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肺络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012-01-26 09:36吴海斌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11期
关键词:肺络络脉阻肺

吴海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10007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气流持续受限为特征并呈进行性发展的呼吸系统疾病,属中医学“咳嗽”、“喘证”、“肺胀”等范畴。近年来因气候、环境等因素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胸闷、气促,甚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本病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传统观点认为,本病病位在肺、脾、肾,病理因素是虚、痰、瘀。近年来络病学说的兴起丰富了对本病的病机认识,并对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肺络为病角度探讨慢阻肺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慢阻肺当属肺络为病

肺络是指行于肺系和布散于表的别络、孙络、浮络的总称,有气络和血络之分。肺主气司呼吸,肺络的功能就是通过宣发肃降、朝百脉、主治节达到吸清呼浊,渗灌津液气血于肺,并将其输布全身。

一旦肺络为病,因其易滞易瘀的病理特点,络中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痰湿、瘀血、热毒诸邪内生,郁滞肺络;肺失宣肃,百脉失朝,肺络痹阻,气机升降失常,入络之病邪易入难出,久积成形,进一步痹阻肺络,加重病情,出现咳、痰、喘、心悸、紫绀等症状[1]。

肺络作为全身络脉组成部分,其发病后日久必将向心络、脾络、肾络、脑络等络脉传变,出现心悸、胸痹、失眠、痰饮、水肿,甚则神昏嗜睡、喘脱等心脾肾等脏腑受累的病症。慢阻肺病变主要发生在周围小气道和周围小血管,其病变继续发展到肺实质,进而影响全身系统。所以慢阻肺的病变部位、病理变化及发展预后与肺络病高度吻合,是慢阻肺从肺络论治的理论基础。

肺络痹阻是慢阻肺的基本病机

慢阻肺病程日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符合络病学说“久病入络”特点。《灵枢· 终始》说:“久病者,邪气入深。”肺为“娇脏”,易受邪侵,六淫邪气、环境毒邪及内生诸邪反复犯肺,均可损伤肺络,导致肺络痹阻的发生,产生肺络虚损、痰阻肺络、瘀阻肺络、癥瘕积聚痹阻肺络等主要病机变化。

1.肺络虚损。络脉气血充盈,则经气环流,气血津液渗灌脏腑四肢百骸,营卫贯通。久病正气耗损,肺络空虚,病邪乘虚内袭,肺络细小,易滞易瘀,受邪后络中气血运行迟滞,邪气深入,盘踞不去,络愈虚,邪愈滞。气滞津凝血停,痰浊瘀血内生,胶结不解,积而成毒,败坏肺络。继而不能宣发卫气,外邪易入,稽留不去,日久成为伏邪,是病情反复难愈的主因。临床可见声低气怯,动则喘甚,多汗,易感风邪等症。

2.痰阻肺络。肺主通调水道,输布津液,一旦受邪,水津不布,或因热结成痰,或因寒凝成痰,痰性黏滞易阻气机,痹阻肺络。肺病日久及脾,脾失健运,酿生痰浊,上贮于肺;或肺病及肾,肾虚不能蒸腾水液,水饮停滞,亦可阻滞肺络。痰浊不除,渐成宿痰,内伏肺络,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诱发引触,以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而成痰盛气逆、喘咳等症。

3.瘀阻肺络。肺络瘀阻往往因络气郁滞(或虚滞),痰阻肺络,久病不愈而成。叶天士言:“经主气,络主血”,并在《临证指南医案·积聚》篇提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的说法,指出了病邪由气分延及血络,由浅入深,由功能性病变向器质性病理损害的转变。肺络受损,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或痰阻气机,痰瘀内结,多种因素导致瘀阻肺络。肺朝百脉,肺络瘀阻,导致心络、肾络、脑络等瘀阻不畅,出现咳嗽喘满,呼吸气短、心悸、面色黧黑,口唇紫绀、水肿、神昏等症。

4.癥瘕积聚,痹阻肺络。肺络丛生,络体细小,易滞易瘀。无论外感内伤,肺病日久,肺络受损,络气不畅,气结痰凝,血滞成瘀,痰瘀胶结,日久聚瘕成癥,痹阻肺络。正是“癥瘕”积聚在肺之络脉,使得气络、血络中气血津液运行受阻,痰瘀潴留,痹阻肺络,壅阻肺气,肺不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虚满壅滞,升降失司、水道失调,百脉不畅,从而在临床上产生咳嗽、咳痰、喘息气促,胸部膨满,甚至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状[1]。癥瘕不除,肺络难通,是慢阻肺难以逆转、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关键。

谨守病机,通络为本

自《内经》以来,对久病治疗,多从络脉入手,叶天士明确提出“久病入络”的指导思想,为后世所尊崇。针对慢阻肺的基本病机肺络痹阻,治疗当以通络为本。在临床实践中应谨守病机,根据慢阻肺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不同特点,予以辨证论治。发作期祛邪通络,根据外感六淫毒邪性质和内生诸邪痰浊瘀毒的病理特性分证治疗;缓解期补虚通络,补益肺脾肾,再根据气虚、阴虚、阳虚的不同,分别论治。

在对因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根据“微型癥瘕”痹阻肺络这一中心病理环节,及早治疗,阻止“肺络微型癥瘕”的形成。要根据“微型癥瘕”有形之邪深伏络脉的病理特点,在补虚荣络的基础上行气化痰、软坚散结、消癥通络,诸法并施,使肺络有形之邪渐消渐散,肺络通畅,恢复气机升降的功能和气血贯通、渗灌滋养的作用。用药可宗叶天士之法,“络以辛为泄”,使用辛味走窜之品内入肺络,外透皮毛腠理,引诸药达于病所。对有形久积之邪缓攻为主,“凝痰败瘀,混处络中”,非表非里,一般汗、吐、下之攻法难以奏效,亦非草本类药物之攻逐可以获效,宜补虚荣络同时选用搜剔经络的虫类药,借虫类蠕动之力和啖血之性,走窜攻冲,搜剔络中痼结之痰瘀,旋转阳动之气,如全蝎、水蛭、蜈蚣、土鳖虫[2]之属。配合一些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之品,以缓攻络中痼结。总之,在通络基础上辨证论治,行气、化痰、祛瘀、软坚、散结,诸法并用方能收效。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性,73岁,2010年11月2日就诊。

患者反复咳嗽、咯痰30余年,喘息10年,每因气候变化、劳累而发病,曾多次住院治疗。1周前因不慎感冒受凉而发病。刻下:咳逆喘息,难以平卧,气粗烦躁,痰黄质黏,难以咳出,入夜咳甚,面浮肢肿,口唇发绀,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胸部X线片示:双肺野透亮度增高,双肺纹理增粗,紊乱。血气分析示:PaO260mmHg,PaCO270mmHg。肺功能测定:FEV1/FVC<60%,FEV1<70%预计值。

辨证:痰热壅肺,瘀阻肺络。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消癥通络。

方药:生黄芪20g,金银花15g,蒲公英20g,野菊花15g,葶苈子15g,黄芩15g,瓜蒌皮15g,紫菀15g,浙贝母10g,柴胡10g,地龙10g,水蛭3g,当归15g,枳壳6g,桔梗6g,甘草6g,车前子(包)10g。7剂,水煎服,日1剂。

2010年11月7日复诊:服药后咳喘渐平,夜间能够入睡几个小时,痰由黄转白黏,尿量增多,浮肿渐退,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数。

上方加麦门冬15g,南沙参20g。7剂,水煎服。

2010年11月13日三诊:咳嗽、喘息明显减少,痰白易咯出,可以平卧入睡,口唇紫绀证减,活动后气短,舌暗红苔白腻,脉滑数。血气分析示PaO276mmHg,PaCO248mmHg。肺 功 能:FEV1/FVC<70%,FEV1<75%预计值。

上方减葶苈子、车前子、蒲公英、野菊花、麦门冬,加入红景天15g,三七粉3g,莪术6g,赤芍10g。14剂,水煎服。

调补3个月,病情基本稳定,期间未再发作。

临诊思路:该患者反复咳喘多年,久病肺络虚损,卫外不固,触感外邪,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未及时宣散,与络中宿痰瘀血搏结,内外相引而发病。此次外邪犯肺,痰热壅肺,瘀阻肺络,先予清肺化痰,消癥通络,继而以益气消癥通络为主,使肺络通畅,诸证悉解。

例2.患者,女性,60岁,2011年1月14日就诊。

患间断性咳嗽、喘息十余年,每因冬春气候变化发病,最近出现乏力,上楼困难,于门诊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正常,肺功能:FEV1/FVC<60%,FEV1<65%预计值。

刻下:喘息气短,干咳少痰,胸满气短、咳声低怯,动则喘甚,咽干口燥,面色晦暗,舌质淡暗,苔少白腻,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脉沉细。

辨证:肺肾阴虚,肺络痹阻。

治法:补肺益肾,祛瘀化痰,消癥通络。

方药:生黄芪15g,党参10g,熟地黄15g,蛤蚧1对,枇杷叶10g,南沙参20g,麦门冬10g,当归15g,赤芍10g,水蛭5g,地龙10g,浙贝母10g,旋覆花10g,仙灵脾10g,瓜蒌15g。

以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乏力气短症减,能上5层楼中途不用休息,肺功能FEV1/FVC<60%,FEV1<70%预计值。中途病情未有发作。

临诊思路:该患者为慢阻肺缓解期,这一时期许多患者仍有咳嗽、咳痰,比起发作时的症状好转许多,为此一些病人停止用药,却忽略了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活动后气喘、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其实这类患者仍需治疗。对慢阻肺缓解期患者,以往总以补肺脾肾为主,佐以化痰之品,却忽视了肺络的问题,本方药在补气养阴化痰的同时,以消癥通络法减少肺络癥瘕积聚的程度,逐渐恢复肺络的功能,进而恢复其通气升降的功能。

[1]王琦,吴海斌,张永生,等.“肺络微型癥瘕”与COPD气道重构的相关性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1(2):130-133.

[2]邵以德,邹良能,叶先龙.通心络胶囊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6例疗效分析.临床肺科杂志,2006,11(2):254-255.

猜你喜欢
肺络络脉阻肺
基于肺络病证治体系探讨肺纤维化不同阶段的病机转变*
2000年至2020年国内肺络研究领域的CiteSpace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基于络病理论探析通络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慢阻肺可防可治(下)
慢阻肺可防可治(上)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老年慢阻肺的临床效果
支气管镜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慢阻肺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