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中三个经典人口转移模型评述

2011-12-11 08:00刘英群
关键词:工业部门农业部门城市化

刘英群

(东北财经大学 劳动就业与人力资本开发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5)

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上,有三个经典的人口转移模型,在理论研究上和发展中国家政策制定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三个模型都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经济的现实,通过对劳动力转移,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如果把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化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那么人口转移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我国目前虽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城市化进程远远没有结束,我国的二元经济状况仍然很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对发展经济学上这三个经典的人口转移模型进行解读和评述,揭示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对于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刘易斯模型

刘易斯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于1954年在其著名的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中首次提出来的,对发展经济学和发展中国家制定经济政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刘易斯模型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存在的一种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的现实提出来的理论分析模型.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两个典型的部门:一个是以工业为代表的、具有较高生产率的现代工业部门;另一个是以传统农业为代表的、生产率相对低下的传统部门,这个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部门分割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刘易斯根据发展中国家这种现实,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刘易斯模型的结论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这些假设包括:假设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假设传统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很低,趋近于零甚至为负;假设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减少不会影响农业部门的总产量;假设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低下,其工资水平不是取决于劳动的边际产品,而由劳动的平均产品决定.

在以上假设基础上,刘易斯利用图1的模型对二元经济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他认为二元经济国家经济发展过程就是现代工业部门吸收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的过程.

图1 刘易斯经济发展模型

在图1中,(b)图描述的是传统农业部门,横轴LA是农业劳动使用数量,纵轴是产量和工资水平(用产量表示).曲线 TPLA是随着农业劳动使用数量的增加总产量的变化曲线,纵轴上的TPLA1是农业最大总产量,此时农业劳动的边际产量MPLA为零.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为 WA,它等于农业劳动的平均产量APLA,农业部门产量最大时使用的劳动数量为LA1.超过 LA1的劳动数量即为农业剩余劳动数量,它的减少不影响农业的最大产量.(a)图描述的是现代工业部门,横轴反映工业部门劳动使用数量,纵轴表示产量和工资水平(用产量表示).其中TP曲线是工业部门的总产量曲线,从 TP1到 TP3表示随着工业部门吸收农业部门剩余劳动的增加,工业部门总产量的增长情况.曲线 D是工业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边际收益曲线),也是工业部门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从 D1到 D3表示随着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带来的投资的增加,工业部门劳动的边际产量提高的情况.WM为工业部门的固定工资水平,在这里也假设为工业部门的边际成本.

在初始情况下,农业部门使用劳动量为LA1,达到了最大产量TPLA1,但是仍存在大量的边际产量为负的劳动.工业部门在既定的投资水平下,有劳动需求曲线或边际收益曲线 D1,遵循利润最大化原则,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条件下,工业部门使用L1的劳动数量,总产量为 TPM1.如果工业部门进行利润资本化,即把一部分利润用于投资,在增加的投资的作用下,工业部门的边际收益曲线或劳动需求曲线提高到 D2,因此对劳动的需求量增加到L2.工业部门劳动的需求量从 L1增加到 L2,其中的增量就是工业部门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劳动数量,也就是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劳动数量.如果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持续进行下去,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就会不断地转移到工业部门,直到工业部门将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全部吸收完为止.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工业部门总产量的增加,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增长.

当工业部门把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全部吸收以后,如果工业部门继续吸收农业劳动,那么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就会提高,并使得整个国家劳动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经济进入一种稳定增长的状态.

以上就是刘易斯关于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从中可以得到结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资本积累,其中企业利润及其再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现实中,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关键是提高储蓄率.

刘易斯模型所分析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城市化过程.刘易斯主张通过城市化,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部门的转移,以实现城市经济的扩张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是在对刘易斯模型修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农业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出现剩余是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先决条件.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不同阶段,农业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的决定因素会发生变化,农产品的生产总量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决定了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拉尼斯和费景汉根据劳动工资决定因素的变化,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农业的总产品特别是粮食,对劳动力的转移有着不同的决定意义.参见图2.

图2 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

第一个阶段,农业劳动力数量大于L1的阶段.这个阶段和刘易斯模型基本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第二个阶段,农业劳动力数量在 L1到 L2之间.在这个阶段,农业劳动边际产量大于零,但仍小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农业部门仍然存在剩余的劳动力,农业劳动者的工资仍然处于制度工资水平.L1是农业劳动力数量的第一个关键点,从这一点开始农业劳动的边际产量大于零,如果农业劳动力继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会使农业的总产量下降,拉尼斯和费景汉把这个点称为"粮食短缺点".从这个点开始,农产品出现短缺,特别是粮食出现短缺,导致粮食价格上升.

第三个阶段,农业劳动力减少到 L2以下.在这个阶段上,农业没有劳动剩余,农业劳动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农业劳动者的工资由劳动的边际产量决定而大于制度工资水平,劳动和资本一样成为稀缺的生产要素.因此,L2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又一个关键点,拉尼斯和费景汉把它叫做粮食商业化点.在这个阶段,工业部门要继续吸收农业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保证工资水平的提高.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必须继续保持提高,以保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总产量.

可见,拉尼斯和费景汉模型充分强调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意义,这对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但是,拉尼斯和费景汉模型也存在一个致命的错误.如果说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农业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拉尼斯和费景汉则强调了农业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在拉尼斯和费景汉模型中,农业只是被动地起着基础性作用.他们把农业部门除了当做工业部门劳动的供给者和粮食的供给者以外,完全忽视了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有机关系.

三、托达罗模型

托达罗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所建立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模型.托达罗模型虽然与刘易斯模型和拉尼斯-费景汉模型都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但是他们得出的结论和观点却有很大的不同,有些观点甚至截然相反.托达罗注意到前两个模型在假设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前两个模型都假定发展中国家只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不存在城市失业的问题.而托达罗观察到,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存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同时,也存在城市的失业问题.托达罗通过自己的分析,解释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政府的政策选择.

托达罗认为,由于存在城市失业,一个农村劳动者在考虑向城市转移时,不仅要考虑城乡的实际收入差异,还要考虑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是依据城乡实际收入的差异,而是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因此,当城市存在着很高的失业率时,即使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实际收入差距,农村劳动者也未必会选择进入城市.因为一旦找不到工作,他就会沦为城市的失业者.从社会的角度讲,农村劳动力是否向城市转移的决策,可以用下式表示:

其中,Lt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劳动力人数,Wu是城市的工资水平,Wr是农村的实际收入,p是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f′>0说明劳动力转移人数与预期收入差异是同方向变化的.

式(1)表明只要城市预期收入大于农村的实际收入,农村劳动力就会向城市转移.而且城市预期收入与农村实际收入的差异越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人数就越多.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而这又导致了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严重失衡,使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2]

图3是托达罗模型的几何图.图中,DA是农业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DM是工业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社会的总劳动力人数是横轴的A M.如果市场的工资水平是灵活可变的,那么均衡在两个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上,均衡工资为 WE,社会实现了充分就业,没有失业的情况发生.但是由于工业部门存在工资刚性,工业部门的实际工资是 WM,因此工业部门实际就业人数是LMM.农业部门的实际工资是 WA,农业部门实际就业人数是ALA.由于工业部门在 WM工资水平下,只能容纳LMM的就业数量,因此其余的ALM的劳动力只能留在农村就业,获得等于劳动平均产量的工资Wu,低于市场灵活可变时的均衡工资WE.城乡之间的实际工资差距为WMWu.尽管工业部门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只有LMM这么多,但是巨大的工资差距,吸引了很多农村劳动力冒着失业的风险转移到城市.冒险进入城市的劳动力人数,取决于认为农村实际工资与城市预期工资无差异的人数.q曲线就表明了这些人的选择.结果有LA到LM的劳动力冒险进入了城市,沦为城市的失业者.

图3 托达罗人口转移模型

周天勇对托达罗模型提出了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式(1)是一个总体的选择方式,没有具体到微观个体.如果具体到微观个体,由于农村劳动力时间的机会成本很低,他可以用时间换取机会,所以他的就业概率会大大增加.二是托达罗模型没有考虑城市的部门结构,在城市有些行业对农民来说就业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有些行业的就业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三是农村收入的构成十分复杂,而且也不稳定,简单地用一个工资水平来解释农村劳动力的选择是不恰当的.[3]

笔者十分同意周天勇的批评意见,同时,笔者认为托达罗模型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现结合图4来分析.

图4是笔者对托达罗模型的一个改进模型.结合图4,笔者认为托达罗模型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图4 改进的托达罗模型

首先,城市失业人口中有很多是自愿失业者.在图4中,假设劳动力人数固定为O1到 O2,假设经济中只有一个工业部门,其工资水平为 W1,那么能够就业的人数只有 L2到 O2,剩下的人数为自愿失业者.

其次,城市的产业是由多种产业构成的,城市的工资水平在不同产业中也有着巨大的差异,特别是考虑城市有很多非正规部门的存在,这种工资差别就更加巨大.这既是城市自愿失业者存在的原因,也是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的诱因.在图4中,如果城市的正规部门的工资水平是W1,正规部门的就业人数是L2到 O2,同时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由劳动的平均产量决定的,为APL.这样,按照托达罗模型,会有L1到L2的失业人口.但是,如果存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其工资水平为 W2,则恰好可以为L1到L2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并且他们获得了比在农业中就业高的工资收入.

最后,托达罗忽视了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事实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少有完全盲目地就进入城市的.他们大多是在同学、亲戚、朋友的介绍下来到城市的,并且大多数人能够很快地找到工作并获得收入.所以信息交流和沟通,也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概率.

笔者提出以上问题,并不是要完全否定托达罗模型及其政策主张.他的一些分析结论是有意义的,他的一些政策主张也是可取的,比如他主张的鼓励农村的综合开发,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提供教育和卫生设施,发展电力、供水和交通,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等,都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政策.但是,他主张主要通过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来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因而阻止农村劳动力及人口向城市转移等抑制人口城市化的政策是笔者不能苟同的.

四、启示

通过以上对三个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些对认识人口转移问题的有益启示.

第一,人口转移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是和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密切相关的.人口转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过程.人口本身既是一个生产活动的要素,又是社会生产活动所要满足的对象,他还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人作为生产要素,他要追随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从这个角度讲,人在城市化过程中是一个被动的角色.人还是其他生产要素的拥有者,他要考虑他的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如何配置才能获得最大的报酬.他在空间上选择生产要素的配置,必然带来经济的城市化.从这个角度讲,人在城市化过程中又是一个主动的角色.人作为生产活动的满足对象,实际上就是社会产品的需求者、购买者和消费者.经济活动会追随着人的空间选择去安排自己的空间位置.人还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这种社会属性要求人不能够脱离社会,要求人要和其他人交往、交流,并在交往和交流中实现自我发展.人的多种角色的特点,决定人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多种作用.在上述模型中,只把人当做经济人,只把人当做劳动者,这显然是不够的.

第二,正如刘易斯模型所强调的,社会积累对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而对于人口城市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我国曾经的经济发展的事实告诉人们,光有高的积累率并不一定有快速的人口城市化,关键是要处理好积累所形成的投资结构.上述三个模型在分析城乡关系时,都简单地假设城市经济部门就是工业部门.实际上城市经济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工业部门,还有第三产业.即使是工业部门,还有轻重化等多个产业部门,还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多种部门构成.积累所形成的在各个部门的投资对人口城市化的作用有时候是大相径庭的.比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积累率非常高,有时甚至达到70%,但投资主要倾向于重工业,而大量吸收劳动力的轻工业和服务业投资比例极小.结果城市工业发展起来了,却没有办法带动人口的城市化.目前,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度提高,但是受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的限制,也并没有带来真正的人口城市化.

第三,人口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托达罗研究的结论是,不能依靠城市的扩张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应该通过农村的综合改革,开拓农村的就业渠道,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他甚至提出通过抑制城市工资的提高,来消除或者降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通过抑制人口城市化来减轻城市失业问题.这似乎有点削足适履的意味.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有两点:一是规模经济;二是市场化经营.在我国有将近8亿农民和家庭经营的现实条件下,规模经济从何谈起?没有规模经济,怎么能实行市场化经营?农业规模经济必须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为条件.所以,没有人口城市化,没有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就不会有农业的产业化.农村现代化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极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十分低下的情况下,要实现农村现代化,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和托达罗模型,都对认识人口城市化有一定的意义,也对相应的政策制定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但是,人口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现实过程,任何一个模型或理论都不可能揭示它的全部内在本质.只有把人口城市化建立在个人选择的环境下,才能让它走上正常的轨道.

[1]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M]//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周天勇.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及其相反的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1(3):75-82.

[4]苏雪串.中国的城市化与二元经济转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5]刘英群.关于城市化的理性思考[J].财经问题研究,2000 (12):54-59.

[6]CLARK C.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Macmillan,1940.

[7]NORTHAM R M.Urban geography[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75.

[8]SULLIVAN A M.Urban economics[M].Boston:Richard D Irwin,1990.

[9]VERNON R.Externaleconomies[M]//EDEL M, ROTHENBERG J.Readings in urban economics.New York:Macmillan,1972.

[10]JACOBS J.The economy of cities[M].New York:Random House,1960.

猜你喜欢
工业部门农业部门城市化
美国太空部队与工业部门分享内部数字模型
欧盟采取额外措施扶持农业部门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强化会计管理监督 促进农业部门廉政建设
人才培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中国产业生态化转型的IOOE模型分析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工业部门经济增长与环境规制强度——基于传统收敛和关系收敛的视角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