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生态村发展模式研究

2011-12-08 14:29
关键词:滇池流域村庄

高 路

(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云南昆明650031)

滇池流域生态村发展模式研究

高 路

(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云南昆明650031)

生态村作为一种可持续社区发展模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滇池流域的村庄建设中引入生态村概念,构建村庄 -环境 -湖泊可持续发展模式,可对农村地区特别是环湖区域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污染进行积极的控制。

滇池流域;生态村;模式

1991年丹麦学者罗伯特 ·吉尔曼对生态村这种可持续生活模式提出了界定:“生态村是以人类为尺度,把人类活动结合到不损坏自然环境为特征的居住地中,支持健康地开发利用资源,能够可持续地发展到未知的未来”[1];其应具有人性化的规模、完善齐备的功能、不损害自然的人类活动以及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2];同时也是城市人口过快增长,不可再生资源过度消耗,生存环境被进一步破坏的现状产生的应对措施。滇池作为昆明市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现今水体已严重污染,尽管“九五”以来,在政府的主导和全社会的支持下,滇池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滇池流域的工业污染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城市点源污染指标也在逐年下降的同时,对农村地区特别是环湖区域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污染进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对滇池流域村庄引入生态村概念,能够对农村面源污染控制起到积极的效用,同时探寻村庄 -环境 -湖泊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国内外生态村发展现状

(一)生态村的概念的提出及发展现状

生态村最初的模型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丹麦兴起的一种“合作居住”的家庭模式,这是由少量单位的家庭(不超过 30户)组成,共同管理社区内部事务,并分享生活设施的居住模式。之后,一些带有意识性或社会性因素的社区相继建立,这些社区往往都带有鲜明的价值观,而以提倡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其主要价值观的社区,成为了现今生态村的雏形。在1990年 Gaia基金会题为“生态村与可持续社区(Ecovillages and Sustainab le Comm unities)”的研究报告中,生态村的概念被正式提出,认为其是将物质的设计,民主的进程和自由的信仰结合起来,并提倡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3]。

通过全球生态村网络(GEN)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生态村运动遍布世界六大洲,共有400多个生态村,其中欧洲最多,有25个国家;南美洲有7个国家;亚洲有5个国家;北美洲有4个国家;大洋洲和非洲各有2个国家[3]。我国的生态村建设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生态农业建设,全国建立了2000余个农业生态示范点,这些示范点经过若干年的规划、建设后,形成了现在所称的“生态村”。2006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试行)》的通知,建立我国生态村评级体系,体系中含经济指标、生态指标、社会文化指标等三个重要指标,通过该体系的评价,引导进行生态村的建设,在全国500个县建立10000多个生态村[4]。

(二)国内外生态村的差异

日益严重的世界环境问题,使各国都在积极推行生态村的建设。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村落集聚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各国生态村建设又有各自鲜明的特点,特别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与欧洲发达国家的生态村建设的差异更加明显。以中国为例,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生背景有差异。

国外生态村由受意识性或者社会性因素影响产生的社区演变而来,其思想中心是将物质的设计、民主的进程和自由的信仰结合在一起,使人们的生活更贴近自然环境。而我国的生态村建设是由政府主导,政府出资,按照相应的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和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建设的目的不同

生态村的建设目的一般分为三种类型:生态化、宗教精神化和社会意识化。从国外的实践来看,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状况良好,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其生态村建设的目的更倾向于宗教精神化和社会意识化。生态化的目的主要用于绿色能源,节能,节水、环保建筑等方面。我国的生态村建设则以生态化建设为主,特别是对于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更为重视,围绕产业发展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3、乡村聚落形式不同

乡村聚落,即乡村居民的居住场所,这个概念东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中,乡村中农场的形式多见;而东方国家中,村落(村庄)的形式多见。丹麦学者 Gi lm an认为生态村是“一个以人类为尺度(hum an-scaled)、全特征(full -featured)的聚落。在聚落内,人类的活动不损坏自然环境并融入自然环境,支持健康的人文发展(healthy hum an developm en t)且能持续发展到未知的未来”[1]。受这一概念的影响,西方生态村的聚落形式多数是重新开辟新址,建立新的社区,少数村民(不超过500人)追求共同的、理想的生活模式。而我国人多地少,村落大多为固定的村庄,人口也较多,在生态村的建设上只能围绕现在的村庄发展经济并进行生态改造。

二、滇池流域生态村模式建设的构想

(一)滇池流域的基本情况

滇池是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具有城市供给水、调蓄、防洪、旅游、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但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域人口的大量增多,滇池水体污染严重,到 90年代初,出现了全湖水质为劣V类的严重情况,水体也重度富营养化。滇池的全流域都在昆明市辖区内,是昆明市居民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03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现代新昆明的战略决策,此战略在进一步推进昆明城市化建设的步伐的同时,也给滇池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006年流域内共有28个街道办事处,27个乡镇,约1100个自然村,人口总数为 340万;湖滨区即环湖公路以内,面积87平方千米,包含有10个乡镇,43个村委会,108个自然村。通过先对湖滨区的村落进行改造,建立生态村庄,截断点源和面源的污染来源,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滇池的生态压力,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的环境问题,同时促进流域内村落、社区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滇池流域建立生态村的必要性

1、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

建设生态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和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重要举措。生态村的建设是统筹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美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促进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体现。

2、是滇池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内容

滇池流域的村庄,特别是环湖的一些村庄由于靠近水体,径流和污染物排放路径短,截留和降解能力低,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排放如滇池,因此必须通过适宜措施加以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在滇池流域当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下,对滇池流域的村庄和企业实施搬迁达到截断污染的方法是不现实的,因此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改造建立生态农村,是今后保护滇池水体,截断村庄的点源和面源污染的重要模式。

3、是保护和修复滇池湿地的必然要求

湿地是陆域与水域交接的区域,历史上滇池湿地水生植物繁茂,是动、植物繁衍生息的重要区域,是污染物进入滇池水体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是湿地由于其区域位置的特殊性,却是最脆弱和最容易被人为破坏的区域。20世纪50-70年代对滇池开展的“围海造田”运动,使滇池短短几十年间便减少了29平方公里的水面和湿地,滇池自然湿地所剩无几。而如今滇池湖滨的村庄大多直接濒临水体,对湿地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侵占与破坏。“十一五”期间开始对滇池湖滨开展的大规模“退田、退塘、退房、退人,还林、还湿、还湖”工作,退出了湖滨界桩外延100米区域修复了湖滨湿地,建设了人工复合湿地,对滇池生态修复和水质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界桩外延100米外的区域,仍然存在各种类型的村庄,所以滇池湖滨天然湿地的重建和修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效限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干扰,人工复合湿地的良好运行也需要与村庄的排水和排灌设施相配套。因此在空间用地控制和布置以及水流的调控上,生态村庄的建设都是建立、保护环湖生态湿地的重要内容。

(三)滇池流域生态村模式建设构想

在滇池流域建立生态村,其最重要的目的是保护滇池,同时通过生态产业来带动滇池流域的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发展与滇池保护之间的矛盾。在对滇池湖滨区域的共108个村庄的地缘特征、环境现状、经济现状、人均资源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后,认为在滇池流域进行生态村建设或改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应改善生态村周边的布局

(1)在村庄和湖泊之间建立湿地。湿地具有独特的水文功能,既能在雨季防暴风雨和减缓洪水,又能在旱季释放存水,稳固堤岸,控制土壤侵蚀,净化水中的污染物。在滇池环湖带上建立20个左右的湿地,对恢复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2)构建村庄间及村庄与滇池的排水管网。村庄的生活污水应经过深度处理才能排入滇池,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复合湿地的净化排入,一是通过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如潜流带等排入。通过合理的排水管网处理,才能保证污水不会流入滇池。

(3)科学合理的划分生态功能区及因地制宜的开展生态建设是环湖生态村成功建设的前提。根据滇池环湖区域人居环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情况,将滇池周边村庄空间分为:居民生活区、工业发展区、农业发展区、环境建设区、生态湿地区,各个功能区域应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发展规划。

(4)建立滇池—湿地—防护林—生态农业区—居民区的友好的生态格局。在湿地与其他功能划分区间应建立缓冲带,避免湿地与其他用地直接相连,这样既可以保证湿地,特别是人工湿地的生态作用,又可以减轻其承受的污染压力。通过对滇池流域生态村布局的重新调整,形成滇池—湿地—防护林—生态农业区—居民区的友好的生态格局,是生态村理论落实到具体空间的直接途径,也是滇池生态村改造的一个重要措施。

2、加强生态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温家定总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明确了重点任务。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当前扩大内需、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推进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是生态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环湖流域的农村基础设施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本着“环保优先,发展经济”的原则,滇池流域的基础设施应先改善供水、排水设施。改善饮水设备,保障村民饮水安全;建立小型污水预处理和生态湿地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降低水污染的排放。

(2)农村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的推广利用,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由于重要意义。由于环滇池地区的天然气资源不充足,但日照充分,清洁能源应先考虑太阳能及沼气三种,当然高度开发的村庄也应逐步考虑集中建立管道煤气和液化气。不同类型的村庄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合理使用新能源。

(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庄生活垃圾的堆存和污染日益严重,生活垃圾成为农村环境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相对集中的垃圾中转站,对固体废弃物进行集中、分类,转移到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置。

3、调整产业结构适应生态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严格遵循当地的自然、经济、文化和民俗规律,科学合理地选择适于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特色的形式。要在滇池流域建设生态村,就必须调整已有的产业结构,找出新的产业模式,做到“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经济模式。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体系。在耕作中,不施用化肥,不使用转基因作物,在部分地区建立绿色蔬菜基地和推广稻田—鱼类共养区。

(2)沿湖地区的工业应尽量减少,如果客观上难以实现搬迁,应进行生态工业的改造,从产品设计、原料加工、工艺革新、技术进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把污染尽可能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变被动治理为积极预防,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大力发展湿地产业。湿地产业是生态与经济效益兼得的产业,在环湖的湿地中,开展特色养殖业、湿地种植业、生态旅游等,不仅可以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同时也是解决“四退三还”后,失地农民生计的重要模式。

(4)继续发展旅游产业,将其植入生态的概念。滇池附近已有西山,海埂、民族村等著名的景点,新的景点应结合湿地建设,考虑设计集旅游、民俗风情、生态宣传、绿色消费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宣传基地。

4、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课题,这是对文明体系建设的深化,是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生态文化基础上的一个目标,是在生态文化中形成的精华。在滇池流域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昆明建设的科学、和谐发展,更有利于保护“母亲湖”的长久目标。其措施有以下几条:

(1)环滇池村落的人群多为世居居民,对滇池感情较深,但由于文化多为初中文化,对污染防治等知识了解甚少。加大环保知识的普及力度,多举办一些浅显、生动的科学知识普及活动,有助于群众真正的认识滇池,用正确的方法保护滇池。

(2)由政府主导,在各个村开展“绿色家庭”评比活动,考核指标可为各个村的组织能力、活动频率、行为规范、环境整治等方面,通过评比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3)根据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民俗风情,发展特色生态文化。积极培养社区居民自觉维系自然界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持续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把特色生态文化与当地学校教育结合,引导当地居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观。

[1]Gi lm an R.The eco-village challenge[J].L iving Together,1991,(2).

[2]张蔚,罗杰威.生态村发展及其生态整体设计 [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

[3]Global Eco-village Ne twork2003“W hat is an Eco-village”.

[4]唐学玉.我国西部地区生态村建设的模式及评价标准探讨 [J].绿色中国,2007,(3).

(责任编辑 王东昕)

The Developm en tM odel of Eco-v illages in the D ianch iLake A rea

GAO Lu
(Scientific Research A ffairsDepartm en t,Yunnan University ofNationalities,Kunm ing650031,China)

The eco-village as a sustainab le model of comm unity developm ent p lays a crucial ro 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The construction of eco-villages in theD ianchiLake areaw ill help control the po llution around theD ianchiLake and p rovide a sustainab le modelof comm unity developm entw ith the villages,the lake and the environm ent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t the sam e tim e.

D ianchiLake area;eco-village;model

C912.81

A

1672-867X(2011)04-0050-04

2011-02-20

高路(1978-),男,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讲师。

猜你喜欢
滇池流域村庄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大美滇池岂能毁于逐利
我的小村庄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村庄,你好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村庄在哪里
村庄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