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指数法”在群体创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探讨

2012-01-26 07:16伍刚
当代医学 2012年25期
关键词:合理安排伤情伤员

伍刚

“院前指数法”在群体创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探讨

伍刚

目的 探讨“院前指数法”在群体创伤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 分析总结2009年7月~2011年6月,在128例院前急救群体创伤中应用“院前指数法”(prehospital index,PHI)对患者伤情进行评估分级,指导现场急救,合理安排转运以及治疗后转归情况。结果 128例群体创伤患者,PHI评分0~3分(轻伤)49例,PHI评分4~7分(中度伤)45例,PHI评分大于7分(重伤)34例。死亡13例,其中现场死亡5例,转送至医院急诊室死亡2例,术毕死亡6例;其余均治愈。结论 院前急救中对群体伤员应用PHI进行评估分级,在短时间内对伤员展开急救,合理调度,分批分级转运,有利于提高危重伤员抢救成功率,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与分配。

院前指数法;群体创伤;院前急救

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全球病死率的7%。目前我国每年死于各类创伤的总人数已达70万,而且创伤导致的病死率呈持续上升趋势[1]。London等提出伤后1h是挽救生命、减少致残的“黄金时间”[2]。院前急救作为创伤急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群体创伤,现场快速判断患者伤情,进行分级分类,积极实施早期抢救措施,合理调度,分批分级转运,合理分配使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对提高危重伤员抢救成功率,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7月~2011年6月,在128例院前急救群体创伤中应用“院前指数法”(prehospital index,PHI)对患者伤情进行评估分级,指导现场急救、合理安排转运以及治疗后转归情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28例群体创伤患者,男性83例,女45例,年龄14~77岁,平均32.5岁。重大交通事故4起79例,工伤事故2起27例,火灾2起22例。

2 方法

2.1 评分方法 “院前指数法”(prehospital index,PHI)根据收缩期血压、脉搏、呼吸和意识4项生理指标作为参数进行评分(表1)。

评分结果见表2。

2.2 处理方法

2.2.1 分级分类 根据PHI结果,将患者分为轻伤、中度伤和重伤3级以及优先处理、次优选处理、延期处理和最后处理4个批次,结果见表2、表3。

2.2.2 现场急救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立即对伤员展开急救,同时观察现场情况,通过车载电台或移动通讯工具向指挥中心汇报现场情况。心跳呼吸骤停的伤员就地施行心肺复苏术;呼吸困难者采取气管插管、球囊辅助通气等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依据病情及症状迅速给予平衡液、甘露醇等药物;积极处理开放性伤口,采取必要的包扎、止血、固定等措施;对神志清楚、情绪不稳的伤员做好适当的安抚工作,同时按照患者PHI评分及优先处理批次,结合现场救援人员、车辆等因素,为积极、合理转运做好准备工作。

表1 评分方法

表2 创伤患者PHI评分情况

表3 创伤患者伤情分批处理情况

2.2.3 调度、转运 急救指挥中心接到现场汇报情况后,立即根据现场情况调度所需车辆、人员赶赴现场。依据PHI评分及优先处理批次进行转运。危重伤员按照专车、专人的原则迅速转运到有相应接诊能力的三级医院救治。普通伤员依据伤情及人数等情况,合理安排至有救治能力的二级医院接受治疗。急救过程中指挥中心通过车载电台或移动通讯工具及时了解现场、伤员伤情以及各接诊医院的实时情况,并且将伤员伤情通过无线终端通知各接诊医院,做好手术、抢救等准备。同时依据各医院反馈信息,及时指挥急救车辆将伤员送至指定医院,保证所有伤员均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

3 结果

115例治愈,抢救成功率89.8%。死亡13例,院前死亡7例占53.84%,术后死亡6例。死亡原因:失血性休克、重度颅脑损伤、严重胸部外伤等。

4 讨论

4.1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道路交通的进一步完善,施工工地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导致交通事故、工伤事故以及其他意外创伤事故的发生。而且,呈现群体创伤较以往增多的趋势,同时伤者以青壮年居多。有报道严重的多发伤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上升为急诊死亡率的第2位[3],在严重创伤的“白金十分钟”、“黄金一小时”,在这段时间内给予确定性的治疗可以减少死亡率的10%[4]。

4.2 PHI是在CRAMS创伤评分法的基础上改进、简化而产生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较高的一种方法,是目前灾害现场检伤评分体系中较好的一种院外定量分类法,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应用。PHI应用收缩压、脉搏、呼吸和意识4个生理指标作为评分参数,并对各参数的不同表现确定不同的评分。应用时先分别对各参数评分,然后将4个参数的评分相加即为PHI总分。此外,若伤员有胸或腹部穿透伤,则在标出4个参数评分之和后另加4分为PHI的总分。每一位伤员的PHI评分过程尽量在2min之内。

4.3 院前创伤评分的根本目的是把伤员分类,对有生命危险的重伤员实施有效的抢救,并及时转运至大医院行高一级的抢救,以提高重伤员的救治率及生存质量[5]。要求在群体创伤急救中,到达现场的急救人员根据患者伤情迅速得出PHI评分,并根据伤员伤情,第一时间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建立或保持通畅的呼吸、建立静脉通道、应用急救药物、包扎、止血、固定等。同时优先安排PHI分值高的伤员优先转运,尽快得到积极有效的确定性治疗,挽救患者生命。分值居中的次级优先伤员,在急救车辆、人员满足优先级伤员的情况下合理安排,保证每一名伤员均能得到有效救治。

4.4 院前指数法与伤情密切相关,能区分创伤伤员的严重程度,能反应出救治条件的要求,适于院前评估伤情的应用[6]。急救人员现场对伤员的评估分级,及时通过车载电话以及移动通讯设备汇报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及时了解现场以及伤员情况,从而能够对现有急救车辆、人员合理调度,避免盲目操作带来的资源浪费。同时依据创伤病员的伤情、人数,结合我市具备救治能力医院的实力、位置以及优势专科情况将重伤病员及时准确的转运到接诊医院,并通过无线终端将这些信息提前发至相关医院,保证了重伤病员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地救治。

4.5 我中心通过在院前急救群体创伤中应用PHI法对患者伤情进行评估分级,指导现场急救、合理安排转运,进一步提高了院前急救的效率,提高了危重伤员抢救成功率,同时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与分配。

[1] 孙志扬,刘中民,唐论先,等.一体化的创伤急诊模式在突发灾害事故急救中的优越性[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5):549.

[2] London JA,Battistella FD.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 center volume and mortality[M].Trauma,2003,54(1):16-24.

[3] 蔡平平,缪心军,陈玉熹.122例急诊死亡病例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04,5(4): 26.

[4] 张连阳.努力提高多发伤救治速度[J].中华创伤杂志,2007,23(4):241-243.

[5] Sharma BR.The injury scale-a valuable tool for forensic documentation of trauma[J].J Clin Forensic Med,2005,12(1):21-28.

[6] 王瑞玲,刘章锁,张文顺.校正院前指数在院前创伤评分中的应用[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12):914.

10.3969/j.issn.1009-4393.2012.25.036

223001 江苏省淮安市急救中心(伍刚)

猜你喜欢
合理安排伤情伤员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伤情驱动在卫生分队演训中的初步探索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合理安排时间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合理安排
384例急诊军事训练伤伤情及心理应激分析
合理安排时间
眼外伤围手术期护理50例效果分析
眼外伤围手术期护理50例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