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技术措施:武汉市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2012-01-25 16:11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10期
关键词:畜禽养殖场设施

刘 黎 蔡 珣

(1.湖北省武汉市畜牧兽医局,武汉 430022,2.湖北省畜牧兽医局,武汉 430064)

自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并重,高度重视畜禽养殖场治污工作,并于2009年提出对畜禽养殖场污染实行综合治理,力争用3年时间使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达标排放。近3年来,武汉市农业(畜牧兽医)局会同市发改、财政、环保、能源等部门通力合作,强力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 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状

200 9年全市共有大中型畜禽养殖场242个。其中,由市政府给予治污政策扶持建有大中型沼气治污设施的畜禽养殖场80个,占畜禽养殖场总数的33%;采用三级沉淀处理污水但治污效果一般的畜禽养殖场118个,占畜禽养殖场总数的49%。通过3年的污染物治理工程,到2011年底,全市80个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治污工程的沼气发酵池容积达到26 000 m3,年可处理畜禽养殖粪便及污水约190万t;全市有9个畜禽养殖场采用了“畜禽→生物床(垫料吸附)→有机肥”模式。其中,生猪养殖场6个,肉鸭养殖场3个。

2 畜禽污染原因分析

2.1 畜禽养殖生产方式转变

近10年来,由于规模养殖得到大力发展,规模由小变大,经营方式由分散到集约,使粪尿和污水大量增加。传统的畜禽养殖业多依赖于农业,养殖场多设在远郊区。但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为了方便加工和销售畜产品,部分养殖场为方便运输将场址设在近郊,与居民点接近,其粪便和废水不治而弃,造成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2.2 畜禽养殖者环保意识的淡薄

为了带动地方地方经济,市政府鼓励扶持规模养殖,重视饲养规模和发展速度,对畜禽养殖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忽视了养殖场合理布局,治污配套设施的完善。与此同时,绝大多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消纳其生产的畜禽粪便,客观上形成了严重的农牧脱节,养殖形成一定规模后,容易出现畜禽场严重污染环境的状况。

2.3 有机肥料使用量大幅降低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肥料的生产量越来越大,而价格越来越低,运输、储藏、使用也都比较方便。相反,畜禽粪肥体积大,使用量也多,储运不便,利用成本相对较高,从而使得治理费用高,提高了粪肥的价格,结果造成积压,形成公害。据统计,全市每年使用化肥13.5万 t,亩均用量42.9 kg。

2.4 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

畜禽养殖生产中需大量使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金属等微量元素。在经济利益驱动、监管不严和科学知识的不足情况下,使滥用上述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畜产品的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一方面兽药的残留,通过人们摄食转移到人体内,影响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有害物质通过畜禽的排泄,造成土壤和水源污染。

2.5 养殖场的清粪工艺与环保不符

规模化养殖场废水与粪尿处理设施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主要清粪工艺是水冲式、水泡粪(自流式),排出的污水和粪尿混合在一起,给后处理带来很大困难。而且固液分离后大部分可溶性有机物进入液体,造成一方面干物质肥料价值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液体中部分物质浓度较高,难于净化处理。目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干清粪工艺在养殖场中使用的较少。

2.6 配套治污设施达不到治污要求

一是废水处理设施容量小。大多数养殖场的废水处理设施(无论是氧化塘还是沉淀池)其容量设计远远无法满足处理所产生废水的需要,致使设施处理效果很差,许多因粪便堵塞而停用。不得不在设施边上另外再挖一条粪沟,将废水直接排放。二是技术水平低。具有专业设计的养殖场废水综合处理设施很少,绝大多数废水处理设施仅是简单的二级或三级过滤沉淀池,对氨氮等污染物质的处理能力较低。三是管理水平差。大多数养殖场对废水处理设施管理较差,既不了解处理工艺和处理能力,也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因清粪不及时造成设施不能有效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四是晾粪场设施简陋。绝大多数的养殖场粪便处理设施属于简易晾粪、堆肥场。粪便在露天堆放下自然发酵,多数没有防渗、防淋设施。

总之,随着全市农牧业的迅猛发展,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已经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迫在眉睫。

3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技术措施

3.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

200 9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以武政办〔2009〕79号文件转发《武汉市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作方案》,提出了全市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目标,即到2011年全面完成规模以上242个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所有畜禽养殖场必须实现环保达标排放。为全面推进该项工作,市人民政府分管秘书长为召集人,建立了市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发改委、农业(畜牧、能源)、财政、环保、科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畜牧兽医局)。

3.2 明确责任主体,强化治污监管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提出畜禽养殖场业主是养殖场污染治理的第一责任主体,承担养殖场污染治理的责任和义务;各区人民政府作为第二责任主体,履行管理、检查、监督等职责。对废弃物排放不达标的养殖场全部纳入整改对象,由环保部门送达环保整改通知书,明确告知整改期限及验收时间。同时,区、乡(镇、街)、村、小区业主间签订污染治理责任书,对逾期未进行治理的,由所在区统一组织关闭或拆迁;对经整改未达标的,由环保部门责令3个月内整改到位,如仍不达标则依法关闭,拆除相关设施。

3.3 创新治污模式,提高治污成效

为提高全市畜禽养殖场治污成效,我们创新提出5种治污模式。

3.3.1 沼气利用模式 主要对生猪、奶牛、肉牛养殖场配套建设沼气治污工程,将家畜粪尿转化为沼液、沼渣,小区业主通过流转小区周边土地,配套建设林果、瓜菜基地进行消纳,配套面积按1万头生猪(1 000头奶牛)1 000亩土地。

3.3.2 垫料吸附模式 主要将生猪、肉鸡、肉鸭养殖场栏舍改造为垫料床养殖模式,通过垫料吸附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

3.3.3 污水处理模式 无充足消纳土地(林地)并需外排的养殖污水,应经过厌氧发酵、好氧处理等深化处理后,达标排放。

3.3.4 种养结合模式 业主在小区周边建有林果、瓜菜基地,通过将粪污无害化处理后用作林果、果菜基地的有机肥。配套面积按10 000头生猪(或1 000头奶牛)1 000亩土地。

3.3.5 有机肥生产模式 主要对蛋鸡、肉鸡养殖场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厂,将蛋鸡粪与农作物秸秆粉混合,通过堆积发酵加工成有机肥。各畜禽养殖场业主可根据养殖品种,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一场一策”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上述一种或多种模式进行污染治理,最终确保小区外排污染物稳定达标。

3.4 实行政策扶持,推进治污工作

为推进全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扶持政策,凡通过市级环保达标验收,实现达标排放的万头生猪(或100 000只蛋鸡等)养殖场,按照每个小区1次性奖补50万元标准给予奖励。通过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实现了治污项目建设标准高、建设效率高、治污成效好、监管成本低的效果,确保畜禽养殖场业主把治污项目做实、做好。

3.5 加强小区监管,严格项目审批

全市对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实行“消号式”管理。凡污染排放不达标的养殖场,一律取消除治污项目外的任何项目的申报资格。对新建畜禽养殖场必须治污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否则一律不予报批,严防出现新的污染。对于新建畜禽养殖场,我们严把项目审批关,要求小区必须达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严格验收的要求。市、区两级农业、畜牧主管部门会同环保、国土资源、规划、水务等部门对新建畜禽养殖场的选址、环境影响等做到严格审查和评估,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审批。严格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把发展畜禽产业和实施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4 取得的主要成效

通过3年多的努力,全市畜禽养殖场污染之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4.1 通过推进畜禽养殖场治污,畜禽粪便治污设施得到完善,治污成效得到明显提升

在治污工作启动以前,全市畜禽养殖场治污设施普遍落后,仅中粮、天种等少数生猪养殖大型企业建设了较完善的粪污处理设施,大多数畜禽养殖场没有配套治污设施,少数的小区也只是建了氧化塘、沉淀池,一旦装满后还是对外排放到附近农田、湖泊沟渠,引起村民投诉,既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又会受到相关部门的查处。为加大治污工作力度,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现环保达标排放,近3年来,全市共整合安排项目资金9 550万元,扶持206个畜禽养殖场投资2.3亿元新建或完善治污设施,共建设大中型沼气池112个,配套养殖循环农场17.49万亩,污水处理厂10个,建设有机肥加工厂11个,建设改造垫料吸附零排放畜禽养殖场45个,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28个,到2011年底,全市有225个畜禽养殖场实现环保达标,占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总数的93%,剩下的17个小区将按计划在明年完成环保达标任务。

4.2 通过推进畜禽养殖场治污,养殖业主实现观念转变,变被动整治为主动治理

开展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以前,大部分业主没有主动治污的意识,认为开展治污投资大、运行费用高、无经济效益,迫于国家政策及环保要求,极不愿意地配套建设一些设施、设备。为改变业主的观念,畜牧部门会同环保部门召开畜禽养殖场污染动员会,大力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及环保等法律法规,强调畜禽养殖场业主是污染治理第一责任人,同时积极组织养殖业主走出去,学习外地畜禽养殖业生产管理模式和污染治理经验。通过动员、宣传和学习,绝大多数畜禽养殖业主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认识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行不通的,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路子。由于畜禽养殖业主的环保意识得到提升,在资金投入上许多小区一改过去等、靠、要,期待政府买单的心态,积极主动投资建设环保治污设施。江夏区金龙公司在未享受任何治污补贴情况下,投资500万元建设大中型沼气及沼液沼渣输送管网,带头发展循环农业,率先实现达标排放。在管理上各畜禽养殖场业主也能增强环保理念,对防疫、消毒等固体废弃物能够做到统一收集,科学处理。同时积极改进生产工艺,采用生物垫料、“水厕所”等先进养殖模式,减少用水量,降低排污量。

4.3 通过推进畜禽养殖场治污,职能部门工作形成合力,变单打独斗为联合服务

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量大面宽,光靠某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在3年时间内完成200多个畜禽养殖场治污任务是较困难的。2009年市政府办公厅牵头成立市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后,农业、发改、财政、环保、畜牧、能源等部门转变工作方法,变管理为服务,各司其责、共同配合,积极抓好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市发改委在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基础上,整合国家生猪养殖场改扩建项目,重点用于小区污染治理。市财政局每年安排项目资金800万元左右,用于推动畜禽养殖场治污工作。市农业局(畜牧兽医局)拟定治污计划,定期召开协商会议,组织开展环保达标验收,及时通报治污进展情况,有序推进全市小区治污工作。市能源办积极指导并推广沼气技术,帮助养殖户合理利用沼气,安排市级能源项目,争取国家大中型沼气项目;市环保局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能,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指导养殖业主筛选方案,提供环保治理技术咨询,加强对治污效果的数据监测,每年安排100万元治污专项资金;市环保局、市农业局(畜牧、能源)共同制订环保达标验收标准。各有关区相关职能部门也加强配合,各施其责,热情服务,赢得了畜禽养殖业主的理解与支持,促进了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4 通过推进畜禽养殖场治污,循环农业得到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按照资源化、生态化、无害化利用的治污原则,在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中,我们大力推广种养循环模式,要求各畜禽养殖场或是流转土地,或是与种植业主签订粪便利用协议,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据统计,全市已环保达标的206个畜禽养殖场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7.49万亩。其中,山林果园地5.75万亩,耕地6.56万亩,水面5.18万亩,推动了养殖场周边的种植业发展。同时对以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的厂家按每吨补贴100元的政策,鼓励推广使用有机肥,提高了农田土壤肥力,大大减少了化肥用量。通过治污不仅有效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还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效益逐步显现。2011年欧洲8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参观金林生猪养殖场后,对该公司花园式的优美环境赞不绝口,认为欧洲国家生态养殖场也没有这样的环境。银河生猪养殖场把种养循环农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采用沼气+土地消纳的治污模式,流转土地2 000亩,种植有机稻、湘莲、蔬菜等作物,发展以生猪养殖为载体的循环经济,年产值达到1亿元,亩平产值达5万元,是原来的10多倍。

5 畜禽治污工作的启示与思考

5.1 必须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把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作为建设两型农业的重要内容

根据近3年的治污工作经验,各区、各部门应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切实加强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工作,改善养殖区卫生状况,减少畜禽发病率,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同时改善农村生态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消除因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各类纠纷,并降低农业成本,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推进两型农业、两型社会建设。

5.2 必须加快畜禽养殖方式的转变,全面推进畜牧生态养殖场建设

近3年的治污经验表明,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必须在建立规模化养殖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畜牧规模化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场等形式,才有可能解决农村散养而导致的面源污染难题。通过建设畜禽生态养殖场实现农牧结合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治污、统一服务、同一品牌和统一销售的运行机制。生态养殖场的发展,将对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提高对人们对现代畜牧业的认识,增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后劲,将起到重要作用。

5.3 必须紧紧依靠部门部门联动协调配合,形成畜禽治污长效管理机制

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和建设涉及到相关职能部门,要形成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管理机制。对畜禽养殖业按规模实施分类管理,即对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制定政策和措施,规范发展,扶持科技含量高的种源生产,引导其逐步实现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对小型畜禽养殖场进行限制和调整,符合环保要求的,促使其逐步过滤为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有计划地逐步关闭。

5.4 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控制规模,实现种养殖业的有机结合

畜禽养殖业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的种类结构、稳定的生产能力、与环境和谐的生态关系,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各区应将畜禽养殖场集中在种植面积大、人口密度小的围垦地区,应该按照发展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要求合理布局,按照生态农业循环原理,将畜禽生态养殖作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的重要内容,与种植业和山林进行统一布局,合理控制新建畜禽养殖场的规模与数量。

猜你喜欢
畜禽养殖场设施
规模养殖场防疫现状及对策
民生设施非“摆设”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韩49处养殖场检出“毒蛋” 当局下令一律回收销毁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