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护士岗位管理 推动优质服务迈上新台阶

2012-01-26 15:57陈晓红
中国医院 2012年5期
关键词:护理员护工岗位

陈晓红

2010年全国护理大会拉开我国护理改革的序幕,卫生部马晓伟副部长提出,在临床护理工作不断深化的过程当中,呼唤体制机制运行机制和改革的逐步推广。根本任务是四点:一是建立责权统一,职责明确,精干高效,监督有力,封闭运行,扁平化的领导体制。二是岗位公开,条件公布,定编定岗,自主择业,动态管理的用工制度。三是建立责任包干,垂直管理,功效挂钩,自主分配的分配制度。四是建立面向临床,岗位挂钩,资质认定,评定有效,长短结合的培训制度。两年来,广大医院管理者认真学习,积极调查研究,勇于实践,使我国医院护理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进步,取得明显的成效。

1 护理管理研究的突破,改变护理模式,使优质护理服务成为现实

优质护理服务的精髓是改变护理模式,把护士还给病人,使护士贴近临床、贴近病人。为此,对照国外先进的护理管理模式,找到我国现行的护理管理的症结问题,加以研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引进过责任制整体护理的理念,但没有找到实现这种理念的好方法,因此,我国护理工作一直仍停留在功能制护理模式阶段。功能制护理的缺陷在于,使护士与医生、药师不能在一个平台上对存在的医疗质量问题加以讨论和研究,限制了护士职业发展,未能体现护士的职业价值,无法展现护士全部技术水平,护士职业生涯得不到很好设计,护士社会地位不高,护士队伍不稳定,护理质量不高。

作者学习并研究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与以处理医嘱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的本质不同点,找到了从根本上改变以处理医嘱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的方法,即是:改变护士长对护士分配工作的办法,使护士长从分配护士打针、发药,转变为给护士分配分管几位病人,真正把护士还给病人。经过临床护理单元试验后证实,这种护士长给护士分病人的排班方法的改革,才能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使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责任制整体护理使护士责任心明显增强,对自己负责的病人尽心尽力,不但给病人打针发药,还观察了解病人病情变化,在为患者做整体护理时,发现患者皮肤出血点;在为病人洗脚时发现双脚皮温不同,考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还观察到引流管出新鲜血液;还观察到患者服用扩血管药物后头痛;糖尿病患者不按医嘱进食,血糖控制不理想,不能如期手术;观察到某种药易造成静脉炎等等病情变化,为病人提供病情需要的专业护理、专科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受到医生的肯定,得到病人和家属表扬,各医院表扬信50%~60%是表扬护士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在这种排班方法的改革中得以实现,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有效的,其产生的良好影响,受到医院管理者的认可,同时受到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社会和政府一致好评,使护理工作改革纳入医改的总体规划,并积极向前推进。

护理模式转变,其主要方法是依据护士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分配护理病人多少;依据病人病情轻重,及时调整护士。一名护士白班、夜班负责多少病人,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病人病情变化而科学配置护士,从而使护士管理,从静态的固定的管理,走向动态的管理。这种动态的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全院护士一盘棋调配。护理模式的改变,护士的动态管理,是研究护士岗位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2 护士岗位管理的研究促使优质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

护理模式改变了,每位护士都有自己负责的病人,并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这就给医院管理者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即护士岗位管理的研究。在做这一研究时,需要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的支持,需要院长的统筹布置。

2.1 实施护士岗位管理需调研护士岗位

医院首先要调研全院到底有多少护理岗位,其中临床护理岗位有多少?门诊护理岗位有多少?其他护理岗位有多少?每个岗位有多大工作量?需要多少人才能完成?还需深入调研,医院每天都有多少重危病人?需要多少护士照护?每天一、二、三级护理病人多少?临床需要什么能力的护士照护不同病情的病人?医院管理者只有将这些问号,经过调研全部回答出来,才有可能实施岗位管理,这些调研是医院实施岗位管理的基础,是实现医院岗位管理的必经之路。

2.2 实施护士岗位管理需进行护士岗位论证

在实施岗位管理之前还要做岗位论证,哪些岗位需要哪些级别的护士,哪些岗位不需要护士,只需要经过培训的护工,哪些岗位需要护理员。医院管理者在护理岗位论证过程中,应有一个指导原则,即,能用低学历的岗位就不用高学历的人员;能用通过培训的熟练工人,就不用经过多年培训的护士,具体哪些岗位需低学历人员,需要专家论证清楚,如手术室接病人的岗位、供应室一般工作岗位、送药的岗位、换床单的岗位等等;另外,需要高级职称的岗位,也需要专家论证,如护理部领导、质量检查护士、教学护士、临床重症监护科、新生儿科、产房、手术室等等,依据医院的实际来确定。医院应实施护理员岗位管理,逐步取消护工。

护工这一群体,没有正规护士学历、没有受过正规培训、没有执业证书、有的根本不识字、有的根本不懂得如何护理病人,这些人在医院护理病人,根本谈不上护理质量,家属和病人都感到十分无奈,实际上给医院管理和医疗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由于法律不健全,致使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都可以在医院护理病人,住院病人得不到充分的专业照护;很多医院护士数量常年配不到位,护士工作量大;因护理费过低,院长不愿多聘护士,加之护士教育、培训、带教不到位,护理住院病人的重担从护士转嫁到护工。2011年10月26日《北京晚报》以《黑白难辨“护工江湖”:游离制度边缘 寄生需求之下》为题披露了五个方面的问题:(1) 护工管理:招工公司五花八门;(2)地域割据:在医院划分势力范围;(3)上岗培训:七成护工拿到证就“黑”掉;(4)入院竞争:从“死磕”到大把“砸钱”;(5)尴尬处境:越“正规”竟然越违法。记者指出,这些割据势力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护工管理起来难度很大,他们成帮成伙,一个人犯了错,其他人都来袒护,甚至要挟,很难处罚,制度根本贯彻不下去,医院的规定他们也不遵守,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医院对这种情况也很头痛。一心把自己的陪护公司做大的林女士无奈地对记者说:“确切地说,北京几万人的护工大军,根本就不是一个正规职业,它就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国外从来没有护工这个概念,我们想把它做得正规一点都无从做起,没有规则、没有政策。”陪护公司的老板都清楚国外医院都是护士照护病人,没有什么护工。我们应认真学习香港、台湾和发达国家先进的医院管理方式方法,患者入院后应由护士负责护理病人,国家应有法律来维护患者的利益和护士的权益,病房里绝不应允许非护理人员护理病人。需将护理员岗位工作定位,哪些工作必须由护理员做,哪些工作护理员一定不能做,哪些可帮助护士做,都要规定得一清二楚。护理岗位的论证是开展岗位管理的先期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工作,否则难以实施护理岗位管理。

2.3 实施护士岗位管理需动态管理

当前各医院各科配置多少护士,都是人力资源部与科主任商定的,加之由于奖金分配制度的落后,科主任以减少护士的聘用来增加现有医护人员的奖金,所以护士的聘用达不到《护士条例》的规定,病人得不到应有的照护。由于护士是固定的管理,所以往往出现以下问题:在同一所医院,有的科护士数量不足,护士很忙;有的科病人少而病情轻,护士相对多而闲。例如:某医院一病区50张床,22名护士,39位病人,1位一级护理病人,9名护士上班,工作量不饱和。而在另一病区,36张床,9名护士,36位患者,10位一级护理,5名护士上班,护士人手不够,忙不过来,病人不能得到专业护士的护理,医疗质量难以确保,有职责也做不到。在另一所医院,ICU病区,11张床,27位护士,6位患者;一病区46张床,13位护士。从这些现象里都可看到护士配置不科学的问题。还有一些医院在非临床岗位,护理人力资源不能合理调配,如:一家医院2台CT,2台MRI,放射科11个护士,供应室35名均是有护士执照的护士;还有一家医院,平均每天5个打增强,放射科2个护士,16名有执照的护士。护士工作负荷轻重不一,又不能动态管理,这是护理人力资源最大的浪费,同时也说明岗位设置不科学,岗位管理不到位。做好岗位管理为做到同工同酬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会调动护士积极性。护理员也要动态管理,需定出护理什么病人需配护理员,如监护室几个病人配一个护理员、病房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几个病人需要配一个一级护理,很有可能几个病区用一个护理员,一成不变的配护理员会有浪费。

2.4 实施护士岗位管理需制定各种保障措施

护士岗位管理需各医院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什么岗位需经过什么课程培训、要达到什么能力、要掌握什么技术、要掌握多少种疾病护理指南、什么岗位进行什么考核,培训什么考什么,减少护士其它的考试,减轻护士压力。同时,改革落后的奖金分配制度,改革护士的固定的管理方式,护士报酬依据不同的护理岗位制定,什么岗位给什么报酬,夜班岗位高于白班,节假日高于平日,护理工作量大,护理工作风险大,要高于一般岗位。将来,护士能完全垂直管理,护士动态管理就方便了,护士长依患者需要调配护士,护士工作不存在忙闲不均,到那时,护士报酬都一样了。护士想得到更多报酬,就多值夜班,多值节假日班,努力工作,不断晋级,努力学习,通过专业护士考试,取得证书,有岗位应聘,如ICU,急诊、新生儿等,都可获取更多报酬,护士可在护理岗位走完职业生涯,护士们安心临床护理工作。医院管理者要搭建更适宜的舞台,让护士用自己的知识、技术、能力为患者服务,并用自己的知识、技术、能力得到社会认同,得到应得到的报酬,使护士积极性长久保持。

3 优质护理服务的成效

自2010年到现在,优质护理服务逐步深入开展,全国护理工作发生了六个突破性转变:一是从以执行医嘱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二是逐步实现从科室固定护士数量管理转变为护士动态管理科学调配;三是逐步实现护士收入与科室挂钩转变为与护理服务数量指标挂钩与患者满意度挂钩;四是逐步实现护士以技能培训为主转变为以整体护理培训为主;五是逐步实现护士从按身份管理转变为按岗位管理;六是逐步实现从护士同工不同酬转变为同工同酬。岗位管理是建立优质护理服务的长效机制,将护士岗位管理研究透彻,加以实施,必定会收到良好成效,使优质护理服务迈上新台阶。 [收稿日期 2012-03-18](责任编辑 郝秀兰)

[1]黑白难辨“护工江湖”:游离制度边缘 寄生需求之下[N].北京晚报,2011-10-26.

[2]陈晓红.优质护理服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院,2011,15(12)5-8.

猜你喜欢
护理员护工岗位
北京护工故事
在困惑与坚定之间——年轻护理员的职场心态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医疗护理员工作满意度研究进展
持续质量改进在护工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优秀护理员的工作要求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模范护工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