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唯识能成立之心理相

2011-12-08 03:09
关键词:心心大乘自体

肖 建 原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哲学博士后流动站,陕西 西安 710062)

大乘唯识能成立之心理相

肖 建 原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哲学博士后流动站,陕西 西安 710062)

唯识学为玄奘继承印度瑜伽大乘正义而依真了幻之学,以其对诸心理活动的细致分析而构建的成系统、庞大的理论体系。消除学者对佛教的诸多误解与误读,需要从大乘唯识学理论方面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唯识变现之心的心理阐释显其“正理”。依万法唯识与三界唯心之心理相说一心二门与无相无元之心理观,通过显示三能变相与诸法众缘生唯识现之心理相,成立大乘唯识之心理相,依据此见真了幻的途径,在住持正法并适应时代的意义上离偏失而归于中道,引导当代佛教能够趣入大乘的轨范。

大乘;唯识;心理相

一、唯识心理观之缘起

唯识学为显万物之真如而了幻之学,求学之究竟在开悟唯识性,以了知唯识相为入学之方便法门。对于人生宇宙无边殊相之起源与本质问题,科学验之于实验与实证而不免粗浅与机械,宗教具有信仰而产生种种迷谬,哲学的形而上理论则过于虚玄。佛法非科学而科学,非宗教而宗教,非哲学而哲学,其精义皆在寓理幽玄、含义深远的法相唯识学。

长期以来,学者对于佛教有诸多误解和误读,表现在以唯物论为依据对唯识学的研究与批判,以唯心论为依据对唯识学的比附与研究,这都是未深入考察唯识学能成立之理由,进而未能明晰唯识学之究竟的结果。关键在于未明唯识之心,继而以彼之心理比附唯识之心理,割据心之变现行相为一片一段,则以西方唯物唯心自蔽而真如之心理不显[1]。唯识学以其对诸心理活动的细致分析而构建成系统、庞大的理论体系,即,由心理活动之变现,至生理、物理乃至于一切宇宙现象之生灭变化,以刹那生灭的、恒时相续的“一切种子心识”为依,以第八识所藏之种子为缘起,成立流转还灭的一切法。从心理与精神角度对宇宙万物、自我身心状况之关系与联系的认识,形成唯识学独具特色之心理观。

二、万法唯识与三界唯心之心理相

《解深密经》等说万法唯识,识包括一切心心所法,即心起定有心所相应起之义,则识也谓心,唯识又可名唯心。唯,即不离之义,一切法不离识。从诸法唯识现,即诸法体用之别相说万法唯识,又可说万法唯心。现,有变现(变起)和显现二义,所以,《解深密经》说:“诸识所缘,唯识所变。”识现万法而包罗万有,能够通一切位而唯是一心,其能“唯”之依据,在于识有四分:一者相分,即,识心上所明了之境像,世间所言物质即由此现;二者见分,即,识心中能明了分别之功用,世间所言之精神,皆由此现;三者自证分,即,识心不待他证明而能自证明之心自体;四者证自证分,即,识心自体所证明之结果及能证明识心自体之实体,相分可摄尽一切法,一切有为无为法皆所知境而依止于识心。

唯识论既说万法唯识,又强调三界唯心,心是具有四分自体之识心,而识心总含三界[2]。诸法依佛教正义之总相说“三界唯心”,与就诸法体用之别相所言“万法唯识”的本质相同而论说角度相异。万法唯识只说有四分而现诸法之识自体,即“诸法唯识现”;“三界唯心”则依识所包含之心与境而说“唯”,心与境皆为识所转变,心为内心之见分,而境则包括依他相分之内境与执我法而生之外境,内境虽可言“唯”,但说唯识不能去除执我法之外境,为了简别所滥外境,体现唯识所现之正义,则不说带境之识,而依无境之心说“三界唯心”。《大乘法苑艺林唯识章》论证说:“心内所取,境界显然,内能取心,作用亦尔。此见分相,俱依识有,离识自体本,末法必无故。”[3]唯识之识与唯心之心皆依有四分而摄持诸法之识心自体而言,所“唯”者在于行解诸法而简滥之要求不同而已。

万法唯识与三界唯心之理可以显示,一方面唯识世界并非绝对无境物而一切皆无的唯心之论,其心之理也并非需实物刺激与存在来验证,虽然也包含西方心理学之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思维、记忆与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但心理活动的性质不同;另一方面,识、心或识心有其自体实相而能够变现摄持诸法,与认为除感觉经验外无可经验的主观唯心论,认为宇宙万有有共同之心或共同意识之客观存在的客观唯心论,以及不可验证之直觉唯心论与存疑唯心论等不同,并非虚悬心理活动及其作用而不可验证。唯识世界所显识、心或识心自体之理,依本末体用而变现摄持诸法,以心之自证分为本,自体上所现之相分见分为末,舍见相二分而破我法二执,则不固执于物我而超越唯物心理观之局限;依证自证分之实相而现自证分之自体,则消除西方唯心心理观及形而上哲学之虚玄。识心之理,以识心俱藏义,依恒时相续的一切种子心识刹那因缘流转还灭变现之力呈现万法无常而能存、无我而能力之唯识相,解说由自性清净心所来非空非有的心之真如与心之空性。从大乘唯识识心之理,通过深寓识体之理而更扩大识心范围,显示连通心境物我之内外而摄持三界万法的心理相,深显其不执于西方唯物唯心之心物、内外主客之分的思维方式。传统心理学由认识、情感等心理活动所论知识与哲学上所谓知识论之范围,不过唯识心理观所包含的一部分而已。

万法唯识与三界唯心即是大乘圣教之决定量,为佛教根本之义,能够从心理观上证得大乘终归到真幻一心的万法真如实相。

三、一心二门与无相无元之心理观

如何综合诸教法门,依一心法总摄一切法,是从心理观辨析唯识世界,继而由始教趣入大乘正理的关键途径。唯识与唯心之识心都有摄持诸法而证大乘真如之实相,但从心理观之方面,仍未能显了遣相与证性合一而真俗同观之中道义。唯识学之根本义在于以八识流转还灭成立摄持诸法之法门,则大乘有“一心二门”,而《成唯识论》多处论及一心摄持诸法之义。马鸣著《大乘起信论》,以“菩萨心”境和合“异生心”与“如来心”境。虽然,“异生心”境纯是有漏,无分别智从未现行,而“如来心”境是纯无漏,无分别智恒时现行,一切染法已永断尽,但“菩萨心”境则有时有漏同异生,有时无漏同如来,即“菩萨心”境显示任依一法显因缘相与真如性之一心法,能证心真如与心生灭之二法门。《大乘起信论》说:“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以一心贯通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正分别智,证得心真如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此“心”能总摄诸法,一切法之真如即心性,心之真如亦即一切法性,一切法之真如性不生不灭,心之真如性亦不生不灭。

马鸣依“菩萨心”境示大乘法,则此“菩萨心”为“众生心”。此“众生心”既于真如门中摄无漏现行而不同于“异生心”,又于生灭门中摄有漏而不同于“如来心”,但依一心能摄持诸法之二法门。《大乘起信论》说:“摩诃衍(梵语摩诃衍,即大乘义)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所言义者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为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4]大乘之根本在于以体大、相大、用大之一心摄持诸法,以此成和合诸法门之义,此论既可上同如来而代表四圣之心,无漏无间导生有漏,又可下同异生,代表六凡之心,示大乘众生法。体大、相大、用大之一心可摄持诸法,则可依所执之心以明唯识,即,观于心而成唯识心理观。

《大乘起信论》不离唯识学八识流转还灭之义,依八识及一刹那心上生住异灭之心理活动区分觉佛教真如之深浅,和合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真如之心境而开示之心真如门与后得正分别智变缘真如万法及八识心心所四分心境所开示之心生灭门,论及觉、不觉及同一觉,以大乘独特之心理观论证一心二门之义,显示唯识无相无元之心理观。心真如既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为“心性不生不灭”之一心,又由“二门不相离”而不离于“心生灭门”。大乘心理观之宗教特征就体现在真如之心离言绝相的绝对信仰上,这是超越普通心理认识与活动之上的直觉意识,即开示大乘正义的根本无分别智之慧,就是亲证真如。而大乘之“禅慧正理”,需由凡入圣才能开示,即后得正分别智变缘真如万法之心理相,显示依八识心心所四分心境而流转还灭所开示之心生灭门。心生灭既依如来藏而为“有生灭心”,又具“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之义,体现与真如心非一非异,依八识四分心心所流转还灭而能开示的变缘和摄持一切法之心理观。真如与万法和合之心理观,依“不觉心起而有其念”的心理活动区分觉与不觉之义:“心体离念”为本觉真如心,即“念无自相,不离本觉”;本觉不离不觉,即“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由对不觉的认识与超越,觉真如之心源。

以不觉、始觉与本觉为三种层次的心理活动,可证得大乘佛教的绝对信仰,显示一心二门的禅慧之理。一是“不如实知真如法一”,即“心相生住异灭”而“不觉心起而有其念”的不觉,这是认识和理解宇宙万物的一般凡人之心理活动;二即“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之“无明”,亦即“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之始觉,这是对一般凡人所具有的心理认识潜力与势力,因未曾离念而受到遮蔽,则为“无明”;三即“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的本觉,也就是“心体离念”,体现“如是如来平等法身”的本觉,体现无相无元之心理观。由于“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则显示无相无元之元相。通过对三种层次心理观的认识,则觉“法界一相”而究竟能觉大乘心缘,即,和合本觉与始觉,都是能通过依真了幻而摄持万法之同一觉,显示大乘禅慧心理观。所谓“依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真如”就是本觉;所谓“依后得正分别智变缘真如万法”,即是始觉。依八识心心所四分流转还灭所体现的大乘唯识心理活动,即是“菩萨心”境和合“如来心”境与“异生心”境而摄持一切法的法门,体现从“一心二门”到无相无元的独特心理观。

“无相”并非绝对不可知不可见宇宙万物之相状,而是假定一刹那为最短时间,各个刹那都可为主,则在一刹那中明了不可得的宇宙万物无恒转之转相。“无相”绝心言,使一切依于知识与言论的分别相都没有安立之处,所谓“分别言说相”、“能所知相”与“能所诠相”都被破除和退还,这就是无分别、无所得、无现实的真如之相,即无相之相。“无元”非唯物唯心诸论之无一元、二元及多元之相,而是依无有始的恒时转变为元,则以无元为本元。可见,“无元”为具一切潜能之一切种的转动之枢纽,能够于一切潜在势力中摄持万法,于恒时转变中现起一切心理、生理、物理诸现象,自觉依禅慧法门至于众缘所生之无相真如佛法界。无相无元的关键在于断自心所执之相、元,体现依唯识一心所观的无相无元之无神信仰,显了大乘唯识非唯物唯心、非宗教非科学的独特心理相。

大乘唯识之心理观不离于一般心理活动对宇宙万物的认识,施设之假有假法依唯识流转还灭法之而为所依,唯物唯心之心理认识皆不能包括其全部,只是其少分施设之假有假法,显示非一非有的无神论宗教心理观。

四、唯识世界能成立之心理相

唯识世界是佛教信仰的世界,体现其宗教性质。《唯识三十论》说:“此即无漏界,不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5]唯识显示证得转依之后所显之清净世界,即,永远远离烦恼障缚而永寂二边,默契中道而众相寂静圆满的无漏佛果法身境界。这是“不思议”而超越寻思言议的统一世界,体现于三能变相之心理相,显示八识流转还灭而了幻依真的信仰世界。

1.三能变相之心理相

大乘统一之信仰世界依八识流转还灭而显现,即,依三能变相而证得的唯识世界,心理观能显示唯识世界行解粗浅与深细之义。《唯识三十论》说:“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彼依识所变。此能变为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依“假说我法”,则唯识非唯物唯心之世界,尽破由主客二分心理活动而产生之唯物、唯心及有神论之心理观。唯识由八识所变之种种相看待宇宙万物,心理活动由证我法二空,断烦恼所知二障,破我法二执而起,依能变八识证得此为假说之相[6]。则信仰大乘唯识世界的殊胜之义,由假说我法之心理观而显。唯识世界破我法执、证二空而现,所以假说我法。“我”为“人格”化之我,即,一切如灵魂无处不在而起主宰之义的我,包括有情众生以至佛在内,皆是人格之我的化名而在所破之列;“法”超出唯物唯心所论之物,涉及一切心理生理物理等宇宙万物及精神现象在内,范围概括一切“非人格”而与我普遍联系(包括对立)之轨范者,即境、相、物等。我法范围对应佛之无边无量圆满世界,则“假说我法”依八种识流转还灭之变相而证得。依三能变相证得唯识世界超越一元、二元或多元唯物唯心论之范围,显现非一元、二元、多元之无相无元心理观。法我之种种相转,皆依无边无量之范围而论,由八种识分三类证其假立而非实有性。

三能变识相即是证得大乘唯识世界无边无量圆满之心理相,体现包容和超越诸心理范围并与之非一非异的圆成实性,即,无相无元之相元心理观。唯识心理活动起始于无始时来之广泛联系万法的自果功能差别,既不执于本识,也不执于种子,即,识所证之平等真如实性[7]。三藏自相,及能引诸界等异熟果之果相与执持诸法种子之因相,能显示唯识依心心所相应之心理活动不同唯物唯心等论,具有无边无量佛境界之心理活动范围与摄持万法之心理活动相,为三能变相所显唯识世界的心理观基础。

2.诸转识之心理观

大乘唯识依一心缘起,心心所相应之心理活动显大乘禅慧修正顿渐法门。前六识之一般心理认识活动也可依转识而由渐至顿,第八阿赖耶识由第七末那所执持,依执藏而由顿至渐。八种识展转为心心所相应之心理活动,各识皆有自性殊胜义;依一切种识流转还灭变现而非离,显示心心所相应心理活动之相非即非离,成就大乘唯识信仰世界非顿非渐,即顿即渐圆满法门,明了无神而具信仰之大乘佛教无相无元之理。

华严宗立四重法界,一理,二事,三理事无碍,四事事无碍,统以一真法界。太虚认为“其所言未切符心境,另立三重法界为法本,回互交络,以观其义”[8]。《法苑艺林唯识章》立遣虚存实、舍滥留纯、摄末归本、隐劣显胜、遣相证性等五重次第,观唯识所观之法体。四重法界依相用性体而观识言所表事理,虽应遣息一切分别心相,但一切诸法本性离言,唯识即说心之自性清净,若不辨析八识心王本性及心所相应,则终不能统以一真法界而证如是真理。太虚依业果关系广开物我、心缘、性如所起体用之相,但对心心所相应之法的分析略显粗疏,未能显了从俗入真之平等一心法门。唯识之言,义在观心,令自观心而解脱生死。若观心而证心体纯净,则终不能证得“但言唯识”之义。《法苑艺林唯识章》以五重观交互而总摄一切唯识,显示从浅入深,从粗至细,依境、教、理、行、果五法明唯识[9]。此依境、教、理、行、果之五重观,可从心心所相应之一心法总摄一切唯识,遍现诸处、诸境、诸识于三乘共有佛果无边功德,显示究竟的唯识世界心理观。《八识规矩颂》将八识分成四类观一切法:第一类是前五识,第二类是第六识,第三类是第七识,第四类是第八识。五重观有果唯识之义,又因初能变之果相是能引诸界、趣、生,善、不善业异熟果,则于第八阿赖耶识藏识自相与一切种因相之外,别立宽不共之自体为一类,摄八种识一切心心所法所证究竟佛果法身。依心心所相应之心理活动说一切种识流转还灭变现,可由粗狭入细广,说究竟的唯识世界之心理观。

3.诸法众缘生唯识现之心理相

印度瑜伽的大乘佛学,有空、有二宗,即中观与瑜伽。龙树以缘起为宗,发挥缘起无自性空说,从空义成立缘起,纠正当时“一切皆空说”的“恶空”谬误。弥勒佛学,发挥“自性清净心”为主的如来藏思想正义,成立“境不成实”。无著传述弥勒的瑜伽大乘而更重唯识,《唯识二十论》以阿赖耶种子识为本,依一心摄持一切诸法,从现起见分与相分识成立唯识,破斥离心的外境实有说[10]。为避免由一心而走上一因论之歧途,世亲依“三类识变”立论,以阿赖耶识现起一切法为基础,依“各从种子生”胜义阐明心心所变现不离识的唯识学,成立一切唯识现的正义。《唯识三十论》之根本之义在于以三能变识说依心心所而变现之一切法,则阿赖耶识了别器界与根身;末那了别所执我,六识了别六境。玄奘传弥勒瑜伽大乘之正义,以刹那生灭的、恒时相续的“一切种子心识”为依,以种子为缘起,成立流转还灭的一切法,糅各家之论而集唯识学之大成。

以“一切种子心识”为依而缘起生灭一切法,显了大乘唯识之胜义,心心所相应变现之相即为唯识世界之心理相,显现瑜伽大乘以唯识观心之心理相。总结起来,即是诸法众缘生唯识现之心理相,能贯通全部佛法大义而统括无遗,成立大乘唯识之独特心理观。“诸法”即一切法,范围包括一切广大佛法,具有无边无量一切佛功德性;另一方面,诸法遍诸一切可言可知法,即包括所执之一切我法,与无边佛法范围相应而可证得。《成唯识论》强调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于一切识展转为因果,偏说阿赖耶识所藏种子恒起诸识潜势力现前作用转,即依一心之心心所相应作用说唯识而抉择诸法。《唯识三十论》颂说,异熟、一切种及能藏、所藏、执藏为初能变第八变阿赖耶识之所有自相;《成唯识论》又论唯识一心之义,可随义通所立阿陀那、所知依、种子识、阿赖耶、异熟识、无垢识等种种名。以一心通于心心所相应所现种种法,由熏习种子摄持一切法而入如来地,既能任持一切世、出世间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而通一切由凡至菩萨、如来之修习位,又能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从异生、有学通二乘菩萨、如来位,从而诸有漏、无漏法皆归于一心之法门。可见,唯识世界依第八识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名心,此心心所相应依心、心所四分合成而说,显能、所非即非离而摄四分摄为一,即以唯识一心之心理活动辨析一切法,成立诸法缘起抉择之心理观。

大乘唯识依一心缘起,心心所相应之心理活动显大乘禅慧修正顿渐法门。前六识之一般心理认识活动也可依转识而由渐至顿,第八阿赖耶识由第七末那所执持,依执藏而由顿至渐。外境皆为八种内识所变现,实有物质为虚妄施设,显示感知唯识世界不同于一般心理活动所对之世界。前五识所观之器世间为假有,显示无相无元之世界。依色根及六、七、八识而现起之境,仗八识种子流转还灭法而遍行心所相应,可扩大其心理活动所观之境界,入于意识而转成妙观察智,能摄持一切诸法实性,进而证得真如广大佛法界,显示无相无元世界之相元[11]。八种识展转为心心所相应之心理活动,各识皆有自性殊胜义;依一切种识流转还灭变现而非离,显示心心所相应心理活动之相非即非离,成就大乘唯识信仰世界非顿非渐之心理相。

注释:

①巴舍尔斯基以欧洲类似理论作比附,他以西方心理学的认识方式把佛教逻辑的范围划分为实在与知识,进而人为地把佛教割裂为可感知的世界与构造的世界两个部分。见巴舍尔斯基:《佛教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69-418页。

②《华严经》论证说:“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造。”又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界世间境也,此境即是心之所观,不离心体,故云唯心。”见唐于阗国三藏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中华大藏经》12册,《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629页中。

③窥基撰:《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唯识义林第三》,《中华大藏经》100册,《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48页上。下引皆同。

④马鸣菩萨造,西印度三藏法师真谛译:《大乘起信论》(一卷),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3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808页下至809页上。以下所引《大乘起信论》文本都出自《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30册。

⑤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唯识三十论颂》(一卷),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636页中至637页下。以下所引《唯识三十论》都出自此处。

⑥“执外境如识非无”则非唯物之世界;“执内识如境非有”则非怀疑唯心或有神论之世界;“执诸识用别体同”则非经验与意志之唯心世界;“执离心无别心所”则非主观唯心或朴素唯物之世界,此为以心理观辨析唯识世界之基础。

⑦诸种子体为本有,由染净熏发,又有漏无漏皆法尔本有,则心理活动起于种而显其性质。

⑧见太虚:《法相唯识学》(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420页。

⑨《法苑艺林唯识章》说:“然总遍详诸教所说,一切唯识,不过五种:一境唯识。《阿毗达摩经》云: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如是等文,但说唯识所观境者,皆境唯识。二教唯识,由自心执着等颂,《华严》《深密》等说唯识教者,皆教唯识。三理唯识:《三十颂》言: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如是成立唯识道理,皆理唯识。四行唯识。菩萨于定位等颂,四种寻思,如实智等,皆行唯识。五果唯识:《佛地经》言:大圆镜智,诸处境识,皆于中现。又《如来功德庄严经》言: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唯识》亦言,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如是诸说,唯识得果,皆果唯识。此中所说五种唯识,总摄一切唯识皆尽。”见窥基撰:《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唯识义林第三》,《中华大藏经》100册,49页上至中。

⑩《唯识二十论》颂:“若识无实境,即处时决定。相续不决定,事用不应成。”世亲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唯识二十论》,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30册,中华书局,1987年,643页上。

[责任编辑张家鹿]

B942.1

A

1000-2359(2011)02-0009-05

肖建原(1970-),男,陕西高陵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佛教唯识学与儒释道思想关系研究。

2010-11-21

猜你喜欢
心心大乘自体
苏高新大乘有一个“幸福的烦恼”
大乘G60
心心向农
大乘山下,人大代表扶贫忙
大乘佛教慈悲观的内在逻辑及其现代阐释
小怪兽心心
低损伤自体脂肪移植技术与应用
自体骨髓移植联合外固定治疗骨折不愈合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的临床观察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