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全运会运作模式

2011-12-08 11:12陈喜珍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全运全运会民众

陈喜珍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全运会运作模式

陈喜珍

(大连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运会的举办对我国竞技体育乃至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协调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竞技体育的国家利益通过“全运会”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因此,对全运会的研究已成为学者们所热衷的研究课题,并在全运会的存在价值、全运会的组织管理、全运会的赛制、全运会的可持续发展、全运会的经济效益、全运战略等领域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对上述研究成果理解与认知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本文将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对有关全运会的办会理念、核心内容体系、全运会举办与全民健身开展的结合机制等问题进行探索与分析。

1 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要求矛盾的双方或矛盾的双方在运动过程中能达到并保持双赢或多赢的结局。具体说,就是既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

根据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有关论述和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健全的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

2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全运会办会理念

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主体,尽管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人的发展必须依托于社会进步才能有现实的基础和可能性,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精神的各种条件,决定并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不是经济的增长和物质的繁荣,而是在此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需要通过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而实现;社会发展也需要通过人改造自己、发展自己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恰恰是无数个人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结果,因而人的发展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人的体力与智力、生理与心理、生存与发展的协调统一,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条件,也是构成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所遵从的理念是毛泽东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第十一届全运会时转化为“和谐中国,全民全运”。虽然在内容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其内涵却是相容相通的,即都是为了促进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有效提升,以社会的进步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以体育运动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这是我国经多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全运精神”,应成为今后我国全运会办会理念的指导性纲领,并应得到有效的传承。

3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全运会运作思路

3.1 以全运会作为良好的契机,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全运会的举办除了要实现对我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检验之外,更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体育的需求。要有效地运用好举办全运会的发展良机,全面加强群众性的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促进群众体育组织与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效地为广大民众提供优质的体育公共服务,从而使民众能够分享体育发展的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主办城市在筹划全运会的运作思路时,不能仅局限于竞技体育的范畴,应打破锦标主义和金牌战略对于我国群众体育的制约与束缚。要着眼于中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注重深入民众的体育文化教育,致力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总之,运动会的举办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通过举办全运会来推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并促进全民健康水平的有效提高,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

3.2 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营造“全运大家庭”的良好氛围

全运会的举办,应紧紧围绕着“以全体国民为参与对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这一核心。要强化组织和宣传的力度,激发民众的参与意识,赢得民众的鼎力支持,这是促进全运会健康发展的保障。因而,要充分考虑到全民的健身需求,提供尽可能多的途径与渠道,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到全运会的举办全过程,使之充分体验全运会所蕴含的深远的意义,感悟全运精神的真谛,进而营造起平等、和谐、健康、共进的“全运大家庭”的良好氛围,使得广大民众在“家庭”环境的感召下,充分地支持全运、参与全运,共享全运带来的健康与快乐、成功与喜悦。

3.3 打造民族化的品牌形象,促进民众向心力的形成

从我国最近几届全运会的举办情况来看,虽然主办城市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和手段,通过市场开发和招商引资,吸引了一批国际、国内的企业参与和投入全运会,但主要的资金支持还是靠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说明全运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与市场运作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全运会的品牌形象还没有完全建立,没有形成强大的形象吸引力和市场感召力。

基于上述的原因,对全运会品牌形象的打造与建设,是促进全运会健康发展、提高全运会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全运会的品牌形象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中主要的环节是对其文化内涵的凸显。文化内涵可以有效地提升形象的品位、凝聚形象的气质、促进形象的完美,可以说文化内涵是全运会品牌形象的灵魂。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民族化的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因此,全运会的品牌形象必须充分地凸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众的民族自豪感,促进民族向心力的形成。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和保障机制,以确保其品牌工程长效机制的建立,促进其良性的运转,健康的发展。

4 和谐社会背景下全运会运作模式的具体内容

4.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调控作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全运会从申办到筹备,再到举行,应该是一个有效的、相互连接的有机过程。全运会的申办,从形式上讲是完全的政府行为,但是却与广大民众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可以说民众的支持与积极的参与是申办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要求政府要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培养民众的参与意识,调动其申办全运的激情。在筹备过程中,政府要对全运会的整体运作进行科学的统筹与规划,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指导与规范筹备过程中的行为方式,确保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加以实施。与此同时,要广泛开展有关全运会的主题教育活动,激发人民群众当好东道主、积极作贡献的热情,营造全民参与的浓郁氛围,进而确保全运会在和谐共进、激情奋发的社会环境下得以顺利、成功地举办。

4.2 构建媒体平台,完善信息体系,加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视转播与网络媒体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人们了解社会动态、掌握发展信息、欣赏文体表演、进行彼此沟通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对体育赛事的转播上,其重要作用尤为突出。可以使人们在第一时间及时地掌握赛事的信息,可以与体育赛事的现场进行同步的观赏,可以对主办城市的风貌、形象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因此,构建媒体平台、完善信息体系,不仅可以使全国乃至全世界及时地了解与掌握全运会动态,还能为主办城市充分地展示自身的形象、提高知名度提供有效的载体。同时,还能够促进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政府可以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全运会的相关信息,民众可以通过媒体了解全运会的进程,监督政府的工作实效,民众还可以通过媒体向政府提出相关的合理性建议,既拉近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又充分体现出民众的参与意识,使得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得到充分体现。

4.3 加快全运会商业化的发展进程,广开融资渠道,为全运会注入新的活力

全运会的举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城市基础建设、交通设施建设、体育场馆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等诸多的项目,需要注入大笔的资金。仅以第十一届济南全运会为例,所用资金超过几百亿元。如此之大的费用支出,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确实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促进全运会商业化的发展,强化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市场开发、彩票销售、广告赞助、电视转播权、纪念品开发以及主办城市的特色旅游项目开发,拓宽资金筹备的渠道。同时,还可以利用全运会的名牌效应,吸引国内外大量的社会资金的注入,既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还可以为全运会注入新的活力,进而促进其健康持久的发展。

4.4 合理规划全运会的场馆建设,统筹布局,促进主办城市形象化建设的发展

全运会场馆的选址要在专家严密论证的基础之上进行,重视场馆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增加其“附加值”,推动城市建设和谐发展。场馆建设要按照与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与体育事业发展相结合,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与城市旅游、教育等资源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场馆在规划设计阶段就着重强调综合功能的开发,尽可能实现场馆功能的多元化,努力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和自我造血能力。全运会体育场馆的建筑要在完善其功能的同时,注重其独特风格的塑造,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象征。

4.5 完善后勤保障体系,确保全运会的成功举办

全运会从开幕到结束仅有十几天的时间,但是为举办全运会而做的准备工作却长达几年,其中所做的工作包括主办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现代化的信息传输网络构建、良好的城市环境改善、城市污染治理、志愿者队伍的招募与培训、赛事安保系统的组建及其模拟演练等等,都要花费较长时间和较大资金。对于一次成功的大型赛事而言,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取决于后勤保障工作的缜密安排和精心策划。

5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全运会综合效益评价

5.1 全运会评价的目标

全运会评价的目标是全运会评价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全运会评价活动的归宿,它为全运会评价活动提供了具体的目标和实际的问题。因此,全运会评价的目标对评价工作的成败具有特殊的意义。要确立全运会评价的目标,就要对全运会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揭示目的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找出其内在的必然联系,进而掌握问题的实质,分清问题的主次,最终确立这一评价体系的评价目标。

5.2 全运会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全运会举办所带来的效益与功能是多元的,特别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全运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其多元功能、综合作用日益显现。全运会举办的理想目标应该是满足不同群体的目标需求。首先是国家体育总局对举办全运会所要达到的国际级预期目标;其次是主办城市对承办全运会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再次是运动员对全运会举办的目标要求;最后是广大群众对全运会举办的预期效果要求。

责任编辑:刘红霞

◂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全运全运会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绿色行,迎“全运”》
《绿色行,迎“全运”》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全运”场馆外的“事故”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完美闭幕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第12届全运会击剑比赛技战术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