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强制免疫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2012-01-26 09:45
中国兽医杂志 2012年8期
关键词:病种畜禽防疫

尹 冬

(山东省文登市小观兽医站,山东 文登 264402)

目前我国畜禽强制免疫病种达到4种: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实践证明,实施强制免疫对有效防控这些重大动物疫病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强制免疫工作在基层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待相关管理部门及有关方面进一步研究并加以解决。

1 强制免疫病种疫苗全免费是否是好事

从2001年国家决定对口蹄疫实施强制免疫开始,有关部门就出台了疫苗经费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的管理办法。随着免疫病种的增加,国家对4种强制免疫的疫苗经费各级财政承担比例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并要求各级财政把强制免疫疫苗配套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这充分体现了国家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与扶持,也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但是笔者近两年在动物防疫工作督查中发现,强制免疫疫苗全免费未必是件好事,有两大弊端:一个是人为造成疫苗浪费;另一个是影响免疫效果。随着规模养殖比重的不断增加,为了避免交叉传播某些疫病,养殖场均配备了自己的防疫技术人员,多数养殖场的强制免疫是在乡镇兽医站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监督下实施的,但这种监督不可能是全方位的,场主或本场技术员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思想,反正这些疫苗不要自己掏钱,要么不注意疫苗的保管,要么随意加大免疫剂量(主要是猪瘟),从而造成疫苗浪费、免疫效果不确切和免疫麻痹现象发生。有的场方把领回的强制免疫疫苗放在常温下,而把自己外购的非强制免疫疫苗放在冰箱里保存,虽然是个例,但不能排除这种现象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小规模户和散养户中,情形又是另外一种,群众认为不要钱的东西不会是什么好东西,怀疑防疫效果,因而对强制免疫产生抵触情绪,防疫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解释和宣传,影响了强制免疫工作的开展。因此,笔者认为,由养殖场(户)适当承担一定的疫苗费用可能更有利于减少浪费,有利于工作开展,有利于保证免疫的质量。

2 妥善解决疫苗副反应引起的畜禽死亡问题

免疫接种对畜禽无疑是一种应激反应,通过多年强制免疫工作的开展,群众防疫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对畜禽的生长和产蛋等生产性能的影响多能接受,但强制免疫副反应造成畜禽死亡就不那么好办,这也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基层防疫工作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其后果一是影响部门形象;二是影响防疫员声誉;三是影响强制免疫进度。前几年曾经采取了由县级认定、市级上报、省级审核、疫苗厂家承担部分补偿的办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矛盾,但是由于操作繁琐,个别地方人为虚报反应死亡数谋利而又难以核准,致使该做法于2005年被迫终止执行。笔者认为,采取建立专项基金的办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运作方法是:按照各省疫苗采购量,由疫苗生产厂按一定比例向每个省划拨一定的资金,省里按照各市的疫苗采购量分配到市级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市里按照各县、市、区的疫苗采购量分配到县级畜牧兽医管理部门。这样,一旦有疫苗反应死亡的畜禽即可由县级动物防疫机构立即进行补偿。根据近几年疫苗反应造成死亡畜禽的百分比实际折算成疫苗采购量,家畜疫苗的比例定为0.5%、禽类定为0.3%比较适宜。这种做法操作简便,不仅能妥善地解决多年来基层防疫的一大难题,而且也有利于刺激疫苗生产厂家增强责任心,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疫苗质量,使其在生产、运输等环节严把疫苗质量关。

3 处理好程序免疫与集中免疫的关系

自2007年以来,强制免疫病种已增至4种。而且随着经济不断好转,国家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强制免疫病种还有增加的可能,与此同时,基层强制免疫的操作难度也越来越大。严格地说,要使畜禽产生较强的免疫力,最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是根据畜禽体内抗体水平高低来实施程序化免疫。而目前的强制免疫还是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结合平时补针的办法,仅猪就要打三针(口蹄疫、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这就存在着时间与质量的矛盾。为了不影响免疫进度,在集中强制免疫季节,防疫员不得不一次在一头猪身上打两针甚至三针,不仅加大了副反应出现的几率,而且几种疫苗的相互干扰对免疫抗体或多或少会产生影响,从而降低免疫的质量和效果,也对强制免疫以外的链球菌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脑等常见多发病的免疫安排产生影响。当然,这种情形在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户)要好得多,因为他们多数是按免疫程序定期施行疫苗接种的。在目前规模化养殖比重还不是太高的情况之下,笔者认为,为了确保强制免疫的效果,各级动物防疫部门要全力推行常年防疫的做法,尽可能根据畜禽体内抗体水平高低合理安排免疫时机,使对散养户的免疫也走上程序免疫的道路。

4 目前的强制免疫工作离可追溯体系制度的要求差距较大

2002年农业部就出台了《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200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施行的同时,农业部配套颁布了《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旨在对畜产品安全实施可追溯制度。强制免疫工作是其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牲畜挂标、信息录入、建档、发放免疫证明等环节的工作对基层防疫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各地可追溯制度执行的效果如何?业内人士自有评说。笔者认为,要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正视现实与希望之间的差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和纠正:一是各个层面对建立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是为了保证畜产品安全的认识还有差距,可以说,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可追溯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畜禽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储存等各个环节,不仅仅是农牧部门一家的事情,必须有多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因此宏观的制度建设、保障措施诸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修订;二是纠正把畜牧与兽医割裂的认识和做法,目前从上到下不少人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阶段,群众更是把目标看成家畜是否按规定打了防疫针的标志,以至于基层没有把畜禽标识纳入养殖档案管理范畴,不是在家畜一出生或一买进就打挂标识,而是每到集中免疫阶段才给家畜挂耳标,把常年工作当成季节性工作,增加了春秋两季集中免疫的工作量;三是要有全局意识,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之间是互相促进、互相监督的关系,各地工作在同一水平线上更有利于可追溯制度的推行,而不能把这项制度变成制约畜产品流通的门槛;四是要全面推进和完善动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和市场监督机制,把“防检结合、以检促防”的观念落实到强制免疫工作实践中;五是要加大对检疫员、村级防疫员的培训力度,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能够适应可追溯制度的需要。

猜你喜欢
病种畜禽防疫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防疫、复工当“三员”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新病种”等十五则
按病种付费渐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