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实证分析

2012-01-07 09:14
统计与决策 2012年9期
关键词:六省消费率协整

胡 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武汉430073)

1 中部六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现状

首先从最终消费率来看,1999~2009年,无论是中部地区还是全国,最终消费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11年间大约下降了10~15个百分点。除安徽和湖南外,其他中部省份的最终消费率多数年份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十年来,山西、河南、湖北三地的最终消费率较低,比中部地区其他三省低10个百分点左右。具体来说从1999~2009年,山西最终消费率从56.9%下降至45.5%,安徽最终消费率从64%下降至51.5%,江西最终消费率从63.2%下降至46.3%,河南最终消费率从51.5%下降至44.9%,湖北最终消费率从51.4%上升至57.8%,湖南最终消费率66.5%下降至50.9%;而全国的平均水平则从66.1%下降至48%。然后对中部六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进行比较分析。1999~2009年期间,中部六省的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全面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安徽、江西的消费支出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2/3左右,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较为有限。2001~2009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全国平均水平从7161元增加至14628元;安徽的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从3932元增加至11301元,而江西同期则从4985元增加至10033元。因此综合来说,长期以来中部六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不振的现象十分明显,并且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形势更为严峻。

2 面板模型的选择与检验

2.1 国内消费需求研究综述

消费需求问题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对于消费需求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第一类是关于消费函数的研究,主要是利用计量模型验证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廖成林等利用协整理论验证了总消费与GDP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李鲲鹏重新对我国消费函数进行了检验,却发现总消费与GDP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杭斌、申春兰发现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变协整关系。骆祚炎验证了广东省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协整关系。于茂荐、孙元欣发现在国民收入部门分配层面,居民消费和劳动者报酬、GDP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第二类是对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李文星探讨了人口特征对于消费的影响,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并不是导致中国消费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伍晓榕等分析了收入分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认为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效需求总量,并且影响了消费需求结构。温娇秀研究发现短期内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时互补关系,但长期内二者为替代关系。还有学者从居民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入手研究。黄婷分析了上海市民的收入与消费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臧旭恒、裴春霞对城乡居民的消费模式做了比较,提出应更加关注农村消费问题。彭必源、黄宏磊研究了湖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并且提出了相应对策。

2.2 消费函数的选择

通过相关数据做城镇居民消费对收入的散点图,如图1所示,容易看出居民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很有可能呈线性相关关系。考虑到变量的面板数据格式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非平稳序列等问题,对以上变量都采用了对数形式。因此,可以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以IP表示)作为解释变量,以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以CP表示)为被解释变量建立模型:

其中β0,β1为待估计参数,μi为随机干扰项,表示其他未包括在模型中的影响因素。

图1 中部六省城镇居民消费对收入的散点图

2.3 数据来源

本文以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作为对其消费需求的代理变量,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研究其对被解释变量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具体来说,选取1999~2009年中部六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全年消费支出两个指标,以其进行面板模型分析,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2.4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的发生,需要先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平稳性。本文采用LLC和IPS方法对变量包含截距和趋势项的情况进行检验。检验统计量和相伴概率见表1。结果表明:采用这两种方法对LnCP和LnIP这两个变量及其一阶差分值进行单位根检验,相伴概率拒绝原假设,表明变量不存在单位根,LnCP和LnIP这两个序列是平稳的。

表1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2.5 模型的选择与分析

用Eviews软件对该面板数据进行估计,不同模型下的主要统计量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统计量汇总

由表2可知:混合模型的R2=0.972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但是DW=0.204说明模型存在严重的自相关。而在不带AR项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中,由于DW=0.939<dL=1.55,故存在较强的自相关,因此可以考虑建立含有AR项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由于DW=1.69>dU=1.60,所以带AR项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较好地解决了自相关问题。

25-(OH)D3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当25-(OH)D3低水平时可引起心室肥厚、血压升高、心功能恶化、心力衰竭等,因此机体25-(OH)D3缺乏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9]。本研究中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未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这一结果提示,25-(OH)D3降低会增加AMI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概率。

相对于混合估计模型来说,是否有必要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可以通过F检验来完成。因为,所以拒绝原假设,建立带AR项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此时R2=0.995,表明各解释量对消费性支出的解释能力达到了99.5%。

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应为:

其中D2,…,D6的定义是:

用Hausman统计量检验确定应该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统计量的值为H=7.418,对应的概率为0.0065,说明检验结果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原假设,应当建立固定效应模型。

综上分析,中部六省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应当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该模型的可决系数为99.5%,说明该模型对样本观测值拟合得很好。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由于F统计量的值为1453,远大于其临界值,故该模型通过了总显著性的检验;Log(IP)的t值为43.03说明Log(IP)的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该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DW=1.69说明该模型较好地克服了自相关。

2.6 面板数据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在得出面板数据不存在单位根后,再检验面板数据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在检验一组序列的协整性或长期均衡关系之前应该首先检验序列的单积次数。本文采用Fisher(combined Johansen)检验来检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对数(LnC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对数(LnIP)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由表3可知,检验拒绝了LnCP和LnIP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但不能拒绝至多存在1个协整关系的假设,因此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即LnCP和LnIP之间是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

表3 Johansen Fisher面板协整检验结果

3 计量分析的结论

通过以上的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在中部六省,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上期消费状况对当期消费需求有显著影响;同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其政策含义是,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可以很好解决居民消费需求不振的问题。

(2)中部六省城镇居民消费对收入的弹性较高,达到了0.857。根据祁京梅(2008)这一结果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可能与模型选取与数据处理有关。但是这基本符合客观经济现实,中部六省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较高说明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偏低,经济还不够发达,中部崛起的政策效果尚未显现。因此,中部地区需要更多、更稳定的政策支持。

(3)中部六省之间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大。中部六省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体相同,差异主要体现在自发性消费上,其中湖南、湖北、安徽的自发性消费能力较强,而山西、河南、江西的自发性消费能力较弱,这基本也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一致。

(4)居民消费有一定的惯性,即当期消费要受上期消费水平的影响。

第五,居民消费同收入呈同方向变动,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将增加。这实际上是消费水平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的具体体现。

4 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针对中部六省城镇居民的消费特点,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引导消费者转变传统观念,建立积极的消费理念。通过宣传使人们改变依靠积蓄消费的保守观念,排除由于认识偏误给人们消费观念更新带来的束缚。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通过消费实践来引导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使人们逐步做到敢于消费、善于消费。

(2)调整初次分配格局,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劳动者报酬比重的提高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甚大。长期以来,中部六省的劳动报酬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中部六省更需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实现经济平衡发展,就有必要重视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就具体操作而言,国家有必要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使工资增长制度化。另一方面,国家也有必要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以及征管方式,特别是对工资薪金这一部分,要减少级次、扩大级距,努力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纳税负担。

(3)努力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就业是收入的基本来源和保证,城镇大量下岗失业人员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体制原因,中部地区现有大量下岗职工和无业人员,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成为城市贫困的新群体。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帮助低收入者就业。一方面加强对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为实现再就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制定鼓励下岗职工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减轻其自主创业的负担,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教育投入,努力实现居民就业的机会均等。

此外,要充分挖掘消费潜力,把经济结构调整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结合起来,使其适应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化解人们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的安全感,从而全面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1]蒋春秀.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省际因素分析——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0,(6).

[2]娄峰,李雪松.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3).

[3]祁京梅.我国消费需求趋势研究及实证分析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4]徐秋慧,王晓峰.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分析[J].求索,2010,(5)。

[5]张洛民,刘璇.中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面板数据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6).

猜你喜欢
六省消费率协整
山西25款产品荣获“中部六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最优消费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201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我国经济消费率问题探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经济动态效率视角下的省际最优消费率研究
西迁赞歌·东情路——东北地区西迁民族美术作品北方六省巡展作品选登
基于协整的统计套利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