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2012-01-05 06:37陈佳妮白人驹
天津医药 2012年8期
关键词:胃腔胃壁网膜

陈佳妮 白人驹 赵 新

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陈佳妮 白人驹△赵 新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胃 淋巴瘤

胃淋巴瘤是相对少见的胃部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易鉴别,其治疗方法和预后与其他胃部恶性肿瘤也不同。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本研究收集并分析26例胃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或胃镜活检证实为胃淋巴瘤的患者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 26~76岁,平均(55.3±12.0)岁。其中单发病灶17例,累及2个以上部位9例(34.6%)。受累部位包括:胃窦18例(69.2%),胃体8例(30.8%),胃底7例(26.9%),胃角2例(7.7%),十二指肠2例(7.7%);临床多以上腹部疼痛不适、呕吐、黑便、反酸等症状入院。1例出现肠系膜、大网膜多发转移;2例肝脏受累,4例脾增大,2例出现腹水。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pro 64层/16层螺旋CT机,5例行平扫检查,21例行平扫并增强检查。患者于检查前6~8 h禁食和水,扫描前10 min饮用温水500~1 000 mL(平扫患者饮用等量阳性对比剂)。常规仰卧位,扫描范围由左侧膈顶至髂嵴水平。扫描参数:120 kV,280 mA,层厚5 mm或10 mm,螺距1.375∶1。增强扫描使用欧乃派克或优维显(Omnipaque/Ultravist,300 mg I/mL)80~100 mL,注射速率2.5~3 mL/s,分别于注射开始后25~35 s(动脉期)、65~70 s(静脉期)及90 s(延迟期)进行扫描。扫描结束后,对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PR),层厚1~3 mm,层间距1 mm。

1.3 影像学分析

1.3.1 胃壁增厚范围 胃淋巴瘤胃壁增厚情况分为3种:(1)局限性增厚。胃壁局限性增厚,并形成肿块。(2)节段性增厚。胃壁不均匀增厚且范围小于胃全长的50%。(3)弥漫性增厚。胃壁不均匀增厚,且胃全长的50%以上受累。

1.3.2 胃周淋巴结评估 根据胃的淋巴引流方向将胃周淋巴结分为4个区,即胃左淋巴结区、胃右淋巴结区、胃网膜左淋巴结区和胃网膜右淋巴结区。记录可见淋巴结个数、该区最大的淋巴结短径,并观察淋巴结的强化方式。

1.3.3 病变强化判定标准 胃黏膜线是否连续、规整,病变部位强化是否均匀,是否出现“分层”或结节样、斑片样明显强化现象。胃强化程度以正常胃壁或腰大肌作为对比,在病变部位选取10 mm2的兴趣区进行CT值测量。

1.3.4 其他 胃周脂肪间隙是否清晰,胃浆膜面是否受累;三期增强扫描胃腔形态是否有变化,病变部位近端是否有梗阻所致扩张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26例中1例为霍奇金淋巴瘤(HL),余25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15例为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MALT),10例为其他类型的NHL。

2.2 病变范围及胃壁情况 13例(50%)为胃壁节段性增厚,见图 1a;8例(30.8%)为弥漫性增厚,见图 1b;5例(19.2%)为局限性胃壁增厚,并形成肿块,见图1c、d。病变处胃壁厚度8~40 mm,与正常胃壁的比值为20∶1~4∶1。22例(84.6%)扫描各期病变处胃腔形态有改变,提示受累胃壁具有一定活动度及柔软度;2例(7.7%)胃腔形态未见明显变化,提示局部胃壁僵硬;2例(7.7%)出现部分梗阻现象,胃腔可见少量潴留物。

2.3 平扫及增强扫描情况 病灶区平扫CT值20~49 HU,20例密度均匀,5例较大病灶内(病变厚度32~37 mm)可见小片低密度灶,1例平扫可见内外分层表现。21例增强扫描患者中,病变多呈轻至中度持续强化,于平衡期达到峰值,最高值范围52~95 HU,强化幅度7~80 HU,增强52%~220%。17例强化不均匀,其中12例表现为完整而连续的黏膜线,黏膜下强化程度略低,出现强化“分层”表现(箭头所指),见图2;5例表现为斑片样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小片低密度坏死区。仅4例强化均匀。本组病理证实的15例胃MALT中有11例进行了增强检查,其中10例出现“分层征”,仅1例强化均匀;而其他组织类型的病灶中,有2例强化出现分层表现。

2.4 胃周及腹部淋巴结 23例胃周淋巴结受累,其中5例(19.2%)显示多个肿大淋巴结相互融合现象。22例(84.6%)可见两区及两区以上淋巴结受累,其中18例(69.2%)可见多发沿胃网膜右动脉走行的淋巴结,呈串珠样分布,直径4~29 mm,见图3。累及胃左淋巴结区17例,胃右淋巴结区11例,胃网膜左淋巴结区11例。17例于腹膜后可见多发淋巴结,其中6例可见明显肿大淋巴结(4例累及肾门下),2例腹腔可见多发软组织肿块。

2.5 胃浆膜面及胃周脂肪间隙 21例(80.8%)浆膜面光滑清晰,胃周脂肪间隙密度正常。仅5例(19.2%)浆膜面毛糙,胃周脂肪间隙密度增高。

3 讨论

胃淋巴瘤较少见,占胃部恶性肿瘤的3%~5%[1]。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与胃其他良、恶性病变难以准确鉴别。与进展期胃癌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手段不同,近年来胃淋巴瘤多以放、化疗代替手术治疗,最大程度的保存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因此,正确的诊断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价值。多层螺旋CT检查能基本明确病变部位、受累范围、胃周及相邻脏器情况,已成为胃部肿瘤的常规检查手段。

胃淋巴瘤好发于胃体及胃窦,常累及2个以上解剖部位。在本研究中,累及胃窦、胃体者分别占69.2%及30.8%,同时累及2个部位以上者占34.6%。有研究认为胃壁大范围受累但能保持良好的柔软性及扩张度,同时较少侵犯胃周结构者,高度提示胃淋巴瘤[3]。本组中84.6%的受累胃壁仍具有一定活动度及柔软度,80.8%的浆膜面光滑、规整,胃周脂肪间隙清晰,与文献报道[3]基本相符。以上表现与胃淋巴瘤起源于黏膜下淋巴滤泡有关,增殖的淋巴细胞没有破坏正常细胞,且无成纤维反应,故病变范围虽广,胃壁尚能保持一定的柔软度,胃蠕动存在,胃腔不窄;并且病变易在胃肠道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沿器官长轴纵向蔓延,胃周侵犯较晚,胃周脂肪间隙多能保持清晰[4]。

胃淋巴瘤的CT平扫密度大多均匀。增强扫描多呈轻至中度持续强化,本组21例增强患者中17例病变强化不均匀,有12例可见分层表现——即连续完整的黏膜线明显强化,并于增强后期有增粗现象,黏膜下层瘤组织强化程度低而呈相对低密度。有研究认为黏膜受累较晚,增强时可见病变表面胃黏膜呈细线样强化,病变本身无明显强化;而当病变侵及黏膜层时,则未见明显黏膜强化现象[5]。本组中11例行增强检查的胃MALT中有10例出现分层现象。笔者认为,分层状强化表现是胃淋巴瘤尤其是胃MALT较为特异性的征象之一。

Gossios等[6]认为胃淋巴瘤侵犯胃周2区以上淋巴结的比例高于胃癌,同时相对于胃癌易合并腹膜后肾门下淋巴结肿大[7]。本组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84.6%的患者可见2区以上淋巴结受累,其中胃网膜右淋巴结区最常受累(69.2%),且肿大的淋巴结发生融合(19.2%)。当胃淋巴瘤的诊断困难时,胃周广泛淋巴结肿大(两个区以上),且肿大淋巴结相互融合,腹膜后肾门下淋巴结肿大均有利于胃淋巴瘤的诊断。

胃淋巴瘤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1)胃癌:黏膜较早出现明显破坏,增强扫描可观察到黏膜线中断不连续;亦可表现为不规则的胃壁增厚并形成软组织肿块,容易向外侵犯突破浆膜层,局部轮廓模糊不清,边缘毛糙,胃周脂肪密度增高;受累胃壁僵硬,胃腔狭窄,形态固定,呈“皮革胃”表现。(2)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以胃肠道局限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病理上胃肠道黏膜面常呈片状糜烂、溃疡形成,黏膜下层疏松,水肿明显,致CT扫描也可显示胃肠道壁呈分层状壁增厚征象。但该病常累及胃肠道多个部位,并可以伴有嗜酸细胞性腹膜炎、腹水、血管炎等改变,且淋巴结受累不明显,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及过敏史的临床表现可提示诊断。(3)胃间质瘤:CT多表现为与胃壁关系密切的软组织肿块,凸向腔内或腔外生长,胃体与胃底多见,肿瘤较大或恶变时容易合并出血、坏死和囊变,可伴有钙化;增强扫描表现为明显强化,强化程度较胃淋巴瘤明显。

综上,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如下特征:(1)胃壁节段性或弥漫性明显增厚,厚度一般大于10 mm,但胃壁保持一定的柔软度,胃腔扩张良好。(2)胃周脂肪界面清晰。(3)平扫密度多均匀,增强扫描可见连续的黏膜线,并可见“分层”表现。(4)胃周多个区域淋巴结受累。

[1]Ferrucci PF,Zucca E.Primary gastric lymphoma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what has changed over the past 10 years[J]?Br J Haema⁃tol,2007,136(4):521-538.

[2]潘金万,梁长虹,阙松林,等.原发性胃淋巴瘤多排螺旋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2):294-296.

[3]Ghimire P,Wu GY,Zhu L.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1,17(6):697-707.

[4]黄娟,陈卫霞,姚晋,等.64层螺旋CT对胃淋巴瘤和进展期胃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3):344-347.

[5]徐宏刚,陈阿梅,江新青.胃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1):1288-1291.

[6]Gossios K,Katsimbri P,Tsianos E.CT features of gastric lymphoma[J].Eur Radiol,2000,10(3):425-430.

[7]Lupescu IG,Grasu M,Goldis G,et al.Computer tomographic evalu⁃ation of digestive tract non-hodgkin lymphomas[J].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2007,16(3):315-319.

10.3969/j.issn.0253-9896.2012.08.037

300052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

E-mail:cjr.bairenju@vip.163.com

(2011-10-09收稿 2011-12-07修回)

(本文编辑 闫娟)

猜你喜欢
胃腔胃壁网膜
腹腔镜辅助经胃腔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12例临床分析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常规超声及弹性成像在大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经皮胃腔穿刺充气术在经皮胃造瘘术中的应用
搅打奶油在MSCT胃部造影检查中的价值初探
胃会被撑大饿小吗?
腹腔镜联合胃镜胃腔内手术13例报告*
空腹
胃真的会被撑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