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可适当补充地域文化

2011-12-14 05:43丁智霞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11年5期
关键词:傣族南通市童谣

丁智霞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地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泓清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师生最熟知的地域文化,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找准契合点,适时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面对熟悉的家乡,有的学生也许未能领略家乡美在何处。介绍地域文化就能激发学生对本乡本土自然人文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故乡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努力了解本地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并学会思考和表达。

课文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容,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记叙的是一个感人的地域文化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教师应该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进行探究式阅读,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快乐。在这篇课文中就涉及到民族、节日、风俗等多种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搜集、查找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傣族的节日和民间习俗。再如教《广玉兰》一文,在学生了解了广玉兰树、花的特点及写法之后,再引导学生了解广玉兰是我们南通市的市树,课后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路边的广玉兰树。进而可以引领介绍学生认识菊花,因为菊花是南通市的市花,每年秋季南通的菊花展览都会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云集南通,为一年一度的“港口经济贸易洽谈会”增色不少,博得中外来宾的赞赏,促进了经济发展。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接受家乡南通的地域文化熏陶,学生自然感到无比自豪。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阅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而有效的拓展延伸要立足文本,然后对教学内容作有益的补充。这样做可以增强教材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风俗特点,传承优秀的地域文化。

如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笔者还播放了一段南通市海安县花鼓的表演视频,让学生享受了一次视觉盛宴,接着笔者向学生介绍海安花鼓的由来、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等,学生真切感受到地域文化竟如此灿烂辉煌!

再如在学习《月光启蒙》后,笔者要求学生搜集童谣,我则用方言给学生念了一首在家乡流传甚广的童谣:“一人巷,二沟头,三里墩,四步井,五步桥,陆洪闸,七佛殿,八里庙,九华山,十里坊。”方言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学生头脑中很快会浮现出电视台地方栏目中常出现的孩童们嬉戏的场景,课堂洋溢着快活的气氛。同学们回家后立即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还向老人了解童谣中的地名分别位于南通的哪个地方。家长们也帮助学生搜集了许多富含本土文化的童谣,如“炒蚕豆,炒豌豆,噼里啪啦翻跟头”等。交流的时候,同学乐此不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陈桥小学】

猜你喜欢
傣族南通市童谣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快乐童谣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别样的风情
好办法
小小展台
你知道吗?
西双版纳州傣医常用姜科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