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蝶窦病变的鼻内镜治疗

2012-01-24 02:31李蔚
中外医疗 2012年2期
关键词:蝶窦鼻甲鼻中隔

李蔚

(南充市嘉陵区李渡中心卫生院耳鼻喉科 四川南充 637000)

孤立性蝶窦病变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病变。因蝶窦位置深而隐蔽,且解剖复杂,同时孤立性蝶窦病变早期在临床上常无明显、特异的临床表现,依靠常规的前鼻镜检查很难作出明确的诊断。近年来,随着CT以及MRI技术的发展和鼻内窥镜手术的广泛应用,孤立性蝶窦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将我院2005年至2010年收治的12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孤立性蝶窦病变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35.6岁)。病程2个月~3年不等。其中:孤立性蝶窦炎症5例,真菌感染5例,囊肿2例。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临床表现:头痛12例,脓涕6例,血涕3例,视力下降1例,眼部不适3例。所有病例均行CT和(或)MRI检查。病例诊断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

1.2 手术方法

12例患者均在局麻下进行。插入0°或30°内窥镜,先后找到中鼻甲、上鼻甲及其后端的蝶窦开口,使用小刮匙或小吸引管自蝶窦口插入,向内、向后扩大蝶窦开口。对其中3例不易找到蝶窦开口者,则从后鼻孔前上方1~1.5cm近鼻中隔后上方处,打开蝶窦前壁,清理病变组织。因影响术野而切除中鼻甲后端者2例。术后创腔填用地塞米松红霉素凡士林纱条,全身应用抗生素。24~48h后抽出术腔填塞物。术后第5开始以生理盐水行窦腔冲洗,术后1周鼻腔喷用雷诺考特等喷剂。以后每2~4周行鼻内镜清理,直到术腔完全上皮化。

2 结果

12例患者术后随访6~70个月,术后临床症状逐步消失,除一例因窦口封闭再次行手术外,均无复发。复查CT亦正常,无手术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孤立性蝶窦病变早期无特殊表现,最主要症状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头痛。与Lawson等[1]报告相似。本研究中头痛为唯一症状者4例。同时,由于蝶窦与视神经、眼眶内壁后部、颅底等毗邻关系密切,病变可刺激眶上神经和视神经而出现眼部症状。本组中,眼部不适3例;视力下降1例。鼻窦CT扫描能清楚显示蝶窦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评估病变性质。本组病例术前CT和术后诊断符合率为91.6%。同时,鼻窦CT扫描还能清楚显示蝶窦的毗邻关系及有无解剖变异。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准确性、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均有指导意义。术前应尽可能同时做冠状位和水平位扫描,以更准确了解病变及解剖情况。

鼻内镜手术在治疗蝶窦病变时有其明显的优越性。如手术进路直接,视野清晰,能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安全、损伤小,出血少等优点。本组12例均在局麻下进行手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无并发症出现。手术的关键在于寻找蝶窦自然开口。蝶窦开口通常位于上鼻甲后端与鼻中隔之间的狭窄间隙内。上鼻甲后端可作为寻找蝶窦自然开口的标志。若上鼻甲标志不清楚,可以中鼻甲后端、后鼻孔缘等为标志:若中鼻甲较大,影响术野,则应切除中鼻甲。如无法找到蝶窦开口,则先开放后筛到蝶窦前壁,遵循近中线原则,用凿子做蝶窦前壁开窗或直接在正对中鼻甲后缘与鼻中隔之间,蝶窦前壁开窗[2]。扩大蝶窦开口时应向后、向内。向前、向外侧扩大时应该格外小心,避免并发脑脊液漏和视神经、颅内动脉损伤。在蝶窦内操作时,手术器械不可盲目向外侧动作,更不可强行撕拉组织。

[1]Lawson A,Reino AJ.Isolated sphenoid sinus disease:An analysis of 132cases[J].Laryngscope,1997,107:1590~1595.

[2]刘晓涛,娄卫华.鼻内镜下治疗蝶窦囊肿12例[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7):743~745.

猜你喜欢
蝶窦鼻甲鼻中隔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鼻内镜下两种中鼻甲处理模式的对比观察
右蝶窦脉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孤立性蝶窦病变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两种鼻腔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性探究
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下鼻甲粘膜下切除术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对比
鼻内镜在孤立性蝶窦霉菌病诊疗中的应用
鼻内镜下经上鼻道—筛窦联合入路蝶窦开放术临床体会
238例鼻中隔偏曲手术的切口选择
鼻内镜手术中病变中鼻甲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