业数量也在迅速增加,社会体育专业在理、工、农、林、医类等院校加快布局,体育教育专业数量还在膨胀,整体感觉比较混乱,有宏观调控失效的嫌疑。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针对目前和将来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从而对体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在宏观上进行合理控制。

3.2 加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教育,加大就业、创业宣传、服务工作力度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鼓励有志大学毕业生积极投身西部和农村基层建设。其后又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和基层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专业体育院校应该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误区,加强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教育,切实做好就业、创业的宣传、服务工作,确保就业毕业生就业创业观念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就业、创业信息渠道畅通、保障服务工作到位。

3.3 提高培养质量,突出专业体育院校的培养特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专业体育院校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应根据自己不同的校情,采取差异化发展的办学策略。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一方面要下大力气,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训练质量以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不但要突出专业体育院校的特色,还要尽可能结合本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使自己的体育教育专业办出不同于别的院校的专业特色来。

3.4 避免盲目跟风,合理调整不同专项招生比例

专业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在专项设置上一定要有前瞻性,对目前市场就业好的专项,可以适当扩大规模,对于目前就业形势不是太好的,也不能完全砍掉,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专项选择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专项,避免学生盲目跟风。

责任编辑:刘红霞

◂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体育产业专项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