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人体会

2012-01-25 00:04吴晓强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7期
关键词:牛蒡子心火肠胃

吴晓强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中川乡卫生院,730700)

痤疮的临床治疗方法十分丰富,中医药辨证论治该病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医者往往因个人修行和从师的学术影响,形成了各自的特点。现将自己在治疗痤疮方面的论治经验提供给同行以便交流,共同提高。

中医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此病多为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而发;过食辛辣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瘀痰凝滞肌肤而发。

中医理论指导来源

1.痤疮属于中医“疮疡”范畴。《内经》云:“诸疮痒痛,皆属于心火。”此“心火”笔者认为是痤疮之“火”,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为“胃火”,主要表现为肠胃湿热,舌诊可见舌苔黄腻;一为“心火”,心主血脉,邪热鼓动脉搏,伴见脉滑有力,舌质红,苔多不见黄腻,舌下络脉一般多见迂曲扩张。

2.王旭高在《外科证治秘要》提到:“诸疮痛痒,皆属心火,故外疡多火证,然每每兼风兼湿,若真正阴寒之证,百中仅二三耳。外疡以寒、热、虚、实四字为提纲,治法以温、清、攻、补四字为要。湿有阴阳之别,阳湿近于热,阴湿近于寒,故有湿热证、寒湿证。酷暑炎蒸,痈疽、丹毒、疮疡最多,以湿热时令也,易曰:水流湿,火就燥 ,唯燥不独病,多由火证之余,转而燥,燥必伤津,故治燥必以生津”。这对疮疡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作了较为具体的概括。

3.《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沉浮之间论》曰:“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于脾归于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若夫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及不暴喜暴怒,以颐神志,常欲四时均平,而无偏胜刚安,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说明脾胃升降失常,则会五脏六腑、四肢九窍都会发生各种病症。因此,痤疮的发病,脾胃自然首当其冲。

4.肺为“华盖”,最易受外邪侵犯,风热之邪易犯阳明,故可致病。肺主皮毛,肺与皮肤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肺具有宣发卫气和津液以营养皮肤的作用。皮肤的营养,当然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关,但依赖于肺气的宣发作用才能使养料到达体表皮肤。二是汗孔排泄有协助肺排泄废物的作用。汗孔为汗腺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的一端,其排泄汗液,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同时也排出部分代谢产物。从部位辨证上看,皮疹发于皮肤之上,好发于面部、前胸后背,所以就离不开对肺脏论治。皮疹所在部位与相关脏腑关系,主要根据部位可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关系密切。

5.世无无源之水,也无无源之火。热气上腾乃釜底薪多火高,釜无焰高火旺,也就谈不上有热气可腾。皮肤病种类繁多,但从发病机制而言,不外乎四种情况:一是六淫外邪,二是劳倦所伤,三是饮食失常,四是情志不遂。四者皆与脾胃有关。《医权初编》云:“上知脾胃实,诸病皆实,脾胃虚,诸病皆虚,此医家之大关也。”简单形象一点说,发于皮肤上的炎性丘疹、脓头等热性皮疹,乃是肠胃湿热向上熏蒸于皮肤形成的。没有肠胃之火就形不成发于肤表的热性皮疹,这也是痤疮发病的主要病机。但临床上,往往患者多有风热袭肺的表证伴发,或肠胃湿热上蒸咽喉,引起咽部不适。至于阴虚之火所致痤疮,是比较少的,多见于肝肾亏虚型,以六味地黄汤配以银翘散加减,而单纯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效并不佳。

辨证论治

1.基本用方:银翘散。金银花解一切疮疡疔疮肿毒;连翘乃“疮家圣药”入心肺二经,长于清心火、散上焦风热、清热解毒。芦根清透肺卫气分实热,胃热呕逆,清心利尿透疹;竹叶上清心火而解热,下通小便而利尿,吴塘谓其有“通窍清火”之功。此两味药解毒途径是经小便而解。桔梗辛散苦泄,宣开肺气,化痰利气,无论属寒属热皆可应用,排肺痈之脓痰,可宣开肺气而通二便,载药上行;牛蒡子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邪,内泄其毒,且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有“气杀医生草”之称。二者均可通利二便,利于邪气经大小便而解。荆芥长于发表散风,表寒表热皆可用之;淡豆豉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应用,既能透散外邪 ,又能宣散邪热。在此方中荆芥、防风就有开腠理,使邪经皮肤、汗孔而解的作用。牛蒡子、桔梗不但均有向上经皮毛、汗孔清泄其热的作用,二者同时兼有通利二便之功。芦根功善淡渗利湿而利尿,竹叶通窍清火。

2.望闻问切与用药关系。望诊重点是观察皮疹的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①皮疹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皮疹,指导中药性味的加减。如皮疹只见炎性丘疹者,就无须伍以消痈排脓之品;如伴有脓头者,就要酌加皂刺、白芷、穿山甲、天花粉、蒲公英等具有消散痈肿之味;病发夏天,脓头小而壁薄发亮者,可加白虎汤与六一散加减。丘疹根盘紧束,见肿势者,加大贝母以消其肿;如面部肿势明显加漏芦;有囊肿者,合五味消毒饮,加海藻、昆布、三棱、莪术等;炎症后色素沉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皮肤油腻者加虎杖、山楂、薏苡仁等。②皮疹的部位:疹出后背者,背属太阳,外感首犯太阳,故发于背者,加疏散风热药,如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桔梗之类;发于面部及前胸者,病属阳明,根据阳明经证或腑实证不同辨证加减。如苔红,无黄腻者,可加生地黄、元参、牡丹皮等。舌红,兼黄腻苔者,可配以黄连解毒汤加减。

问诊:问身有无燥热,身热必兼解散,防风、秦艽、荆芥皆可用。大便臭秽者,加黄连、黄芩、栀子等;便秘者可用大黄、胡麻仁、桃仁等。

切诊:一般多见于脉弦滑有力者多。白芷一般10g为宜,量大有一定副作用,临床注意观察。

3.常用药物剂量。金银花一般剂量在20~60g。对于炎性丘疹重者,量宜加大;连翘量一般不宜超过10g,量大容易产生副作用,临床注意总结。对于炎性重及有囊肿者,合五味消毒饮剂量宜大,均可加至20~30g。对于有血分热者,生地黄量宜在30g以上;牛蒡子、桔梗量可在10~15g以上,加大肺卫的宣透之力。

饮食禁忌

患者在患病期间应控制饮食。因辛辣刺激食物以及带有升发作用的食物易加重病情或使病情反复,应禁用或少用。含糖量高的食物以及油炸食品,因均易产生大量热能,而皮肤科疾病热证多见,故应在发病期间禁食。病情痊愈后要在一定程度上调节饮食,注意寒热,使脾胃调而肠胃和,百病不生。

猜你喜欢
牛蒡子心火肠胃
清肠胃多吃10种食物
牛蒡子粥 疏风清热
降心火不能单用“苦降”
牛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猪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请保护好我们的肠胃
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测定牛蒡子中8种重金属元素
牛蒡子炒制过程中脂肪油成分的变化
牛蒡子治习惯性便秘
劳宫穴断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