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农药市场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2011-12-23 07:27郑如刚陈博凯陈祎平
关键词:海南省海南农药

郑如刚,陈博凯,陈祎平

(1.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2.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海南省农药市场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郑如刚1,陈博凯2,陈祎平1

(1.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2.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以海南省农药市场为背景,以杀虫剂为重点类型,较全面地完成市场调查,且在调查基础上,对海南省农药市场的发展现状、特点及问题有所分析研究,并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农药市场;现状;问题;建议

新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1]将海南定位为“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并力促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和天然橡胶基地。目前海南省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0%,可见热带高效农业在海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而农业离不开农用化学品特别是农药的使用,尤其是海南省地处热带,生物与热量资源丰富,但病虫害也比较严重,农药使用量也相对较大,因此,海南的农药市场前景广阔。同时,海南省又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0年初发生的海南“毒豇豆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暴露了海南农药市场之弊端。因此,如何有效地规范和监管农药市场,以促进农作物的增产、提高农业收入,并减少对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海南省农药市场发展现状

海南省农药生产厂相对集中在澄迈县老城工业开发区。根据海南省农药管理所提供的资料,2007年度海南省农药生产总量约8 100吨(制剂),其中杀虫剂4 950吨、杀菌剂1 800吨、除草剂1 300吨、调节剂50吨。所生产的农药(制剂)主要销往省内外,没有出口产品。据海南省统计局统计,2007年的化学农药使用量为 24 936 吨[2]。

根据海南省农业厅通报,2007年农药标签抽查中,平均合格率达到63.65%,其中合格率高于70%的有琼海、万宁、三亚、屯昌、东方5个市县,合格率最低的为陵水县,仅50%[3]。

2008年全省农药生产约7 800吨,农药使用量却达32 411吨,其中使用量最大的是农垦达12 736吨,其次为琼中县为6 590吨,乐东县以2 261吨居第三,使用量达上千吨的还有文昌、琼海、万宁和三亚[2]。

2008年农药标签抽查的合格率为77.22%。在不合格标签中,有96个严重不合格,包括擅自添加或减少有效成分的标签13个;登记证过期后生产或无登记证的标签49个;假冒伪造产品33个;高剧毒农药1个。同时在农药质量抽查中,全省共抽查吡虫啉、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等11种有效成分的44个单剂、6个复配剂型样品50个。产品合格率为94%。从质量抽检类别看,单剂样品合格率为93.18%,复配剂型样品合格率则为100%。

2009年海南省农药生产约8 000吨。在上半年全省农药质量和标签抽查中,农药标签合格率达82.71%,农药产品质量合格率与上年同期持平,但比全国平均合格率高2个百分点。在对17个市县(除五指山市)的110批次农药产品的抽检中,涉及农药经营单位59家,涉及农药生产单位63家。经检测,平均合格率为94.54%。

为清晰起见,将2007—2009年海南省农药市场的部分统计结果列于表1。从表1可以看出,我省农药生产总量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8 000吨左右,但农药使用量却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24 936吨增加到2008年的32 411吨,增幅达30%。随着“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的建设,海南省农药的使用量将会继续增大。农药标签合格率提高得比较快,从2007年的63.65%到2009年的82.71%两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农药质量抽查合格率则差别不大,稳定在94%左右。

表1 2007—2009年海南省农药市场部分统计结果 单位:吨

2010年春季,武汉、广州、深圳等11个城市相继查出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陵水县英洲镇豇豆高毒农药残留超标,并销毁和暂停销售海南豇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农业部为此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加强农药市场的监督管理。我省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全省农药市场进行整治。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也对2005年5月27日颁布的《海南经济特区农药管理若干规定》进行了修订。在2010年新修订的《规定》中,有两项重要的修订内容:一则对农药批发实行专营特许制度,农药零售经营实行许可制度。即一方面实行查验农药购买凭证制度,规定农药批发企业在批发销售农药时,应当给农药购买者出具购买凭证;农药零售经营者购进农药时,应当向批发企业索要购买凭证。另一方面严格限定农药经销商的资质,并逐步形成以批发经营为主、农技服务与农药销售相结合的销售渠道。二是对于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禁用农药的将给予重罚,而且首次提出使用违禁农药的也要重罚。对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禁用农药者,不仅没收违禁农药和违法所得,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而且对农药经营单位,吊销农药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使用禁用农药的,对个人处2 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二、海南省农药市场特点与存在问题

(一)海南省农药市场特点

鉴于海南省的独特情况,本省的农药市场也存在一些特点。

1.生产企业相对集中,但销售市场广阔而分散 海南农药生产厂相对集中在与海口毗邻的澄迈县老城工业开发区,但农药产品的销售市场却广泛分布在全岛各城镇的各个角落。有的农药生产企业也同时开设有网络化的直销店。此次调查的销售商的规模都与周边的用户有直接的匹配关系,农药销售企业都会根据当地的用户情况以及农产品的种植情况来进货,因而销售商较分散。

2.用户群体基数大但各自购买量小,且市场存在非对称信息现象 农药的用户包括农垦、农场、农村及城郊的农户,其中为数很多的农户是农资产品购买的基础,但其单位购买量小,价格敏感度高,自我保护意识差,这与农民种植单位小、收入低、市场力量小关联甚笃,这直接导致了“次品充斥市场”的逆选择的发生,即假劣农药的泛滥。而产品信息和市场信息掌握在生产商、经销商手中,又将致使营销成本高、效果差。

3.“反季节”性突出 由于海南岛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瓜菜一年四季均可种植,特别是海南岛南部长夏无冬,恰恰就是在冬季,“反季节瓜菜”更受全国市场欢迎。因此,海南农药的使用季节主要集中于冬季,农药市场在冬季也比较活跃。

(二)海南省农药市场存在问题

从经济学系统论[4]角度观之,农药市场由农药生产端(厂商)、经营销售端、消费端(使用公司与农户)、监督管理方等标准的利益相关主体构成。

生产端(企业):据统计,全国目前共有定点农药企业2 329家,登记品种16 500多个,而全国农药的年需求量为200多亿元人民币,平均一家定点企业仅有不足1 000万元的销售额,这使得整个行业生产严重过剩,所有厂家的产品几乎都处于完全赊销状态。造成这种局面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农药工业没有创制能力: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应是市场营销和产品技术两头重的哑铃型企业,由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而自主开发新农药所需投资很大,中国农药生产品种多以仿制或复配为主,几乎所有的农药品种都是在发达国家的产品过了专利保护期后仿制而来的。在目前科研技术难以成为农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势下,各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严重,常为占领市场而低价竞争。一些农药厂家为了保证销量和杀虫效果,在中低毒农药中添加少量高毒农药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5]。

销售端(经营者):由于农药市场经营主体资格限制较严,市场供需不均,而农药市场的一部分产品的利润较为可观,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主体纷纷在农村设立直销点以尽可能地瓜分农村的农药市场。为节省开支,营业场所、仓储设施、安全防护措施和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等也很不完善。许多农民、无业人员纷纷购买许可证进行农药经营甚至非法经营,成为“黑户”,受经济利益驱使不顾市场规则。目前,个体劳动者、无业人员已成为销售违禁及伪劣农药的“主力军”。

消费端(使用者):农药使用者特别是农民既希望买到杀虫效果好、价格低廉的农药,又缺乏农药与防治病虫害知识,鉴别能力不强,对成品外包装上的农药登记号、标准号及准产证不重视,部分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使大量兜售假冒伪劣农药且随意加大用药量,导致要么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高、品质下降,要么农药达不到药效,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同时也使农产品质量受到影响。

监管方(政府):政府的监管扶持和第三方裁判机制的有效实施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改善市场结果。但一些管理部门监管不力,没有严把市场准入关,使市场准入较为混乱,造成目前各类经营主体混杂,给取缔非法经营造成很大障碍。同时,个别执法者执法不力、重收费轻管理也助长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海南省农药市场也存在不少类似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生产企业规模小,产品更新换代慢。海南省农药生产企业共有十多家,规模比较大的仅有两三家,而更多的是小型企业。由于农药具有后发产业优势,加之部分农民的产品忠诚度低,以及农药企业自有知识产权少,所以产品更新换代快,海南农药厂商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在产品开发的基础上还必须跟上行业的变化。

销售点泛滥,产品混乱。海南省农业厅2010年初的摸底调查显示,全省农药店共2 342家,平均每个乡镇超过10家,瓜菜种植集中的乡镇更多,如三亚市崖城镇竟有各类农药销售点近200家[6],远远超过《海南经济特区农药管理若干规定》的农药销点的数目。此外,全省还存在一些无照无证、有证无照、有照无证的乡村农药经营点,禁限用高毒农药往往通过这些无证无照的“黑点”进行地下交易。2010年海南“毒豇豆事件”中的样本即检测出水胺硫磷、克百威、氧乐果等几种禁用农药。

农药使用随意,指导和监管不力。除了农药市场管理存在混乱,农民也缺乏用药的技术培训。目前国家明令禁止使用高毒农药,但农民购买高毒农药不受任何监管,也很少有人教育其用药方法。有些农民对农作物是病害还是虫害不加区分,就都用高毒农药以求更明显的杀虫效果;农药使用量也随意增加,胡乱混药,却缺乏监管。

农药残留检测不力,岛内农产品售前检测更差。目前大量农产品在种植或养殖等环节中使用农药,但农药残留的检测明显不力。基层的检测设备很少固然是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农药残留检测意识的高度缺乏。其中出口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还算正常,可是出岛销往国内的农产品的农残检测不如出口产品,岛内销售的农产品更不如出岛产品。

以上问题的存在指向了规范市场、加强农药市场监管的必要性。诸方利益应在《海南经济特区农药管理若干规定》等合理框架下得到平衡与保护,以促进农药市场健康化发展。

三、解决海南农药市场存在问题的政策建议

海南是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更是海南人民的菜篮子基地。海南瓜果菜出岛每年近500万吨,而海南居民每年消费瓜果菜也多达200多万吨[2]。海南现有800多万岛民,年接待游客2 000多万人次,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到2020年要达到7 680万人次,均需要大量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根据经济学供需模型[7],海南农产品供求曲线均呈向右移动的趋势,但消费者消费偏好的改变将影响需求曲线的位置,进而使价格发生涨跌。而消费者偏好又与品牌形象等外在因素关联甚笃。其现实涵义在于,海南农产品卖的是绿色、健康、环保、生态的品牌与形象,一旦品牌被毁,损失将不可估量。如2010年初发生的“豇豆事件”,有关城市销毁并3个月停止销售海南豇豆,使海南其他瓜果菜的销售也受到影响或株连,海南经济遭受较大损失,形象也受到影响。海南旅游产品也是如此。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分析以上问题的成因,除了参与方对海南产品消费安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足,更重要的是缺乏科学长效的农药市场监管、服务体制和机制。从系统的角度观之,尽管农产品消费安全是政府管理职能中的小部分,但它事关大局,一旦出现问题,对整个产业就有毁灭性的杀伤力,将影响消费者和投资者对海南的信心,也将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短板”[8]。欲解决海南农药市场有关问题,必须强化有章可循的制度化(体制和机制)建设,并多管齐下,采取系统而综合的措施。

(一)促进规模化经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济学上的规模经济系指生产规模扩大而引致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当产品数量(亦即“规模”)不断扩大时,企业的单位生产的边际成本将随之降低,从而能够获取更大的边际效益(利润)。作为一种生产模式的规模化经营,要求在资金、技术、产出数量及其所占市场份额上都出现所谓的扩大,以使经营体系化、生产效率提高,进而实现利润之扩大。

海南省农药行业需着力于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应在海南岛这个特定区域内,促进和培育若干个有影响力的大型农药生产、经营企业之形成,进而推动整个农业产业水准的提高;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注重原药的生产;政府可采取产学研结合形式,亦可通过重点科技项目、农业转化项目等方式,促进重点企业的成长。产品的研发,要把目光瞄准于海南热带农业生产上急需且又注重环保、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品种上面,尤应注重“反季节”瓜果菜所使用的农药研发。

鉴于海南省农药批发将实行专营特许制度,农药零售经营实行许可制度,可通过农药批发和农药零售经营网点实行总量控制,促进和培育形成几个重点批发企业,建立农药连锁经营网络,以最终实现“四统一”即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装。

海南农产品目前也主要是散户生产,无法形成规模经营,监管困难,成本也高。如能形成大规模生产,生产和监管效益会明显提高。虽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却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建立健全各级质检机制,加大检测和问责力度

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政府要加大产品质量检测经费的投入,并整合检测鉴定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检测的权威与公正。要做到农药质量抽检和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并重,出岛农产品和岛内销售产品检测并重,快速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相结合。各市县可建立自己的检测体系,如“市(县)→镇→村、企业”的三级农产品农残检测体系,检测达标的才能上市销售。除了对出岛农产品加大检测力度外,对岛内销售农产品也要加强检测。同时还要加大对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销售的果蔬等农产品中农残的快速检测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冬季果蔬的检测。如检测不合格,要对人和物都进行处理(罚),并对检测结果予以一定程度的公开曝光。

为加强农药监管乃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需要切实执行农药监管问责制,而且是要动真格的问责制;并细化管理,责任切实落实到人,在监管的各个环节上明确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以保证权责一致,违规必究。

(三)借助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建立产品溯源制度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及网络化时代,监管工作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建立健全全省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将农药信息管理乃至农产品质量管理作为海南“信息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药的采购、储运、销售等环节进行计算机管理,同时建立农药生产、经销以至农产品生产及购销单位信用档案,并逐渐实行农药市场重要信息网络管理,以降低操作成本,提高监督管理效率和水平。

溯源制度包括农药产品和农产品的溯源。如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时,可查阅所购产品的生产单位、产地、加工地、认证信息、药物残留等各种信息。一旦某种蔬菜被检测出质量问题,可对其进行严厉惩罚及曝光,并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产品不许上市销售。这样既可处罚犯错误者,也不至连累整个行业。

(四)加强宣传培训,建立奖惩机制

政府应利用、充实和改造原有的农校和农业推广站,适当新建一批市县培训学校和乡镇培训基地;还应加强技术服务,组织农技专家到乡间给农民上课、培训,指导农民正确规范地使用农药,并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理念。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防治,积极推广低毒农药、精准施药机械与技术,拒绝使用高剧毒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药,严格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瓜菜质量安全。农技推广部门同时应加强病情、虫情的监测和预报,指导农民用药,做到“用药少、效果好”。抽检农药也可以直到农户,一方面可以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货源的反溯查出销售和生产渠道,使打假打毒更加有效。还可组织有关专业的大学生参加科学使用农药的宣传、农药残留检测的活动,既可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又能提高有关活动的效果。

在加大处罚力度的同时,应建立奖励机制,使监管制度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对多次检测达标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如颁发“农药质量优秀企业”、“农药守法(优秀)经销户”、“安全使用农药(优秀)专业户”证书等。对信用好的单位和个人,从农村小额信贷、农民互助资金、财政(如税收)等政策上给予支持,通过“利益共同体”机制引导和鼓励市场参与者多使用环保农药,培养其自我约束意识。同时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在各市县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开展“群防群治”工作。

(本文调查得到海南省农药管理所、海南利蒙特生物农药有限公司和海南博士威农用化学有限公司等单位和个人的帮助,特此致谢。)

[1]海南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R].2010(4):18-21.

[2]海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海南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48-266.

[3]海南省农业厅.海南省农业厅关于农药抽查情况的通报[EB/OL].[2010 -06 -12].http://hiagri.gov.cn/Html/.

[4]余政.综合经济利益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43.

[5]宋继文.由“毒豇豆”事件引发的思考[J].农产品加工,2010(4)∶8-9.

[6]农药市场信息编辑部.海南“毒豇豆”事件调查[J].农药市场信息,2010(6)∶13.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69.

[8]王澄寰.关于海南农产品消费安全公共治理的思考[N].海南日报,2010-06-29(A6).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s of Pesticide M arket in Hainan Province and Solution Proposals

ZHENG Ru-gang1,CHEN Bo-kai2,CHEN Yi-ping1

(1.Materi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This article fulfills a roundly investigation of the pesticidemarket in Hainan province with insecticide as the key type;then analyses and researches the present situation,features and problems in Hainan pesticide market;and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market.

pesticidemarket;present situation;problem;proposal

F 713.56

A

1004-1710(2011)05-0032-05

2010-07-04

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研究项目(Hj200966);海南省精品课程项目(琼教高201034-1);海南大学材化学院研究项目(Chjy1002)

郑如刚(1987-),男,四川内江人,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2006级本科生。

陈祎平(1958-),男,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林漫宙]

猜你喜欢
海南省海南农药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海南省肿瘤医院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