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致死因素对植物抗逆剂油松蘸浆造林效果的影响

2012-01-22 06:41韩崇选张浩党齐域王培新孟惠荣张芳宝
中国森林病虫 2012年5期
关键词:鼢鼠宝塔致死率

韩崇选,张浩,党齐域,王培新,孟惠荣,张芳宝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咸阳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陕西咸阳 712000;3.陕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陕西西安 710082;4.延安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陕西延安 716000;5.陕西省咸阳市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影响造林成活的因素繁杂,涉及造林的各个环节,包括苗木质量和规格、整地方式和造林方法、气候因素和水土流失、野生动物危害和人为经济活动等多方面。其中,干旱和野生动物危害,尤其是鼠(兔)危害是影响我国北方造林存活率的关键[1-2]。如何实现鼠(兔)害预防与抗旱造林的有机结合,做到从造林源头预防害鼠(兔)的发生是人们探寻的理想目标[3-5]。利用抗逆剂对苗木处理是人们寻求突破的热点[6-14]。合理评价植物抗逆剂在造林中的作用,使其功能最大化,是科学使用抗逆剂的前提[15-18]。我们以多效抗旱驱鼠剂(RPA)为参考,采用蘸浆造林方法研究了不同地区纳米型植物抗逆剂(NPA)蘸浆造林后油松的抗旱能力和鼠(兔)害发生情况,分析了蘸浆处理后干旱、鼢鼠、草兔和其它因素对油松致死作用的变化规律,定量探讨了各种致死因素对林木存活率的影响程度,探寻评价NPA蘸浆造林整体效果的合理参数,为有效使用植物抗逆剂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2008年7月通过踏查,确定以陕西省榆林米脂、延安宝塔和宝鸡麟游黄土高原3种典型立地为试验区。试验区年均降水量依次为483.4,549.9,640.4 mm;年均温度为7.8,9.4,9.2℃;海拔分别为1 250~1 580,895~1 035,1 350~1 520 m。米脂土壤为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山地棕褐土和栗钙土,水土流失严重。宝塔土壤为垆土、黑垆土和黄绵土等,麟游为垆土和森林黄土性黄土。主要造林树种有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柠条 Caragana intermedia、山桃 Prinsepia uniflora、山杏 Prunus armeniaca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等。试验区内农林交错分布,牛羊危害比较严重,为鼢鼠Myospalax spp.和草兔Lepus capensis的重发区。

2009年4月,分别在3个试验点,用纳米型植物抗逆剂(NPA)和多效抗旱驱鼠剂(RPA)150倍水溶液兑成泥浆,对2年生油松苗蘸浆处理后造林,面积3/15 hm2。各设3次重复,设纯水泥浆为对照。造林后,于2009年4月、10月和2011年10月,按干旱致死(干枯)、鼢鼠致死、兔害致死(地面害鼠)和其它致死(践踏、碾压、水土掩埋等)因素调查各处理苗木死亡情况,调查数据分类整理,利用3次重复值计算标准误差,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差异,评价2种药剂对苗木存活率的影响。同时利用各因子对林木致死贡献率(Lethality contribution rate)定量分析各因子对林木保存率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用各致死因子贡献率进行最近相邻法聚类分析(表1,图1),可将药剂处理和对照各重复分为3类。即,定植3 a的对照为一类(图1中3CK),定植当年的对照为一类(图1中1CK),NPA和RPA处理归为一类。同时将各种致死因素分2大类,第1类为鼢鼠和草兔因子。贡献率变化规律相近,资料可合并讨论。第2类是其它因素和干旱因素。其中,其它因素距离较远,不同地区贡献率差异较大,应该单独分析;干旱因子贡献率距离相对较小,可合并分析。

2.1 对照区各种因素对油松的致死作用 米脂、宝塔和麟游试验点对照区定植当年油松总死亡率均值为45.4%(41.1% ~47.9%),地区差异不显著(F=1.552,P=0.286);定植3 a宝塔点对照区的总死亡率最高,米脂点最低,均值为81.8%(77.4% ~86.2%),地区间总体差异不显著,其中米脂与宝塔差异显著(P=0.028)。详见表1。

干旱是油松致死的首要因素。3个对照区定植当年的干旱贡献率均值为86.5%,地区差异不显著(F=1.079,P=0.398);定植3 a的干旱贡献率从北向南依次升高,均值为71.3%(65.5% ~73.7%),地区差异极显著(F=22.584,P=0.002)。

鼢鼠危害是油松致死的第2大因素。3个对照区定植当年的鼢鼠致死贡献率均值为11.1%,地区差异不显著。定植3 a的鼢鼠致死贡献率从北向南依次升高,均值为18.2%(12.1% ~22.5%),地区间整体差异极显著(F=26.734,P=0.001),而宝塔和麟游点差异不显著(P=0.058)。

图1 油松致死因素最近相邻法树状图

表1 各种致死因素对油松试验效果的贡献

草兔危害是致死油松的第3大因素。定植当年草兔危害相对较轻,地区差异不显著,均值为1.0%;定植3 a草兔的致死贡献率较大,从北向南依次提高,均值为9.3%(7.55% ~10.7%),地区间整体差异显著(F=6.895,P=0.028),其中,米脂与宝塔、宝塔与麟游间差异不显著。

其它因素对油松致死作用相对较轻。定植当年麟游其它因素贡献率最高,宝塔最低,均值为1.4%,地区差异不显著;定植3 a米脂最高,宝塔最低,均值为1.2%(0.5% ~1.6%),地区间整体差异显著(F=5.154,P=0.050)。

2.2 NPA蘸浆处理区各因素致死作用的变化NPA蘸浆造林后,油松的总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米脂、宝塔和麟游NPA处理区油松总死亡率依次降低。综合预防效果依次提高,均值为83.1%(80.2% ~86.9%),地区整体差异显著(F=6.533,P=0.031),其中米脂与宝塔差异不显著,米脂、宝塔与麟游差异显著(P=0.012,P=0.049)。

定植当年油松总死亡率为12.6%(9.8%~15.0%),地区整体差异显著(F=7.591,P=0.023),其中,米脂与宝塔、宝塔与麟游差异不显著,米脂与麟游差异极显著(P=0.008);定植3 a油松总死亡率为13.8%(10.7% ~15.3%),地区整体差异显著(F=6.914,P=0.028),其中米脂与宝塔无差异(P=1.000),米脂、宝塔与麟游差异显著(P=0.018)。

2.2.1 干旱致死作用 在NPA处理区干旱对油松致死率比对照显著降低,从北向南递减;而致死贡献率比对照显著提高,从北向南递增;NPA预防干旱的效果从北向南依次提高(表1,图2)。

定植当年干旱致死率为11.9%(9.2%~14.3%)。地区间整体差异显著(F=7.268,P=0.025),其中,米脂与宝塔、宝塔与麟游差异不显著,米脂与麟游差异极显著(P=0.009)。致死率比对照降低27.4%(26.2% ~29.2%),差异极显著(F=188.272,P=0)。干旱对油松致死贡献率为94.9%(94.2% ~95.5%),地区差异不显著(F=0.356,P=0.714);比 对 照 高 8.3%(6.9% ~9.8%),差异极显著(F=86.309,P=0)。NPA 预防效果为94.2%(92.6% ~96.8%),地区差异不显著(表1,图 2)。

定植3 a的干旱致死率为12.5%(9.7%~14.4%),地区整体差异显著(F=6.715,P=0.029),其中,米脂与宝塔差异不显著,米脂、宝塔与麟游差异显著(P=0.013,P=0.036)。致死率比对照降低45.8%(44.0% ~47.7%),差异极显著(F=578.904,P=0)。干旱致死贡献率为90.6%(87.1% ~94.2%),地区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差19.3%,差异极显著(F=64.893,P=0)。NPA 预防效果78.6%(76.0% ~81.7%),地区差异不显著(表1,图2)。

图2 NPA对干旱致死作用的影响

2.2.2 鼢鼠致死作用 在NPA处理区定植当年鼢鼠对油松的致死率很低,仅为0.1%(0~0.2%),地区差异不显著;比对照降低了4.9%(4.4% ~5.7%),差异极显著(F=283.570,P=0)。致死贡献率为0.6%(0~1.7%),地区差异不显著;比对照下降10.5%(8.7% ~11.9%),差异极显著(F=213.095,P=0)。NPA对鼢鼠的预防效果98.4%(95.3% ~100%),地区差异不显著(表1,图3)。

定植3 a鼢鼠对油松的致死率为0.4%(0.1%~1.0%),地区差异极显著(F=11.679,P=0.009);比对照下降14.5%(9.8% ~18.1%),差异极显著(F=118.938,P=0)。鼢鼠对油松死亡的贡献率为3.1%(0.7% ~6.4%),地区差异极显著(F=10.891,P=0.010);比对照减少 15.1%(12.1% ~20.4%),差异极显著(F=71.411,P=0)。NPA对鼢鼠的预防效果为97.1%(94.0% ~98.8%),地区整体差异显著(F=6.474,P=0.032),其中米脂和麟游差异不显著(表1,图3)。

2.2.3 草兔致死作用 NPA试验区定植当年没有发现草兔致死的油松。对照地草兔对油松致死率均值为0.4%(0.3% ~0.6%),地区差异不显著,而与NPA处理区差异极显著(F=31.366,P=0);NPA对草兔致死预防效果100%(表1)。

定植3 a宝塔NPA处理区的草兔对油松致死率相对较高,米脂处理区没有兔害发生,均值为0.2%(0~0.6%),地区整体差异不显著;致死率比对照降低7.4%(6.1% ~8.6%),差异极显著(F=276.384,P=0)。宝塔草兔对油松致死贡献率最高,均值为1.5%(0~3.5%),地区整体差异不显著;比对照贡献率低7.8%(5.9% ~9.5%),差异极显著(F=84.469,P=0)。NPA对草兔的预防效果97.2%(92.8% ~100%),地区整体差异不显著。

图3 NPA对鼢鼠致死作用的影响

2.2.4 其它因素致死作用 其它致死因素对油松的致死作用以米脂最高,宝塔最低;其致死贡献率比对照增强,超过了鼢鼠和草兔对林木的致死作用。发生具有随机性,与使用药剂关系不明显。对鼢鼠和草兔对油松致死作用影响较大,数据分析必须去除其干扰(表1)。

定植当年其它因素对油松的致死率为0.6%(0.4% ~0.7%),地区差异不显著;比对照降低了0.04%,差异不显著。其致死贡献率为4.2%(3.5% ~4.5%),地区差异不显著;比对照高1.5%(-1.3% ~3.1%),差异不显著;比鼢鼠高3.6%(1.9% ~4.5%),比草兔高4.2%(3.5% ~4.5%),差异极显著(F=22.977,F=40.306,P=0;表1)。

定植3 a其它因素对油松的致死率为0.6%(0.4% ~0.8%),地区差异不显著;比对照低0.3%(0~0.4%),差异不显著。其对油松致死贡献率为3.3%(3.0% ~5.1%),地区差异不显著;比对照高2.1%(0.3% ~3.5%),差异显著(F=6.600,P=0.021);比鼢鼠对油松致死贡献率高1.9%(-0.8% ~4.4%),比草兔高 3.0%(1.5% ~4.8%),但差异不显著(表1)。

2.3 RPA和NPA处理区各因素致死作用的差异

RPA蘸浆造林后,油松总死亡率比对照也大幅度降低,综合预防效果从北向南依次增强。其中麟游总死亡率最低,米脂和宝塔基本一致。定植当年油松的总死亡率为18.7%(15.4% ~20.4%),地区差异不显著;RPA总体预防效果为58.5%(56.7%~60.8%),地区差异不显著,比 NPA低 13.8%(10.8% ~15.8%),差异极显著(F=22.439,P=0)。定植3 a的油松总死亡率为22.0%(20.8% ~22.9%),地区差异也不显著;综合预防效果为73.1%(71.3% ~74.4%),地区差异也不显著;比NPA低10%,差异极显著(F=42.499,P=0)。

2.3.1 干旱致死作用 定植当年RPA处理区定植当年米脂和宝塔干旱对油松致死率较高,均值为17.9%(14.8% ~19.4%),地区差异不显著;比对照低21.5%(20.7% ~22.0%),比NPA处理区高5.9%(5.0% ~7.2%),差异均极显著(F=104.704,F=17.826;P=0,P=0.001)。干旱致死贡献率为95.6%(95.1% ~96.1%),地区差异不显著;比对照增加了9.2%(7.6% ~10.3%),差异极显著(F=137.215,P=0);比NPA处理区高0.7%(0.3% ~1.3%),差异不显著。预防效果从北向南依次提高,平均54.0%(52.9% ~55.9%),地区差异不显著;比 NPA处理低 15.6%(12.3% ~17.3%),差异极显著(F=19.480,P=0;表 1)。

定植3 a的RPA处理区干旱致死率平均19.3%(18.1% ~20.2%),地区差异不显著;比对照降低了39.0%(35.6% ~40.8%),比NPA处理区高6.8%(5.1% ~8.4%),差异均极显著(F=470.374,P=0;F=41.814,P=0)。干旱致死贡献率为87.9%(87.3% ~88.4%),地区差异不显著;比对照高13.3%(10.3% ~21.8%),差异极显著(F=61.390,P=0);比 NPA处理区低 2.7%(-1.3% ~6.2%),差异不显著。对干旱的预防效果从北向南依次降低,平均66.7%(65.7% ~67.5%),地区差异不显著;比NPA处理区低11.9%(8.5%~16.0%),差异极显著(F=45.256,P=0)。

2.3.2 鼢鼠致死作用 RPA处理区宝塔鼢鼠对油松致死率较高,米脂较低。定植当年致死率为0.2%(0~0.4%),地区整体差异显著(F=6.409,P=0.032),其中,米脂与麟游差异不显著;比对照降低4.8%(4.3% ~5.7%),差异极显著(F=258.347,P=0);比 NPA 提高0.1%(0 ~0.2%),差异不显著。宝塔的致死贡献率较高,米脂鼢鼠致死作用消失,贡献率平均0.9%(0~2.1%)。地区整体差异显著(F=7.104,P=0.026),其中,米脂与麟游差异不显著;鼢死致死贡献率比对照降低10.2%(8.3% ~11.9%),差异极显著(F=196.481,P=0);比NPA处理提高0.4%(0~0.6%),差异极不显著(F=454,P=0.510)。对鼢鼠预防效果宝塔的相对较低,均值为96.3%(91.1% ~100%),地区整体差异显著(F=9.918,P=0.013),其中,米脂与宝塔差异极显著(P=0.005),米脂与麟游差异不显著;比NPA处理降低了2.1%(2.1% ~4.2%),差异不显著(表1)。

定植3 a的鼢鼠对油松致死率为1.2%(0.9%~1.6%),地区差异不显著;比对照降低13.8%(9.0% ~17.2%),差异极显著(F=107.050,P=0);比NPA处理提高0.7%(0.6% ~0.9%),差异极显著(F=11.120,P=0.004)。致死贡献率均值为5.3%(4.0% ~6.7%),宝塔比米脂低,地区差异不显著;比对照降低了12.9%(8.8% ~17.2%),差异极显著(F=62.269,P=0);比 NPA处理提高1.3%(0.3% ~3.2%),差异不显著。预防效果为91.7%(90.6% ~93.9%),地区差异不显著;比NPA处理低5.4%(3.4% ~7.8%),差异极显著(F=11.748,P=0;表1,图4)。

图4 NPA和RPA对鼢鼠致死作用的影响

2.3.3 草兔致死作用 RPA和NPA处理区定植当年草兔对油松致死率均为0,比对照降低了0.4%(0.3% ~0.6%),差异极显著(F=31.366,P=0)。草兔对油松的致死贡献率比对照降低1%(0.7%~1.4%),差异极显著(F=27.622,P=0),这2种药剂对草兔的预防效果均为100%,无差异(表1)。

定值3 a的RPA处理区草兔对油松致死率为0.6%(0~1%),地区间无差异;比对照区降低7.1%(5.6% ~8.1%),差异极显著(F=272.828,P=0);比 NPA高 0.3%(0~0.6%),差异显著(F=5.197,P=0.037)。草兔对油松致死贡献率各地差异不大,均值为2.5%(2.4% ~2.6%);比对照降低6.8%(5.4% ~8.1%),差异极显著(F=112.909,P=0);比 NPA 高1%(-1.1% ~2.5%),差异不显著。预防效果为91.7%(90.6% ~93.9%),地区差异不显著(F=1.070,P=0.400);比NPA低5.4%(3.4% ~7.9%),差异极显著(F=14.463,P=0.002)。

2.3.4 其它因素致死作用 RPA处理区其它因素对定植当年油松致死率为0.6%(0.6% ~0.8%),地区差异不显著;比对照高0.04%(-0.1% ~0.1%),差异不显著;比NPA高0.1%(0~0.1%),差异显著(F=6.546,P=0.021)。对油松致死贡献率均值为3.5%(2.7% ~3.9%),地区差异不显著;比对照高2.1%(1.8% ~2.5%),差异极显著(F=16.814,P=0.001);比 NPA 低 1.1%(0.8% ~1.9%),差异不显著;比鼢鼠高 2.6%(0.7% ~3.9%),差异极显著(F=21.463,P=0);比草兔高3.5%(2.7% ~3.9%),差异极显著(F=60.301,P=0;表 1)。

RPA处理区定植3 a其它因素对林木致死率为0.9%(0.6% ~1.2%),地区差异显著(F=5.592,P=0.043);与对照(-0.1% ~0.1%)无差异;比NPA高0.3%(0.1% ~0.4%),差异极显著(F=18.128,P=0.001)。其它因素对林木致死贡献率宝塔较低,米脂较高,均值为 4.3%(2.5% ~5.5%),地区整体差异显著(F=5.182,P=0.048);比对照高3.1%(1.9% ~3.9%),差异极显著(F=25.522,P=0);比NPA处理区低0.5%(-0.4% ~1.4%),差异不显著;比鼢鼠低1.1%(-1.5% ~4.3%),差异不显著;比草兔高 1.8%(0.1% ~3.0%),差异显著(F=5.998,P=0.026;表 1)。

3 结果与讨论

由于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形地貌、土壤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我国干旱频发和鼠(兔)猖獗的主要生态脆弱地区,使得各地造林后林木成活率和生长特性变化较大,加之药剂蘸浆造林后,耕作强度降低,栖息地相对稳定,导致有害生物种群密度上升,危害加剧,进而引起林分组成和植被结构的变化[19-28]。导致黄土高原油松幼树死亡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干旱、鼢鼠咬根、草兔剪株和其它危害(人为活动与水土流失)等。

3.1 林木致死因素 定植当年从米脂到麟游油松总死亡率依次递减,均值为45.4%。干旱、鼢鼠、草兔和其它因素对油松致死贡献率分别为86.5%,11.1%,1.0%,和1.4% ~0.3%。定植3 a油松的总死亡率为81.8%,各因子的贡献率依次为71.3%,18.2%,9.3%,和1.2%。其中,干旱和鼢鼠致死贡献率地区差异极显著,草兔和其它因子致死贡献率地区间差异显著。

3.2 药剂蘸浆与各因素致死作用关系 定植当年NPA和RPA处理区的油松总死亡率为12.6%和18.7%。总体预防效果为72.3%和58.5%,两者相差13.8%,差异显著。定植3 a的总死亡率为13.8%和22.0%。总体预防效果为83.1%和73.1%,两者相差10%,差异显著。说明在有效年份内运用NPA和RPA蘸浆造林均能显著降低造林死亡率,NPA总体预防效果好于RPA。造成各因子对油松致死贡献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药剂对各种因素的控制程度差异。控制程度高,其致死贡献率相对下降;控制程度低,其致死贡献率相对上升。

3.2.1 干旱 NPA和RPA药剂处理区定植当年干旱对油松致死率为11.9%和17.9%,差异极显著。干旱致死贡献率为94.9%和95.6%,比对照增加8.3%和9.2%。预防效果69.6%和54.0%,差异极显著。定植3 a的干旱致死率为12.5%和19.3%,相差6.8%。干旱致死贡献率为90.6%和87.9%,比对照提高了19.3%和13.3%(P=0)。预防效果为78.6%和66.7%,相差11.9%(P=0)。两种药剂均具有预防干旱致死的作用,但相对于其他因素对干旱控制程度较低,预防效果NPA优于RPA。

3.2.2 鼢鼠 NPA和RPA药剂处理区鼢鼠对油松的致死作用较弱。其中,定植当年鼢鼠致死率为0.1%和0.2%,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分别降低了4.9%和4.8%。定植3 a的致死率为0.4%和1.2%,药剂间差异也极显著,比对照降低14.5%和13.8%,差异极显著。鼢鼠致死贡献率比对照显著降低,差异均极显著。其中,定植当年的为0.6%和0.9%,比对照消减了10.5%和10.2%;定植3 a的为3.1%和5.3%,比对照降低了14.5%和13.8%。定植当年的预防效果为98.4%和96.3%,药剂间差异不显著;定植3 a的预防效果为97.1%和91.7%,NPA比RPA高5.4%,差异极显著。可见两药剂对鼢鼠控制程度较强,在较长时间内NPA对鼢鼠的防治效果更优。

3.2.3 草兔 定植当年药剂处理区没有发现草兔危害致死的油松,预防效果100%。定植3 a在NPA和RPA处理区草兔对油松的致死率分别为0.2%和0.6%,比对照降低了7.4%和7.1%,差异十分明显,药剂间差异也达显著水平。草兔对油松致死贡献率为7.8%和2.5%,比对照降低了7.8%和6.8%,差异极显著。预防效果为97.2%和91.7%,药剂间差异极显著。两药剂对草兔控制程度很强,一定时期后预防效果NPA优于RPA。

3.2.4 其它因素 NPA和RPA药剂处理区,定植当年其它因素对油松的致死率分别为0.4%~0.7%和0.6% ~0.8%。其中,NPA处理区比对照降低了0.04%,RPA增加了0.04%,差异均不显著;药剂间相差0.1%,差异显著。定植3 a其它因素对油松的致死率为0.6%和0.9%。其中,NPA处理区比对照降低了0.3%,而RPA与对照无差异;药剂间相差0.3%,差异极显著。其他因素致死作用比对照增强,超过了鼢鼠和草兔对林木的致死贡献率。定植当年致死贡献率分别为4.2%和3.5%,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5%和2.1%;比鼢鼠分别高3.6%和2.6%,比草兔分别高4.2%和3.5%,差异均极显著。定植3 a的致死贡献率为3.3%和4.3%,比对照高2.1%和3.1%;比草兔高3.0%和1.8%,差异显著;NPA处理区其他因素致死贡献率比鼢鼠高3.0%,RPA低1.1%,差异均不显著。说明:人为活动和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油松的死亡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地域性,受药剂处理的影响相对较小。

其它因素危害类型往往很难判定归类,容易引起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混淆。其中,对鼢鼠和草兔试验结果影响很大,数据采集时必须认真甄别,分类记载;数据分析时要分项进行,尽量消除其它因素致死作用对试验结果的干扰。

[1] 韩崇选,李金钢,杨学军,等.中国农林啮齿动物与科学管理[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97-234.

[2] 韩崇选.农林啮齿动物灾害环境修复与安全诊断[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61-382.

[3] 韩崇选,杨学军,王明春,等.林区鼢鼠的综合管理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17(3):53 -57.

[4] 韩崇选,杨林.鼠类的危害与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1):49 -52.

[5] 韩崇选,杨学军,王明春,等.鼠类危害的环境生态修复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20(4):124 -128.

[6] 韩崇选,杨学军,胡忠朗,等.多效抗旱驱鼠剂的苗木处理方法与效果[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1,16(4):41 -45.

[7] 杨学军,王显车,吴凤霞,等.多效抗旱驱鼠剂(RPA)的研制与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4):37-40.

[8] 韩崇选,杨学军,王明春,等.多效抗旱驱鼠剂的抗旱促长作用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2,22(5):1150 -1157.

[9] 韩崇选,杨学军,王明春,等.多效抗旱驱鼠剂的抗旱促长作用机理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4):96 -99.

[10] Miah MD,Rehman ML,Ahsan MF.Assessment of crop damage by wildlife in Chunati Wilklife Sanctuary[J].Balgladesh Tigerpaper,2001,28(4):22 -28.

[11] Kimball BA,Nolte DL,Perry KB,et al..Hydrolyzed casein reduces browsing of trees and shrubs by white tailed deer[J].Hort Science,2005,40(6):1810 -1814.

[12] Avery ML,Tillman EA,Laukert CC.Evaluation of chemical repellents for reducing crop damage by Dickcissels in Venezuel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st Management,2001,47(4):311-314.

[13] Johnston JJ,DA Goldade,RB Chipman.Capsaicin migration through maple sap collection tubing[J].Crop Protection,2002,21:1109-1112.

[14] Kidd H.Wildlife management in Australia[J].Pesticide outlook,2002,13(6):249.

[15] 杨静莉,张春美,李继光,等.兔害防治措施及评价[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3):30 -32.

[16] K N Ninan,Jyothis Sathyapalan.The exonomic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a study of a coffee growing region in the Western Ghats of India[J].Ecological Econ,2005,55(1):61 - 72.

[17] Clark RG,Boutin C,Jobin B,et al.Living on the edge field boundary habitats,biodiversity and agriculture[M]//Tomas.Field boundary habitats and disease management.Canadian Weed Science Society,Sainte-Anne-Bellevue,Quebec,2005:113 -133.

[18] 杨学军,韩崇选,王明春,等.多效抗旱驱鼠剂在飞播造林中的应用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2,15(5):609 -613.

[19] 王晗生.干旱条件下人工幼林自然化经营的生长效果[J].中国水土保持,2011(1):46-48.

[20] 韩崇选,吕复扬,卜书海,等.陕西林区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99 -104.

[21] 韩崇选,张刚龙,王明春,等.黄土高原次生林改造林地鼢鼠与林木关系动态分析[J].林业科学,2007,43(8):71 -78.

[22] 韩崇选,崔迅,张刚龙,等.林地鼢鼠发生规律与林分郁闭度的模型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5):94 -100.

[23] 辛晓辉,董晓波,杨泽春,等.黄土高原次改林地林下植被与鼢鼠种群结构的关系[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3):118-125.

[24] 郎杏茹,王培新,韩崇选,等.黄土高原次改林地林下植物与鼢鼠繁殖的关系[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6):78 -84.

[25] 崔迅,韩崇选,王明春,等.黄土高原次生林改造林地鼢鼠发生规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1):96 -101.

[26] 韩崇选,张放,李惠萍,等.退耕还林不同整地方式油松林地鼢鼠种群动态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4):120-126.

[27] 韩崇选,辛晓辉,张放,等.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对鼢鼠危害的抗性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1):116 -121.

[28] 徐佳佳,张建军,王清玉,等.油松和侧柏的光合蒸腾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7):15 -18.

猜你喜欢
鼢鼠宝塔致死率
红船开新宇,宝塔耀中华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the zokor genus Eospalax(Mammalia, Rodentia, Spalacidae) inferred from wholegenome analyses,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endemic to Hengduan Mountains
低毒高效空仓烟雾杀虫技术应用探究
正宁县中华鼢鼠的为害及有效防治措施
台湾致死率升至5.2%
中华鼢鼠的防治方法
小陇山林区鼢鼠防治研究
月圆之夜车祸致死率高
文化宝塔 魅力绽放
是谁找回了玲珑宝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