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阈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以海外孔子学院为例

2012-01-21 16:54夏日光
关键词:汉语言跨文化孔子

夏日光 ,郭 奕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跨文化视阈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以海外孔子学院为例

夏日光 ,郭 奕

(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随着全球“汉语热”的升温,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要教会外国人说汉语,同时它还承载着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在跨文化的视阈下,以我国海外孔子学院为例,针对其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和课堂教学设计两方面展开分析,以期能为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研究提供思路

跨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师

随着“汉语热”在全球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加入到学习汉语的行列。自1987年我国教育部为统一管理海外汉语教学而成立国家汉办以来,各种有关汉语学习的机构相继建立起来,其活动也蓬勃地开展起来。如孔子学院、汉语桥、汉语水平考试(HSK)、国外大学开设的汉语课和举办的中国特色活动等,学习汉语这股热潮以其势不可挡的趋势在全球席卷开来。在众多学习汉语的机构中,海外的孔子学院应该称得上是“主力军”。自2004年11月21日,韩国首尔建立了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至今,国家汉办在全球105个国家

和地区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海外学汉语人数已超过4000万。孔子学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可非议,本文拟将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孔子学院”入手,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其在汉语教师、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改善和提高孔子学院的教学效率。

对外汉语教学是在两种乃至是更多的文化间进行的教学,因此其中必然涉及到跨文化的部分。孔子学院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这些国家有着自己的风土人情、语言背景,因此每一所孔子学院在当地的教学方式都要靠自身去摸索,但其肩负的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这一历史责任是永恒不变的。然而,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与自己有着截然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适当的度,既能使众多的汉语爱好者了解并理解一些极具中国气息的文化知识,又要避免双方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这是值得每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琢磨的问题。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语言同文化的关系,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和书籍对此进行了详尽说明,现在我们将要探讨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具体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汉语与自身文化的关系。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承担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传播中华文化。将汉文化传播融入到汉语教学的过程当中,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生硬乏味的字、词、句、语法教学,而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成为一种可以真正进入到中国人生活中的教学。对外国人来说,了解中国相关的民俗风情、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习惯、信仰习俗等,对认识一个全面、客观的中国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在外国人眼里,理解了这些文化传统,对中国整体形象的提升也是大有帮助的。

其次,对汉语学习者来说,学到并懂得一些汉族文化知识对他们大有益处,甚至可以说是必要的。我们当下很多学习汉语的外国友人大部分是出于对中国的好奇或是对汉语言文字的极大兴趣,但其中也不乏有今后要到中国来学习工作、或开拓事业等的相关人士。而他们今后来到中国,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与身边说汉语的同事同学打交道,并不是仅靠几句能够让周围人听懂的汉语就可以的了。他们必须学会在中国的待人之道,与人沟通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了解中国人文化传统背景之下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这样,他们在来到中国时才有可能免受“文化休克”的困扰,在这块土地上真正扎稳脚,打拼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而所有的这一切,就需要在扎实的汉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文化背景知识系统做支撑。所以,对于每一位汉语学习者,既要学好有关汉语言的部分,又要对汉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最后,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中,有关汉语和汉文化的知识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对汉文化理解深刻、透彻的外国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也往往较轻松和愉悦;而那些对汉文化不怎么感兴趣甚至是还有点“文化抵触”思想的同学,学起汉语言知识来也会感到吃力和乏味许多。因为语言和文化是相互渗透的,更不用说在历史的时间长河中交融了五千年的中国汉字语言和文化,两者更是结合地紧密,不可分割。

二、跨文化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师素质

随着“汉语热”的盛行,世界各地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数量也在激增。近年来,能够在海外开展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缺乏。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孔子学院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的事实日益凸显。[1]虽然具有相关资格和能力的机构正在加速培养这方面的教师,但存在的问题依旧不少。一方面输出汉语教师的数量远远赶不上大范围增长的汉语学习者,另一方面是我们在如此高强度和紧迫性下“产出”来的对外汉语教师,一旦真正投入到汉外教学的实践中去,不免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这与培养时间短和教师自身相关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关系。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我们派遣出去的是专业知识和授课技能都相当成熟的老资历教师,往往我们也会发现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给予的反馈信息和整体课堂效果也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原因就是这一部分教师太专注于汉语言专业知识的教授,从拼音到汉字,再到语法。久而久之,这些在学生眼里成了很乏味的东西,他们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也就变得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就自然不用提了。归根究底,就是因为这一部分教师跨文化教学的意识不够。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而且他们中间有很多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面对他们的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将汉语言知识一字不漏的讲解给他们听就行了的,他们怀着对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极大兴趣,他们渴望从更深的层面上来了解中国。所以,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们,不光是在专业知识上应该有较扎实的功底,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有跨文化教学的意识。

1.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

刘珣先生指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由于人们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影响交际的进行,严重时甚至造成矛盾和冲突。[2]对于身处海外的对外汉语教师来讲,他们参与了跨文化交际的各个环节,理应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

首先,应该要对两国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被派去海外孔子学院的教师,不光是要对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很熟悉很了解,而且需要提前在当地国的传统文化上下一番苦功夫。只有对两国文化都有所接触,有所感悟,才能对它们加以比较,找出其相似和差异的地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才能更恰当的把握文化讲解的度,什么点该讲和不该讲,什么地方详讲或略讲,这些都有助于教师整个课堂活动的设计。

其次,在课堂和课外都要努力做到和做好文化的传播者这一角色。我们有相当一部分的汉语教师,以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认真教学就够了。他们多半只是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大讲特讲,一下课就不见了踪影。有时候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想要请教老师也只得倍感无奈。其实,作为一名被派遣到海外孔子学院教学的汉语教师,在深感自身荣耀的同时,也不应该忘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把握好每一个能够向海外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做好“传播者”这一神圣的角色。具体到每一个教师身上,就是不光要把握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在课后也应该积极利用起来。比如,我们可以邀请外国学生到自己家来做客吃饭、一起包饺子等,让他们有机会可以亲身体验到中国的饮食文化。课外文化传播无疑是对我们课内文化传播的一种延伸和巩固。

最后,要有包容的心态和求同存异的思想。作为一名对外汉语的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在汉语教授课堂中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要时刻牢记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融合到一起,即教会了外国学生汉语,又交给了他们真正观察和了解中国的方式和途径。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毕竟是来自两个截然不同文化地域的人在交流,是两种文化不断冲击和交融的一个过程。虽然各国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有很多不同,但我们强调“不同”是一个更好的了解。[3]在一开始,我们面对的学生很可能会表现出文化抵触或是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对此我们应该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凡事都有个过程,我们对学生适度的表现应给予忍让和理解。同时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也应该尊重所在国的文化传统。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系统,是本民族人们所深深信仰和膜拜的。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了解它,理解它,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同于我们自身文化但却又值得我们尊重的文化形态存在。

2.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素质要求

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鉴于其不同于国内的一般汉语教师,除了上述讨论的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和跨文化教学意识外,还有一些相关的素质是值得考虑进去的。

首先,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国内教学时,师道尊严,我们的老师习惯了自己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为同学们授课,学生唯听是从。但在国外的课堂,老师和学生之间纯粹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显得积极主动得多,遇到不懂或是跟老师观点有异的话题就直接提出来。在跨文化背景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了解学生所属国家的文化,充分尊重和接受学生的文化,而且在双方出现冲突时应当保持冷静,积极了解出现冲突的原因,妥善化解问题。[4]

其次,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生个体和学习风格上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于汉语的理解和接受方式、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在年龄、性别、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也都有不同。教学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进行区别教学,对于他们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要进行系统的掌握。[6}作为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把诸多方面考虑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如果在讲解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都感到乏味、枯燥,或是表现出力不从心的模样,这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要引起注意。适时的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授课方式,仔细琢磨自己的授课内容,看对同学们来说是不是难度高了点,或者是涉及到了两者文化间的敏感地带,需要尽可能的避免文化冲突等,这些都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要熟练掌握多媒体运用的能力。网络孔子学院的兴起给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下兴起的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授方式的一种巨大革新。在海外的对外汉语课堂,我们的教师除了可以透过书本、教材给同学传授知识,还可以借助来自网络上音频、视频等文件教学。例如我们在讲到中国人的过年习俗时,除了课本上列出的一条条风俗习惯,我们还可以放映一部描述中国人过年情景的电影,透过生动的生活场景给同学们展示具体的过年风俗习惯,同时也让纸上的条条框框变得立体。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也可以组织同学集体观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片如《葫芦娃》,又可以让他们欣赏如《茉莉花》、《学习雷锋好榜样》等中文金曲,还可提供中文诗歌朗读的音频,全方位地培养广大汉语爱好者的学习兴趣。

三、跨文化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如何把握好汉语言知识的教学与汉文化知识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由于地域的不同,我国海外的孔子学院在课程设置的标准上也不尽相同,但都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政策和方针。有些在课程设置中文化比重偏低,教师侧重于语言文字知识的传授,课堂缺乏生气或同学积极性不高;有些就过于偏重文化的讲授,“传播”心切。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们却听得云里雾里,缺乏了必要的汉语言知识,想要理解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是很难的。

同时,在具体的文化讲解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初级、中级、高级学者“一视同仁”,遇到点就讲,理解起来容易的也讲,理解起来吃力的他也照样叫,丝毫没有顾及同学们的感受。这样不分层次的跨文化教学是我们应该避免的。下面,本文将围绕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的教授这一方面展开探讨。

1.跨文化视角下的教学原则解读

总的来讲,跨文化的教学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分阶段性教学。跨文化的教学应该是分阶段进行的。在初级阶段,学习者接触的文化现象不多,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也还处于入门阶段,这个时候的课堂就不应该渗透进太多有关文化方面的问题。以免学生理解困难而产生出畏难的情绪,这样就打消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随着以后学习者汉语水平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适时的穿插进汉文化的教学,这样一来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二来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是对比教学。就文化对比的观点而言,研究者们关心的是学习者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差异。似乎有差异就会产生交际障碍。[7]教师在进行文化知识讲解的时候,要尽量找到汉文化与所在国文化之间的切入点,将两者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汉文化的理解。所谓跨文化的教学,之所以有个“跨”字,就表明了它是一种不同文化间进行比较和对比的教学。把握好这一点,课堂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是实践性教学。在具体的文化导入和传播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牢牢把握住实践性这一教学原则。我们所传授的文化知识,是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能够用得上的。例如,中国人见面时的打招呼、问候语等,这些都是外国学生将来有一天遇上了中国人可以用得到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或者说这些说话的技巧是可以在外国学生间相互模拟实践练习的。

2.跨文化的教学内容与实践

汉文化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汉民族气息,对内涵如此丰富且又博大精深的文化进行教学,我们该从何下手呢?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我们又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将汉文化导入和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呢?以下我们将分别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教学内容上的跨文化设计

语音、汉字的教学。汉语言中的声调和文字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汉文化内涵,对它们的教学应该算作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音和文字教学方面,这是每一个初级汉语学习者在刚开始都会接触到的课程,与自身的母语比起来,他们可能会觉得汉语的发音怎么这么难,音调又是那么的奇怪,还有汉字的笔画往往会让他们摸不着头脑。而恰恰是这些,从入门的基础知识开始,他们就在慢慢接触到丰富的汉文化。因此,在初级阶段,重视这两者的教学,既是帮助学生打好他们的基础,又是在培养他们领悟汉文化的能力。

第二,实践方式上的跨文化体现

不同的对外汉语教师其教学风格不尽相同,在跨文化的教学上也有其独特的实践方式。在课堂中具体的实践方式还有可能依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而大不一样。不论是何种方式,都因该旨在让汉语学习者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吸收并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而不至产生文化冲突。以下是结合具体事例,对不同实践及操作方法进行的说明。

首先,为培养外国学者的汉文化意识,提高他们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我们教师在每堂课正式开讲前可以先用一个汉语成语小故事作为引入。例如对成语“愚公移山”故事的讲解,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到中华民族早在几百年前面对困难就具有的不畏艰难和坚持不懈的传统美德。这在无形之中就对学习者们进行了一场汉文化的熏陶,也使接下来的课程开展地更顺利。

然后,我们可以将文化作为背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假若我们在讲解汉语里“称谓”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们可以顺带提到在中国,对陌生人的称呼方式。我们一般会把比自己年龄稍大的人称为“叔叔”或“阿姨”,这些词在西方人眼里往往会被认为是表示真正意义上的亲戚关系,其实却不一定。这里面流露的是我们汉民族文化里“谦虚”、“恭敬”的品质。我们对陌生人的称谓大都带有一定的尊敬色彩。若外国友人了解了这方面的文化知识,那么他在中国被当地一位陌生人称呼到“叔叔”或“阿姨”时,不仅不会有疑惑和尴尬的表情,相反他还会意识到这是对方在向自己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一定的文化元素,例如中国的古诗、戏曲、绕口令亦或是筷子、毛笔等作为一种道具来进行教学。在学习汉语拼音发音的课程中,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绕可令来训练学生。如“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就是锻炼和加强外国友人在练习平舌音和翘舌音的一种有效方式。另外针对语音的教学,我们可以借助于中国古典的诗歌,它们往往具有整齐的平仄和音韵美,能够让学者们体会到汉文化的魅力。若是在汉字书写的课程中,我们可以将毛笔作为教具,带领同学们学写书法。比如汉字讲笔画时用毛笔写字来教学。[6]

首先可从一、二、三、四、五、六等一些笔画简单的汉字开始。学生们容易记,教师也好教。

再次,我们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下的多媒体和网络运用到课堂中来。与传统的授课方式相比,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跟同学一起分享极具中国风情的电影、音乐等,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时还可以将课本上枯燥乏味的单纯讲解变成生动活泼的动态描绘。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教学。我们在过端午节时,往往要吃粽子。对这一习俗,若单只通过课本上的讲解恐怕还不足以让学习者真正理解其背后蕴涵的丰富文化。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于一部电影,生动再现中国人在过这一传统节日时的生活场景。将节日和习俗的由来通过最真切的场景展现出来,这样学习者就可同时在感性和理性上对这一节日有深刻的认识。又比如,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给同学们听一些有关中国古诗词朗诵的音频,一来可以帮助他们矫正自己的汉字发音,而来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汉语言文化气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我们要将课堂上的教学延伸到课外,在课堂之外组织一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接触和领悟汉文化的机会,丰富他们的课外文化生活。比如,在上课之余教师可以邀请外国学生到家来坐坐。让他们可以有机会见到门上倒贴的“福”字、门楹边贴着的大红对联,还可以给他们看看中国传统的剪纸,或者是家里作为装饰品挂着的“大红灯笼”等等。这些极具中国文化的物品会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可能会问“这是什么?”、“这在中国文化里有什么意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时候我们的汉语教师便可耐心地将这些元素背后隐含的中国文化意义讲给同学们听。还可以邀请外国学生们来家里做做客吃吃饭。在向同学们展示中国菜烹饪技术的同时,不妨跟他们讲讲中国的饮食文化,告诉他们即便是中国的菜名,其实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这一种课堂外的文化传播会极大丰富我们原有的单一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随之增加。除此之外汉语言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汉语演讲、汉语言文化知识讲座之类的活动,还可让同学们在课外编排模拟汉文化习俗的情景剧表演,例如熟人间见面称呼方式与打招呼等。

小结

全球范围的“汉语热”持续升温,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把握好这一重要契机,让我们的汉语言汉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海外的孔子学院,以其一定的规模和独特的优势成为了众多传播形式中的“主力军”,但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事物,其自身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完善。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丰富发展,在我们以海外孔子学院为基点,向世界传播和展示我们自己文化的同时,牢牢把握住“跨文化”这一认知观是十分必要的。对异质文化我们要表示尊重和理解,这既是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应该遵守的准则,又是我们在众多的文化背景下,保持自身继续前行和发展的动力。

[1] 杜 鑫.试析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J].新闻世界,2011,(8):29-32..

[2] 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8.

[3] 杜有黄白(Do Huu Hoang Bach).对外汉语跨文化的教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

[4] 刘 亚.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融入研究——以孟加拉课堂实践为例[D] .云南大学,2010.

[5] 冯 婷.文化元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6] 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98.

[7] 李 枫.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36-38.

A Study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A case study of Overseas Confucius Institutes

XIA Ri-guang, GUO Y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14, Hunan, China)

As enthusiasm in learning Chinese increases in recent years, the career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CFL) has caught more attention than ever. The aim of TCFL is not only to teach foreigners to speak Chinese, but also to exhibit and spread our Chinese culture. This thesi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 will use the overseas Confucius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its teachers and classes, hoping that could contribute a little to the career of TCFL.

cross-cultur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of TCFL

H195

A

1673-9272(2012)02-0149-05

2012-02-09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非洲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编号:11YJA880122 ) 。

夏日光(1954-),男,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

[本文编校:杨 灿]

猜你喜欢
汉语言跨文化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