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气衰理论探讨

2012-01-28 14:07邹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老年病肾气脏腑

邹勇

(山东省烟台市毓璜顶医院,烟台264000)

老年气衰理论探讨

邹勇

(山东省烟台市毓璜顶医院,烟台264000)

老年医学;气衰;中医基础理论

1 理论构建

1.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人的生长与衰老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过程。随着人的生长,机体由弱小到强大,从壮年到老年。气衰是老年人生理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以肾气衰为基础的多脏腑气衰的发展过程。

1.1.1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之盛衰贯穿人的生命过程《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中,肾气的盛衰贯穿始终。

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和脏腑所化生的精气。肾主骨生髓,髓养骨,脑为髓之海,腰为肾之府,齿为骨之余,肾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以上齿、骨、发的生长状况及听力等是肾气盛衰在体表的表现,是判断机体生长发育状况和衰老程度的客观标志。《中藏经》有言:“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肾气绝则不尽其天命而死也。”《医学入门》曰:“人至中年,肾气自衰。”肾虚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原因。五脏虚损是衰老的主要物质基础,以肾气虚衰为根本。对上海地区235人的中医辨证调查[1],发现40~至70岁以上,肾虚出现率为90%以上。肾虚患病率排在虚证患者的首位,且与年龄增长呈显著正相关。

1.2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衰与衰老密切相关衰老是脏腑气血功能的衰退,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衰,气血生化不足,脏腑组织器官失养,功能低下,代谢失常,致使衰老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说明衰老与“阳明脉衰”相关。清·叶天士有“五旬有四,阳明脉衰”,都证明了这个观点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是人赖以生存之根。《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金元时期脾胃名家李东垣认为,人内在的元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而元气的产生全在于脾胃,同时他还强调,如果没有脾胃虚弱的内在因素则虽有外邪,也不能侵入发病。脾胃是供给全身营养的器官,而心肝肺肾的生理机能,又必须赖脾之输布。从现代医学观点看[2],人至老年时期胃肠道的各种分泌机能都有所降低,老年时期胃酸分泌减少,胃液的消化能力下降,黏蛋白含量减少,胰液分泌功能下降,脂肪分解和糖类分解活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蛋白分解活性不变。胃肠运动机能发生明显改变,胃的张力下降,蠕动无力,这一点与中医所说的脾消磨水谷、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弱是一致的,即老年时期未发病脾常虚。

1.3 五脏气衰在衰老过程中相互影响《素问·上古天真论》曰:”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灵枢·天年》亦有“人生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调畅气机,运行气血和津液。脏腑、经络、器官的活动,全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肝气条达则气血宁和,五脏协调,生机健旺。正如周学海所说:“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说明肝气衰为衰老的重要因素。

心藏神,主身之血脉,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素问·五脏生成》曰:“诸血者,皆属于心。”心脏的搏动,血液的运行,均赖于心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全身,发挥其濡养和协调五脏的功能。《医学正传》说:“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行,血非气不运。”另外,心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君主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气衰也是衰老的重要因素。

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对后天之气(尤其是宗气)的生成,对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具有重要的治理和调节作用。肺朝百脉,主治节,是鼓动心脏搏动和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参与水液代谢,若肺气不足,气机升降失调,呼吸、循环、代谢紊乱,甚至在维持生命活动方面,肺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素问•五脏生成》曰:“诸气者,皆属于肺。”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曰:“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正所谓“肺气之衰旺,关乎寿命之短长”之说。有人认为[3],五脏虚损是衰老的主要基础。对上海地区268名45岁以上人群的调查发现[4]:肾虚者占78.9%,心虚者占58.2%,肺虚者占34.2%,脾虚者占29.5%。

1.4 气血阴阳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过程中相互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灵枢·天年》中则认为人50岁以后,五脏相继皆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强调人的衰老始自阳明脉衰和肾气衰。可见,人至中年以后,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尽皆衰退,而叶天士医案中尤其强调下元衰惫和阳明脉衰在老年病中的重要性。

《医学正传》说:“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行,血非气不运。”《灵枢•天年》:“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30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40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已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60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70岁,脾气虚,皮肤枯。80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90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论及女七男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提到天癸至则性机能逐渐成熟,天癸竭则性机能衰竭的过程。何谓天癸?大多数医家认为:天癸为阴精,属于精血一类,是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由此而产生男精女血(月经)。天癸来源于肾精,肾气盛而天癸至,肾脏衰而天癸竭,它随肾气的盛衰而盛衰。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全过程均由肾气及天癸盛衰所主导。

2 老年人的病理特点

衰老是一种生理过程,过度气衰则称为一种病理变化。其中,肾中精气是决定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活动的主要条件。主宰着人的寿命和生命质量。老年病的特点是多脏虚损为重要因素,而肾气衰是致病之本。在此基础上,多因邪侵,正邪交争,出现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一系列病理表现。

2.1 肾气衰是老年病的发病之本人在衰老过程中的生命力、生殖力、体力和智力的逐渐低下,均与人的肾气亏虚直接相关。因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气的盛衰、肾精的盈亏与机体衰老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肾气旺盛则衰老的速度缓慢,健康长寿。如虞抟《医学正传》:“肾气盛则寿延,肾气衰则寿失。”王清任《医林改错》:“人行坐转动,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等论述都强调肾乃人体寿天的关键,肾虚是衰老根本原因。因为肾的生理功能涉及面很广,与生长发育、抗病能力、生殖、骨骼、水液代谢、呼吸、脑、髓、发、耳、齿均有密切关系。

肾气的虚衰是衰老发生的基础,中老年人常说的感到力不从心、头晕、耳鸣、耳聋、眼花、善忘以及鬓发由黑变白、齿坠发落等,多为肾气虚的临床表现。又肾气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出现头晕耳鸣,充分说明肾气的虚衰是衰老发生的基础。肾气为肾精所化,是全身功能的总动力。由于肾气的衰退而致五脏六腑功能的减退,气血失常,阴阳失调,诸病随之而生。李君认为[5],人到老年,肾中精气渐衰,精不足则化气无源,无力温煦、激发、推动脏气;精不化血或阴血不足,可致阴亏血少,诸脏、四肢、百骸失其濡养,使三焦气化不利,气机升降失常而生病,造成多脏器功能损害,气血阴阳亏损。肾虚有肾气虚、肾精虚、肾阴虚、肾阳虚的不同。不同的人,人身之阴阳的盛衰,取决于肾中精气的强弱。肾藏精,精化气,为人体五脏明阳之根本。人体进入老年期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衰老的到来和各种老年病的发生。虚是衰老最为基本的病理生理特征。这也是许多老年性疾病的发病基础。人因肾虚而衰老,因肾虚而引发许多老年性疾病,诸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骨质疏松、老年性痴呆等。罗氏认为[6],几乎所有老年病中的每一种疾病,每一类病证的病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和肾的生理病理功能有关。“肾虚”是老年病最根本的生理、病理基础。

古人云:“五脏之伤,穷必究肾。”《寿世保元》记载:“两肾之间,白膜之内,一点动气,大如筋头,鼓舞变化,开阖遍身,熏蒸三焦,腐化水谷,外御六淫,内当万虑,昼夜无停。”表明了肾气对各项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由于肾气的“开阖遍身,熏蒸三焦,腐化水谷”,保持机体的代谢功能良好运行,同时使机体具有较强的防御、抵抗疾病的能力,“外御六淫,内当万虑”。然而,当肾气渐衰,则出现机体老化症状:“神随物化,气逐神消,荣卫告衰,七窍反常。啼号无泪,笑如雨流,鼻不嚏而涕,耳无声蝉鸣,吃食口干,寐则涎溢,溲不利而自遗,便不通而或泄。”阳气日损,久则及阴,进而出现:“真阴妄行,脉络疏涩,昼则对人瞌睡,夜则独卧惺惺。”

叶天士也认为[7],下元衰惫是人体衰老的关键因素之一。下元衰惫有阴虚阳虚之别,阴虚者责之肝肾精血亏虚,阳虚者责之肾阳衰残。肝肾内寄相火,若下焦阴血亏虚,阴不恋阳,则龙雷之火升腾莫制,发为“神呆遗溺”,“唇舌麻木,肢节如痿”。肾主纳气,主司二便,肾气亏虚,不主摄纳,则“子后冲气上逆”,“寤则心悸,步履如临险阻”。

肾气衰伴随其他相关脏腑之气衰,气血阴阳之相互作用构成了老年病的发病基础,是老年病之本。导致肾气虚衰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先天不足,可致未老先衰;二是耗损过甚,肾精过早空虚;三是后天所化生之精不能及时足够的补充。

2.2 老年病肾虚脾亦虚《脾胃论》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同时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中阳虚衰,则气血生化无源,百病丛生。古有太阴脾土独挡厥阴风木之说,中阳不足,肝木易于乘袭。故叶天士指出:“高年阳明脉虚,加以愁烦,则厥阴风动,木横土衰”,发为肉脱、肢废之痿证。胃主受纳水谷,如“胃阳衰微,开合之机已废”,则可导致“知饥恶食,食人即吐,肢浮,便溏溺少,不渴饮”的噎膈反胃之证。”

老年病患者常因肾气渐虚,导致后天失养,使功能低下的脾胃更加受损,致脾虚难复,进一步发展则脾不能运化水湿,湿浊壅积,化生腐浊者水毒也。水毒侵及五脏,气血逆乱,五脏俱损。如有外邪侵袭则使病情加重,导致正虚邪恋,本虚标实。临床上老年肾病患者脾虚症状较突出,早期症状不明显,当肾虚及脾,疾病发展到一定时期,最早和最突出的表现常为脾肾亏虚、气化失司、水谷不化,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导致水饮、痰浊稽留,出现肾病及脾,脾气更虚。脾肾两者,荣者共荣,衰者共衰,脾肾虚损致衰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2.3 气血津液代谢失常是老年病的重要机制气的升降出入有序,各种生理功能才能得以正常发挥。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一般称作“气化”,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气化基于气的运动。《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说明没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就没有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界四季变化,各种生物的生长变化。在五脏虚损,脏腑功能低下的基础上,气的生成不足,气机升降失常,进而导致津、血代谢失常,血不得行而成瘀,津不得化而成痰,六腑浊气留而成积。

“气”贵流通,以通畅为顺,严用和《济生方》说:“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痰、瘀的产生,气机升降失常是关键。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指出:“人之有生,血气顺则周流一身,脉息和而诸疾不作,气血逆,则运动滞涩,脉息乱而百病生。”因此气血壅滞不通,是导致衰老及许多疾病产生的病机所在。

在藏象学说中,肝五行属木,五季应春,五气应风,五化应生,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主动主升,《内经》将其称为“将军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罢极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具有疏泄和藏血的生理功能。肝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动主升的生理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气的升降出入运态判断病情顺逆,《灵枢·经脉》说:“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

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热病见瞑、目赤预后不佳,既“民病热中,聋瞑血溢喉痹目赤,善暴死”;“目内陷者死”。因为“目匡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望目色和面色诊结合,察病情预后,若目各色兼面有黄色,为顺;若目各兼有其他面色,为逆,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中说:“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朱丹溪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皆生于郁。”清·王孟英指出:“肝气逆则诸气皆逆。”清•何梦瑶说:“百病皆生于郁。

由于情志郁结,一方面可因气滞而成瘀,研究表明,肝气郁滞证病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表现为血流速度变慢;另一方面,因肝失疏泄,气不行津,致津液凝聚成痰。此外,有因气郁化火,煎熬津液而成痰的,有因肝郁,影响脾之运化而聚湿生痰的。痰、瘀皆为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而生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又均为致衰的重要因素。

另外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精有赖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可致肾精亏损,从而加速衰老的进程。就肝脏而言,其致衰的机制较其他脏腑复杂,既有因虚而致的,也有因气郁而致的。

阴血亏虚也是老年病重要病理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若老人“心事繁冗,阳气过动,致五液皆涸而为燥”,阴血不主濡润而有“舌腐,肉消肌枯”之变。叶天士认为:“高年下焦阴弱”,肠道失于濡润,则“六腑之气不利,多痛,不得大便”。若阴虚液涸,无以恋阳,虚阳上扰,则肝阳随春令地气之升以上扰,为“心中热辣,寤烦不肯寐”,“最有痫痉之虑”。或“久病伤损,里真少聚”,以致“操持怫郁,五志中阳动极,失血呛咳有年”。

2.4 虚实夹杂是老年期最基本、最普遍、最重要的病理生理特点虚实夹杂是导致衰老和多种老年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同时也是老年常见病的基本病机。

虚实夹杂是导致衰老和多种老年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人体进入老年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脏腑气血阴阳的虚衰,同时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理产物堆积诸如瘀血、痰饮等。这种虚实夹杂的病理改变是一种由轻到重、由单一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比如最初由单纯的气虚到气血两虚夹瘀,再到气血阴阳两虚夹血瘀痰湿;由气虚血瘀到气阴两虚夹瘀热痰湿,再到气血阴阳两虚夹血瘀痰凝气滞;由脾虚湿盛到脾肾阳虚夹痰饮水湿,再到脾肾阳虚夹痰凝血瘀气滞等。最后形成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在这种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中,以气血阴阳亏虚和血瘀痰凝的病理改变最为多见。其中的气虚主要见于心脾肺气虚,血虚主要见于心肝血虚,阴虚主要见于肝肾阴虚,阳虚主要见于脾肾阳虚。肾气虚贯穿始终。由于这种病理改变的存在,人体便开始出现各种衰。

老年病以气血阴阳俱虚为特点,但虚中易兼挟实邪,尤多下虚上实之证。故叶天士认为:高年“肾气衰,不主摄纳,肝风动,清窍渐蒙”,发为“头晕,跗肿,不能健步”之证。或“肾气不收”,以致“冬季咳嗽吐痰,渐至卧则气冲,喘急起坐”。或由“元海根微,不司藏纳”,复“因冬温内侵”,而为“神衰呓语,阳从汗出”、“痰嗽暮甚”、“吸音颇促”。“老人下虚,不主固纳”,亦可致“饮从下泛,气阻升降,而为喘嗽”,或“老人虽健,下元已怯”,阴火上腾,“清窍不主流畅”而为耳聋。另外,由于老年人气血虚衰,易于聚痰生瘀,故老年病多是在正虚的基础上而有痰瘀阻滞为患。若胃阳虚衰,不主运化,津液悉化痰浊,气机郁闭,血液凝滞,则“胃痛久而屡发”,“纳物呕吐甚多,味带酸苦”。

2.5 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是老年病的发病之标《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如果脏腑功能衰退,脾胃运化不及,水谷津液则聚而生痰成饮,或流溢于血脉,或走注于经隧,或充塞于清窍,或泛溢于肌肤,或郁阻于脏腑肢节,而致衰生痰病。明·张介宾云:“盖痰涎之化,本因水谷,果使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惟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矣;十留之四,则之四为痰矣;甚至十留七八,则但见血气日削,而痰涎日多矣。此其故正以无气不能运化,愈虚则痰盛也。”(《景岳全书》)老年期痰浊是在脏腑机能衰退,特别是脾胃逐渐虚弱的过程逐渐产生的;从病情来看,当属“虚痰”之属。

痰是由水液内停,凝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质稠黏。年老脏腑虚损(尤其是脾、肺、肾三脏),机能减退,气化失常,代谢紊乱,津液失于输布是其主要原因。

痰是老年病发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病理因素。肥胖、吸烟、嗜酒易致痰证。老年痰证病情复杂,致病广泛,有所谓“痰之为物,随气升降,到处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皮肉筋骨,周身上下,无处不到”。而且病程较长,多疑难、急危重症。体现了老人多痰、肥人多痰、杂病多痰、久病多痰的特点。故中医有“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的说法。临床常见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脂血症、老年性痴呆、肿瘤等病变都由痰作祟。随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如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为血中之痰浊,已得到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证实。高血脂是动脉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血中过多的脂质形态是半液态脂质混合物,相当于中医所说的流注血脉之痰浊之邪。显而易见,冠心病与脑血栓的形成不外乎痰浊黏滞,凝于心脉、脑脉之间,痹阻致气血运行不畅,终成痰瘀互结。实验研究表明,痰证患者有突出的血液流变学改变,表现为血浆流动性降低,血液浓稠性、黏滞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成分异常以及脑血流量减少,提示痰浊是形成血瘀的病理基础。以上这些特征类似瘀证的变化,说明痰、瘀两者关系密切,痰瘀互结之易于形成,有其内在的基础。

《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肾藏衰,形体皆极”,气为血帅,气旺则血行。老年人脏腑机能衰退,气虚不能摄血而血溢脉外,或气虚无力运血而致瘀。血虚脉道不充,经脉失养而致瘀。故《灵枢·天年》有“血气虚,脉不通”之说。肾精亏虚,精不化血,或脾虚生化乏源,或久病耗伤气血皆可致瘀。老年人瘀血证的特点为因虚致瘀。虚是瘀之因为本,瘀是虚之果为标。老年人由于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失调,血液循环障碍,血液瘀滞,易于形成血瘀之证。气机逆乱、赃腑病变、五赃六腑机能失调、阴阳虚损、血气不足、情志失常、各种出血、津液亏耗、虚劳久病为血瘀证常见的病因病机。虚久必瘀,即衰老必瘀,血瘀又进一步加重虚衰,因此,正虚挟瘀是老年血瘀的主要机制。

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肺主一身之气,主治节、贯心脉、行血气,心主身之血脉。由于心、肺、脾3脏的虚衰导致气虚行血无力,出现气虚血瘀的病理是常见的。张景岳认为:人之气“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王清任《医林改错》指出:“人行生转动,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元气者,肾气也,乃肾精所化。还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因此肾虚也可致血瘀。老年人易出现气虚、肾虚,故也多见血瘀证。老年人出现程度不同的老年斑,皮肤粗糙,巩膜混浊,肌肤麻木,肌体疼痛,舌质紫暗等衰老征象都是血瘀的表现。舌质紫暗是临床判断血瘀证的重要指征,紫暗舌的出现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现代研究证实,青紫舌是瘀血或缺氧的见证。老年人血液具有黏、浓、凝、聚的病理生理特点,是形成血瘀的基础。血瘀证的发病率与虚证的发病率呈非常显著正相关。而瘀血的产生和存在,影响血液流通,使脏腑失养,功能衰退,调节机能和抵抗力逐渐削弱,同时又影响脏腑的气化,从而加速衰老进程,提示血瘀是人体衰老的重要致病因素。如果能有效地消除体内瘀血的存在,阻止随增龄而日益明显的血瘀倾向,无疑会减少许多疾病的发生,达到抗衰延年的目的。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管内瘀血状况和血管壁弹性而改善机体微循环作用,降低血脂等,对延缓衰老有积极作用。常见老年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糖尿病、老年性痴呆、颈椎病、骨质增生、前列腺增生症、肿瘤等,瘀血是这类疾病致病的主因。

痰瘀既是衰老及老年病过程的产物,又是致衰生病的重要因素。是老年病发病之标。由于津血同源,即津血同源于水谷精微,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与血可以互相渗透,互相转化,津液可注入脉中而为血,血中之阴液亦可渗出脉外而为津。如《灵枢·痈疽》曰:“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都说明津血同源,血中有津,津随血行,两者互相渗注,互为转化。若津血不归正化,则津聚为痰,血停为瘀,两者分别为津液和血的病理性产物,故而“痰瘀同源”,系同源异物。在病理上,既可因痰致瘀,也可因瘀致痰。如痰浊阻络,随气升降,流行全身,无所不至,阻滞气血运行,血行不畅而瘀更甚。唐容川还指出:“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血积日久,亦能化为痰水”。何梦《医碥》更明确指出:“气血水三者,病常相因。”由于“怪病多痰”,“久病多瘀”,痰瘀同病多顽症痼疾,广泛见于临床各科诸多疾病之中,凡病情具有慢性迁延性、顽固性、增生性等特点的,一般都有痰瘀同病的表现。

2.6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是老年病的发病之诱因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的反常变化。在正常情况下,六气随春、夏、秋、冬四季有规律地变化,起到化育万物的作用。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不会使人致病的,故称为六气,即言六种正常的气候。当六气反常,超过人体适应和抗御能力,并侵犯人体引致疾病时,则称为六淫。六淫既是外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时,产生的类似风、寒、暑、湿、燥、火,则不是外来之邪,称为“内生五邪”,即内风、内寒、内暑、内湿、内燥、内火,其临床表现与六淫性质及致病特点相类似。

“六淫”为外来之邪,致病多从口鼻、鼻毛而入,具有季节性,与地域和环境密切相关,既可单独致病,亦可相兼为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六淫致病为老年病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一般不会导致疾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倩志刺激,超过人体本身的自我调节范围,引起服腑气血功能紊乱,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便成为致病因素。

如果有突然或长期不良的精神刺激,会使服腑气血功能紊乱,气机逆乱,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经络传至体表、器官,则发生疾病或早衰。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刺激对各脏腑、气机有不同的影响。如喜伤心,怒伤肝,悲(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资源之一,如饮食饥饱失常、偏嗜或不洁,则会影响到脏腑功能,使气机紊乱和正气损伤,从而产生疾病,是导致老年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劳逸,指劳作和安逸。老年人适当的劳作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劳逸结合,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但长时间地劳作和过度的劳累或过度安逸,则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病。

3 老年病的治疗原则

3.1 补肾精益肾气是老年病的基本治疗法则把补肾精与调养五脏相兼顾,辨证要准,立法要稳,审因论补,扶正固本,慎施戕伐。并且要注重养生,通过机体调摄,动静结合,适度饮食,慎因寒暑,补摄营养来延缓衰老。

3.1.1 老年病补肾是关键老年病发病过程中,肾气衰贯穿始终,肾气衰伴脏腑功能衰退,是老年病发病之本,通过各种治疗用药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补肾是治疗的关键。《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说明肾为水脏,藏精,内寓元阴、元阳;肾的气化蒸腾,温煦转化,对肺、脾、肾、三焦、膀胱、小肠等参与水液代谢起到主导作用,所以在治疗老年病用药时应以保肾气固肾精为主。

3.1.2 补肾健脾扶其本肾与脾为先、后天之本,对于机体的衰老至关重要。临床上可针对肾阴、肾阳二者虚衰不同,采取不同的治则:只要肾气充实,则机体生理活动的总动力不衰,生命的衰老就会延缓。由于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只要脾胃虚衰则必然导致肾气及其它脏腑功能的减退。故前人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述。事实说明,凡高年长寿之人脾胃之气均较旺盛。由此看,补肾健脾乃延缓衰老的一个重要防治原则,对于临床表现为脾肾两虚的中老年人尤为适宜。人至老年脾气本虚,老年肾衰则脾更虚,肾衰患者虽损先天,但先天之元气不易速补,后天之中气则需急固。脾土固,则自能制水,后天足,则自返先天。土爰稼穑,稼穑得昌,脏腑得养,诸气得旺,先后天方能并举,阴阳气才能并生,疾病方可有向愈之征,机体亦可有维持之用。

3.1.3 补肾健脾与益气活血联合肾与脾是先、后天之本,肾气与脾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功能的盛衰。气与血是机体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两个物质基础,二者的盛衰也直接反映了肾、脾功能的盛衰。对于脏腑功能已发生衰退的中老年人,除了进行科学养生外,及早采用补肾健脾与益气活血中药进行个体防治,对延缓衰老大有裨益。曾有人报告运用此治则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已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明•张景岳云:“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气血的消耗大于气血的化生,故表现出机体生理功能的减退、适应能力的下降。针对气虚血虚或气虚血滞而导致的气虚血瘀,即现代医学中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运用益气活血的中药来改善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可达延缓衰老之目的。

3.2 辨清虚实,审因选法,扶正祛邪是老年病治疗的关键衰老是多种虚实因素并存综合作用所致,是整体水平上的物质匮乏和机能低下,但单纯脏腑虚衰并不能完全反映衰老的本质。在五脏虚衰的基础上,由于功能低下,气机升降失常,则气血津液及饮食的代谢紊乱,而导致痰浊、瘀血、积滞等病理产物的形成,且互为影响。所以虚实夹杂是衰老和老年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正虚邪实、本虚标实是衰老及老年病的本质。本虚导致标实,标实使本更虚,循环反复,加速衰老。

老年病的治疗要辨清虚实,审因选法,虚实兼顾。张子和治疗老年病主张采用攻法,倡导以通为补,攻中寓补,赋补以新意,有其实际意义。有学者比喻老年人如“积秽沟渠”,年久失修,堤防易溃,亟须修补,同时又多泥沙淤积“必多壅塞”,又当疏通。可谓深得要领。因此,老年病既要扶正补虚,又要活血化痰,消除积滞,要因人而异。同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特点,“补”不可纯补,不可峻补,补虚要渐进,攻邪要消磨,因势利导,缓缓图功,不可伤正气。如李君指出[5]:老年病以本虚为主,“两虚相搏”之机遇甚多,最易招致邪侵。老年病又以慢性、危重病症多见,脏腑功能虚弱,气化不力,血行不畅,痰湿凝滞,邪易聚而难散,出现正虚不能胜邪,虚实夹杂之证。正虚道邪侵,邪滞更伤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邪结不祛则正气难复。老年疾病无论何证,都难以承受攻伐。此时治疗上尤应重视正气,老年人之正气,皆刻刻固护。因损之极易,培补甚难,但不可过。一般应在扶正的基础上进行祛邪,如活血化瘀,化痰利湿,通腑泄浊等,这样有利于病邪的消除,有利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但补时必须结合老年人的体质,针对病因,审因论补,切忌滥补,最忌广络原野,以求中的做法。治病用药以防攻邪伤正,扶正恋邪,稍有偏差,使虚者更虚,实者更实,遗祸无穷。正如《灵枢•本神篇》所说的要“知其气血虚实,谨而调之也。”宜缓缓调补,长期渐进,抓主要矛盾,中病辄止。有些老年慢性病也不可急于求功,认准贵在守方,切忌变法、变方过频。年迈之体,辨证要准,立法要稳,选方要精,用药要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对症下药,多可起力拢千斤的作用。

[1]张晓峰.老年人体质特点及用药规律考释[J].中医药学刊,2011,18(3):239.

[2]王颖.谈老年肾衰重在调补脾肾[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8):3.

[3]冀敦福,季海刚.关于衰老与老年病机制的探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4,23(4):169.

[4]林水淼,周如倩.中医论衰老机理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5(12):15.

[5]李君.中医对衰老的认识[J].黑龙江医学,2005,29(10):788.

[6]罗水兵,邓淑霞.从“肾虚”谈老年病[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5):118.

[7]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2-625.

免费刊发各级继教项目(学术会议)宣传信息及优惠刊发论文

各级继教项目(学术会议)负责人:

我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是我国唯一的专门服务于中医药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中医药科技期刊,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由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共同联办。本刊以“服务中医药远程教育,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为宗旨,全面服务中医药学术进步。为了促进中医药继续教育各项目的顺利开展,更好的服务于中医药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及学术活动。本刊决定,免费刊发全国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学术活动)的宣传信息,优惠刊发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含学术会议)的优秀论文。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1.本刊自今日起,免费刊发各级(国家级、省市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含学术会议)的宣传信息(含招生信息、宣传信息)。字数以300字为宜。

2.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含学术会议)的纪要、总结文章。本刊一律免收审稿费,版面费按每篇字数5000字以下者仅收450元人民币之优惠。

3.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含学术会议)之优秀论文结集正式出版(按本刊正规期刊刊发或增刊出版或出版社出版)之出版(含排版)费用另议。编辑工作由我刊负责,免收编辑劳务费。

4.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含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不结集而仅有少数几篇需在我刊直接发表者,免收审稿费,版面费优惠,走科研论文绿色通道优先刊发。

未尽事宜,另行商议。

通联方式: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邮编100031

新专用投稿邮箱:①tougao@zyyycjy.com②zhongyuan@ichnamd.com

编辑部电话:010-57289308/57289309

主编热线:13520823252杨建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2011年12月8日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8.002

1672-2779(2012)-08-0003-06

:韩世辉

2012-03-15)

猜你喜欢
老年病肾气脏腑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内科老年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Joseph F. Engelberger
补肾育胎方对行IVF-ET肾气虚证不孕患者治疗结局的影响
论筋性脏腑病❋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各年龄段患者应用金匮肾气片处方分析
脏腑疏通术