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2012-01-25 00:04李树欣王静静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7期
关键词:利水黄芪肾病

李树欣 刘 静 王静静

(山东省安丘市中医院,262100)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09~2011年门诊及住院2型和1型糖尿病病人160例,年龄30~67岁,平均年龄51.6岁;病程4~8年。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及Mogensen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第3期,尿白蛋白排泄率20~200μg/min,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肾病及其他严重合并症、显性蛋白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男40例,女40例。对照组男39例,女4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基本药物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在5~7mmol/L,餐后血糖8~9mmol/L。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日1剂,共用3周。中药处方如下:人参10g,黄芪30g,生地黄30g,山茱萸13g,茯苓15g,牡丹皮13g,泽泻12g,炒白术13g,白芍12g,山药15g,当归15g,甘草10g,丹参30g,川芎15g。血压高加炒杜仲13g;水肿明显、便秘加大黄6~10g。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尿白蛋白排泄量(UAE)降至正常(<20μg/min);有效:UAE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无效:UAE无下降或上升。

结果:治疗组显效40例,有效3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6.3%;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22例,无效39例,总有效率51.3%。两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病人每年大幅度增加,2012年1月9日,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公布了由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等机构于2010年联合开展的“中国慢病监测及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9.6%,全国约有成年糖尿病患者9700万人。其并发症严重降低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损害,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肾功能持续减退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至今尚无有效的措施阻止其发生发展,故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控制血糖为治疗糖尿病肾病最基本的措施,可以延缓肾病发展。中医学对糖尿病发病机理早有研究,中医辨为消渴病,其主要表现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表现为“三消”,主要病机为元气虚衰。糖尿病肾病发病早期病在肝肾,为气阴两虚,肾络瘀滞,渐至肝肾阴虚[1]。方中黄芪为君药,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现代研究证明,黄芪具增强及调节免疫功能、保护肾脏、调节血糖、抗病毒[2]、降低血液 黏稠度[3]作用;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养心安神、开心益智功效,《神农本草经》列人参为上品,称其功能“补五脏,安精神……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生地黄味甘苦,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使补而不致过热。有人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研究显示,地黄提取物地黄低聚糖能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4];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功效;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泽泻利水、渗湿、泄热、消肿;炒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山药性甘平,归肺脾肾经,能益气养阴、补益脾肺、补肾固精;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固脱;杜仲补肝肾,强筋骨;丹参、川芎活血化瘀;白芍养阴柔肝;大黄泄热通便导滞,尚能降糖;甘草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效。经观察后无明显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服药后轻微胃部不适,改为每日3次服用、浓煎或饭后服,症状缓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需注意血糖的长期有效控制以延缓蛋白尿复发。

[1]高彦斌,赵慧玲.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诊治.药品评价·糖尿病专辑,2009,6(12):481-482.

[2]杨金泉,何海波.黄芪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2):148-149.

[3]钟焕华.黄芪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18(2):96-98.

[4]曾艳,贾正平,张汝学,等,地黄寡糖在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上的降血糖作用及机制.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4):411-415.

猜你喜欢
利水黄芪肾病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预防肾病,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积极面对肾病,康复丰富人生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肾病防治莫入误区
黄芪是个宝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