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追求教育均衡需知“耻”而后勇

2011-12-25 00:16汤嘉琛
民生周刊 2011年36期
关键词:北大清华耻辱改变命运

□ 汤嘉琛

名校追求教育均衡需知“耻”而后勇

□ 汤嘉琛

底层民众通过教育实现个体命运转型,无疑会促进整个社会的阶层健康流动,进而有助于更大范围内实现社会公平。

教育支出庞大和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现实困境,致使“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地区沉渣泛起,诸多寒门学子纷纷放弃高考。《人民日报》8月28日聚焦这一现象并发出追问:“农家子弟,读书还能改变命运吗?”巧合的是,北大新任党委书记朱善璐日前看望新生时也表示,如果有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那就是学校的耻辱。

媒体聚焦的问题和北大书记所说的“耻辱”,实质上都指向近期广受热议的“寒门难出贵子”现象。作为内地高校的“领头羊”,北大能将贫寒学子遭遇教育不公视为学校的耻辱,至少这个姿态值得肯定。但在追求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方面,北大清华这些知名学府更应知“耻”而后勇,充当推进教育改革的排头兵。

北大清华这些名校从来不差钱,如果有贫困学生因得不到救助而辍学,就意味着这些名校缺乏扶危济困的制度设计,当然堪称“耻辱”。但我觉得,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最大的“耻辱”是,尽管它们在教育政策和教育资源方面倍享优待,却日渐在非理性的竞争中丧失了一流大学的品格,甚至在客观上成了社会不公平的制造者。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知识改变命运”都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共识之一,尤其对那些贫寒家庭的学生而言,考一所好大学几乎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底层民众通过教育实现个体命运转型,无疑会促进整个社会的阶层健康流动,进而有助于更大范围内实现社会公平。但在近些年的高校竞争中,北大清华这些名校非但没有助推社会公平实现,反而在客观上制造了新的不公平,即受教育权不公平。

这些名校在选拔人才之时,不仅罔顾城乡教育不均衡的事实,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嫌贫爱富”的倾向性。以近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高校自主招生为例,北京大学联合北师大、北航、南开、复旦、武大、厦大等13所知名高校组成“北约”招生联盟,清华大学则联合浙大、人大、上海交大等7所高校组成“华约”与之分庭抗礼,无论两个联盟的竞争多么激烈,自主招生都更像是城里孩子们玩的游戏,而农村学生基本不具备任何优势。

再加上招生指标分配不合理,这些学校的农村籍学生近年间持续锐减。据媒体报道,清华大学2010年新生中农村学生仅占17%,这一数据2011年降至14%;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则从1995年的30%,降至最近几年的10%-15%;就连历来广受农村学生追捧的中国农业大学,今年农村户籍生源也已跌破三成。

受教育权的不公平是一个社会最大的不公平之一,它就像是一块倒掉的多米诺骨牌,足以引发严重的连锁反应,造成“富者恒富,穷者恒穷”的阶层固化格局。所幸的是,北大现在已经从严峻的现状中解读出“耻感”,清华也即将启动生源结构调查,我们更乐见这些知名学府能够跳出短期利益的局限,在实现教育公平和推进教育改革方面有更佳的作为。

当然,教育公平不是单凭几所名校自我求变就能实现的,还必须由相关部门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切实推进改革。但是,北大清华这些名校是教育生态中极其关键的一环,他们就像是风向标,其价值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层级的高校的选择。因此,如果这些学校真有耻感,不妨从废止不公平的招生政策做起,让寒门学子也能得到更多的机会。

□ 编辑 刘文婷 □ 美编 王 迪

猜你喜欢
北大清华耻辱改变命运
北大清华开放课程学分互认
放弃北大清华是在回归教育
纳豆改变命运 养生成就人生
纳豆改变命运养生成就人生
真正的耻辱
谁谋杀了“读书改变命运”
改变命运的8大发明
乌龙翻译的耻辱和光荣
标榜状元多 荣幸之外可有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